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二辑):潘德舆家书与日记(外四种)

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二辑):潘德舆家书与日记(外四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潘德舆 等 著,朱德慈 整理
图书标签:
  • 中国近现代史
  • 史料
  • 潘德舆
  • 家书
  • 日记
  • 民国史
  • 历史文献
  • 珍稀史料
  • 地方史
  • 史学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ISBN:9787550621299
版次:1
商品编码:1169261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8
字数:21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二辑):潘德舆家书与日记(外四种)》提供的几种近代史料,分别是潘德舆、蒋阶、毛元征、段朝端等几位淮上文史名流的家书、日记和自撰年谱。
  潘德舆(1785-1839),字彦辅,号四农,别号艮亭居士、念石道人等,江苏山阳(今淮安市淮安区)车桥乡人。出身于没落的书香门第,十二岁即能诗。十五岁应童子试,成诸生。自十六岁始,历经十三次应考,方于道光八年(1828),亦即四十四岁那年获江南解元。继之六度参加会试,终未考取进士。道光十五年三月,大挑一等,以知县用分发安徽。四载未得实授,道光十九年七月廿七日郁郁病卒于里第。详见拙撰《潘德舆年谱考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四农殁前五月,作绝笔诗曰:“五十年来肮脏身,痴心独扫世间尘。一腔热血喷何处,惟把文章示后人。”真实地道出了其平生所为。从十八岁开始,除了读书应试外,他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授徒与著述上,刊行有《养一斋集》二十六卷、《养一斋札记》九卷、《养一斋词》三卷、《养一斋诗话》十卷及《李杜诗话》三卷等。另有稿本、钞本若干,如《养一斋杂稿》、《论语权疑》、批点《古诗源》、《唐贤三昧集》等,散存于国内外若干图书馆。他曾坦言:“万族纷有营,嗟我溺文史。竭精不适用,贱不如众技。冥行数十年,蹩躠未知止。犹冀铅椠间,名字永不死。”虽然其迹未登仕版,但是其“冥行数十年”所取得的丰硕的学术与创作成就,如其所愿,已然名垂史册。《清史稿》卷四八六列其事迹于《文苑传》,诸清代诗学史、思想史竞夸其名。

目录

前言

养一斋家书(潘德舆)
戊子(1828)
致亮弼(七月廿七日)
致亮弼(十月七日)
己丑(1829)
致亮弼(二月十六日)
致亮弼(五月十九日)
庚寅(1830)
致全家(三月初七日)
致亮弼(四月廿九日)
致亮弼(闰四月廿八日)
致亮弼(五月初三日)
致亮弼(七月初二日)
致亮弼(八月初十日)
致亮弼(九月廿六日)
致亮弼(十一月十八日)
辛卯(1831)
致亮弼(三月初二日)
致亮弼(三月廿九日)
致亮弼(四月十八日)
致亮弼(四月廿日)
致亮弼(六月廿六日)
致亮弼(七月十二日)
致亮弼(八月廿六日)
壬辰(1832)
致亮弼(二月廿三日)
致亮弼(三月十六日)
致亮弼(四月十三日)
致亮弼(六月初五日)
致亮弼、亮工、亮熙(七月廿八日)
致亮弼(九月廿八日)
致亮弼(闰九月十九日)
致亮弼(十月廿六日)
致亮弼(十一月廿一日)
癸巳(1833)
致亮弼、亮工、亮熙(正月十一日)
致亮弼(三月十七日)
甲午(1834)
致亮弼、亮工、亮熙(十二月初四日)
致亮弼(十二月廿四日)
乙未(1835)
致亮弼(二月廿三日)
致亮弼(三月廿一日)
致亮弼(三月卅日)
致亮弼(五月廿三日)
丁酉(1837)
致亮弼(二月廿七日)
致亮弼(三月廿一日)
致亮弼(四月初一日)
致亮弼(五月廿六日)
致亮弼、亮熙(六月十九日)
戊戌(1838)
致亮弼、亮彝、亮熙(二月初六日)
致亮弼、亮彝、亮熙(二月廿五日)
致亮弼、亮彝、亮熙(三月十六日)
致朗陵兄(一)
致朗陵兄(二)
致大嫂

