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谈NBA、谈推理、谈文字、谈文学之后,唐诺回归历史书写。当唐诺看球,他写出的球评让他一炮而红,连不看球的人也读;当唐诺读枯燥的文字学,写出《文字的故事》,浩瀚篇幅天马行空让人无法自拔;当唐诺看推理,他的推理导读风靡海峡两岸,“借由用脑子、优秀的小说,把读者诱拐上另一个层次”。这次,台大历史系毕业的唐诺终于回归“本行”,用一年时间漫游在《左传》的世界,这位“专业读者”会看出什么?史书从来就不只是事实的仓库,书写者与被书写者都有其特定的处境、思考乃至不得已,当文字空间只剩下一枚竹简的大小,强调与忽略之间的抉择,本身就意味非常。
以文学眼光读史,认出藏在历史缝隙里好的人与事。人类的历史是一本疯子的日记,人类所曾拥有好的东西、人好的样子都不会在这里,愈认真读史,愈让人满心沮丧荒败。而文学有着“可以说一些稍稍过火的话”的宽待,唐诺以文学的眼光读史,讲出独特的进一步话语,把眼光从历史的主线移开来,离开政治、现实成败的焦点,去发现那些微光闪烁于各个角落的好的人与事。
一样的唐诺,不一样的历史散文书写。唐诺的文字素有博议体、大散文、信马由缰、旁征博引等等标签,它自有一种力量把人带到远方再拉回来。此次重读《左传》,唐诺用八篇散文,二十万字,探究春秋时代杰出的头脑,他们的视野和想象,他们的处境、选择以及限制。路途虽然遥远,唐诺的文字依然从远方传递微光至当下,同时击碎当下直抵远方。
海报:
内容简介
唐诺反复出入《左传》的世界,一次次试图走入子产、赵武、申公巫臣乃至孔子、左丘明等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探索春秋时代杰出的头脑在其时其地究竟看到、想到了什么,他们某一言行究竟有着何种深远的积淀与思考,从而认出藏在历史缝隙里好的人好的事,也让春秋时代呈现出一个更为复杂深邃、立体可感的世界。情欲之事、鬼神之说、弭兵之会、小国家的大灵魂、两千多年前的梦、春秋战国的繁花般思维……由此出发,作者旁征博引,以文学的视角,围绕八个问题进行叩问和延伸,令人惊叹地将实然历史变成哲学思索的场域,陈旧的千年文本开始荡漾进此时此刻,是为《眼前》。
像是安排一趟远行,设定的目标是《左传》,想办法在那里生活一整年,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话语,不一样的周遭世界及其经常处境,不一样的忧烦和希望……远游回来,就是这本《眼前》了,我的读《左传》之书。
我设想每个人的视线都是一道道光、一次次的直线,孤独的,能穿透也会被遮挡,能照亮开来某个点、某条路径却也总是迷途于广漠的幽深暗黑空间里时间里——春秋时日那些人的眼前,《左传》作者的眼前,我的眼前,我希望能把它们叠放一起;我想象这些纵横四散的直线能相交驳,这样我们就可望得到一个一个珍罕的定点,知道自己身在何时何处,这也是基本而简单的“定位”方式。
《左传》这样一部破旧沉厚的阖上之书,仍让我感觉蓄着风雷,有我还不知道以及永远不可能知道的某些东西,好像还听得到远方隐隐滚动的雷声。
——唐诺
作者简介
唐诺,本名谢材俊,一九五八年生于台湾宜兰,毕业于台湾大学历史系。
曾与朱天文、朱天心等共组著名文学团体“三三集刊”,后任职出版公司数年。
近年专事写作,曾获多种文学奖项,朱天文誉之为“一个谦逊的博学者、聆听者和发想者”。
2013年出版散文力作《尽头》,探索极限和人的现实处境,获评《亚洲周刊》年度十大好书与台湾金鼎奖。
精彩书评
我今天已经很少见到有人这么纯粹、这么用心地来经营散文。
——梁文道
唐诺所依恃的,是他近乎无涯岸的杂学知识,出入不同文本的综理能力,一次又一次找来或熟悉或陌生的引文例证,如海浪般彼此推挤涌动,构成一幅幅教人目不暇接的风景。
——杨照
目录
(自序)信它为真,至少先这样
为什么会是子产?
