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挲大地

摩挲大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余秋雨 著
图书标签:
  • 自然
  • 散文
  • 游记
  • 大地
  • 人文
  • 行走
  • 思考
  • 生命
  • 风景
  • 中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06342568
版次:1
商品编码:1009690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文化苦旅全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文化苦旅全书。余秋雨全新版的《文化苦旅全书》共分六册。首批推出有关中国的两本《寻觅中华》和《摩挲大地》。
《摩挲大地》一书,精选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中的一些著名篇章,但每一篇都由作者本人进行了大幅度的精心修改。书中的后半部分有关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生态的文章都是一次发表。
从此,余秋雨的全部文化散文著作,均以这套书的文字和标题为准,之前的所有的版本不再印刷,以误读者。

作者简介

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桥头镇(今属慈溪)。中国著名艺术理论家、散文家,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曾获“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的称号,并担任多所大学的教授。这位以《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闻名的中国美学家,有评论家誉之为左手写散文,不落其浅薄,右手撰述艺术理论,也不失其艰涩难明。多次担任央视青年歌手大奖赛评委,影响巨大。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余秋雨“文化散文” 升级上市
郑媛 北京青年报
著名学者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全书》近日由作家出版社推出“升级版”。自此,余秋雨的全部文化散文著作,均以这套书的文字和标题为准,之前所有的版本不再印行。全新版的《文化苦旅全书》共分六册,其中两册是有关中国

目录

总序
道士塔
莫高窟
沙原隐泉
阳关雪
都江堰
白发苏州
三峡
贵池傩
青云谱
黄州突围
天涯的眼神
山庄里的背影
宁古塔
一个庭院
十万进士
处处有他们
抱愧山西
风雨天一阁
杭州的宣言
上海人
伞下的侗寨
蚩尤的后代
我本是树
追回天籁

精彩书摘

道士塔

莫高窟门外,有一条河。过河有一片空地,高高低低建着几座僧人圆寂塔。塔呈圆形,状近葫芦,外敷白色。我去时,有几座已经坍弛,还没有修复。只见塔心是一个木桩,塔身全是黄土,垒在青砖基座上。夕阳西下,朔风凛冽,整个塔群十分凄凉。
有一座塔,显得比较完整,大概是修建年代比较近吧?好在塔身有碑,移步一读,猛然一惊,它的主人,竟然就是那个王圆箓!
再小的个子,也能给沙漠留下长长的身影。再小的人物,也能让历史吐出重重的叹息。王圆箓既是小个子,又是小人物。我见过他的照片,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是那个时代到处可以见到的一个中国平民。他原是湖北麻城的农民,在甘肃当过兵,后来为了谋生做了道士。几经转折,当了敦煌莫高窟的家。
莫高窟以佛教文化为主,怎么会让一个道士来当家?中国的民间信仰本来就是羼杂互融的,王圆箓几乎是个文盲,对道教并不专精,对佛教也不抵拒,却会主持宗教仪式,又会化缘募款,由他来管管这一片冷窟荒庙,也算正常。
但是,世间很多看起来很正常的现象常常掩盖着一个可怕的黑洞。莫高窟的惊人蕴藏,使王圆箓这个守护者与守护对象之间产生了文化等级上的巨大的落差。这个落差,就是黑洞。
我曾读到潘絮兹先生和其他敦煌学专家写的一些书,其中记述了王道士的日常生活。他经常出去化缘,得到一些钱后,就找来一些很不高明的当地工匠,先用草刷蘸上石灰把精美的古代壁画刷白,再抡起铁锤把塑像打毁,用泥巴堆起灵官之类,因为他是道士。但他又想到这里毕竟是佛教场所,于是再让那些工匠用石灰把下寺的墙壁刷白,绘上唐代玄奘到西天取经的故事。他四处打量,觉得一个个洞窟太憋气了,便要工匠们把它们打通,大片的壁画很快灰飞烟灭,成了走道。做完这些事,他又去化缘,准备继续刷,继续砸,继续堆,继续画。
这些记述的语气都很平静,但我每次读到,脑海里也总像被刷了石灰一般,一片惨白。我几乎不会言动,眼前一直晃动着那些草刷和铁锤。
“住手!”我在心底呼喊,只见王道士转过脸来,满眼困惑不解。我甚至想低声下气地恳求他:“请等一等,等一等……”但是等什么呢?我脑中依然一片惨白。