养一斋日记(潘德舆)
自序
卷一
卷二
北行日录(潘德舆)
苏余日记(蒋阶)
惶恐零丁(毛元征)
炳烛录(毛元征)
蔗叟自编年谱(段朝端)

精彩书摘

  《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二辑):潘德舆家书与日记(外四种)》:
  十五日见锺、黄两位座师,皆推奖过度,以名下相许,不免惭愧。仰山夫子已派知贡举差事,闱差三月初六日起,至四月廿外乃毕。请老师时,并不能到。陶文川大兄已会数次,伊家计闻亦艰窘。芝龄侍郎处,予往拜,伊回拜,均尚未晤。齿芬奖借处甚多,亦自愧甚也。予自动身北行以后,无三日不梦还家,醒时怅怅,不能为怀,然亦勉为排遣。其所以能排遣者,以内顾有汝,足支一切,吾故无忧也。汝宜较吾在家时格外勤谨,家祭墓祭,早晚门户,家中人衣服寒暖,妪婢小心与否,均宜时刻照料,不可大意。汝母身体素弱,饮食不可刻苦,衣服不可骤脱绵裘。两妹穿衣,总宜略受温暖。杏儿身虽较健,然亦宜自加保爱,不可粗卤直前。松儿腹泻旧疾虽渐痊可,然稚年无所知识,家中人尤要格外爱护之,切切!汝旧疾十去其七,然此病总要脱净根株,方能放心得下。服药固不可间断,饮食起居尤须加倍珍爱提防,不得独犯禁忌。汝妇身体较之往年健旺许多,然亦不可自恃,不可过任劳苦之事。大女身体赢弱已极,予每一念及,心辄摇摇,总要他自加保爱。所服丸药万万不可暂离。汝姑母现尚在家否?予嘱其春夏间勿遽往塔镇,未知能听从否?总要劝他针线少作,略自顾惜些方好。四弟家内打算无多,身体又弱,心思丛杂,何以能当?予劝其少解心思,保身为第一义,眼前权且将就,以大爷及我处分润过日。如我竞小有升腾,夏秋间不妨另为酌议也。我家食用应酬,一切总宜节省,前此汝所携还者,曾有运用否?
  汝自己读书,宜切实记着,典章尤须用心,虽近日文体尚清,然遇用书题,万不可以白战了事。至时文一道,总以圆、紧二字为真正法门。看书要“圆”,取题要“紧”;运笔要“圆”,构局要“紧”。长句散调,不可多用;俗字凑字,不可偶用。现在县考与否?心甚记挂。考事原无捉摸,总要自家努力,不可入场视为儿戏。小楷要日日写,时文要按课做,不可当日不完卷,不可与朋辈闲谈,闲一日便荒一日工,考期甚近,不可忽也。郭相廷资质清厚,然勤苦用功时甚少。除每日教小学生外,自己总要勉力向前。念门户之衰颓,惧光阴之迅速;计年华则已冠,闻学业则未成。得不儆戒鞭策,日夜向前耶?更嘱者,相廷早晚在书房中,一切都宜谨慎,日里原无闲杂人来,然衣裳书册,总宜照看,晚间灯火更要小心。杏儿年已十五,更不可与之戏言妄语。杏儿如不肯用功,相廷不妨正色责之,使之努力,切嘱,切嘱!杏儿书固宜熟,讲贯尤不可缺。使能渐明书义,及虚实字眼义理,不患其不能文也。鲍升士、辅士现在造诣若何,日日相见,汝总宜互加勉励。晤周子澈时,亦望传示吾语,嘱其讲诵加工。
  予自廿二日宿渔沟时,作诗三首。嗣后每日必有题壁诗词,凡此行二十一日无日不作不写也。但以此假借破旅愁耳,看书、写策工夫尚未一日做着。年纪如许,疾痛又多,此次不中,下次万难再来。言念及此,毛发皆竖。功名原有命运,而心胸竞难淡忘。实吃苦太重,穷达交关,只争这一回耳。北行两三日,尚饮曲酒一二杯,后胃气陡发,在路直涓滴不饮。到京在文川处,饮绍酒,自谓可以胜之,而饮不及醉,夜间头已大痛,当即立愿并绍兴酒亦不复饮矣。酒如痛戒.病必少减,家中人可以放心也。
  此字由淮安差局递送,字到家中只给二百文,家中难于给付。字带到云衢处,嘱伊代给,汝续还可也。差局寄书回淮甚易,但家内信,吾难遽得若何?里中亲好如卢大弟、二弟、鲍三兄、四兄、八兄,邵处四、六两兄,及诸邵生徒、胡二兄、三兄,陈竹轩大兄及汇三、景洛、浣江,予以初到,心绪未定,不及逐细写信致候。诸人如问及时,略述书中大意告之可也。胡三兄、鲍三兄可先告之,并为道谢。大爷已赴馆否?予亦不及写书转寄。有便人去,可说我好。二太太、七太太前均说请安。两位老人心事不佳,总要自己保爱也,见时望道此意。八四子来时,亦嘱其加紧用功。五爷想未来家,可以自了。元敬想仍在泾口五田店内,嘱其一切平心和气为要。
  ……
《海峡风云:近代中国东南沿海的经济变迁与社会 Reconfiguration》 本书深入剖析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在西方列强入侵、国内政治动荡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冲击下所经历的剧烈经济变迁与社会重塑。我们关注的视角并非宏观的政治军事史,而是着眼于这片富饶土地上,普通民众、新兴商人群体、传统士绅阶层以及新兴知识分子,如何在这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在变动不居的环境中寻求生计、维系家族、重构社会秩序,并对未来命运进行探索与抉择。 