来想象一个作者
两千多年前的一个梦
《左传》的情欲乱伦之事
一场盟会、一个国君和一个老人
很荒唐的战争
音乐,或者,乐
船身上的刻痕
前言/序言
(自序)信它为真,至少先这样
上一本书《尽头》,整整用掉两年半时间,写得很疲惫,也有某种出清之感,好像会的东西全部讲完了(我每写完一本书都有这一感觉,只是这回特别强烈特别真实),所以当时我说,接下来我要很轻快地写出“小书”,看看还能否愉悦地叫唤出不同的什么—像是安排一趟远行,设定的目标是《左传》,想办法在那里生活一整年,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话语,不一样的周遭世界及其经常处境,不一样的忧烦和希望。我预想共八个篇章,八个话题,每个话题用一万字左右讲完。
所以,远游回来,就是这本《眼前》了,我的读《左传》之书——惟一出错的是字数,每一篇章都陡然地膨胀一倍有余,遂成为一本稍厚的小书。丢脸的是,我的一干友人对此好像全不意外,每个人都是那种“早就晓得一定会这样”的有点气人的漠然表情。
这本书有一参照之书,那就是博尔赫斯写《神曲》的《有关但丁的随笔九篇》,他五十岁左右的作品。我仿用的不只是他的书写体例而已,更重要是他的书写和《神曲》这一文本的“关系”,尤其是其中的信任关系。也就是博尔赫斯多次引用的诗人柯勒律治名言:“诗的信念,就是自愿地把不肯轻信的念头高高挂起。”进一步明说便是:“当你下定决心不再怀疑,你就能读到一本好书了。”——《神曲》写出了我们今天或更不愿相信就是那样的地狱、净界(炼狱)和天堂,我们当然可以就此大大争辩一番,但这势必把我们困在这个可能是无止无休的话题里,而这只是《神曲》的设定或说背景而已,也就是我们根本还没出发还没真正开始,也就是诗本身;而且,当我们的心思集中在这样的真假分辨上,我们就很难去听但丁实际上说了什么,这是一定的。所以博尔赫斯说他宁可先相信但丁所讲都是真的,好真的进入,“我认为有这种天真的观念,即我们正在阅读一个真实故事的想法还是合适的,它可以让阅读把我们牵住……至少在开始的时候应该这样,最好能跟上故事的线索。我想谁也不会拒绝这么做。”
这一回再读《左传》,我(已经过了五十五岁,比当时的博尔赫斯再老一些,第一次读《左传》是三十五年前,已经又多知道了不少事情,也完全清楚很多所谓的“事实”其实都是脆弱不堪的,更多时候只是一堆事件随机的、暂时的搭建)也试着信《左传》为真,先努力跟上书写者的想法,以及他看到的、看着的世界变化。
信《左传》为真,极可能比信《神曲》要稍微困难些而且多有顾虑,只因为《左传》毕竟仍是历史,有实人实地实事的更大抓地力及其种种紧张和要求;但我想,这也恰恰好意味着,人们更容易怀疑它从而远离它,错失掉它的大部分内容,更不必说那些必须认真一点、看着它久一点才会注意到、会浮现出来的东西。
怀疑是有益的健康的,当然如此,但怀疑跟所有的东西一样,仍受制于边际效益递减这一无情的法则,时间一久(比方持续一百年两百年),其效益会逐渐穷尽、归零,甚至成为负数,并显露出一种苍老的残暴(如“思想初生时是温柔的,当它苍老时却总是残暴的”);而怀疑另一个通则般的特质是,它一向比较容易,人甚至不必准备什么,只要学会说“不”就行了。容易的东西不见得不对,但总是一下子来得太多需要打扫清理,还往往固着为一种习惯,也仅仅只是个习惯而已。
信《左传》为真,倒不是拒绝日后历史研究(包括人类学考古学的有益加入)对这本书,以及它所讲述那个时代的更正确发见及其必要更正(事实上这已不知不觉成为一个认知基础,我们都站在这一修正过的基础上),只是除此而外不急着怀疑而已——对所有未经证实为误的东西,对那一整块最该要人沉静下来的宽广灰色地带,最有意思的东西都在这里。还有,就是不让无谓的怀疑分神,不让怀疑弄得自己寸步难行,扯毁掉一整个图像、一个时代的可能完整面貌。
真假对错自有其更深沉的意思和更多面向,尤其在纵横交错的历史里,更多时候它只是不足、不完整以及人不那么恰当又难以遏止的想象力而已。理论(基于某种一以贯之的基本要求)往往容纳不下它,甚至文字都还装不住它们,只有人心、够坚韧的人心还勉强可以,因此成为必要,否则,在最终的揭示到来之前(也许永远不会来),我们就再找不到另外的地方完整地存留住它。于此,惠特曼愉快地宣称,也许太轻快了些:“你说我自相矛盾,我当然是矛盾的,因为我心胸宽阔。”但也正因为惠特曼的如此兴高采烈,让我们颇清楚看出来,这里面,有一种很特别的自由,一种不被怀疑倒过来抓住、限制的自由,一种不必动辄舍弃、得以窥见世界较完整形貌的自由,一种人可往四面八方而去、向各种远方各个深处的昂然自由。
