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在古代,家庭教育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部分之一,《朱子治家格言》全书500多字,凝结着中国几千年来代代相传的家庭教育精华,被历代士大夫尊为“治家之经”。作为童蒙养正的经典,《朱子治家格言》影响中国三百多年,当时几乎人人会背。
在现代,习总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说:“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首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本书正是这样一部正知正见、适时合宜的重量级作品,值得每一位家长细读并身体力行。
蔡礼旭老师精益求精的讲解,摄受力极强,对于传统文化爱好者和学习者,本书是不可逾越的必读和必修经典。
内容简介
历代士大夫尊为“治家之经”
有什么样的家庭,就有什么样的儿女。
《朱子治家格言》又称《治家格言》、《朱子家训》,为清代学者朱柏庐著,是我国古代的家教经典。全文仅五百多字,以格言警句的形式凝结了中国几千年来代代相传的家庭教育精华,被,问世后的数百年间,更成为中国童蒙养正的必读经典,对教化人心、保留和承传中华美德产生了持久、广泛和深入的影响。
蔡礼旭老师用两年时间讲完两轮《了凡四训》,第三年细讲《朱子治家格言》,修学更加深入。此套课程原有三十讲,因其中一讲是去大陆及欧洲的体会,为使书稿简练,故删除,现共二十九讲。
本书由马来西亚中华文化中心精心编辑,完整保留蔡礼旭老师讲课的原汁原味,告诉读者:向自己的内心去找问题的根本,与圣贤教诲相应,提升灵性,提升智慧。真明理的人了解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上,有真德行、真智慧了,不只掌握自己的命运,还掌握后代子孙好的命运。
作者简介
蔡礼旭老师,1973年出生于台湾,现任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首席教育顾问、国际儒学联合会会员、海南省监狱劳教系统特聘德育讲师、云南省道德大讲堂顾问。
蔡老师原毕业于信息专业,听闻师长教诲后,深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实为当世亟需,乃以师志为己志,终身力行并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2003年年底起,与爱心人士共同创建“海口孝廉国学启蒙中心”并担任主讲教师。2006至2008年,担任安徽庐江汤池镇“庐江中华文化教育中心”训导长、常务副主任。主办“幸福人生讲座”三十多期,获得热烈反响。
2009年,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成立,邀请蔡老师担任主讲教师。2010年年底,蔡老师带领中心同仁研习、弘扬初唐名臣魏征、虞世南等编辑之《群书治要》,并选编《群书治要360》系列读本,以便诸多政治、企业界人士及普通大众,汲取古圣先贤的智慧。“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世界安定和平”,是该文化中心的宗旨,亦是蔡老师毕生的努力方向。
目录
朱子治家格言
第一讲 释题
第二讲 增长福气、改变命运的秘方:勤俭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第三讲 深谋远虑,一生幸福;不逐外物,内心快乐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第四讲 什么是值得追求的
【勿营华屋。勿谋良田。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童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第五讲 饮水思源,祭祖念恩;承传孝道,继往开来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第六讲 给孩子最重要的教育
【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居身务期简朴。教子要有义方。】
第七讲 身教、言教、境教,陪伴孩子健康成长
【教子要有义方。】
第八讲 看清财富的真相
【教子要有义方。莫贪意外之财。】
第九讲 厚道的人有厚福
【莫饮过量之酒。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穷苦亲邻。须加温恤。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
第十讲 敦伦尽分,家道昌盛
【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
第十一讲 重义轻利,福在其中
