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公共行政学理论评析: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分野与整合 [An Overview of the Western Public Administration Theories:Distiction and Integration of Instrumental and Value Rationalities]

西方公共行政学理论评析: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分野与整合 [An Overview of the Western Public Administration Theories:Distiction and Integration of Instrumental and Value Rationalitie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董礼胜 著
图书标签:
  • 公共行政学
  • 行政理论
  • 西方政治思想
  • 工具理性
  • 价值理性
  • 组织管理
  • 公共管理
  • 政治学
  • 行政改革
  • 理论评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74014
版次:1
商品编码:11757404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An Overview of the Western Public Administration Theories:Distiction and Integration of Instrumental and Value Rationalit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在《西方公共行政学理论评析: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分野与整合》中,作者以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为分析工具,对公共行政学说史进行分析,明晰了公共行政的基本概念、命题和实质,呈现出整个西方公共行政理论发展的脉络,从而为读者掌握西方公共行政理论及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西方公共行政学理论评析: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分野与整合》通过对公共行政的根本属性及其不同学派之间的争论进行分析,作者探讨了西方公共行政理论对我国公共行政理论发展的借鉴意义。

内容简介

本书以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作为分析工具,呈现西方公共行政理论发展的脉络,为读者掌握西方公共行政理论及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帮助读者了解公共行政的根本属性及其不同学派之间的争论,进而探讨西方公共行政学理论对我国公共行政理论发展的借鉴意义。

作者简介

董礼胜,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继续教育学院院长、政府政策与公共管理系主任。研究领域为公共行政、比较政治。国际行政院校联合会2012年度最佳论文共同获奖者。

目录

绪 论/001
  第一节 西方公共行政学理论研究综述/002
  第二节 本书的理论框架与创新之处/011
  第三节 本书的结构及相关概念/022

第一编 理论基础
第一章 公共行政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027
  第一节 公共行政的基本属性/027
  第二节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概念界定/035
  第三节 公共行政学五大要素及其在两大流派中的体现/044

第二编 工具理性取向的西方公共行政学理论的发展
第二章 传统公共行政学理论:工具理性的兴起/067
  第一节 公共行政学的产生与发展/067
  第二节 传统公共行政学理论的工具理性/093
  第三节 简评/104
第三章 民营化理论:工具理性的传承/110
  第一节 民营化理论的产生与发展/110
  第二节 民营化理论的工具理性/113
  第三节 简评/122
第四章 新公共管理理论:工具理性的高涨/127
  第一节 新公共管理的产生与发展/127
  第二节 新公共管理的工具理性/135
  第三节 简评/145
第五章 整体性治理理论: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整合/152
  第一节 整体性治理的提出及发展/152
  第二节 整体性治理的工具理性/157
  第三节 简评/166

第三编 价值理性取向的西方公共行政学理论的变迁
第六章 新公共行政理论:价值理性的觉醒/173
  第一节 新公共行政的产生与发展/173
  第二节 新公共行政的价值理性/193
  第三节 简评/202
第七章 民主行政理论:价值理性的传承/207
  第一节 民主行政理论的产生与发展/207
  第二节 民主行政理论的价值理性/212
  第三节 简评/224
第八章 新公共服务理论:价值理性的高涨/228
  第一节 新公共服务理论的产生与发展/228
  第二节 新公共服务的价值理性/231
  第三节 简评/240
第九章 公共价值管理理论: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融合/246
  第一节 公共价值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246
  第二节 公共价值管理的价值理性/254
  第三节 简评/261

第四编 结论
第十章 对两大取向公共行政学理论流派的评述、对比分析及其对中国的启示/275
  第一节 西方公共行政学理论发展历程中的三次“对抗”及两种融合途径/275
  第二节 西方公共行政学理论发展历程中的钟摆运动的特征/282
  第三节 对两大取向公共行政学理论流派的评述/288
  第四节 西方公共行政学理论的发展对我国公共行政学研究的启示/295