把《左传》当一个文本,信任这本书,让书写向着这本书而不直接是那个时代,连同它的选择,连同它的所有限制,这一转折因此也有多出来的可贵东西——如列维-斯特劳斯说的,不只是人们做了什么,还有他们相信什么,或者认为什么是必须做的。“它可以是发生在实证领域中的事物,也可以是一些人在思想上经验着的东西,尽管这些人在观察他们自己的感性材料时不免有失偏颇,但他们的意愿在于发现什么是恰当行为的规定性。”
也可以这么说,较完整的人乃至于人的历史,应该包括他所做的和他所想的(“在思想上经验着的东西”,说得真好);还有,在“做”与“想”的反复交错之间出现的种种参差、延迟、落差和背反;还有,对此结果又再发生的进一步感受、反省和思维。
人究竟在想什么?能想什么?
这本书,反反复复想过不少书名(我一直是那种认为书名不是太重要、认为书名总有虚张声势之嫌的人),最终才决定就叫它《眼前》——复数的眼前,眼前加s,眼前们。很多人,包括站不同空间位置乃至于不同时间里的人,子产的、赵武的、叔向的、夏姬和申公巫臣的、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的,以及孔子的云云;还包括《左传》作者的眼前、两千多年后我自己此时此地的眼前。每个人都有他看着的东西,有他想望和担心忧烦的东西,有他对自身处境的种种察知和猜测,不得不做的猜测。
杨照,这位我愈来愈佩服的书写者、不惧也不懈的解说者,和我是高中和大学历史系的前后期,后来还去了哈佛继续史学之路,拥有我缺乏的严谨史学根基。《尽头》写完后,杨照曾在他的广播谈话时问我:“为什么从不考虑写历史方面的东西?”现在回想起来,杨照应该是已知道我打算以《左传》为下本书的对象,做球给我,是主持人的技巧。我当时鲁钝地不察觉,只模糊地回答他,当然也都是真心话:也许,如今写实然世界的东西太多了,实存变得太理所当然,也占去了几乎所有的可能空间,我趋向于多想一些应然层面的东西;还有,也许年纪大了,读人类历史愈来愈不愉快……
今天,依我自己看,这本《眼前》仍是“文学类”的。
书写规范上,我们给了文学多点宽待,允许它说一些稍稍过火的话,但这并非没代价;我们会追讨其成果,要求文学讲出进一步的话语,提出它独特的、通常是一个个具体而专注的发见——每一种书写体例都有它的“报称性”,这在书写各自进行的漫长如河时间里自自然然地形成,其实仍是公平的。
我设想每个人的视线都是一道道光、一次次的直线,孤独的,能穿透也会被遮挡,能照亮开来某个点、某条路径却也总是迷途于广漠的幽深暗黑空间里时间里——春秋时日那些人的眼前,《左传》作者的眼前,我的眼前,我希望能把它们叠放一起;我想象这些纵横四散的直线能相交驳,这样我们就可望得到一个一个珍罕的定点,知道自己身在何时何处,这也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定位”方式。
每写完一本书都不得不缓缓告别自己一些东西,像雷蒙德·钱德勒所说的“漫长的告别”那样。我的这本《左传》,墨绿色布面精装,是完整《十三经注疏》的其中一册,我大学二年级时发狠一次买齐,存了不少时候的钱,在那个比较穷的时代和年纪。我还完全记得它的崭新模样,“崭新得如一个新月,一副新牌”。三十几年后,它已开始解体了,靠着布质纤维不绝如缕才让封面不致脱落。还会像从前那样一而再地读它吗?这样一部破旧沉厚的阖上之书,仍让我感觉蓄着风雷,有我还不知道以及永远不可能知道的某些东西,好像还听得到远方隐隐滚动的雷声。现在它就躺在咖啡馆桌上我的手边,不知道是巧合而已还是有着另外的奇妙原因,我最近几本书总是结束在这样天气转凉的时日,我无来由地想起这一句歌词:“时间像开玩笑一样地过去了。”真的,时间的确像开玩笑一样地过去了。
