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 十六国资料释证.前秦、后秦国部分

资治通鉴 十六国资料释证.前秦、后秦国部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勇 著
图书标签:
  • 资治通鉴
  • 十六国
  • 前秦
  • 后秦
  • 史料
  • 历史
  • 古代史
  • 断代史
  • 史学
  • 注释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56513
版次:1
商品编码:1175190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17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资治通鉴 十六国资料释证.前秦、后秦国部分》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系列专书《资治通鉴十六国资料释证》的第二册,第一册包括汉赵、后赵、前燕国部分,本册则包括前秦、后秦、后燕部分。繁体横排。约45万字。 史料的匮乏,是中古史研究者所面临的共同困境。现存中古史史料本来不多,而正史及其他各类典籍中,少数族史料又远远少于汉族史料,中古史研究中民族史史料不足的问题,就显得更加突出。出土资料的利用,似乎是一条出路,但近年来中古史出土资料中,与少数族相关的文字十分有限,因而,能否借此为民族史研究在资料方面打开僵局,仍不容乐观。那么,中古民族史史料匮乏的困境,是否还有可能突破?进一步说,传世文献中的中古民族史史料,是否还有深度挖掘的空间?笔者以为:转机或许在于研究者视野的调整。譬如本文所涉及的《通鉴》十六国史的文字,以往多被认为是第二手资料,在史料或史实的层面,并未受到特别的关注,但经过细致比对又可以发现:《通鉴》这部分的记载,许多是不见于他书的。《通鉴》保存的十六国史文字,包括那些出处不详的内容,是否也能当作史料乃至第一手资料使用,就成为中古民族史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经研究、搜集发现,《通鉴》保存的十六国文字,数量及所占比例都极为可观,如《通鉴》前燕部分约四万五千字,不见于诸史者达二万五千字,在上一册中已有统计、说明,本册所涉及的前秦部分约六万字,不见于诸史者达二万八千字,比前燕部分还多,在《通鉴》保存的十六国史文字中,重要的史实也并不罕见,堪称十六国史研究中在《晋书》等正史、《御览》等类书之外的另一个巨大的资料库。 《通鉴》保存的十六国史史料,大量保留旧史文字,对于今天的十六国史研究,几乎具有与《三国志》裴注类似的“补阙”作用。如《通鉴》叙十六国宗王事迹,多冠以王或公号,与《晋书》一般仅称官位不同。温公等人对包括《晋书》载记在内的十六国史文字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整理,因而《通鉴》往往又可纠正史及相关文献之误。《晋书》纪、传或载记对同一事件的记载,有时差异极大,甚至完全相反,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通鉴》为此又提供了值得重视的甄别意见。 《通鉴》的上述价值,仅从个别段落是不易看清的。本系列专书将《通鉴》十六国史资料全部辑出,逐条与相关文献比较,分析各种差异,辨别诸史文字、内容的真伪,进而考查《通鉴》作者处理十六国史文字的思路,甄别因误读或改写造成的舛讹,复原各种关键的细节,尝试为十六国史研究提供一种基础性的资料。笔者更大的企图,则是以《通鉴》为基本参照系,全面衡量、判别各种十六国史文字的史料价值,利用宋代学者司马光等人的研究成果,从现有少量的中国中古民族史史料中大限度地搜集信息,为21世纪的学术研究开辟一点新的空间。


作者简介

  陈勇,1956年3月生于青岛。历史学者。现供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政治史与民族史研究。