参考文献/303
后 记/323

前言/序言


摘要 本书深入探讨了西方公共行政学领域的核心议题,聚焦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这两个 fundamental 的概念维度。在现代化进程的驱动下,公共行政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工具,其理论建构与实践演进一直围绕着效率、效能与公平、正义等价值取向展开。本书首先回溯了公共行政学自萌芽以来的思想脉络,梳理了理性主义思潮在公共行政领域的早期渗透,重点分析了早期官僚制理论中对效率和程序正义的强调,这便是工具理性初步显现的形态。随后,本书将目光投向20世纪以来,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后,社会复杂性与挑战的增加如何促使公共行政理论反思并回应工具理性可能带来的局限性。 本书的核心贡献在于对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进行精细化的界分与辨析。工具理性,以其追求最优化的手段、量化评估、效率至上和客观性为核心特征,在科学管理、决策模型、绩效评估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极大地提升了公共部门的运作效能。本书将详细阐述其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理论流派中的表现形式,例如泰勒主义的科学管理、韦伯的理想官僚模型、以及新公共管理(NPM)运动中对市场化机制和绩效合同的推崇,都体现了工具理性在公共行政中的深刻烙印。然而,本书并非一味赞颂工具理性的力量,而是深刻揭示其潜在的弊端。当过度强调工具理性时,公共行政可能面临“目标偏离”、“技术至上”、“人本缺失”等问题,忽视了公共服务背后复杂的社会伦理、价值判断和公民参与的维度。 与之相对,价值理性则关注公共行政的伦理基础、公平正义、民主参与、社会公平以及公共利益的实现。本书将深入剖析价值理性在公共行政理论中的演变,从早期的民主行政理念、公民权利保障,到后来的新公共服务(NPS)理论中对公民作为“拥有者”而非“顾客”的重新定位,再到后现代主义对宏大叙事和普遍真理的质疑,以及对多元价值的尊重。本书将通过对这些理论流派的批判性梳理,揭示价值理性如何为公共行政注入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如何平衡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张力,以及如何在多元社会中寻求共识与整合。 本书并非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视为截然对立的二元范畴,而是强调它们之间复杂而动态的相互关系。在现实的公共行政实践中,两者往往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互相制约。本书的另一重要议题便是探讨如何实现这两大理性维度的“整合”。这种整合并非简单的相加,而是要求在公共行政的设计与运行中,将效率、效能与公平、正义、民主等价值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本书将分析不同的整合路径和理论模型,例如,在绩效评估中如何融入社会公平的考量,在政策制定中如何平衡技术可行性与社会伦理的约束,在组织管理中如何既发挥专业化优势又保障民主决策与公民参与。 本书的分析框架将贯穿多个重要的西方公共行政学理论流派。除了前面提及的韦伯官僚制、科学管理、新公共管理(NPM)和新公共服务(NPS)外,本书还将涉及诸如公共选择理论(Public Choice Theory)对理性经济人假设在公共决策中的应用与局限,过程管理(Process Management)对公共行政程序和合法性的关注,以及后现代公共行政(Postmodern Public Administration)对权力、话语和多元视角的反思。通过这些理论的详细评析,本书旨在呈现一个更为全面和 nuanced 的西方公共行政学图景。 为了更清晰地阐释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分野与整合,本书将采用以下结构: 第一部分:现代性视域下的公共行政学理论溯源 第一章:理性主义思潮与早期公共行政的萌芽。 探讨启蒙运动以来理性思维对社会组织和国家治理的影响,以及早期行政学研究如何受到理性原则的塑造。 第二章:韦伯的理想官僚制:效率与秩序的奠基。 深入分析韦伯的官僚制理论,解析其在形式理性、层级结构、科层制运作等方面对工具理性的贡献,同时也初步探讨其潜在的“铁笼”效应。 第二部分:工具理性的勃兴与实践 第三章:科学管理运动:效率至上的技术革命。 剖析泰勒主义及其在公共行政中的应用,强调时间与动作研究、标准化流程等工具理性工具对提升行政效率的意义。 第四章:新公共管理(NPM)的挑战:市场逻辑与行政改革。 