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史十议》所收的是巫鸿在2006-2007两年中为《读书》杂志“美术纵横”专栏所撰写的十篇文章。这个专栏的目的是希望能够成为一个“纵横驰骋,惟意所之”的领域。每篇短文的主题或古或今,或近或远,或宏观或微观,从多种视角引出对美术史的反思和想象。
巫鸿,1980——1987年就读于哈佛大学,获美术史与人类学双重博士学位,此后在哈佛大学美术史系任教,于1994年获终身教授职位。同年受聘主持芝加哥大学亚洲艺术的教学、研究项目,执“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讲席。2002年建立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并任主任。同年兼任该校斯马特美术馆顾问策展人。
巫鸿的著作包括对中国古代、现代艺术及美术史理论和方法论的多项研究。其著作《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获该年全美亚洲学年会著作奖。《中国古代美术和建筑中的纪念碑性》被《选择》杂志评为1996年杰出学术出版物,进而被《艺术论坛》列为20世纪90年代有意义的艺术学著作之一。《重屏:中国绘画的媒介和表现》获全美美术史著作提名。其参与编写的重要著作包括《中国绘画三千年》(1997)、《剑桥中国先秦史》(1999)等。巫鸿多次回国,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客座讲学,发起“汉唐之间”中国古代美术史、考古学研究系列国际讨论会,并主编三册论文集。
一 代序:“美术”小议
二 图像的转译与美术的释读
三 美术史与美术馆
四 实物的回归:美术的“历史物质性”
五 重构中的美术史
六 “开”与“合”的驰骋
七 “墓葬”:美术史学科更新的一个案例
八 “经典作品”与美术史写作
九 美术史的形状
十 “纪念碑性”的回顾
初翻阅这本书,我立刻被它叙事的流畅性所吸引。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且富有洞察力,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看似遥远晦涩的艺术史脉络,用一种非常贴近生活、娓娓道来的方式呈现出来。阅读的过程更像是一次与一位博学多识的智者进行深度交谈,而不是枯燥地背诵年代和人名。他擅长捕捉那些隐藏在宏大叙事背后的细微之处,比如某位大师在创作特定时期所经历的心路历程,或是某种风格转变背后的社会思潮涌动。这种深入肌理的解读,极大地丰富了我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层次。它没有故作高深地使用大量生僻术语来吓退读者,相反,它用清晰、富有逻辑性的语言,构建起一座座通往艺术殿堂的阶梯,让人每走一步都感到踏实而充满乐趣。
评分这本书在对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现象进行比较分析时,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广度和深度。它没有将西方艺术史视为唯一的标准范本,而是以一种更加开阔的全球视野,去审视不同文明在各自时空下迸发出的创造力火花。尤其是一些关于非主流艺术流派的探讨,视角独特且论据充分,成功地打破了我以往固有的认知框架。作者似乎非常擅长在看似不相关的艺术事件之间建立起意想不到的联系,比如将某个东方哲学概念与西方某个时期抽象艺术的萌芽进行类比,这种跨文化的对话,极大地拓展了艺术研究的可能性,让人读后总有一种醍醐灌顶、豁然开朗的感觉,深思良久。
评分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影响,那就是“启发”。它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训练。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的观察力被极大地唤醒了,不再仅仅是“看”画,而是开始真正地“解读”作品的结构、色彩、光影是如何服务于其背后的观念的。这种内在的转变是潜移默化的,我现在看展览或翻阅画册时,总能自动调用书中学到的分析工具,去剖析作品的内在逻辑和时代的烙印。它成功地将艺术史从一个遥远的、束之高阁的学科,转化成了一种可以随时应用于日常审美的、鲜活的、充满生命力的思维工具,这才是真正伟大学术著作的价值所在。
评分我特别欣赏这本书在处理艺术史争议性议题时的那种审慎和客观。面对那些历来学者争论不休的“公案”,作者并没有急于下定论,而是非常耐心地梳理了各方的观点、证据链以及潜在的偏见,将判断的空间留给了读者自己。他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分析框架,让读者能够站在一个更高的维度去审视这些复杂的问题,而不是被单一的、被建构好的“历史真相”所束缚。这种不预设立场的态度,对于培养批判性思维至关重要,它教会我们,历史并非一块铁板一块,而是由无数解读和诠释交织而成的动态场域,这种学术上的严谨性令人非常信服。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上就感觉分量十足,精装的质感很棒,封面和封底的材质摸起来很有档次,色彩搭配也很有品味,那种沉稳中透着典雅的气质,很符合一本严肃学术著作的调性。我特别喜欢它字体排版的风格,行距和字号的比例拿捏得恰到好处,即便是长篇的论述读起来也不会感到疲劳。装订工艺也相当扎实,翻页时感觉很顺畅,一点都不担心松散的问题,这对于需要反复查阅的专业书籍来说太重要了。总的来说,从外在来看,这本书简直就是一件艺术品,摆在书架上都觉得能提升整个空间的格调,体现了出版方在细节上的用心,让人对内容也自然而然地抱有了更高的期待。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藏品,即便是作为礼物送给同好,也显得非常体面和有分量。
评分门外汉的基本普及,文盲果然看啥都觉得好厉害好涨知识=。=
评分《黄泉下的美术》是巫鸿在三联继《礼仪中的美术》、《时空中的美术》后出版的第三本专著,也是他在《美术史十议》第七章《“墓葬”:美术史学科更新的一个案例》中提出的方法论的一个具体实践,是他第一部对中国墓葬艺术传统的综合性研究。他从空间性、物质性、时间性三个比较观念性的角度,阐释了中国墓葬艺术从史前一直到宋辽金这漫长时段中的历史变迁,也具体呈现了他尝试建立的一套系统的处理和理解考古材料的理论方法,从而生动地向我们展示出中国古人对于“生”与“死”这一人生基本问题的看法和实践,对读者多有启发,对研究者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评分作为普通大众,我觉得对这方面感兴趣的话也可以看这本书。很涨知识。墓葬文化真的是博大精深。
评分每个月都会来转转,收上几本书。这次的书不错,包装完好,没有破损与污渍。——【锻炼与不锻炼的人,隔一天看,没有任何区别;隔一个月看,差异甚微;但是隔五年十年看,身体和精神状况就有了巨大的差别。读书也是一样的道理,读书与不读书的人,日积月累,终成天渊之别。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你读过的书其实早已融入你的灵魂,沉淀成你的智慧和情感,他会体现在你的谈吐举止里,体现在你的气质中,体现在你的心态上,只要一个触动点,就喷薄而出。】相对于国外,中国的书籍确实便宜,一顿饭的价钱可能买来的就是别人毕生的成果。所以,为了自己投资,永远都不存在买书是浪费这个问题。
评分巫鸿先生的作品,理路特殊。印刷精良,值得拥有
评分正品,很不错
评分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读书有很多好处,就等有心人去慢慢发现.最大的好处是可以让你有属于自己的本领靠自己生存.让你的生活过得更充实,学习到不同的东西.感受世界的不同.不需要有生存的压力,必竞都是有父母的负担.虽然现在读书的压力很大,但请务必相信你是幸福的.所以,有时间还是要多学习一下.现在京东经常搞活动,现在在京东买书真是最合适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