目录

代序言:为司马光正名——《通鉴》十六国部分的史料价值
一 与诸史不同、具体的史实陈述——《通鉴》十六国史料的判定
二 “遍阅旧史,旁採小说”——《通鉴》十六国史料的出处
三 “详引诸书错互之文,折衷以归一是”——《通鉴》十六国史料的瑕疵
结语
《资治通鉴》前秦国资料释证
卷九一 晋元帝太兴二年(319)
卷九四 晋成帝咸和四年(329)
卷九五 咸和八年(333)
卷九六 咸康四年(338)
卷九七 晋穆帝永和二年(346)
卷九八 永和五年(349) 永和六年(350)
卷九九 永和七年(前秦天王符健皇始元年,351) 永和八年(皇始二年,352) 永和九年(皇始三年,353) 永和十年(皇始四年,354)
卷一○○ 晋穆帝永和十一年(皇始五年,厉王符生寿光元年,355) 永和十二年(寿光二年,356) 升平元年(寿光三年,宣昭帝符坚永兴元年,357) 升平二年(永兴二年,358) 升平三年(永兴三年,甘露元年,359)
卷一○一 升平四年(甘露二年,360) 升平五年(甘露三年,361) 哀帝隆和元年(甘露四年,362) 兴宁二年(甘露六年,364) 兴宁三年(甘露七年·建元元年,365) 海西公太和元年(建元二年,366) 太和二年(建元三年,367) 太和三年(建元四年,368)
卷一○二 太和四年(建元五年,369) 太和五年(建元六年,370)
卷一○三 晋简文帝咸安元年(建元七年,371) 咸安二年(建元八年,372) 晋孝武帝宁康元年(建元九年,373) 宁康二年(建元十年,374) 宁康三年(建元十一年,375)
卷一○四 太元元年(建元十二年,376) 太元二年(建元十三年,377) 太元三年(建元十四年,378) 太元四年(建元十五年,379) 太元五年(建元十六年,380) 太元六年(建元十七年,381) 太元七年(建元十八年,382)
卷一○五 太元八年(建元十九年,383) 太元九年(建元二十年,384)
卷一○六 太元十年(建元二十一年,哀平帝符丕太安元年,385) 太元十一年(太安二年,高帝符登太初元年,386)
卷一○七 太元十二年(太初二年,387) 太元十三年(太初三年,388) 太元十四年(太初四年,389) 太元十五年(太初五年,390) 太元十六年(太初六年,391)
卷一○八 太元十七年(太初七年,392) 太元十八年(太初八年,393) 太元十九年(394)
《资治通鉴》**所存前秦国资料辑录
《资治通鉴》后秦国资料释证
卷八八 晋怀帝永嘉六年(312)
卷九二 晋明帝太宁元年(323)
卷九四 晋成帝咸和四年(329) 咸和五年(330)
卷九五 咸和八年(333) 咸和九年(334)
卷九六 咸康四年(338)
卷九七 晋穆帝永和元年(345)
卷九八 永和五年(349) 永和六年(350) 永和九年(353) 永和十年(354)
卷一○○ 永和十二年(356) 晋穆帝升平元年(357)
卷一○一 晋哀帝兴宁元年(363) 晋海西公太和元年(366) 太和二年(367)
卷一○三 晋简文帝咸安元年(371) 咸安二年(372)
卷一○四 晋孝武帝太元元年(376) 太元三年(378)
卷一○五 太元八年(383) 太元九年(后秦武昭帝姚苌白雀元年,384)
卷一○六 太元十年(白雀二年,385) 太元十一年(建初元年,386)
卷一○七 太元十二年(建初二年,387) 太元十三年(建初三年,388) 太元十四年(建初四年,389) 太元十五年(建初五年,390) 太元十六年(建初六年,391)
卷一○八 太元十七年(建初七年,392) 太元十八年(建初八年,393) 太元十九年(文桓帝姚兴皇初元年,394) 太元二十年(皇初二年,395) 太元二十一年(皇初三年,396)
卷一○九 安帝隆安元年(皇初四年,397)
卷一一○ 隆安二年(皇初五年,398)
卷一一一 隆安三年(皇初六年,弘始元年,399) 隆安四年(弘始二年,400)
卷一一二 隆安五年(弘始三年,401) 元兴元年(弘始四年,402)
卷一一三 元兴二年(弘始五年,403) 元兴三年(弘始六年,404)
卷一一四 义熙元年(弘始七年,405) 义熙二年(弘始八年,406) 义熙三年(弘始九年,407) 义熙四年(弘始十年,408)
卷一一五 义熙五年(弘始十一年,409) 义熙六年(弘始十二年,410)
卷一一六 义熙七年(弘始十三年,411) 义熙八年(弘始十四年,412) 义熙九年(弘始十五年,413) 义熙十年(弘始十六年414)
卷一一七 义熙十一年(弘始十七年,415) 义熙十二年(永和元年,416)
卷一一八 义熙十三年(永和二年,417)
《资治通鉴》**所存后秦国资料辑录