【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赀才。薄父母。不成人子。】
第十二讲 抓住做人的根本
【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赀才。薄父母。不成人子。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第十三讲 自重自爱,仁慈宽恕
【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第十四讲 柔和的口,善良的心
【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毋贪口腹而恣杀牲禽。】
第十五讲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毋贪口腹而恣杀牲禽。】
第十六讲 爱护物命,就是爱护自己
【毋贪口腹而恣杀牲禽。乖僻自是。悔误必多。】
第十七讲 把错误的想法打包扔掉
【乖僻自是。悔误必多。】
第十八讲 如何建立自信心
【颓惰自甘。家道难成。】
第十九讲 交友之道
【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
第二十讲 用智慧面对谗言
【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
第二十一讲 兴旺的先兆:不责怪他人,先反省自己
【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施惠无念。受恩莫忘。】
第二十二讲 付出时毫无所求,获得时知恩报恩
【施惠无念。受恩莫忘。】
第二十三讲 要懂得留余地
【凡事当留余地。】
第二十四讲 常保谦虚之心,谨防傲慢滋长
【得意不宜再往。人有喜庆。不可生嫉妒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
第二十五讲 羡慕嫉妒恨,下地狱;羡慕学习效法,上天堂
【人有喜庆。不可生嫉妒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
第二十六讲 患难相助,从身边人做起;放下贪心,从名利关入手
【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第二十七讲 勇于面对自己;警惕邪念后果
【恶恐人知。便是大恶。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
第二十八讲 放纵色欲,无比惨痛;降伏邪心,无上清凉
【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
第二十九讲 有人味、有人格的美好人生
【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读书志在圣贤。非图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精彩书摘
所以印光大师这一段话:人人知因果,家家有教育。而我们一起学习《朱子治家格言》,就是家家有教育,而且《朱子治家格言》实实在在讲,句句都跟因果有关系。事实上,这个世间所有的事情,不离因果的道理。请问大家,您现在坐在这里听课是结果,原因是什么?有没有人说:我刚刚喝醉了,不小心走到这里来。不是吧?都是因为我们知道传统文化好,都是我们有一种使命:要教育好孩子,要承传家道。有这个因,才会有这个结果。那大家坐在这里是结果,也是一个因,所以因果是相续不断,今天大家听懂一句话是因,您的家族命运改变是结果。所以什么时候有因果?Anytime,anywhere(随时随地)!现在是果,这个果又是另外一个因的开始。所以人真的明白因果,一定可以改变未来。今天好学,明天就会有智慧,孔子说“好学近乎知”,离智慧就愈来愈近。
而《朱子治家格言》每一句也是因果,而且有一些句子的因果,让我们很有警惕性。比方刚刚大家在念经文的时候,有没有念到“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一个长者刻薄,他的家道很快就衰,他那个刻薄来的钱财留不住。因为他很刻薄,他教出来的儿孙更刻薄,“上有好者,下必甚焉”,我们所喜好的、我们的习惯,可能下一代学得更厉害。假如我们刻薄,他更刻薄;假如我们好赌,他更好赌。那就完了,所以这是因果规律。
还有“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兄弟吵架了、夫妻吵架了、父子吵架了,这个家铁定是衰相。我听说,槟城有一户人家非常有钱,好像当地的华人都知道这户人家。结果儿子跟母亲打官司,这个是衰相。后来学了《弟子规》,赶紧给他妈妈忏悔,听说现在事业做得还不错。所以人改过自新,命运会愈来愈好。
