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名家碑帖经典:黄庭坚 砥柱铭

历代名家碑帖经典:黄庭坚 砥柱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冬梅 编
图书标签:
  • 书法
  • 碑帖
  • 黄庭坚
  • 砥柱铭
  • 历代名家
  • 中国书法
  • 艺术
  • 文化
  • 传统艺术
  • 字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书店出版社
ISBN:9787514913149
版次:1
商品编码:1187350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历代名家碑帖经典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8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学书尤为推崇王羲之《兰亭序》。《砥柱铭》书于1095年前后,总长近15米。附有王厚之、贾似道、项元汴直至清代民国藏家的大量题跋和钤印。作为一件大字行楷书,结字修长奇崛,呈放射状,笔法开张、挺拔,章法则参差错落,整幅作品淋漓潇洒,气势夺人,是其成熟时期创作的一件巨作。

作者简介

  王冬梅,女,1950年11月出生,江西南昌人。江西书法家协会会员。现为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民族书画艺术培训学校教授。曾多次参加全国老年书画大赛,作品入选《全国书画博览》,《夕阳红艺术专刊》等各类图书杂志。

前言/序言


汉字艺术的瑰宝:历代名家碑帖选粹 本书精选了中国书法史上数位泰山北斗的代表性作品,旨在为广大学习者和书法爱好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审美与临摹范本。我们相信,通过对这些经典碑帖的细致揣摩,读者不仅能领略到不同时代书家独特的笔墨风貌,更能体悟汉字书法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与精神力量。 一、 魏晋风骨:风流蕴藉的开创之风 卷首部分,我们聚焦于奠定后世书法基调的魏晋时期。这一时期,中国书法完成了从实用性向艺术性的质的飞跃,个性与审美情趣被空前地强调。 1. 王羲之:《兰亭集序》(摹本精选) 作为“书圣”,王羲之的书法是后世难以逾越的高峰。《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其行书的精妙之处,在于“遒美自然,意态万千”。本册精选了多个传世摹本中的代表性细节,力求展现王羲之笔法中那种“点画无一败笔,结构无不精妙”的浑然天成。 笔法解析: 重点展示其圆转藏锋、提按顿挫的微妙变化。如“之”、“也”字中笔画的起收,展现出柔中带刚的内力。 结构布局: 分析其通篇气息的连贯性,如何在不拘泥于一字的完美下,成就整体章法的疏朗与和谐。我们特别收录了几个“之”字的特写,以见其变化之无穷。 审美意境: 魏晋风度,在王羲之笔下化为一种超然物外、洒脱自然的文人气质,是研究中国古典审美的必经之路。 2. 钟繇:《贺 সড়帖》(钩摹本) 钟繇被誉为“楷书之祖”,他的贡献在于将汉隶的古拙融入了行书的流畅。本部分收录的《贺 সড়帖》片段,是研究楷书向行书过渡的关键样本。 骨架与血肉: 强调钟繇笔下楷书的“古朴”与“拙厚”,笔画厚重而内敛,结构端庄中蕴含着向外舒展的生命力。 隶意残留: 细致分析横画末端的蚕头燕尾是如何被简化,但其厚重的体势依然保留,为后来的唐楷奠定了雄浑的基调。 二、 盛唐气象:法度森严的鼎盛之声 唐代是书法艺术全面成熟的阶段,楷书达到巅峰,法度森严,气象万千。本部分聚焦于初唐至盛唐时期的楷书大家,以规范性与力量感取胜。 1.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精拓本) 欧阳询的楷书是学习“欧体”的圭臬。其书以险劲瘦硬著称,结构精密,如危楼独立,法度森严,被誉为“天下第一楷书”。 结构特点: 重点剖析其“方笔”的运用,以及如何通过侧锋和竖直的笔画营造出强烈的空间感和垂直感。 笔画精微: 对“点、横、竖、撇、捺”的起笔与收笔进行放大解析,特别是其标志性的“竖笔中求险,险中求稳”的布局思想。 临习指导: 通过对比不同字例,展示如何把握欧体中严谨的“间架结构”,这对初学楷书者至关重要。 2. 颜真卿:《多宝塔碑》(精选拓本) 颜真卿的书法,以其“雄浑开阔,气势磅礴”与欧体的“险峻”形成鲜明对比,代表了盛唐气象的浑厚与正大。 气势的营造: 强调颜体“以胖为美”,笔画丰满,内含筋骨。我们精选了如“宝”、“德”等字,展现其笔画的涨墨效果与内在张力。 藏锋与露锋: 分析颜真卿如何将藏锋的含蓄与露锋的爽利完美结合,特别是其提笔时的力量释放。 整体布局: 探讨《多宝塔碑》中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紧密呼应,形成一种庄严、稳定的整体感,体现儒家中正平和的理想。 3. 颜真卿:《祭侄文稿》(行书节选) 与严谨的楷书不同,《祭侄文稿》是颜真卿情感的极致宣泄,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 墨色的变化: 记录了书写过程中,从枯涩到浓重的笔墨变化,如何对应书写者悲愤交加的心情。 笔势的连贯: 侧重分析笔画间的牵丝与呼应,展现笔势的跌宕起伏,如何在激昂中保持法度的不失。 三、 宋人尚意:书写性情的自由表达 宋代书法,从追求法度转向追求“意趣”,强调书家个性和学养的自然流露,开创了尚意书风。 1. 苏轼:《寒食帖》(节选) 苏轼的书法,以其拙朴、丰腴和坦荡,将行书的抒情性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意”高于“形”: 重点展示苏轼如何故意将字形写得扁方、倾斜,以表达内在的哲思与洒脱。如“之”、“也”的形态,打破了传统的美学规范。 笔法的厚重: 分析其圆润的笔法中蕴含的“侧锋”运用,使得墨迹在丰厚中不失灵动,体现“丰腴而不臃肿”。 2. 米芾:《蜀素帖》(精选段落) 米芾自成一家,追求“八面出锋”的独特审美,其书风轻快灵动,变化万千,极具现代感。 “刷”的书法: 探讨米芾如何运用“悬肘中锋”创造出快速、潇洒的“刷字”效果,笔画干净利落,一气呵成。 字形的多变: 展现米芾在同一篇作品中,字形大小、欹侧角度的变化之剧,体现其不拘一格、追求瞬间神韵的创作态度。 结语:跨越时空的对话 本书精选的这些碑帖,不仅是古代艺术家的墨迹,更是他们思想、学养与情感的载体。通过对这些不同风格的经典进行对比学习,读者将能够构建起清晰的中国书法史脉络,并在临习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笔墨语言。每一笔划的提按顿挫之间,都蕴含着古人的智慧与匠心,等待着今天的我们去细细品味和传承。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把这本字帖拿到书桌上,和其他几本魏晋风格的法帖并列时,黄庭坚那种横扫千军的气势和内敛的文人气息的结合,立刻就凸显出来了。这本书的影印质量,可以说是达到了目前市场上能见到的顶尖水准。细节上的处理,比如枯笔飞白处的墨韵变化,干湿浓淡的交织,都处理得非常到位,几乎能让人联想到原碑刻在石头上,经过岁月洗礼后散发出的那种特殊质感。这对于我们研究碑刻与书法的关系,有着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它促使你不仅仅是去“写字”,而是去“读碑”,去体会刀刻痕迹中蕴含的书写节奏和力度控制。

