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如松笛箫曲集 (附CD一张)

杜如松笛箫曲集 (附CD一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杜如松 著
图书标签:
  • 笛子
  • 中国传统音乐
  • 器乐
  • 乐谱
  • 杜如松
  • 古典音乐
  • 民族乐器
  • 演奏
  • CD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音乐出版社有限公司
ISBN:9787552309171
版次:1
商品编码:1180403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1-01
用纸:胶版纸
附件:CD
附件数量: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2015年 11月11日,《杜如松笛箫曲集》新书发布与签名会在浙江音乐学院(筹)顺利举行。此次活动为赵松庭竹笛国际艺术中心成立系列活动之一。上海音乐出版社社长、总编辑费维耀,图书编辑部副主任龚蓓受邀出席。

  11日上午,浙江音乐学院(筹)学术报告厅举办了一场“赵松庭先生竹笛艺术风格及其风格的形成”研讨会。该院音乐学系主任郑祖襄、国乐系主任杨易禾、戏剧系主任王同,中央音乐学院副教授何宽钊以及台湾地区琴圆国乐团团长林谷珍做专题报告,畅谈赵松庭先生的竹笛艺术,赵松庭的弟子们也相继上台回忆与赵松庭先生的师生情谊,气氛热烈、温馨。

  当晚,在该院标准音乐厅内,赵松庭竹笛国际艺术中心揭牌成立。赵松庭四大弟子——浙江音乐学院(筹)国乐系教授杜如松、中国音乐学院国乐系教授张维良、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教授詹永明、中央音乐学院国乐系教授戴亚同台以高规格的竹笛演奏纪念恩师赵松庭先生。

  音乐会后,举行了《杜如松笛箫曲集》发布与签名会。该书由赵松庭嫡传弟子杜如松著,上海音乐出版社、上海文艺音像电子出版社出版,为赵松庭竹笛国际艺术中心成立送上祝福。

作者简介

  笛箫演奏家杜如松,1964年出生于浙江东阳,七岁开始吹笛,十岁就能登台独奏,曾被人们誉为“江南小神童”。1978年考入浙江省文艺学校,师承著名笛子演奏家.教育家赵松庭先生。1982年毕业后留校任教,曾应邀在大陆中央广播电台举办的中国竹笛系列讲座中与戴亚担任示范演奏。

  杜如松1985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师事著名箫演奏家谭渭裕先生.鲍傲法先生.并得到另一南派宗师陆春龄先生的指点。