前言/序言


史林钩沉:探微十六国纷争史 ——一部聚焦于北朝、南朝及周边民族互动的新视角历史著作 本书概述 本书是一部立足于宏大历史背景,深入挖掘十六国时期复杂政治、军事和社会图景的专著。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致力于穿透历史迷雾,对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结构、民族融合、军事策略乃至思想文化变迁进行细致的考辨与重构。全书以严谨的史学方法为基石,辅以详尽的考古学和文献学考证,力求为读者呈现一幅立体而富有张力的十六国画卷。 本书的考察范围精准地避开了您提及的“资治通鉴 十六国资料释证.前秦、后秦国部分”所涵盖的核心内容,转而将笔触聚焦于十六国时代中除前秦和后秦之外的,或在侧面深刻影响了其兴衰的那些重要势力及其所处的历史环境。 第一部分:北境风云——早期拓跋部与代国的兴衰 本部分将着重分析十六国初期,在中国北方崛起的关键力量——拓跋氏的早期发展历程。我们首先追溯其在漠北的起源与早期社会形态,探讨其如何完成了从游牧部落向定居农耕文明过渡的艰难历程。 代国的建立与早期治理: 详细剖析代君猗顿及其后继者如何巩固其在中原北缘的统治基础,以及他们与后赵等中原政权之间错综复杂的朝贡与冲突关系。本书将重点分析代国在军事组织(如“部曲制”的雏形)和社会管理上的创新,这些创新为后来拓跋氏建立北魏奠定了关键的制度基础。 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考察代国在早期吸收汉化文化、引进中原技术人员的过程。我们通过分析出土文物和零星文献,试图还原这一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在政治精英阶层内部所经历的思想挣扎与文化选择。 “慕容之乱”前夜的北方格局: 分析代国如何巧妙地周旋于冉魏、前燕等新兴强权之间,探讨其在历史转折点上的战略误判与机遇把握,为理解后续的北方统一战争(如北魏的崛起)提供必要的纵深背景。 第二部分:东部焦点——前燕的崛起、鼎盛与悲剧 本书将大量篇幅用于研究以慕容氏为核心的前燕政权。前燕的兴盛直接影响了整个北方权力平衡,其疆域的扩张与内部的结构性矛盾是理解十六国中期历史的关键。 慕容氏的部落联盟与军事优势: 深入剖析慕容氏如何利用其骑兵的机动性和优良的军事传统,在辽东地区迅速崛起。本书对慕容儁、慕容恪等军事领袖的战术运用进行了详细的沙盘推演和文献比对,特别是其对幽州及河北地区的军事渗透过程。 政治体制的汉化尝试与困境: 阐述前燕在占据河北、进取洛阳后,如何尝试建立一套适应汉地的大一统王朝体制。我们对比分析了其对高官僚体系的引入、对儒家礼制的采纳,以及这种“半汉化”政权在面对巨大领土和复杂族群时的内在张力。 与东晋的长期对峙: 重点研究淮河以北,前燕与东晋之间在襄阳、淮南等地进行的长期拉锯战。这部分内容侧重于军事地理学和后勤补给线的分析,揭示了十六国时代战争的残酷现实。 第三部分:杂流并峙——西凉、大夏与后凉的复杂互动 十六国时代并非仅由几个大国主导,西部的凉州地区更是民族交错、政权更迭最频繁的区域之一。本书将细致梳理凉州内部的势力演变。 李氏凉州的建立与民族光谱: 详述李特、李特之子李雄建立的成汉(与后来的前、后秦并存的割据政权)的社会基础。我们关注成汉政权内部氐、羌、夷、汉各族间的关系,以及其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模式,这与中原的政治实践有显著区别。 西凉诸政权的谱系梳理: 重点梳理沮渠氏(北凉)与乞伏氏(西秦,注意区别于稍晚的“后秦”)的相互倾轧。本书将通过梳理其与后赵、前燕及后来的北魏的关系,构建西域通道上的权力走廊变迁史。 大夏的突厥化倾向与军事遗产: 分析赫连勃勃所建立的大夏政权,其对于匈奴旧制的继承与改造。我们侧重于探讨大夏在“以夷制夷”策略下,对关中地区造成的破坏性影响,以及其独特的都城建设(统万城)所反映的民族文化观念。 第四部分:东晋的南北防线与十六国的外部压力 最后一部分,我们将目光投向长江南岸的东晋王朝,分析其在面对北方十六国政权时的防御策略、外交手腕以及内部的士族动向。 淝水之战的背景分析: 深入探讨前秦(此处指苻坚建立的前秦,但本书分析的重点在于其内部民族矛盾和战略部署,而非其具体治国方略)灭亡前夕,东晋朝廷内部的政治运作和军事准备。本书将重点剖析谢安、谢玄等人的决策逻辑,及其如何利用前秦内部的氐、羌、羯等族群的离心倾向。 长江防线的坚守与代价: 考察长江沿线军事重镇的防御体系,以及东晋士族在面对北方威胁时采取的“以夷制夷”的外交政策,以及这种政策对南方社会稳定带来的潜在风险。 本书致力于通过对上述关键领域的深入探究,为理解十六国时代这一复杂、多元且充满活力的历史时期提供一个独立且扎实的分析框架,避免与既有的特定王朝研究产生重叠,专注于展现整个大背景下的权力流动与文化冶炼。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史料梳理功力,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本。作者在处理那些纷繁复杂的十六国史事时,展现出一种近乎庖丁解牛般的精准和洞察力。我特别欣赏它在引用原始文献时的那种严谨态度,每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和人物事迹,都有详实的出处作为支撑,让人读来信服力十足。相比于一些泛泛而谈的通史类著作,这部作品的深度和广度是完全不同的一个量级。它没有一味追求叙事的流畅,而是将史料的辨析和考证放在了非常突出的位置,对于那些历史学爱好者来说,这种“刨根问底”的写作方式,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干货。能感受到作者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披沙拣金,最终呈现出如此清晰的脉络,实在令人钦佩。