深入分析NPM的兴起背景、核心理念(如私营部门管理方法的引入、绩效导向、顾客化服务等),以及其对工具理性在公共行政中推波助澜的作用,并初步指出其面临的挑战。 第五章:决策理论与量化分析:工具理性在政策制定中的应用。 探讨理性决策模型、成本效益分析、运筹学等工具性方法在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中的作用,以及其对信息、数据和量化评估的依赖。 第三部分:价值理性的反思与回归 第六章:民主行政的呼唤:公民权利与公共服务。 回溯民主行政的理论渊源,强调公共行政在保障公民权利、实现社会公平方面的价值导向。 第七章:新公共服务(NPS)的转型:服务公民与公共利益。 深入分析NPS理论,阐述其对“公民”角色的重新定义,强调公共服务应以公民需求为中心,以实现公共利益为根本目标,以及其对价值理性的重视。 第八章:伦理困境与道德责任:公共行政的价值维度。 探讨公共行政在面对复杂伦理冲突时的挑战,分析行政伦理、腐败防范、公正分配等问题,凸显价值理性在维护公共行政公信力方面的重要性。 第九章:后现代视角下的多元价值:对宏大叙事的质疑。 审视后现代思潮对公共行政理论的影响,分析其对单一理性、普遍真理的批判,强调对多元文化、弱势群体声音的尊重,以及对权力话语的解构。 第四部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分野、张力与整合 第十章: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理论界分。 详细对比分析两种理性在目的、方法、评判标准、关注对象等方面的差异,梳理各自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源流。 第十一章:现实中的张力与困境:效率与公平的博弈。 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在公共政策制定、行政管理、服务供给等实践领域,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间可能产生的冲突与制约,例如效率优先可能牺牲公平,过度强调程序正义可能导致行政僵化。 第十二章:整合的探索与实践:寻求平衡之道。 提出并分析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整合的可能路径和理论框架。这包括但不限于:强调“价值导向的效率”和“效率化的价值实现”;在绩效评估体系中融入公平、正义、参与等指标;构建能够容纳多元价值的治理机制;培养具备双重理性素养的公共行政专业人才。 第十三章:面向未来的公共行政:整合的意义与前瞻。 总结本书的主要观点,展望在日益复杂的社会挑战和多元价值诉求下,公共行政理论如何更好地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有效整合,以应对未来的治理难题,并更好地服务于构建公正、高效、负责任的现代国家。 本书的研究方法将主要采用理论梳理、比较分析、批判性评估和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对西方公共行政学经典文献和前沿研究的深入解读,结合现实的治理实践,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深刻理解西方公共行政学理论演变脉络、辨析核心概念、并探索理论与实践整合路径的系统性分析。本书的目标是帮助读者建立起一种更具批判性、更全面、更富有建设性的视角,以审视和理解西方公共行政学理论的内在逻辑与发展趋势,并为其在本土语境下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借鉴提供有益的启示。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思想的旅行。在追溯西方公共行政学理论的源流时,我得以窥见不同时代、不同学派对“理性”的理解和实践。我惊喜地发现,“工具理性”并非是一种僵化的哲学,而是在不断演进和适应中,催生了各种精巧的管理技术和决策模型,为提升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有效性提供了强大的支撑。然而,作者并没有让读者沉溺于技术的光辉,而是敏锐地捕捉到了工具理性背后可能潜伏的危机,比如对非量化因素的忽视,以及潜在的权力滥用风险。这时,“价值理性”的章节便如同及时雨,它引领我走向一个更为广阔的伦理和政治的维度。我开始思考,公共行政的终极目标究竟是什么?是单纯的资源优化配置,还是对社会公平和公民福祉的根本性追求?书中对于“整合”的深入探讨,更是将我从概念的辨析引向了实践的反思。我开始尝试将理论框架应用于分析现实中的公共政策,思考如何在追求效率的同时,不失对价值的坚守,如何在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挑战时,实现工具性和价值性的有机统一。这种理论与实践的互动,让我对公共行政的理解不再是零散的知识点,而是一个相互关联、充满活力的整体。