一九○○年六月二十二日(农历五月二十六日),王道士从一个姓杨的帮工那里得知,一处洞窟的墙壁里面好像是空的,里边可能还隐藏着一个洞穴。两人挖开一看,嗬,果然一个满满实实的藏经洞!
王道士完全不明白,此刻,他打开了一扇轰动世界的门户。一门永久性的学问,将靠着这个洞穴建立。无数才华横溢的学者,将为这个洞穴耗尽终生。而且,从这一天开始,他的实际地位已经直蹿而上,比世界上很多著名的遗迹博物馆馆长还高。但是,他不知道,他不可能知道。
他随手拿了几个经卷到知县那里鉴定,知县又拿给其他官员看。官员中有些人知道一点轻重,建议运到省城,却又心疼运费,便要求原地封存。在这个过程中,消息已经传开,有些经卷已经流出,引起了在新疆的一些外国人士的注意。
当时,英国、德国、法国、俄国等列强,正在中国的西北地区进行着一场考古探险的大拼搏。这个态势,与它们瓜分整个中国的企图紧紧相连。因此,我们应该稍稍离开莫高窟一会儿,看一看全局。
就在王道士发现藏经洞的几天之前,在北京,英、德、法、俄、美等外交使团又一次集体向清政府递交照会,要求严惩义和团。恰恰在王道士发现藏经洞的当天,列强决定联合出兵。这就是后来攻陷北京,迫使朝廷外逃,最终又迫使中国赔偿四亿五千万两白银,也就是每个中国人都要赔偿一两白银的“八国联军”。
时间,怎么会这么巧呢?
好像是,北京东交民巷的外国使馆里一作出进攻中国的决定,立即刺痛了一个庞大机体的神经系统,西北沙漠中一个洞穴的门霎时打开了。
更巧的是,仅仅在几个月前,甲骨文也被发现了。
我想,藏经洞与甲骨文一样,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因此必须猛然出现在这个民族几乎完全失去自信的时刻。
即使是巧合,也是一种伟大的巧合。
遗憾的是,中国学者不能像解读甲骨文一样解读藏经洞了,因为那里的经卷的所有权,已经被悄悄地转移。