眼前:漫游在左传的世界 简介: 《眼前:漫游在左传的世界》并非一本单纯的史书或解读,而是一次穿越时空的邀请,一场与历史长河的深度对话。它邀请您卸下现代社会的喧嚣与匆忙,以一种沉浸式的姿态,漫步于春秋战国那波诡云谲、风云激荡的时代,亲历《左传》中那些跌宕起伏的故事,触摸那些鲜活的人物灵魂,品味那些流传千古的智慧。 本书的主旨在于“漫游”,它不拘泥于严谨的学术考证,也不追求 exhaustive 的史料罗列。相反,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旅人,带着您从一个个具体的历史场景出发,循着《左传》的叙事脉络,自由地穿梭于宫廷的权谋斗争、战场的刀光剑影、士大夫的家国情怀、以及民间百姓的悲欢离合。我们不在这里复述《左传》本身的内容,而是从《左传》所描绘的世界中,提炼出那些最能触动人心的元素,并辅以必要的历史背景与文化解读,力求让历史的温度与厚重感跃然纸上。 内容纲要: 《眼前:漫游在左传的世界》将带领读者在以下几个维度进行探索: 一、 时代图景的再现: 《左传》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转型期。诸侯争霸,礼崩乐坏,但同时也是思想文化蓬勃发展的时期。我们将从多个角度展现这个时代的风貌: 诸侯的角力场: 深入剖析春秋时期各主要诸侯国(如晋、楚、齐、秦、宋、鲁等)的政治格局、军事实力、外交策略以及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通过对晋国“三家分晋”前后的兴衰、楚国“问鼎中原”的野心、齐国“春秋五霸”之一的霸业、秦国“虎视眈眈”的崛起等历史事件的再现,展现那个时代国家间的生存法则和政治博弈。 礼乐的崩塌与重塑: 《左传》中常提及“礼”与“乐”,这两个词背后承载着周朝的宗法制度和文化传统。我们将探讨在群雄逐鹿的背景下,这些曾经维系社会秩序的“礼乐”是如何被挑战、被践踏,又是如何在新的权力格局下试图被重新定义或被遗忘的。这不仅是政治制度的演变,更是社会价值观念的冲击与重塑。 城邑与疆界: 描绘那个时代城市的面貌,从雄伟的城墙到热闹的市集,从森严的宫廷到简朴的民居。探讨地理环境如何影响诸侯的战略选择,以及边境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冲突。我们将尝试还原那些在《左传》中仅仅作为背景出现的城邑,让读者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的生存空间和生活状态。 天象与人事: 《左传》中常将天象与人事联系起来,认为天意预示着国家的兴衰。我们将探讨古人对自然现象的理解,以及他们如何从中解读政治运势和人事吉凶。这并非宣扬迷信,而是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的重要窗口。 二、 人物的群像刻画: 《左传》之所以伟大,在于它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我们将从独特的视角,深入剖析这些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与行为逻辑: 君王的权谋与决策: 细致地描绘那些身处权力巅峰的君主,他们是如何在内外交困的局面下做出决策的?他们的雄心壮志、犹豫不决、英明神武抑或昏庸糊涂,都将成为我们深入探讨的对象。例如,我们可以从晋文公的“退避三舍”到勾践的“卧薪尝胆”等经典案例中,解读君王决策背后的复杂考量。 大臣的忠诚与背叛: 聚焦那些在君主身边运筹帷幄的臣子,他们的智慧、勇气、野心以及对国家的忠诚。我们将探讨那些名垂青史的贤臣,如管仲、晏婴,以及那些因私欲而背叛的权臣。通过他们的故事,展现臣子在复杂政治环境下的生存之道,以及“忠”与“奸”的界限。 士大夫的抱负与无奈: 描绘那些心怀天下、却往往身不由己的士大夫。他们可能是有远见的政治家,也可能是怀才不遇的文人。我们将关注他们在国家危难之际的担当,以及他们在乱世中的个人命运。例如,可以探讨那些在家族兴衰中挣扎的士族,以及那些怀揣改革理想却最终饮恨而终的知识分子。 战争的亲历者: 深入到战场,不再仅是宏大的战争叙事,而是关注普通士兵、将领在战场上的情感体验。