第一部分:全球化浪潮下的经济裂变与重构 在这一部分,我们首先考察了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如何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东南沿海的传统经济格局。 传统经济的瓦解与转型: 鸦片贸易的冲击,虽然在此书中不直接详述,但其引发的白银外流和货币体系混乱,为我们理解后续经济变局奠定了背景。我们重点分析了丝绸、茶叶等传统出口商品的市场波动,以及外国商品倾销对本土手工业的毁灭性打击。例如,上海、广州等地的传统丝绸作坊如何因西方纺织技术的引进和廉价洋布的冲击而逐渐衰落,大量农村家庭赖以生存的家庭手工业如何难以维系。同时,我们也探讨了部分传统行业在压力下进行的艰难转型,例如,一些丝绸商号开始尝试引进西式管理方法,调整生产工艺以适应新的国际市场需求,但成功的案例凤毛麟角。 新兴经济的崛起与区域分化: 随着通商口岸的开辟,东南沿海地区涌现出新的经济增长点。本书将详细梳理洋行、买办、以及早期民族资本家在这一时期的活动。我们将分析这些新兴经济活动如何促进了沿海城市的快速发展,如上海成为远东的金融和贸易中心,福州、厦门等地的对外贸易也日益活跃。然而,这种发展并非均衡,内部也存在着巨大的区域分化。例如,一些 inland(内陆)地区,由于交通不便和自然条件的限制,其传统农业经济则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人口外流问题也日益突出。 交通与通讯的革命性影响: 铁路、轮船、电报等近代交通通讯技术的引入,是重塑东南沿海经济格局的关键要素。本书将重点分析这些技术如何打破了地域的隔阂,加速了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流动。例如,粤汉铁路的修建如何改变了内陆地区的经济联系,沿海港口城市的崛起如何受益于蒸汽轮船带来的便利航运。电报的普及则极大地缩短了商业信息传播的时间,改变了传统的商业运作模式,也为金融市场的形成提供了技术支持。 第二部分:社会结构的动荡与家族命运的挣扎 经济的剧烈变迁必然伴随着社会结构的动荡和个体家庭命运的重写。本书致力于还原这一时期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图景与思想轨迹。 士绅阶层的失落与转型: 传统士绅阶层在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新的社会经济秩序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分析了部分士绅如何试图通过兴办实业、办学堂等方式来适应新时代,但更多人则陷入了精神的彷徨与经济的困顿。本书将探讨一些士绅家族如何在失去传统社会地位后,如何努力维系家族的体面与经济来源,例如,通过与新兴商人群体联姻,或者将家族资产投资于新兴产业,但这种转型之路充满了艰辛与不确定性。 新兴商人群体的崛起与挑战: 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一批本土商人和买办阶层逐渐崛起,他们成为了连接中国与世界的重要桥梁。本书将深入研究这些新兴商人的商业策略、社会交往网络以及他们所面临的挑战。例如,他们如何在政治风险和外国资本的双重夹击下,努力拓展自身生存空间,如何平衡传统家族观念与现代商业利益,以及他们对国家命运的思考。 普通民众的生计危机与迁徙: 经济变迁对底层民众的影响尤为直接和沉重。本书将关注大量农民、手工业者、以及城市贫民的生活状况。我们分析了因土地兼并、手工产业衰落、自然灾害等原因导致的农村破产和人口外流。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沿海城市,成为了新兴工厂的工人、码头的搬运工,或是从事零散的劳务。本书将描绘他们艰辛的生活,对未来的迷茫,以及在动荡中寻求一线生机的努力。 家族制度的韧性与变异: 在剧烈的社会变迁中,中国传统的家族制度展现出了惊人的韧性。本书将探讨家族如何成为个体成员在陌生环境中寻求支持、维系情感、传承观念的重要载体。然而,家族制度也在此过程中发生了变异。例如,一些家族为了适应新的经济模式,开始出现新的权力结构和利益分配方式,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也因经济地位的变化而产生新的张力。 第三部分:思想观念的碰撞与社会 Reconfiguration 经济的变迁和社会的动荡,不可避免地引发了思想观念的深刻碰撞,并最终导致了社会 Reconfiguration。 