产生这个结果,是因为莫高窟里三个男人的见面。
第一个就是主人王圆箓,不多说了。
第二个是匈牙利人斯坦因,刚加入英国籍不久,此刻受印度政府和大英博物馆指派,到中国的西北地区考古。他博学、刻苦、机敏、能干,在考古专业水准上堪称世界一流,却又具有一个殖民主义者的文化傲慢。他精通七八种语言,却不懂中文,因此引出了第三个人,翻译蒋孝琬。
蒋孝琬长得清瘦文弱,湖南湘阴人。这个人是中国十九世纪后期出现的“买办”群体中的一个。这个群体在沟通两种文明的过程中常常备受心灵煎熬,又两面不讨好。我一直建议艺术家们在表现中国近代题材的时候不要放过了这种桥梁式的悲剧性典范。但是,蒋孝琬好像是这个群体中的异类,他几乎没有任何心灵煎熬。
斯坦因到达新疆喀什时,发现聚集在那里的外国考古学家们有一个共识,就是千万不要与中国学者合作。理由是,中国学者一到关键时刻,例如在关及文物所有权的当口上,总会在心底产生“华夷之防”的敏感,给外国人带来种种阻碍。但是,蒋孝琬完全不是这样,那些外国人告诉斯坦因:“你只要带上了他,敦煌的事情一定成功。”
事实果然如此。从喀什到敦煌的漫长路途上,蒋孝琬一直在给斯坦因讲述中国官场和中国民间的行事方式,使斯坦因觉得比再读几个学位更重要。到了莫高窟,所有联络、刺探、劝说王圆箓的事,都是蒋孝琬在做。
王圆箓从一开始就对斯坦因抱着一种警惕、躲闪、拒绝的态度。
蒋孝琬蒙骗他说,斯坦因从印度过来,是要把当年玄奘取来的经送回原处去,为此还愿意付一些钱。王圆箓像很多中国平民一样,对《西游记》里的西天取经故事既熟悉又崇拜,听蒋孝琬绘声绘色地一说,又看到斯坦因神情庄严地一次次焚香拜佛,竟然心有所动。因此,当蒋孝琬提出要先“借”几个“样本”看看,王圆箓虽然迟疑、含糊了很久,终于还是塞给他几个经卷。
于是,又是蒋孝琬,连夜挑灯研读那几个经卷。他发现,那正巧是玄奘取来的经卷的译本。这几个经卷,明明是王圆篆随手取的,居然果真与玄奘有关,王圆篆激动地看着自己的手指,似乎听到了佛的旨意。洞穴的门,向斯坦因打开了。
当然,此后在经卷堆里逐页翻阅选择的,也是蒋孝琬,因为斯坦因本人不懂中文。
蒋孝琬在那些日日夜夜所做的事,也可以说成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破读,因为这毕竟是千年文物与能够读懂的人的第一次隆重相遇。而且,事实证明,蒋孝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广博的知识、不浅的根底。
那些寒冷的沙漠之夜,斯坦因和王圆箓都睡了,只有他在忙着。
睡着的两方都不懂得这一堆堆纸页上的内容,只有他懂得,由他作出取舍裁断。
就这样,一场天下最不公平的“买卖”开始了。斯坦因用极少的钱,换取了中华文明长达好几个世纪的大量文物。而且由此形成惯例,其他列强的冒险家们也纷至沓来,满载而去。
有一天王圆箓觉得斯坦因实在要得太多了,就把部分挑出的文物又搬回到藏经洞。斯坦因要蒋孝琬去谈判,用四十块马蹄银换回那些文物。蒋孝琬谈判的结果,居然只花了四块就解决了问题。斯坦因立即赞扬他,这是又一场中英外交谈判的胜利。
蒋孝琬一听,十分得意。我对他的这种得意,有点厌恶。因为他应该知道,自从鸦片战争以来,所谓的“中英外交谈判”意味着什么。我并不奢望,在他心底会对当时已经极其可怜的父母之邦产生一点点惭愧,而只是想,这种桥梁式的人物如果把一方河岸完全扒塌了,他们以后还能干什么?
由此我想,那些日子,莫高窟里的三个男人,我们还应该多看几眼。前面两个一直遭世人非议,而最后一个总是被轻轻放过。
比蒋孝琬更让我吃惊的是,近年来中国文化界有一些评论者一再宣称,斯坦因以考古学家的身份取走敦煌藏经洞的文物并没有错,是正大光明的事业,而像我这样耿耿于怀,却是“狭隘的民族主义”。
是“正大光明”吗?请看斯坦因自己的回忆:
深夜我听到了细微的脚步声,那是蒋在侦察,看是否有人在我的帐篷周围出现。一会儿他扛了一个大包回来,那里装有我今天白天挑出的一切东西。王道士鼓足勇气同意了我的请求,但条件很严格,除了我们三个外,不得让任何人得知这笔交易,哪怕是丝毫暗示。
从这种神态动作,你还看不出他们在做什么吗?

斯坦因终于取得了九千多个经卷,五百多幅绘画,打包装箱就整整花了七天时间。最后打成了二十九个大木箱,原先带来的那些骆驼和马匹不够用了,又雇来了五辆大车,每辆都拴上三匹马来拉。
那是一个黄昏,车队启动了,王圆箓站在路边,恭敬相送。斯坦因“购买”这二十九个大木箱稀世文物,所支付给王圆策的全部价钱,我一直不忍心写出来,此刻却不能不说一说了。那就是,折合成了银子的差不多三十英镑!但是,这点钱,对王圆篆来说,毕竟比他平时到荒村野郊去化缘的所得,多得多了。因此,他反而认为这位“斯大人”是“布施者”。
斯坦因向他招过手,抬起头来看看天色。
一位年轻诗人写道,斯坦因看到的,是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流血。
我又想到了另一位年轻诗人的诗,他叫李晓桦,是写给下令火烧圆明园的额尔金勋爵的:
我好恨
恨我没早生一个世纪
使我能与你对视着站立在
阴森幽暗的古堡
晨光微露的旷野
要么我拾起你扔下的白手套
要么你接住我甩过去的剑
要么你我各乘一匹战马
远远离开遮天的帅旗
离开如云的战阵
决胜负于城下
对于斯坦因这些学者,这些诗句也许太硬。但是,除了这种办法,还有什么方式能阻拦他们呢?
我可以不带剑,甚至也不骑马,只是伸出双手做出阻拦的动作,站在沙漠中间,站在他们车队的正对面。
满脸堆笑地走上前来的,一定是蒋孝琬。我扭头不理他,只是直视着斯坦因,要与他辩论。
我要告诉他,把世间文物统统拔离原生的土地,运到地球的另一端收藏展览,是文物和土地的双向失落、两败俱伤。我还要告诉他,借口别人管不好家产而占为己有,是一种与军事掠夺没有什么区别的文化掠夺……
我相信,也会有一种可能,尽管几率微乎其微,我的激情和逻辑终于压倒了斯坦因,于是车队果真被我拦了下来。
那么,接下来该怎么办呢?当然应该送缴京城。但当时,藏经洞文物不是也有一批送京的吗?其情景是,没有木箱,只用席子捆扎,沿途官员缙绅伸手进去就取走一把,有些官员还把大车赶进自己的院子里细挑精选,择优盗取。怕到京后点数不符,便把长卷撕成几个短卷来凑数搪塞。
当然,更大的麻烦是,那时的中国处处军阀混战,北京更是乱成一团。在兵丁和难民的洪流中,谁也不知道脚下的土地明天将会插上哪家的军旗。几辆装载古代经卷的车,怎么才能通过?怎样才能到达?
那么,不如叫住斯坦因,还是让他拉到伦敦的博物馆里去吧。但我当然不会这么做。我知道斯坦因看出了我的难处,一次次回头看我。
我假装没有看见,只用眼角默送他和蒋孝琬慢慢远去,终于消失在黛褐色的山丘后面。然后,我再回过身来。
长长一排车队,全都停在苍茫夜色里,由我掌管。但是,明天该去何方?
这里也难,那里也难,我左思右想,最后只能跪倒在沙漠里,大哭一场。哭声,像一匹受伤的狼在黑夜里号叫。

