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斯·贾内梯著的《认识电影》一书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历经四十余年的洗礼,已成为百余所世界名校电影概论、影视制作、电影美学等专业的经典教材和必读书目,并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行。书中提供了各种认识电影的角度,帮助读者了解电影是怎样以一种复杂的语言进行表达和传播的;同时,通过剖析大量影片实例,结合众多剧照来解释电影创作过程,使学电影变得*为生动有趣。 哈佛大学、MIT、纽约大学、北京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台湾大学等众多世界知名院校影视课程指定教材,培生教育集团全球畅销的教材之一。
路易斯·贾内梯著的《认识电影》作为电影入门 书中的经典之作,用深入浅出的笔触,告诉我们影视 传播的手法,并逐项解析其复杂的语言系统与要素。
问世几十年以来,本书始终是世界各地影视从业人员 和主流专业院校的**之选,*是电影爱好者不可或 缺的手边书。
书中提及的影片包罗万象,组成了一道全球电影 人的经验光谱,其中有我们熟悉的面孔如美国的史蒂 文·斯皮尔伯格、英国的迈克·李、伊朗的阿巴斯以 及中国的李安等。作者以鞭辟入里的分析,新颖独到 的见解,呈现给读者一个全新的电影世界。
全书围绕电影制作的核心要素组织架构,其中穿 插以数百幅精美图片和精辟的说明,再加上缀于各章 后的延伸阅读和书末的重要词汇表,让读者在轻松的 阅读过程中吸收到*专业的电影知识,从而真正地“ 认识”电影。
路易斯·贾内梯(Louis Giannetti),美国**电影理论家和影评人,俄亥俄州凯斯西储大学荣誉教授。贾内梯先生毕业于爱荷华大学及波士顿大学,20世纪60年代晚期开始讲授18世纪英语文学,后转入电影研究。他的作品雅俗共赏,内容涵盖政论、文学和戏剧等多方面,代表作有《闪回:电影简史》《美国电影大师》《戈达尔及其他:电影形式论文集》等。 焦雄屏,电影监制,台北艺术大学电影研究所教授。成功推动台湾新电影浪潮,也是台湾电影在国际上成功的关键人物。 她曾监制多部中港台电影,包括《十七岁的单车》《蓝色大门》《听说》《白银帝国》《侯孝贤画像》《禅·打》,此外也参与《阮玲玉》《苹果》《观音山》摄制,*新作品是《超少年密码》。 她是**的台北艺术大学电影研究所教授,并担任金马**。她经常出任国际**电影节的评审,也出席耶鲁、伯克利、哈佛、UCLA等名校学术会议及演讲。1993年她曾担任过台湾电影年的执行长,大规模培养台湾至今在一线工作的制片、录音、摄影、美术、动画、表演人才,并出版了一系列台湾电影史丛书,推动数十个台湾电影在外国的专题展,电影数字数据库,替台湾电影打下日后蓬勃的基础。 她出版书超过八十本,获颁母校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赫斯特大奖,中国《南方都市报》十年电影贡献奖,印度影展终生成就奖,《People》之“菁钻”大奖,《天下》杂志台湾千禧年*有影响的200人物之一,以及2013年台北电影节卓越贡献奖。 近来在视频网站主持《聚焦》对谈节目,广受观众欢迎与媒体关注。
致中国读者
译者序
前言
**章 摄影
1.1 现实主义和形式主义
1.2 镜头
1.3 角度
1.4 光与影
1.5 彩色
1.6 镜片、滤镜和底片
1.7 特殊效果
1.8 电影摄影师
延伸阅读
第二章 场面调度
2.1 景框
2.2 构图和设计
2.3 区域空间
2.4 距离关系
2.5 开放与封闭的形式
延伸阅读
第三章 运动
3.1 运动感觉
3.2 摄影机运动
3.3 动作的机械扭曲
延伸阅读
第四章 剪辑
4.1 连续性
4.2 格里菲斯与古典剪辑
4.3 苏联蒙太奇与形式主义传统
4.4 巴赞与现实主义传统
4.5 希区柯克的《西北偏北》:分镜表
延伸阅读
第五章 声音
5.1 历史背景
5.2 音效
5.3 音乐
5.4 歌舞片
5.5 语言
延伸阅读
第六章 表演
6.1 剧场和电影表演
6.2 美国明星制度
6.3 表演风格
6.4 选角
延伸阅读
第七章 戏剧
7.1 时间、空间及语言
7.2 导演
7.3 布景与装置
7.4 戏服与化妆
延伸阅读
第八章 故事
8.1 叙事学
8.2 观众
8.3 古典模式
8.4 现实主义叙事
8.5 形式主义叙事
8.6 非剧情叙事
8.7 类型与神话
延伸阅读
第九章 编剧
9.1 编剧
9.2 电影剧本
9.3 《西北偏北》:阅读剧本
9.4 象征、比喻
9.5 观点
9.6 文学改编
延伸阅读
第十章 意识形态
10.1 “左—中—右”
10.2 文化、宗教及种族
10.3 女性主义
10.4 同性恋解放
10.5 基调
延伸阅读
第十一章 理论
11.1 现实主义理论
11.2 形式主义电影理论
11.3 作者论
11.4 折衷及综合理论
11.5 结构主义和符号学
11.6 历史学
延伸阅读
第十二章 综论:《公民凯恩》
12.1 摄影
12.2 场面调度
12.3 摄影机运动
12.4 剪辑
12.5 声音