评分

对于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我只能用“醍醐灌顶”来形容。我过去在学习公共行政理论时,常常会感到一些概念的模糊和概念之间的割裂。尤其是涉及到“理性”的讨论,往往停留在表面,未能深入其本质。这本书的出现,如同一束聚光灯,精准地照亮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这两个核心概念。作者对“工具理性”的梳理,不仅回顾了其在行政学发展中的历史演进,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框架,让我能够理解工具理性在现代社会治理中的多元表现形式,从科学管理到系统工程,再到信息时代的算法治理,这些都让我得以更好地理解当下公共行政的运作模式。而“价值理性”的阐释,则是我此次阅读的最大收获之一。它让我意识到,公共行政不仅仅是关于“如何做”,更重要的是关于“为何做”。它关乎政治合法性、社会正义、公民权利等一系列深层次的价值追求。书中对于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之间微妙关系的辨析,以及如何实现两者的“整合”,尤其令我印象深刻。这种整合并非简单的“加法”,而是需要一种深刻的理解和智慧,去在复杂的现实环境中找到最佳的结合点。

评分

初拿到这本书,我脑海中浮现的便是一个宏大的学术图景。我对公共行政领域的研究素来抱有浓厚兴趣,尤其是在理解其理论根基方面。我一直认为,一项有效的公共管理实践,离不开深厚的理论积淀作为支撑。而“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这两个概念,在我看来,恰恰是揭示公共行政运作逻辑的关键切入点。工具理性,顾名思义,强调效率、效能、最优解的追求,这在量化指标驱动的现代治理中显得尤为重要。然而,我始终觉得,仅仅依靠冰冷的效率计算,并不能完全涵括公共行政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伦理考量。价值理性,则更侧重于公平、正义、公共利益等更宏大的价值目标,它提醒我们,行政决策并非只是冷冰冰的技术操作,而是承载着复杂的社会期望和道德判断。这两者之间的张力,以及如何在这种张力中寻找平衡与整合,是我一直以来反复思考和探索的难题。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那些看似截然不同的行政模式,找出它们之间潜在的联系,理解在纷繁复杂的治理情境下,如何将效率与价值有机地统一起来,从而构建出更具生命力、更符合社会期待的公共管理体系。

评分

读罢此书,我深切感受到作者在梳理西方公共行政学脉络上的匠心独运。书中对于“工具理性”的阐释,让我得以清晰地认识到,理性化、科学化、系统化是如何一步步渗透到现代行政管理中的。从早期对效率的极致追求,到后来对管理技术和流程的不断优化,再到信息时代下数据驱动决策的兴起,这些都无不体现了工具理性在公共行政领域日益增长的影响力。然而,让我尤为欣喜的是,作者并没有止步于对工具理性辉煌成就的赞颂,而是深入地探讨了其可能带来的局限性,例如决策的僵化、对社会复杂性的忽视,甚至是对人类主体性的漠视。这恰恰触及了我内心深处对于“过度理性化”的隐忧。而随后对“价值理性”的细致剖析,则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认知维度。我理解到,价值理性并非是与工具理性截然对立的存在,而更像是其内在的灵魂和导向。它关乎我们为何要追求效率,追求的是怎样的效率,以及在追求效率的过程中,我们是否会牺牲更宝贵的社会价值。书中对不同学派在价值理性理解上的差异,以及其如何在具体的政策制定和执行中体现,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极大地丰富了我对公共行政伦理和政治哲学的理解。

评分

我一直认为,理论的学习,最终是为了指导实践。这本书在这方面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启发。在阅读“工具理性”的章节时,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又一个精准高效的行政机器在运转,每一个环节都被设计得井井有条,每一个决策都力求达到最优化的结果。我脑海中闪过许多具体的公共服务场景,比如交通管理、城市规划、公共卫生等,这些领域都对精细化和效率有着极高的要求。然而,紧接着,“价值理性”的章节则让我从另一个角度审视这些场景。我开始思考,在追求交通顺畅的同时,我们是否考虑了不同群体的出行需求?在城市规划的蓝图下,我们是否兼顾了历史文化的保护和社区的整体福祉?在公共卫生体系的构建中,我们是否确保了医疗资源分配的公平性?书中对于“整合”的论述,更是让我看到了理论的真正力量。它并非是简单地将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割裂开来,而是强调如何让这两者在实践中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例如,在制定一项环境保护政策时,工具理性可能体现在对污染排放的量化监测和成本效益分析,而价值理性则体现在对生态系统完整性、后代福祉以及公民环境权利的考量。如何将这些看似矛盾的因素融为一体,形成既有效率又合乎伦理的决策,是书中留给我的重要课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