一九四三年十月二十六日,八十二岁的斯坦因在阿富汗的喀布尔去世。
这是中国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日子。中国,又一次在生死关头被他人认知,也被自己认知。
在斯坦因去世的前一天,伦敦举行“中国日”活动。博物馆里的敦煌文物,又一次引起热烈关注。
在斯坦因去世的同一天,中国历史学会在重庆成立。
我知道处于弥留之际的斯坦因不可能听到这两个消息。
有一件小事让我略感奇怪,那就是斯坦因的墓碑铭文:
马克·奥里尔·斯坦因
印度考古调查局成员
学者,探险家兼作家
通过极为困难的印度、中国新疆、波斯、伊拉克之行,扩展了知识领域
他平生带给西方世界最大的轰动是敦煌藏经洞,为什么在墓碑铭文里故意回避了,只提“中国新疆”?敦煌并不在新疆,而是在甘肃。
我约略知道此间原因。那就是,他在莫高窟的所作所为,已经受到文明世界越来越严厉的谴责。
阿富汗的喀布尔,是斯坦因非常陌生的地方。整整四十年一直想进去而未被允许,刚被允许进入,却什么也没有看到就离开了人世。
他被安葬在喀布尔郊区的一个外国基督教徒公墓里,但他的灵魂又怎么能安定下来?直到今天,这里还备受着贫困、战乱和宗教极端主义的包围。而且,蔓延四周的宗教极端主义,正好与他信奉的宗教完全对立。小小的墓园,是那样孤独、荒凉和脆弱。
我想,他的灵魂最渴望的,是找一个黄昏,一个与他赶着车队离开时一样的黄昏,再潜回敦煌去看看。
如果真有这么一个黄昏,那么,他见了那座道士塔,会与王圆箓说什么呢?
我想,王圆箓不会向他抱怨什么,却会在他面前稍稍显得有点趾高气扬。因为道士塔前,天天游人如潮,虽然谁也没有投来过尊重的目光;而斯坦因的墓地前,永远阒寂无人。
至于另一个男人,那个蒋孝琬的坟墓在哪里,我就完全不知道了。
有知道的朋友,能告诉我吗?