  近年来,曾多次随艺术家小组赴突尼斯.法国.意大利.奥地利.日本.香港等地演出,均或好评。

  1988年杭州举办首场笛子独奏音乐会,深受好评。

  1995年5月19日应台北琴园国乐团之邀,去台湾参加与国家音乐厅风雅韵系列-中国竹笛名家名曲(一)“笛声吹向水云间”的笛子演奏会。同年12月,应台北市国乐团之邀,参加首届国际民族管弦乐研讨会展演,献戏大型民族交响乐《和》。现任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竹笛教授,大陆国家一级演奏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中国古典文学和音乐的图书简介,与杜如松的笛箫曲集无关。 --- 书名:清音雅韵:中国古代文人音乐思想研究 作者:林和声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探讨了自先秦至清代,中国古代文人在音乐理论、审美情趣与社会实践中所体现的思想脉络与文化意蕴。林和声教授以其深厚的古典学功底和跨学科的研究视角,构建了一幅宏大而细腻的中国文人音乐精神图景。全书不仅梳理了“礼乐”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演变,更聚焦于文人阶层如何将音乐视为修身养性、寄托情怀、乃至批判时政的重要载体。 第一部分:礼乐之源与先秦定调 本书开篇追溯了中国音乐哲学的源头——孔子及其儒家学派对“礼乐”的构建与强调。作者详细阐述了《论语》《礼记》中关于音乐“中和”、“节文”的论述,指出在先秦语境下,音乐的功能首先是维护社会秩序、陶冶君子心性。通过对雅乐、乡乐、朝乐等不同层级音乐的分析,读者将清晰地了解到,早期的音乐思想是高度政治化的,它服务于“正名”和“化民”的宏大叙事。 林和声教授特别关注了先秦时期道家思想对音乐的反思。与儒家的积极入世不同,老庄思想对“大音希声”的推崇,体现了一种超越形式、回归自然本真的审美倾向。这种思想的萌芽,为后世文人摆脱宫廷音乐的束缚,寻求个体精神的自由表达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汉魏风骨与魏晋玄谈 进入汉代,随着乐府制度的完善和士人阶层的崛起,音乐的社会功能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本书细致考察了汉代五声调式的成熟及其在朝堂和民间的传播。然而,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魏晋时期。 魏晋玄学的兴盛,使得文人的审美趣味转向了对个体生命体验的关注。作者认为,在那个动荡的时代,音乐成为了士人逃避现实、寄托“竹林七贤”式洒脱情怀的重要途径。阮籍的《咏怀诗》与他的琴曲创作相互映照,体现了“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审美标准在个体精神自由追求中的挣扎与升华。本书用大量篇幅分析了“清商乐”的流变,探讨了文人如何通过对古琴等乐器的研习,来实现“琴心剑胆”的理想人格。 第三部分:唐宋气象:盛世雅集与词曲新声 唐代是中国古典音乐发展的又一高峰。本书描绘了唐代宫廷燕乐的辉煌,如霓裳羽衣曲的盛大场面,但也敏锐地指出了文人对这种铺张奢靡的反思。盛唐气象下,诗与乐的结合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王维、李白、杜甫的诗歌中蕴含的音乐性,成为后世研究的重要课题。 宋代,词的兴起标志着音乐审美进入了一个更精微、更具市民化倾向的阶段。林和声教授认为,宋词的音乐性并非仅仅是文学上的创新,更是文人阶层在城市生活中对细腻情感的捕捉与表达。从苏轼的豪放到李清照的婉约,音乐成为了记录时代情绪的私人日记。书中详细讨论了“燕乐”在宋代的精致化,以及士大夫在书斋中对“一曲清弹”的追求,强调了宋代文人对“意境”的极致营造。 第四部分:明清转折:市民文化与文人操守 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音乐的创作和传播出现了世俗化与专业化的双重趋势。本书考察了昆曲、弋阳腔等地方戏曲的勃兴,它们吸收了大量文人的唱词和审美趣味,使得“文人雅戏”在民间获得了更广泛的生命力。 与此同时,本书没有忽略文人对传统精神的坚守。在晚明清初,面对社会结构的变化,许多士大夫将演奏古琴视为“绝世之学”,用以保持自身人格的独立与高洁。书中对明末清初“琴学”的论述,展现了在世俗洪流中,文人如何通过音乐的“古意”来对抗犬儒主义,重拾传统士人的风骨。 结语:音乐中的时间感与超越性 全书的最后一部分,作者对中国文人音乐思想进行了系统性的哲学提炼。他指出,贯穿始终的主题是文人对“时间”的感知——如何在易逝的生命中,通过音乐的“流转”与“永恒”来寻找精神的安顿。本书不仅是一部音乐史的梳理,更是一部关于中国知识分子精神世界和审美哲学的深度考察报告。它以严谨的考证和优美的文字,揭示了音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替代的核心地位。 适合读者: 古典文学爱好者、音乐史研究者、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学有浓厚兴趣的读者。 ---

用户评价

评分

偶然翻到这本《杜如松笛箫曲集》,才惊觉自己之前对笛箫音乐的认识多么有限。这本书的内容远超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一本曲谱,更像是一扇通往中国传统音乐殿堂的大门。我最欣赏的是曲谱的详细注解,很多地方都提供了历史背景、创作意图以及一些演奏上的建议,这让我在练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音乐的内涵,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指法和音符上。CD中的演奏更是让我叹为观止,杜如松先生的吹奏,如泣如诉,又时而激昂澎湃,每一个音符都仿佛带着生命在跳跃。我曾经尝试过学习一些曲目,通过对比CD中的演奏,我发现自己能够更快地抓住音乐的精髓,纠正一些不当的演奏习惯。这套曲集让我感受到,笛箫音乐不仅仅是简单的旋律组合,它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情感表达。这是一份值得珍藏的音乐财富。