评分

对于我这种长期坚持临帖的人来说,一本好的字帖的价值,在于它能否带来持续的灵感和可以被借鉴的技法。这本《砥柱铭》的选材非常精准,它似乎挑选了黄庭坚书法生涯中最为成熟、最具代表性的部分。翻阅时,我能明显感觉到结构上的疏密得当和气脉的贯通无阻。它没有过多花哨的旁注或导读,这正合我意——艺术的美感和理解力,有时候需要靠学习者自己去挖掘和体悟。书中的排版布局也颇具匠心,空白的运用恰到好处,让每一个字都有足够的“呼吸空间”,避免了视觉上的拥挤,使得学习过程成为一种享受而非负担。

评分

这部汇集了黄庭坚《砥柱铭》精粹的碑帖选本,着实让人眼前一亮。从装帧设计来看,就透着一股沉稳大气,纸张的选择也极佳,触感温润,墨色在上面呈现出丰富的层次感,这对于研习碑帖的我们来说太重要了。初翻开时,我就被那种扑面而来的古朴气息所吸引。黄庭坚的书法,那种“瘦硬挺拔”的风格,通过这次印刷技术,得到了很好的还原。尤其是那些细节之处,比如侧锋入笔的锐利,提按顿挫的力道变化,都清晰可见。这本选集显然是经过了精心的编排,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字帖,更能感觉到编者在其中融入了对黄庭坚书法艺术的理解和梳理。对于想深入了解宋代尚意书风精髓的爱好者而言,它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切入点。它让人在临摹时,能更直观地感受到古人“意在笔先”的创作心境。

评分

说实话,我之前收藏过不少碑帖字帖,但很多只是追求数量,内容相对杂乱。然而这本专注于黄庭坚的《砥柱铭》,展现出了一种难得的一体性和深度。它不仅仅是提供了清晰的字样,更像是提供了一把钥匙,去开启理解黄庭坚书法精神世界的通道。那些标志性的连带、欹侧的结构处理,在放大后的清晰度下,变得更容易被捕捉和揣摩。我尤其欣赏它对某些关键笔画的特别标注和解析,虽然没有长篇大论的理论说教,但这种点到为止的提示,恰恰是资深书法家在长久实践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这使得即便是初学者,在面对如此成熟而独特的风格时,也不会感到无从下手,反而能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路径。

评分

这是一本能够“镇得住场面”的法帖。拿到手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对比了手边几本旧版的拓本,发现这本书在色彩还原和细节清晰度上,具有压倒性的优势。特别是那些极易模糊的细微笔触,在这本新书中得以重现光芒,仿佛黄庭坚的生命力又通过纸张重新传递了过来。它的实用价值不仅在于临摹,更在于它作为一种艺术品,能提升整个书房的格调。这种对经典原貌的尊重和现代印刷技术的完美结合,使得它成为了一件值得长期珍藏和反复研读的宝物,是任何对宋代书法乃至中国书法史感兴趣的人,都应该拥有的参考资料。

评分

给父亲买的礼物,非常满意。

评分

好红红火火恍恍惚惚

评分

印刷清晰,质量很好。

评分

字帖印刷清晰精美,方便临摹学习!

评分

印刷不错,可以购买。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好书,真心不错,对得起价格!

评分

很好,非常好,快递很快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