前言/序言

我的一个学生,向我讲述了他的一段经历。
有一天,他从家里的一个旧箱子里翻出来几张老照片。照片拍的是同一个人,一个风姿绰约的美女,服饰打扮在今天看来也显得大胆而前卫。他连忙拉过父亲询问,父亲说:“这是你的祖母。”
这让我的学生大吃一惊。看父亲和母亲,平时是那么谨慎、朴素、节俭,只要走出家门几步就立即融人灰黯的人流中再也无法找到。居然,他们的前辈是那样一副模样!
我的学生愣了片刻便相信了,因为照片上美女的眉眼神色,与父亲非常相似。
于是,一场艰难的问答开始了。凡是父亲最含糊其词的地方,恰恰是我学生最大的兴趣点。
这使我的学生产生一种有关自己生命来历的好奇,不久,他就带着那几张照片来到了老家的小镇。
认识祖母的老人还有一些,奇怪的是,本来以为最知情的老太太们都说不出太多的东西,而那些老大爷却目光炯炯地看着眼前的年轻人,扑朔迷离地说出一些零碎的细节。
几天下来,我的学生锁定了三位老大爷,重点探问。结果,他越来越迷惑:自己的祖父有可能在这三人中间,也有可能不是。他离开小镇时有点慌张,甚至不敢看任何一个路边的老年男人。他还犹豫,要不要把这几天的经历告诉父亲。
我看着这个学生只说了一句话:“你只需知道,自己有美丽的基因。”

我们生活在自己非常熟悉的家里,甚至已经成了家长,却未必知道这个家的来历。
小家庭这样,大家庭也是这样。
我自己年轻时也曾经突然发现了小家庭的来历,然后产生巨大的疑问,进而去探询大家庭的秘密。
那时我二十岁,家庭突然被一场政治灾难席卷,我天天帮父亲抄写他的“坦白材料”。掌权的极“左”派根据一个人含糊其词的“揭发”,断言我父亲有“政治历史问题”,却又不知道要他“坦白”什么,每天问的问题完全不着边际,因此这个材料永远也写不完。
我在抄写中充分了解了自家的历史,包括各种细节,经常边抄边为长辈们紧张、悲哀、高兴、羞愧。如果在正常情况下,世间子女是不可能知道长辈那么多事情的。
我怕父亲的回忆不准,又不断地向祖母、母亲、舅舅核实,他们的叙述使相关的资讯又增加了很多倍。我终于明白,这是一个辛劳、怯懦、善良的佛教徒家庭,从屋檐到墙脚,找不到一丝一毫有可能损及他人的印痕。
这一明白,反而造成了我更大的不明白。这样一个家庭,为什么遭此祸孽?原来以为是那几个掌权者居心不良,但他们很快下台了,单位的负责人换了几任,为什么祸孽还在延续?更奇怪的是,周围的同事、朋友都不难看出这是一个荒唐的冤案,已经造成一个人口众多的家庭的无法生存,为什么都不肯稍稍帮助一下?这种帮助,当时对他们来说毫无风险。
我在冷漠表情的包围中,懂得了鲁迅当年解剖“国民性”的理由。而且我已经知道,“国民性”也就是一个国家民众的集体潜意识,是一种深层文化。
我被这种深层文化刺痛了,但是,当时社会上又恰恰是在猛烈批判传统文化。我又一次陷入了困惑:这是一种劣质文化在批判一种过时的优质文化,还是两者都是劣质文化?
不管哪一种答案,都让我非常悲观。既然中华文化是如此不明不白,那么,做一个中国人也就要一直不明不白下去了。
因此我觉得还是少沾文化的边,一心只想终身从事体力劳动。我在农场时的劳动劲头,很多老同事直到今天说起来还印象深刻。

后来,掌权的极“左”派上层因内讧而受挫,一场由政府中开明派领导人发起的文化抢救行动,把我也抢救了。我泥迹斑斑地被裹卷到了恢复教学、编写教材、编撰词典的繁忙中,并开始知道文化是什么。再后来,当极“左”派又把这场文化抢救运动称之为“右倾翻案风”要进行反击的时候,我就潜藏到浙江的一座山上,开始了对中华经典的系统研读。由此一发不可收,直到后来独自去寻觅祖先留在书本之外的文化身影,再去探访与祖先同龄的老者们的远方故宅,走得很远很远。
终于,我触摸到了中华大家庭的很多秘密。
这当然不能由自己独享,我决定把自己阅读和旅行的感受写成文章,告诉同胞,因为他们都为中华文化承担过悲欢荣辱。但是,要达到这个目的很难,因为世界上华人读者的数量太大、支脉太多。为此我不得不暂时远离早就形成的学术癖好,用最感性的“宏伟叙事”来与广大读者对话,建构一种双向交流的大文学。
我的这个试验,受到了海内外华人读者的欢迎。
受欢迎的热烈程度让我惊讶,我询问白先勇先生是怎么回事。他说,你碰到了中华文化的基因,那是一种文化DNA,融化在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中。大家读你的书,也就是读自己。