评分

这套《杜如松笛箫曲集》简直是意外之喜,入手至今,每天都会沉浸在其中。老实说,最初被吸引的是那个精美的CD,想着能直接听到大师的风采,这本身就是一种享受。拿到手后,翻开曲谱,更是让我惊喜连连。首先,曲谱的排版印刷非常清晰,无论是五线谱还是简谱,都标注得十分到位,对于我这种既懂一点乐理又习惯看简谱的乐手来说,简直是福音。更重要的是,杜如松先生的曲子,每首都充满了意境。我尤其喜欢其中几首描绘山水景色的作品,仿佛真的能听见潺潺流水、鸟语花香,甚至能感受到山间的清风拂面。每一段旋律的起伏都处理得恰到好处,既有情感的抒发,又不失音乐的逻辑性。CD里的演奏更是精彩绝伦,杜先生的吹奏技巧炉火纯青,气息的运用、指法的变化、情感的表达,都达到了一个令人赞叹的高度。每次听,都能感受到不同的细节和韵味,这套曲集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参考,更是对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一次深刻体验。我还会推荐给我的箫友,让他们也一起感受这份美好。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传统乐器的探索都充满了热情,这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杜如松笛箫曲集》,简直打开了我新世界的大门。这套书的内容之丰富,让我感到非常满足。曲谱的设计非常人性化,考虑到不同水平的乐手,里面不仅有难度较高的作品,也有一些适合初学者入门练习的段落,这对于我这样希望不断精进技艺的人来说,非常有价值。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于一些传统技法的详细讲解和示范,比如在某个乐句的处理上,杜先生给出了非常细致的指引,让我茅塞顿开。而且,整套曲集涵盖了多种风格,既有古朴典雅的文人雅乐,也有充满生活气息的民俗小调,展现了笛箫音乐的多元化魅力。CD里的演奏更是点睛之笔,每一首曲子都仿佛被赋予了生命,演奏者对于情感的拿捏,对于节奏的把握,都堪称完美。我甚至会对着CD反复揣摩,尝试模仿其中的韵味,这对于提高我的演奏水平起到了非常大的帮助。这套书不仅是乐谱,更像是一本指导我如何去“听”音乐,“感”音乐的宝典。

评分

这套《杜如松笛箫曲集》带给我的,是一种沉浸式的音乐体验。我并非专业乐手,但对笛箫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一直想找到一些既有艺术价值又易于理解的曲目。这本书正好满足了我的需求。曲谱的编排很用心,除了标准的乐谱之外,还穿插了一些作者对于曲子的创作理念和演奏技巧的简要说明,这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每一首曲子的背后故事和情感表达。我最喜欢的是其中几首以自然风光为主题的作品,它们用音符勾勒出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人心旷神怡。CD里的演奏更是如临其境,杜先生的吹奏饱含深情,每一个音符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故事,让我仿佛置身于山川湖海之中,与音乐融为一体。我常常会在工作之余,泡一杯茶,静静地聆听,这是一种非常放松和治愈的方式。这套书让我对笛箫音乐有了更深的认识和喜爱,也激发了我进一步学习和练习的动力。

评分

作为一名多年练习笛箫的爱好者,我深知找到一套优质的曲集是多么不易。《杜如松笛箫曲集》绝对是我近年来发现的宝藏。首先,从曲目的选择上,就能看出编者的用心。这些曲目既有经典名曲的改编,也有不少杜如松先生的原创作品,风格多样,极具代表性。我尤其看重的是曲谱的准确性和可读性,这套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音符清晰,节奏标注明确,对于复杂乐句的指法提示也很到位,大大降低了学习的门槛。最让我惊喜的是配套的CD。杜如松先生的演奏,堪称教科书级别的示范。他的气息控制、音色变化、情感处理都炉火纯青,每一个乐句都饱含着他对音乐的理解和热爱。通过CD,我能够更直观地学习到如何处理乐句的起承转合,如何把握音乐的呼吸。这套曲集不仅是乐谱,更是我提升演奏技巧、深化音乐理解的得力助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