中西文化的交汇与冲突: 随着西方文化的涌入,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冲击,新的思想文化开始在中国传播。本书将关注西方科学、民主、自由等观念如何在中国知识分子和部分开明士绅中传播,以及这些观念如何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产生碰撞与融合。例如,新式学堂的兴办,翻译出版物的涌现,都成为了思想传播的重要渠道。 民族主义的兴起与社会思潮的演变: 在外部侵略和内部动荡的双重压力下,民族主义思潮逐渐兴起。本书将分析在这一时期,各种救亡图存的社会思潮如何涌现,包括改良主义、革命主义、以及各种关于国家出路的讨论。我们关注的是这些思想如何影响到不同社会阶层,如何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以及他们对“富强”和“独立”的不同理解。 社会 Reconfiguration 的初步显现: 经济的重塑、社会结构的变动以及思想观念的革新,共同推动了中国社会的 Reconfiguration。本书将勾勒出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初步显现出的现代性特征,例如,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新兴社会群体的出现,以及现代教育、法律、政治制度的萌芽。然而,这种 Reconfiguration 是充满曲折和反复的,既有进步的步伐,也伴随着不断的妥协与反复。 结论:历史的回响与当代的启示 本书并非止于历史的陈述,而是力图通过对中国近现代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变迁与社会 Reconfiguration 的深入分析,揭示出历史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规律。我们希望通过还原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让读者深刻理解: 全球化进程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影响,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社会结构的变化与个体命运的紧密联系,以及在剧烈变革中,不同群体所经历的生存困境与精神挣扎。 思想观念的革新如何驱动社会进步,以及在不同文化碰撞中,寻求自身道路的艰难与重要性。 历史的经验教训对于理解当代中国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书的研究方法将侧重于利用丰富的史料,通过细致的考证和深入的分析,力求展现历史的真实面貌,并从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思考。我们相信,通过对这段历史的深刻反思,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现代化的复杂性,以及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与社会进步。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承认,第一次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感觉有点晦涩,需要反复对照和查阅背景资料。这并非是说编者编排不力,而是原始史料本身的特性决定的——它们是写给当时特定人群看的,带着当时特有的语境和默契。但一旦适应了这种阅读节奏,便能发现其中蕴含的巨大信息量和研究价值。它提供了一种超越主流叙事的视角,让我们能够从侧面去拼凑历史的另一块碎片。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社会风貌、物价变动以及人际交往的描写,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恰恰是宏大叙事中最容易缺失的部分。一个真正的历史爱好者,需要的正是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点,来构建更立体、更丰满的历史图景。它要求读者付出努力,但回报也绝对是丰厚的,那种“我发现了一个秘密”的成就感,是阅读一般通史作品所无法比拟的。