一路上写的书已经不少。由于读的人多,遇到了意想不到的盗版狂潮。
我的书在国内的盗版本,早已是正版本的十倍左右。前些年应邀去美国华盛顿国会图书馆演讲,馆方非常热情地把他们收藏的我的中文版著作一本本推出来向听众展示。但是,我与妻子不得不苦笑着交换了一下眼色,因为推出来的大多也是盗版本,想必购自中国大陆。其中还有不少,是盗版者为我编的各种“文集”。
因此我觉得不应该再麻烦这些盗版者了,决心重新整理一下自己的出版物。更何况,重访文化遗迹时所产生的新感觉需要补充,很多当时漏编、漏写的篇目需要加入,不少自己已经不满意的文章需要删削。
为此,我花费不少时间等待以前出版的那些书的合约到期,然后不再续签,让全国各地正版书市场上我的专柜“空架”了很久。在这个过程中,我对以前的文章进行大幅度的改写,又增补了不少关及中华文化基本经络的文章。
这样就构成了一套面貌崭新的“文化苦旅全书”。其中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有关中国的路程,第二部分有关世界的路程,第三部分有关自己的路程。
眼下这本《摩挲大地》,精选了原来《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里那些著名的篇章,这次对每一篇都进行了改写。书的后半部分有关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生态的文章,都是第一次发表。
从此,我的全部文化散文著作,均以这套书的文字和标题为准。
摩挲大地:一次关于存在与感知的深刻探索 《摩挲大地》并非一本简单的地理志,也非一部宏大的历史画卷。它更像是一次深入骨髓的冥想,一次对人类与脚下这片土地之间错综复杂关系的细致触摸与品味。作者以一种近乎仪式性的虔诚,引导读者穿梭于不同的地域,观察不同的生命形态,感受不同时间维度下的脉搏,最终试图触及“存在”这一最根本的哲学命题。 这本书的开篇,并非从某个具体的地标或事件切入,而是从一种抽象的“感觉”开始。作者用细腻而充满诗意的笔触,描绘了当赤裸的足底触碰到坚实的泥土时,一种原始的、跨越时空的连接感便油然而生。这种感觉,是一种低语,一种承诺,一种古老的回响,它提醒着我们,我们并非孤立的个体,而是大地肌理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随后,作者将这种抽象的感知转化为具体的观察。他不会直接告诉你某个地方的名字,而是通过对土壤颜色的变化、岩石的纹理、植物的生长姿态,甚至空气中弥漫的气息,来勾勒出地域的轮廓。 例如,在描述一片干旱的土地时,作者不会简单地说“这里很热,很少下雨”,而是会详述那龟裂的土地如何像饱经风霜的老人脸上的皱纹,每一道裂痕都诉说着被骄阳炙烤的漫长岁月;他会描绘那些顽强生长的灌木,它们扭曲的枝干如何向上伸展,仿佛在向天空祈求甘霖,而它们的根系则深深扎入地下,汲取着每一丝珍贵的湿润。这种对细节的极致关注,让读者仿佛能亲身感受到那份炙热与干燥,以及生命在极端环境中展现出的惊人韧性。 在另一章节,作者可能会描绘一片潮湿的雨林。他笔下的雨林,并非只有郁郁葱葱的绿色。他会捕捉雨水滴落在宽大叶片上的清脆声响,会描绘苔藓如何如同丝绒般覆盖在古老的树干上,会细致地描绘那些隐藏在阴影中的菌类,它们以一种沉默而有序的方式,分解着落叶,滋养着新的生命。他会让你听到昆虫细微的嗡鸣,闻到泥土混合着腐朽落叶的独特气息,甚至会让你感受到那种被浓郁的生命力包围的、略带压抑却又充满活力的氛围。 《摩挲大地》的核心,在于它对“时间”的独特处理。作者并不以线性的方式讲述故事,而是将时间打碎,重组,然后巧妙地编织进对空间的描绘中。他会将一块亿万年前形成的岩石,与当下正在生长的草叶并置,让你感受到地质年代的宏大与生命的瞬息。他会描绘那些古老的遗迹,它们静静地矗立在大地上,仿佛是过去的回声,等待着有心人去倾听。这些遗迹,可能是被风沙侵蚀的断壁残垣,也可能是隐藏在丛林深处的神秘石刻,作者会在描绘它们的形貌时,融入对它们曾经承载过的文明、生活方式以及那些早已消逝的生命的回忆。 他会让你意识到,你所摩挲的每一寸土地,都曾经历过无数的沧桑。那些看似平凡的沙粒,可能曾是海底的珊瑚,也可能曾是火山喷发的熔岩。那些静默的山脉,曾被冰川雕刻,也曾被河流切割。这种对时间维度的拓展,极大地丰富了读者对“大地”的理解,它不再是静态的背景,而是流动的生命体,承载着无数的过去与未来。 《摩挲大地》也深入探讨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作者不会以批判的姿态来审视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而是以一种更具反思性的视角,去观察人类活动在大地留下的痕迹。