评分

说实话,现在市面上关于中古史的书籍汗牛充栋,但真正能让人产生“相见恨晚”感觉的却不多。这部作品就是其中之一。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史实,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理解历史的“方法论”。作者在处理民族融合、政权更迭这些复杂议题时,展现出的那种超越时代局限的冷静和客观,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它没有陷入简单的褒贬,而是致力于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这种对史实的尊重,让我对作者的人格和学识都充满了敬意。阅读完这部书,我感觉自己对那个动荡不安却又孕育了诸多变革的时代,有了一个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绝非泛泛而谈所能比拟。

评分

这部书的装帧和排版实在令人眼前一亮,纸张的质感摸上去就透着一股厚重和考究,这对于研究历史文献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拿到手的时候,首先就被它那种沉稳的书卷气吸引住了。内页的字体选择非常到位,既保持了古籍的韵味,又兼顾了现代阅读的舒适度,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装帧设计上,看得出出版方在细节上是下足了功夫,无论是书脊的工艺处理,还是封面烫金的纹理,都透露出一种对历史的敬畏感。而且,这本书的开本拿在手上也十分适手,无论是放在书架上作为镇馆之宝,还是放在桌上随时翻阅,都显得恰到好处。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工艺品,让我在阅读历史的同时,也能享受到阅读本身的愉悦。

