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全面:本字收录秦汉、晋代、南北朝、唐代、宋代、元明、清代、近代书法名家手迹,充分体现了书法艺术的规律。
检索方便:本套书每册均附有汉语索引,以简体字为字头,后括注相应繁体、异体字。
使用价值高: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研究与爱好中国书法艺术的良好工具书与临摹范本。
豪华精美包装:尽显高雅气质和书香余韵,值得收藏。
《历代书法四体字典:篆书(套装共2册)》收集中国历代书法名家手迹,按部首检字法编纂而成,旨在向研究与爱好中国书法艺术的人士提供一部有益的工具书与临摹范本。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各时代的文化意蕴和审美呈现出不同的特征:秦汉尚势、晋代尚韵、南北朝尚神、唐代尚法、宋代尚意、元明尚态、清代尚趣、近代尚艺、充分体现了书法艺术的规律。
编排说明:
1、本书目录编排以《辞源部首检字法》为基础,同时借鉴了《现代汉语词典等通用度高的词典》。
2、为弥补难检字表的空缺,本书目录中每个字头的笔画数都以整字笔画为准。
3、书法字迹中常见的简、繁、异体字多种字形,本套书统一按繁体字头编排,请读者是哦用繁体字查检。如果遇到异体字,可以尝试查检与其通用的繁体字,如查询“寔”字的字帖时可以通过查询“實”字得到
4、为方便检查,本套书每册均附有汉语索引,以简体字为字头,后括注相应繁体、异体字。
《历代书法四体字典·篆书(上卷)》
《历代书法四体字典·篆书(下卷)》
篆书起源于我国古代商朝,随古代周人发展而创造的文字,自甲骨文字始,到陶器铭文、商周青铜器铭文、金文、石鼓文、秦篆、汉篆以及砖瓦、泉货文、玺印文为历代使用,被称为中国古文化的圣书文字。甲骨文篆书原始形象已经有指事、会意、形声、文字结构有上下、左右等组合,在组合中已有相当成熟的文化素质。先秦有大量陶文、盟书、诅楚文、简书、帛书等玉、石、竹、木、帛等器物上的手写文字,它体现了我国古代早期手写篆书书法艺术最原始的书法艺术风格。
篆书体是秦始皇统一中国推行的国书体,是古汉字文字起源体。篆书分大篆、小篆。小篆又名秦篆,指秦始皇统一文字所用的篆书,所以称为秦篆。秦篆传世之作有很多,见于泰山石刻、琅邪石刻、峰山刻石、会稽刻石等,字体规范,偏旁固定,开体坚方。
秦汉时期,古玺及汉印中的官职印以及在民间的姓氏名印,篆书运用十分广泛。此后历代均有篆书印章行世,明代的文彭、何震更是开启书家治印的流派篆刻先河,至清代各派篆刻风格盛行,几乎篆书书法家均能操刀凿刻印章。如清代篆书巨匠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近代篆书巨匠吴昌硕等。书法艺术的美学本质,决定着书写载体的风格。篆书为中国文字之先祖,稚为多书,自然生动雄强,气构布局完美。
对于那些希望深入研究中国文字起源和演变历史的朋友来说,这套书的价值简直无法估量。它不仅仅是一本“字典”,更像是一部微缩的汉字文化史。我尤其喜欢它对一些偏旁部首在篆书中的形态演变所做的专题性梳理。通过追踪一个简单的“人”字旁或者“口”字旁的写法如何从小篆过渡到大篆,再到甲骨文(虽然这本主攻篆书,但相关参照非常丰富),我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古人造字的智慧和对天地万物的观察。这种探源的过程是非常迷人的,它让每一次书写都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而不只是机械的抄写。这是一套值得反复研读、常置案头的宝典,而不是那种看完一遍就束之高阁的“速朽品”。
评分说实话,刚拿到书的时候,我有点被它的体量吓到,两册厚厚的,心想这得什么时候才能翻完啊?但上手之后才发现,它的检索系统设计得异常人性化。虽然内容庞大,但索引和部首的编排逻辑非常清晰,即便是初学者也能很快定位到自己想查的那个字。而且,它对每一个字的收录都力求全面,不仅仅是标准的“说文解字”体,还包含了大量碑刻和器皿上的实例,这大大丰富了我们对古代书写状态的直观认知。在我过去的研究中,常常因为找不到某一特定字在某一特定时期的确切写法而苦恼,这套书几乎填补了这些空白。它真正做到了工具书的本分:准确、全面、易用。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绝!厚实的纸张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很有质感,不像有些字典那种薄薄的纸页,一翻就怕撕坏。而且封面和内页的排版都非常讲究,那种古朴典雅的感觉扑面而来,光是看着就觉得心静神宁。我一直觉得,好的工具书不仅仅是内容的载体,它本身也应该是一种艺术品,这套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尤其是那些复杂的篆书字体,印制得极其清晰锐利,每一个笔画的转折都纤毫毕现,这对于学习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以前买过一些字体偏小的字典,看久了眼睛非常容易疲劳,但这套书的字号处理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信息的密度,又兼顾了阅读的舒适度。看得出来,出版社在制版和印刷工艺上是下了大功夫的,这套书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值得珍藏。
评分我主要想用它来辅助我的书法练习,特别是行草书的创作,因为我认为篆书是所有书体的根基。这套书最大的实用价值在于其对比分析的系统性。当你面对一个特定字形,却不知道该取法于金文的浑厚还是小篆的规范时,这本书会立刻给出清晰的参照系。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这是篆书”,而是告诉你“这是战国时期楚系的风格”,或者“这是秦系标准化的体现”。这种细致的风格归属划分,极大地帮助我理解了篆书“一字多形,形随时代”的内在逻辑。我现在可以更有目的性地去模仿某个阶段的风格特点,而不是盲目地到处搜集零散的字帖,效率提升了不止一个档次。
评分作为一名对古代文字有浓厚兴趣的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一套能够系统梳理篆书演变脉络的权威工具书。这套书的广度和深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字例,更像是为我们构建了一个穿越时空的桥梁。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篆书风格差异,都被细致入微地展现了出来。我特别欣赏它在解释一些生僻字或异体字时的严谨态度,引经据典,考证详实,让人信服。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出身的读者来说,这种“手把手”的引导至关重要。它没有把我们当成高高在上的学者,而是耐心地陪伴我们从基础的笔画结构开始,逐步深入到复杂的章法布局之中。这种教学的诚意,是很多冷冰冰的工具书所不具备的。
评分1、曾差头不异:“曾”和“差”字的共同点,即上半部的写法相同;
评分8、兆戴免头龟:“龟”字的写法,上半部为“免”字的上半身,下写“兆”字的下半身;
评分篆书体是秦始皇统一中国推行的国书体,是古汉字文字起源体。篆书分大篆、小篆。小篆又名秦篆,指秦始皇统一文字所用的篆书,所以称为秦篆。秦篆传世之作有很多,见于泰山石刻、琅邪石刻、峰山刻石、会稽刻石等,字体规范,偏旁固定,开体坚方。
评分7、十朱知奉己:这一句说的是“奉”字的写法:上写十,下写朱,十的第二笔和朱的第一笔共用【《草诀三字经》为“十朱奉”】;
评分6、七红即是袁:这一句说的是“袁”字的写法:上写七,连笔下写红【《草诀三字经》为“七红袁”】;
评分值得购买
评分还可以。。。。
评分10、乙九贴人飞:“飞”字的写法:上写“乙”,下连写“九”,然后在“九”字的末笔上写“人”;
评分3、绵头无左畔:宝盖头音绵,写宝盖头时,不必写左边那一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