他会描绘那些被开垦的田野,它们呈现出一种有序的美感,但同时也会让你思考,这种有序是否是以牺牲原有的野性为代价。他会描绘那些繁华的城市,它们如同巨大的有机体,在地面上蔓延,其灯火辉煌的夜景,与深邃的星空形成鲜明对比,引发对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的思考。 更重要的是,作者将目光投向那些被忽视的“边缘地带”。他会描绘被遗弃的矿区,那些曾经繁荣的工业遗址,如今被荒草和野花所覆盖,呈现出一种凄美的景象。他会描绘那些被开发商遗忘的角落,它们在城市的夹缝中顽强地存在着,保留着一丝原始的野性。在这些地方,他看到了生命力在逆境中的挣扎与顽强,也看到了自然如何以它自己的方式,缓慢地收回曾经被人类占据的空间。 《摩挲大地》的语言风格是其独特的魅力所在。作者善于运用多感官的描写,调动读者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甚至味觉,来营造身临其境的体验。他的文字既有科学的严谨,又充满艺术的灵动。他能精准地描述地质构造的细节,也能描绘出夕阳染红山峦的壮丽景象。他的比喻新颖而贴切,能够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将平凡的事物赋予生命。 例如,他可能会将阳光穿过树冠洒下的斑驳光影,比作“大地母亲洒落的金币”,将远处传来微弱的流水声,比作“大地的心跳”。这些富有想象力的比喻,让文本充满了诗意,也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更深切地感受到作者对大地的热爱与敬畏。 《摩挲大地》并没有提供明确的答案,也没有给出具体的行动指南。它的价值在于它提出了一种观察世界的方式,一种感受生命的方式。它鼓励读者放慢脚步,用全身心去感受脚下的土地,去倾听大地的声音,去理解生命的多样性与韧性。它提醒我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忽略了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大地,而正是这片大地,承载着我们的一切,也滋养着我们的一切。 这本书的最终目的,是唤醒读者内心深处对“根”的渴望,对“归属”的思考。它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与环境的关系,重新认识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通过“摩挲大地”,我们或许能够找回那份久违的宁静,找回那份与万物和谐共生的本真。它是一次关于存在本身的温柔叩问,一次关于感知深度的诚挚邀请。读者在掩卷之后,或许会不自觉地伸出手,轻轻地摩挲一下身边的地面,然后,在心中泛起一丝难以言喻的涟漪。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是个对自然地理、地质历史充满好奇的人,总是幻想能有一本书,能把我从书桌前带到广袤的田野、崎岖的山脉,甚至是深邃的地下。而《摩挲大地》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并且远超我的期待。它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教科书,也不是纯粹的游记散文,而是一种独特的融合体,将科学的严谨与人文的温度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亲身参与了一次次地质考察,跟随作者的笔触,穿越亿万年的时光,见证大陆的漂移、山脉的隆起、河流的改道。作者对每一个地貌特征的描述都充满了画面感,无论是巍峨的山峦,还是辽阔的平原,甚至是看似不起眼的沙丘,在他的笔下都拥有了生命和故事。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地质记忆”的阐述所吸引,原来我们脚下的土地,承载着如此多的信息,记录着地球过去的辉煌与磨难。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所处的这个星球,不再仅仅是居住的家园,更是一位沉默而伟大的历史学家,它的每一寸肌肤都诉说着不为人知的故事。