评分

这套书,说实话,当初入手的时候,是冲着“稀见史料”这几个字去的。毕竟现在市面上能看到的史料,很多都是经过层层筛选和解读的,真正未经打磨、保留着时代原始气息的东西太少了。阅读过程就像是考古,小心翼翼地拂去尘土,希望能看到那个时代最真实的面貌。我尤其关注那些私人化的记录,比如信件和日记,因为它们往往比官方文件更能展现历史的温度和个体的挣扎。这本书恰好提供了一个这样的窗口,让我得以窥见特定历史时期中,知识分子或特定阶层的生活细节、思维方式以及他们对时代变迁的复杂情感。那种未经修饰的文字,带着浓厚的时代烙印,读起来别有一番滋味,让人忍不住去思考,如果换作是我,在那样的大时代背景下,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它不仅仅是史料的堆砌,更像是一部部微缩的历史剧,充满了人性的复杂与真实。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说实话,不算得上是现代意义上的“精美”,但作为一套史料汇编,它的实用性是放在首位的。字体清晰度、注释的详略程度,都体现了编纂者对史料整理的严肃态度。我更看重的是其内容本身的可靠性和完整性。在阅读那些泛黄的文本时,我总会产生一种穿越时空的错觉,仿佛能听到那些久远的声音,感受到那些久违的温度。特别是那些信函往来,那种带着墨香的关切与叮嘱,即便隔了百年,依然能触动人心。它让我深刻体会到,历史是由无数个鲜活的个体生命编织而成的,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和时代的重负。这套丛刊,无疑是为那些真正对“细节”和“一手资料”抱有敬畏之心的人准备的珍藏品。

评分

作为一名历史阅读的“老饕”,我对于这类深入到私人领域的史料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而这套丛刊大部分时间里都满足了我的期待。它不像某些出版物那样,为了凑数而大量收录缺乏研究价值的材料。这里面的每一篇材料,似乎都经过了精挑细选,尽管它们本身可能充满了那个时代特有的局限性和偏见,但这恰恰是其价值所在——它原汁原味地呈现了特定人群的认知水平与情感世界。阅读它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严谨的批判性思维,你不能全盘接受,但也不能轻易否定。它提供的是对话的素材,是拓展我们理解历史边界的坚实阶梯。总而言之,这是一套经得起反复推敲的深度阅读材料,绝非泛泛之辈可及。

评分

与其他一些标榜“独家”的史料集不同,这套丛刊的价值在于它的“侧面性”。它不像官方档案那样具有强烈的目的性,而是更接近于历史的“副产品”,正因如此,才显得弥足珍贵。我发现其中记录的许多事件,在主流教科书中几乎没有提及,或者只是寥寥数语带过。通过这些分散的记录,我得以对某些历史节点的酝酿过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套书不是用来快读或消遣的,它更像是一个研究室里的参考工具,需要反复咀嚼和对照。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体会和发现,这正是一套优秀的史料集所应具备的生命力。它挑战着我们固有的认知框架,迫使我们停下来,重新审视那些看似尘埃落定的历史定论。

评分

三种,乃近人金绍城所撰。金氏(1878-1926)亦名金城,字巩伯、拱北,号北楼、藕庐、藕湖,浙江南浔人。幼嗜绘事,后游学于英国王家书院,攻习律政。光绪末年,归而纳赀,以知县分江苏。其后历官上海会审公廨襄谳委员、大理院刑科推事、修订法律馆纂修官、大理院统计科科长、集议处处长、民政部谘议官等职。民国后,历官江南查办使、军事外交官、内务部佥事、众议院议员、国务院秘书、蒙藏院参事等职。民国十五年,病卒于沪,享龄四十九岁。金氏一生回翔于

评分

下笔灯下,娓娓道来,琐琐家常,仆仆风尘,可窥见嘉道乾时期普通士子的日常生活与世界。

评分

比较喜欢古人的日记,从中可以了解古人的学习、生活和习俗。

评分

半价后便宜,很划算的。。

评分

潘德舆是清朝中晚期的重要诗人、诗论家。他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的浸染,见解深刻,尤其是在文学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他的诗学思想在清朝中晚期可谓集大成,并对后世诗学研究者具有重要的价值。郭绍虞现在他的名作《中国文学批评史》中也对潘德舆有过很高的评价。郭绍虞称其“真是当时格调说之完成者。”

评分

书不错,大家之作,值得购买

评分

一直在京东购买图书属于忠实客户

评分

品相很好

评分

宜可诚(Ecostore)天然植物洗护葡萄柚薄荷洁面手工香皂80g 控油温和洁面皂新西兰进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