而且我们槟城传统文化《弟子规》推展得很好,有一个学校叫钟灵独中,独中的校长吴维城校长,也是一心一意护持传统文化的复兴,他把教室都借出来,而且那些教学的老师都是无私奉献的。每个礼拜去他们学校学习的人,不是他的学生,是社会大众,超过一千人。这个学校有没有福报?他除了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还为广大的社会教育人,这个学校会愈办愈兴旺,积的阴德就很厚了。反正放假的时候、晚上的时候教室又不用,何不贡献给大众?而且他有这种无私的心,反而感来很多奉献的人来做义工。所以人与人的因缘都是感应的,他的无私,感来很多人帮助他的学校、帮助他做这个教化大众的工作。槟城这个企业家能回头,跟他们在当地教化有很大的关系。其实能让一个家庭不破碎,都有很大的功德,更何况长期教化,无形中救了很多家庭。
……
《静心录:古圣先贤的家国之道》 导言 在滚滚红尘中,我们常常在追逐外在名利的喧嚣里迷失了最初的方向,在日复一日的琐碎事务中忽略了内心深处的渴求。是什么能够引领我们穿越迷雾,寻回那份久违的宁静与安稳?是什么力量能够支撑一个家庭的基石,维系社会的和谐,进而成就一个国家的昌盛?《静心录》试图从古圣先贤的智慧宝库中汲取养分,为迷茫的现代人提供一盏指路明灯。本书并非直接讲解某一部具体的古籍,而是以一种更为开阔的视野,梳理和呈现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在个人修身、家庭治理、社会伦理以及国家发展等方面的深刻洞见和实践经验。它旨在唤醒人们对内在价值的重视,重新审视生活的本质,并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精神导航系统,帮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处。 第一章:格物致知,明德新民——修身之本 修身,乃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许多人对“修身”一词可能感到抽象,甚至认为它离现代生活过于遥远。然而,细究之下,“修身”实则是一种对自我生命品质的持续打磨和提升。它要求我们首先要“格物”,即探究事物发展的规律,认识人性的本质,理解客观世界的运作。这并非简单的知识获取,而是深入的思考与体察,是对“是什么”的清晰认知。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致知”,即获得真切的认识和智慧。有了真知,才能“明德”,将内在的光辉——善良、正直、仁爱、诚信等美德彰显出来。而“新民”,则是将这种内在的良善推己及人,影响和感化周围的人,让社会也随之进步。 《静心录》将从这个“格物致知,明德新民”的起点出发,深入探讨个体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修身。我们会审视那些流传千古的关于“慎独”、“诚意”、“正心”的教诲,并将其置于现代语境下进行解读。例如,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如何做到“慎独”,不被外界的诱惑所左右,保持内心的纯净?在人际交往日益频繁的当下,我们如何做到“诚意”,真诚待人,不虚伪,不欺骗?“正心”又意味着什么?它是否只是压抑欲望,还是需要我们去理解和转化内心的冲突,达到一种平和而坚定的状态?本书将通过大量的历史典故、先贤的生平事迹,以及一些贴近现代生活的案例,来生动阐释这些古老而又常新的道理,引导读者认识到,一个和谐的家庭,一个有序的社会,乃至一个繁荣的国家,都离不开每一个个体强大的内在品格作为支撑。 第二章:孝悌忠信,和睦邻里——家庭的基石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道场,也是社会最基本的单元。一个美满的家庭,是个人幸福的港湾,也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在古圣先贤的智慧中,家庭的和谐离不开“孝、悌、忠、信”等核心的价值观念。“孝”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供养,更是对父母的尊敬、理解与情感的维系。在现代社会,面对快节奏的生活和代际观念的差异,“如何尽孝”成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静心录》将探讨如何在尊重父母意愿的同时,也能够保持独立思考,寻求与父母之间的理解与沟通。 “悌”,则是对兄弟姐妹的友爱与互助。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手足之情往往被忽视。本书将强调“悌”对于维系家庭凝聚力,营造温馨互助的家庭氛围的重要性,并探讨如何在家庭之外,将这份友爱延伸至亲戚朋友,乃至邻里之间。 “忠”,在家庭伦理中,可以理解为对家庭的责任感和承诺。它意味着对伴侣的忠诚,对子女的教育和关爱,以及对家庭整体的担当。在现代婚姻中,忠诚的定义和挑战都更为复杂,本书将结合古人的智慧,探讨如何在变幻莫测的情感世界中,坚守对家庭的承诺,建立稳固的情感连接。 “信”,则是诚信,是家庭成员之间以及家庭与社会之间交往的根本。一个家庭的信誉,是其安身立命的重要资本。本书将阐述“信”在家庭中的具体体现,如言出必行、信守承诺、坦诚沟通等,以及这种诚信如何为家庭赢得尊重,为个人积累声望。 此外,本书还将探讨如何通过日常的言传身教,培养下一代的品德,如何处理家庭中的矛盾与冲突,以及如何营造一个充满爱与支持的家庭环境。