评分

《摩挲大地》这本书,让我体验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沉浸感。它不同于我以往读过的任何一本书,它没有清晰的章节划分,没有明确的叙事主线,但正是这种“无序”与“流动”,反而营造出一种更贴近自然本身的韵律。作者仿佛是一位睿智的导游,带领着我在地球的每一个角落漫步,从高耸入云的山峰,到深不可测的海洋,再到寸草不生的荒漠,他都赋予了它们独特的个性和故事。我最喜欢的部分是那些关于“生命印记”的描写,那些隐藏在地层中的化石,那些古老树木的年轮,都如同时间的信使,向我们诉说着早已远去的过去。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深刻的“连接”,我不再是孤立地存在于这个世界上,而是与构成这个世界的无数元素紧密相连。每一次翻阅,我都能从中获得新的感悟,发现新的细节,就像是在反复摩挲一块古老的玉石,每一次触摸,都能感受到它温润的光泽和深藏的纹理。它让我更加珍惜当下,也更加敬畏自然。

评分

翻开《摩挲大地》的扉页,一股古老而熟悉的质感扑面而来,仿佛指尖沾染了泥土的芬芳,又或是触碰到了饱经风霜的岩石。我一直认为,所谓“大地”,不仅仅是我们脚下踩踏的这片物质空间,更是一种深沉的、包含着生命轮回、历史沉淀以及万物生长力量的哲学意境。《摩挲大地》这本书,便以一种极其独特的方式,将这种宏大而又微观的意象,细致入微地呈现在我眼前。作者的文字,时而如涓涓细流,温婉地讲述着土地与生命的连接,那些细小的植物如何顽强地扎根,那些古老的村落如何在岁月的长河中静静地呼吸;时而又如同惊涛拍岸,磅礴地展现着大地的力量,火山的喷发、地震的撼动,以及风雨侵蚀留下的深刻印记。我特别喜欢其中对“时间”这个概念的描绘,作者并没有用抽象的数字来衡量,而是通过地质的演变、化石的诉说,甚至是植物年轮的轨迹,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时间的厚重与沧桑。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与一位饱经风霜的长者对话,他用最朴实的语言,却道出了最深刻的道理。我从中看到了生命的坚韧,也感受到了人类在浩瀚宇宙中的渺小与伟大。

评分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似乎越来越疏远了与大地的联系,甚至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也常常感到陌生。读完《摩挲大地》,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种强烈的回归感,一种重新被“根植”的感觉。《摩挲大地》给我带来的,并非是关于某个特定地域的详细介绍,也不是对某个地理现象的科学解析,而是更加深层次的、关于“存在”与“连接”的哲学思考。作者通过对土地的细致观察和深入剖析,将“大地”这一概念,从一个具象的地理名词,升华为一种象征,一种孕育、承载、连接一切的力量。我仿佛能听到泥土的呼吸,感受到岩石的脉搏,甚至能体会到植物向上生长的渴望。书中对“平衡”与“破坏”的探讨,也让我深思。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面前,人类的渺小与短暂愈发凸显,但同时也激发了我保护这片土地的责任感。这本书没有给我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案,但它唤醒了我内心深处对大地的敬畏与热爱,让我愿意用更温柔、更负责任的态度去对待我脚下的这片土地。

评分

不得不承认,《摩挲大地》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远非一两句话所能概括。它就像一部宏大的史诗,用最朴素、最真挚的语言,描绘了地球漫长而壮丽的演变过程。我一直认为,很多时候我们对世界的认知,都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而这本书则带领我深入到事物的本质,去探寻那隐藏在亿万年地质变迁下的真实脉络。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他能够将极其复杂的科学知识,用一种平易近人的方式表达出来,让我这个非专业读者也能够轻松理解,并且沉浸其中。我尤其欣赏他对于“变化”的解读,无论是缓慢渐进的侵蚀,还是剧烈突发的变迁,都在他细腻的笔触下展现得淋漓尽致。读这本书,仿佛就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旅行,我见证了大陆的板块运动,感受了冰川的雕琢,甚至触摸到了远古生命的痕迹。它让我明白,我们所看到的每一个山川湖海,每一片土地,都曾经经历过我们无法想象的沧桑与辉煌,而我们,也只是这宏大历史长河中的一粒微尘。

评分

非常好看的书,值得经常细看,慢慢回味

评分

没有看,买来送老爸了,老爸说很好看

评分

不错,价格便宜,比较**和**,便宜不少,而且是正品

评分

经典老书了,不评价了吧

评分

优秀散文,给孩子看的。

评分

不错的书,值得收藏。

评分

这本书不错,符合余秋雨的一贯风格,可以好好阅读。。。我喜欢这种洒脱的风格又有些谨慎的文章,好啊!

评分

还是可以的,不错的,继续关注!

评分

也好,以前那两本书给了老妈了,我就看这个就行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