评分

我个人非常注重学术的严谨性,而这部作品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它的注释系统设计得非常人性化且专业化,每一个关键概念或争议性事件的旁边,都有清晰的注解或引用说明,极大地降低了读者在交叉验证信息时的难度。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引用资料进行二次研究的人来说,这种细节的完善简直是救命稻草。不像有些学术著作,注释藏在书的末尾,查找起来极为不便,阅读体验大打折扣。这本书则是在阅读的“流”中,随时可以获取到必要的“支撑点”,这种流畅的学术体验,让研究工作变得更加高效和愉快。它真的做到了在普及历史知识和深挖学术细节之间,找到了一个黄金分割点。

评分

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带来的知识冲击是巨大的,它彻底颠覆了我对那个时代某些既有认知的看法。特别是对于前秦的兴衰,作者提供了许多非常新颖且有说服力的解读视角,使得历史事件的动机和后果不再是单维度的简单对立。它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在处理宏大历史叙事和微观人物命运转换时,总能找到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当我沉浸其中时,仿佛能亲眼目睹那些金戈铁马、权谋交织的场景,文字的力量被展现得淋漓尽致。读完一个章节,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回味其中蕴含的深层历史逻辑,这种“被强迫思考”的感觉,正是我阅读历史著作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评分

发货很快

评分

书很好的,正版。搞活动物美价廉。 书很好的,正版。搞活动物美价廉。 书很好的,正版。搞活动物美价廉。

评分

8“以溫公的水準當然可以揭示一些真相,但他屈服於更大的(資治)目標,不惜犧牲自己的史識”;

评分

其中有十餘處引注為“同行學者網上交流時所言”,這些“同行學者”名號在《史學史研究》所登文章中并沒有隱去,請自行參看。以下為這些“同行學者”圍繞《通鑑》史料(當然主要對象應包括魏晉南北朝隋唐一段史料)價值、引用《通鑑》與否、具體材料如何處理的態度:

评分

7“這其實也就是溫公等人的做法,當然折衷的方法有不同,但這折衷裏才大有文章。古人常常不得不折衷。很多材料從性質上講其實根本不能折衷的”;

评分

书很好的,正版。搞活动物美价廉。 书很好的,正版。搞活动物美价廉。 书很好的,正版。搞活动物美价廉。

评分

4“《通鑑》根據唐人的著作或更早期的著作——這些可能性都是存在的。但不管怎樣,只要這些著作我們看不到了,那《通鑑》的記載當然可以當史料用,前輩學者都是這樣處理的……除非有具體的證據證明《通鑑》的某段記述是作者自己編出來的”;

评分

其后失明膑足,栖身岭表,已奄奄垂死,将就木矣。默念平生固未尝侮食自矜,曲学阿世,似可告慰友朋。至若追踪昔贤,幽居疏属之南,汾水之曲,守先哲之遗范,托末契于后生者,则有如方丈蓬莱,渺不可即,徒寄之梦寐,存乎遐想而已。呜呼!此岂寅恪少时所自待及异人所望于寅恪者哉?虽然,欧阳永叔少学韩昌黎之文,晚撰五代史记,作义儿冯道诸传,贬斥势利,尊崇气节,遂一匡五代之浇漓,返之淳正。故天水一朝之文化,竟为我民族遗留之瑰宝。孰谓空文于治道学术无裨益耶?蒋子秉南远来问疾,聊师古人朋友赠言之意,草此奉贻,庶可共相策勉云尔。

评分

书很好的,正版。搞活动物美价廉。 书很好的,正版。搞活动物美价廉。 书很好的,正版。搞活动物美价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