他们的恐惧、勇敢、牺牲精神,以及战争对他们个人命运的影响。我们将尝试通过一些具体的战役,例如邲之战、鄢陵之战等,还原战场上的真实氛围。 女性的命运与影响: 《左传》中并非没有女性的身影,尽管她们的活动空间有限,但她们的命运往往与国家大事紧密相连。我们将关注那些在后宫、在政治斗争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女性,探讨她们的智慧、权谋以及身不由己的悲剧。 三、 智慧的闪光与哲思的探索: 《左传》不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智慧的宝库。我们将从以下几个层面挖掘其思想深度: 外交的艺术: 深入解析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外交策略,包括合纵、连横、结盟、欺骗等。从“唇亡齿寒”到“饮马黄河”,探讨那些经久不衰的外交原则和智慧。 军事的谋略: 并非仅是战术的解读,而是深入探究战争背后的战略思想。例如,孙子兵法虽在《左传》之后,但《左传》中的许多战例已蕴含了深刻的军事智慧,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精神在许多战役中都有体现。 人性的洞察: 《左传》中充斥着对人性的深刻描绘,包括贪婪、野心、嫉妒、忠诚、仁爱等。我们将从各种历史事件和人物行为中,提炼出对人性的普遍洞察,反思人性的复杂与多面。 历史的规律与教训: 《左传》以其详细的叙事,为后人提供了无数审视历史、反思兴衰的范例。我们将尝试从这些历史事件中,总结出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和教训,例如,决策失误的代价,政治腐败的必然结局,以及个人选择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语言的魅力: 《左传》以其精炼、生动的语言著称,许多成语典故都出自于此。我们将赏析其中精彩的叙事手法、独到的比喻以及富有哲理的表达,让读者感受到中国古代书面语的魅力。 阅读体验: 《眼前:漫游在左传的世界》并非枯燥的说教,而是一次充满吸引力的阅读体验。我们将在文字的海洋中,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您将听到金戈铁马的回响,看到王侯将相的叱咤风云,感受到士大夫的慷慨激昂,甚至能体会到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命运浮沉。 本书将采用叙事与解析相结合的方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关系梳理清楚。我们会穿插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细节,还原历史现场感,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同时,我们也会适时地穿插一些具有启发性的思考,引导读者从历史的长河中汲取智慧,反思当下。 我们相信,《眼前:漫游在左传的世界》将带给您一次难忘的精神旅程,让您在历史的厚重与智慧的光芒中,看到一个更加丰富、更加深刻的世界。这不是一次简单的知识的灌输,而是一次灵魂的触动,一次对历史的重新发现,一次对人生的深刻体悟。 核心价值: 《眼前:漫游在左传的世界》旨在: 重塑历史的温度: 让冰冷的史料变得鲜活,让遥远的历史人物重现生命力。 激发人文的关怀: 通过对人物命运的关注,引发读者对人性和历史的深刻思考。 传承民族的智慧: 挖掘《左传》中蕴含的宝贵思想财富,为现代人提供精神滋养。 增强历史的认同: 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华文明的源头,增强文化自信。 准备好踏上这场穿越时空的漫游了吗?《眼前:漫游在左传的世界》,为您开启一段别开生面的历史探索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