我们将借鉴古人的经验,理解“齐家”的深层含义,认识到它不仅仅是琐碎的家务管理,更是精神层面的经营和建设。 第三章:礼义廉耻,德法并用——社会的秩序 当家庭的根基稳固,个体的品德得到锤炼,我们便可以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社会。社会的秩序,是个人得以安宁生活的前提,也是文明得以延续的保障。古圣先贤将“礼、义、廉、耻”视为社会成员应遵循的基本道德准则,并辅以法度,共同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礼”,并非僵化的繁文缛节,而是人际交往中的分寸感和尊重,是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的体现。在现代社会,我们如何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中,体现出应有的尊重和礼貌,避免不必要的摩擦和冲突? “义”,即道义,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应当遵循的正当原则。它要求我们明辨是非,秉持公正,不做违背良心和道义之事。在利益纠葛日益复杂的现代社会,“义”的坚守显得尤为可贵。本书将探讨如何在工作、商业往来和社会责任中,践行“义”,建立一个更加公平和正义的社会环境。 “廉”,即廉洁,是个人品德的重要体现,也是社会公序良俗的关键。在权力与利益交织的现代社会,廉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书将分析“廉”在个人生活、公共事务以及官场中的意义,并反思当下的挑战与应对。 “耻”,即羞耻心,是人类道德的最后一道防线。知耻而后勇,拥有羞耻心能够促使人们约束自己的行为,避免犯下错误。在信息传播加速,道德底线似乎日益模糊的今天,如何重塑和强化“耻”的意识,是构建健康社会的重要课题。 除了道德规范,古圣先贤也认识到法律和制度的重要性。本书将探讨“德治”与“法治”的关系,理解为何两者缺一不可。在一个法治日益健全的现代社会,如何将中华民族历代传承的道德智慧与现代法律精神相结合,形成一种更为完善的社会治理体系,是本书着力探讨的方向。我们将分析那些历史上的成功与失败案例,从中汲取经验教训,思考如何构建一个既有秩序又不失温情的社会。 第四章:安民乐业,国泰民丰——国家的愿景 国家的兴盛,是全体国民安居乐业的根本保障。从个人修身到家庭和睦,再到社会有序,这一切的努力,最终都汇聚成国家繁荣富强的愿景。“安民乐业”是国家治理的终极目标,意味着让人民能够安稳地生活,勤奋地工作,并从中获得幸福感和满足感。 本书将追溯历史上那些被誉为“盛世”的时期,分析其能够实现“安民乐业”的深层原因。这往往离不开明君的智慧、贤臣的辅佐,以及一套能够促进生产发展、保障民生福祉的政策。我们将探讨古人在“轻徭薄赋”、“因地制宜”、“劝课农桑”、“发展商业”等方面的经验,并思考这些原则在当今经济发展中的现实意义。 同时,“国泰民丰”也并非仅仅是物质上的富足,更包含了精神层面的满足和社会的长治久安。一个国家,需要有强大的国防来保障安全,需要有公平的司法体系来维护正义,需要有健全的教育体系来培养人才,更需要有能够凝聚民心、激发民族自豪感的文化根基。 《静心录》将从中华文明的宏大视角出发,审视古圣先贤在治国理政方面的智慧与经验。我们将探讨如何平衡个体自由与集体利益,如何在改革中保持稳定,如何在开放中坚守民族特色。本书并非要照搬古人的经验,而是要从中提炼出那些穿越时空的智慧精华,为当下的国家治理和民族复兴提供有益的启示。我们将思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能够真正实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所蕴含的“民本”思想,如何让每一位国民都能感受到国家的力量,并为国家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结语:静心致远,行稳致远 《静心录》所呈现的,是一条从内而外的完整路径。它告诉我们,个人的修养是基础,家庭的和睦是核心,社会的秩序是保障,而国家的兴盛则是全体努力的最终目标。在追逐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丢弃那些古老而又珍贵的智慧。因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性的根本需求,社会运行的规律,以及国家发展的逻辑,都有其共通之处。 本书旨在唤醒读者内心的宁静,培养坚定的品格,建立和谐的家庭,参与有序的社会,并为国家的繁荣贡献一份力量。它不是一本教条式的教科书,而是一次穿越历史的对话,一次与古圣先贤的灵魂交流。通过阅读《静心录》,我们希望读者能够获得一种“静心”的力量,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平和与安定,从而能够“致远”,看得更长远;“行稳”,走得更稳健。这便是《静心录》所追寻的,也是我们希望与您一同抵达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