12.6 表演
12.7 戏剧
12.8 故事
12.9 编剧
12.10 意识形态
12.11 评论
延伸阅读
重要词汇
图例索引
出版后记
这本厚厚的书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光是封面那张复古的剧照就让人忍不住想翻开。我一直对电影这门艺术充满好奇,尤其对那些经典老片子有着难以言说的情愫,总觉得要了解一部电影,就得先了解它的时代背景和技术演变。拿到这本书,我原本是抱着“科普”的心态来的,希望它能帮我系统梳理一下那些晦涩难懂的电影术语和流派发展。结果,它带给我的远不止是知识的堆砌。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平易近人,即便是初次接触电影理论的我,也能轻松跟上他的思路。书中的插图选择极其讲究,每一张画面都仿佛在无声地讲述着一个故事,配上精炼的文字解读,让原本冰冷的概念变得鲜活起来。我尤其喜欢它对蒙太奇手法的拆解,那种如同拆开一台精密的机械,让你看清每一个齿轮如何运作的过程,令人拍案叫绝。它没有高高在上地贩卖精英主义,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朋友,手把手地带着你走进光影交错的世界,那种被引领的感觉,非常踏实和愉悦。
评分坦白说,我购买这本书之前,对“电影分析”这类话题是有些敬而远之的。总觉得那是一群专业人士在象牙塔里进行的讨论,离我们普通观众太遥远。但是,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没有沉溺于学院派的枯燥术语,而是紧密围绕着“如何看电影”这个核心问题展开。每一章的论述都紧密结合了具体的影片案例,那些我曾经囫囵吞枣看过的片段,经过作者的细致剖析,瞬间展现出新的维度和深度。比如,它对色彩运用和景深镜头的分析,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最喜欢的几部文艺片,原来那些不经意的视觉元素背后,都蕴含着导演强烈的表达意图。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突然戴上了一副能够看穿迷雾的眼镜,走进了电影制作的幕后,那种由内而外焕发的“洞察力”,极大地提升了我的观影体验。它不是在教你“喜欢”哪部电影,而是在教你如何拥有自己独立的、有根据的审美判断力。
评分对于希望从零开始建立系统电影知识体系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简直是量身定制。它采取了一种螺旋上升的学习路径,不会一开始就抛出过于复杂的概念。从最基础的光影捕捉、镜头运动开始,逐步深入到叙事结构、类型片分析,最后探讨到作者论和电影的社会功能。每当你觉得内容开始变得有些烧脑时,紧接着就会出现一个清晰的案例分析或一个总结性的图示来巩固你刚刚学到的知识。这种“松弛有度”的节奏感,极大地降低了学习门槛,让我能够持续保持学习的动力。我不是科班出身,但在读完这本书后,再去观看任何一部电影,都能自信地从剪辑节奏、场面调度等多个角度去“解码”导演的意图,这种从“被动接收”到“主动分析”的转变,是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宝贵的财富。
评分我曾经尝试过好几本介绍电影史的书籍,它们大多像流水账一样,罗列着从卢米埃尔兄弟到当代大师的脉络,读起来枯燥乏味,很难抓住重点。这本书却采取了一种更具人文关怀的角度来切入。它没有执着于时间线的完整性,而是更侧重于探讨“电影作为一种媒介如何反映和塑造人类经验”这一宏大命题。它巧妙地将技术革新、社会思潮和艺术表达联系起来,比如对“声音的出现”如何颠覆了默片时代的表演体系的探讨,就写得非常精彩和富有哲思。这本书更像是一部关于“视觉叙事进化史”的散文集,它引导我们思考,技术是如何服务于故事,艺术又是如何超越技术的。它激发了我对电影背后的文化土壤产生更深层次的好奇心,让我明白,电影不仅仅是娱乐,它更是我们理解世界的一面特殊的镜子。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现在很多书籍为了追求轻便或低成本,常常在纸张和印刷上妥协,导致阅读体验大打折扣。但这本书不一样,它选用的纸张厚实而有质感,即便是长时间翻阅,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更值得称赞的是其版式设计,文字区域和图片区域的留白把握得恰到乌托邦。很多涉及技术细节的图表和剧照,都被精心布局在最合适的位置,使得理论与视觉的联系无比紧密。我是一个非常注重阅读体验的人,对我来说,一本书的物理存在感和设计美学,是影响我能否坚持读完的重要因素。这本书在这一点上,无疑做到了极致,它让我有了一种“收藏”的冲动,而不是仅仅把它当作一个工具书来使用。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场精心准备的视觉盛宴,这在同类书籍中是相当少见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