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甲骨文书法字帖:古今楹联》选取常用格言警句、诗词名篇、楹联条幅以及贺词妙语等数十条,以甲骨文书体书写,不仅方便读者临摹、练习,也是甲骨文书法爱好者极好的作品参考书。《甲骨文书法字帖:古今楹联》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实用性,希望能成为广大书法爱好者学书的良师益友。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甲骨文书法是一个完整的书法领域,书写甲骨文书法应具备笔法、字法、章法与墨法等书法艺术的因素;书写甲骨文必须具备一般书法基础,提高书法艺术修养;甲骨文书法创作要向艺术境界发展,要走出甲骨拓片法帖,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中国甲骨文书法高峰论坛纪要》
目录
北国三秋如画 南疆四季若春
祥和长乐 福寿有余
春雷生化南山雨
暮雪妆成北国图
如水月明花正好
因风柳舞燕初来
得正气风多归教育
为公益事不畏艰辛
山泉竞舞弦声入耳
林木茂森百鸟来朝
贤宿门第图书四壁
吉祥人家福寿三多
芳春郊游三五之旅涉水登山听泉吟咏以尽其乐
中秋会宴一庭高朋盛壶传爵对月鼓弦唯图永欢
有德言乃立 无求品自高
鸡鸣见日出 云山入画来
家乡风光好 无梦不晋阳
小雨游鱼出 东风燕子来
山中一夜雨 雨后四周山
月下渔舟去 风雨故人来
白曰云中出 黄河天上来
明月出山谷 秋高听鹿鸣
君子成人美 不成人之恶
今古往来事 东西南北人
春风吹万物 好雨入千畴
风来柳丝舞 春入鸟乐鸣
多一言生斗 退三步相安
凡事民为上 见利众占先
美言千句少 丑行一事多
风舞三春日 燕归百姓家
气和余厚福 人好享高年
乡山依旧美 事物宜更新
野叟听泉望月 山农鸣鼓庆丰
兴学为国之先 得人乃事之基
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
龙飞天上作雨 虎步林下生风
历史契在甲骨 文明铸入鼎彝
有德方宜从师 无行不可为文
文气曲于流水 天心和若春风
花好月圆人寿 风和日丽年丰
喜有图书作友 企望书画同心
书画赏心悦目 琴瑟一曲入心
殷商卜文三千岁 弘扬光大契成联
历艰辛方可成才 扬长处终会有为
春风庭前初宋燕 微雨门旁柳丝长
兴学教子传文明 出师受命为邦国
曰在林中初入暮 风行水上自成文
三人之行我得师 四方有交君为友
林泉雨毕鱼儿出 圃囿风和燕子来
东风吹拂千柳绿 南燕双归万户春
嘉言令德传千载 玉貌高才集一身
百岁夫妻长若水 一生知己莫如胶
千册词义争丽彩 万家笔墨竞风流
千古风流今胜昔 一室心气笔传神
山川雨露图书室 风月琴尊水竹苑
三面绿云新气象 一室图书鉴古今
五更月光照书案 一片冰心在玉壶
与贤者游信足乐 集古人文亦大观
少曰旧游犹在目 老宋凡事不关心
风前燕子归寝室 水上鱼儿逐柳花
观廿四史考历代 学十三行知八分
初采雨前龙井美 老归林下鹿门同
弓矢以四方为事 渔猎于六艺之中
依仁行义求诸己 益寿延年老复丁
永言配命求多福 长乐无疆祝大年
风从虎出有众逐 月下鸿来见一行
祝君康乐至白首 处事光明有赤心
树艺名花如赤子 往来小室无白丁
高行历朝多合传 家风诸子尽成名
天雨未至商羊舞 田禾方登元鸟归
一德同风教天下 九州分野考舆图
登泰山文观廿九 出函谷言成五千
得鱼贯柳乐渔父 斗酒传花约友朋
出敦喜逢丝雨后 归舟时载好花来
乐天安命自知足 观水游山不竞心
若田有获农夫喜 如水之淡君子交
雨天鱼出水和声一片
如月鸟鸣春玉乐万年
古今承续五千岁月
上下索求八百春秋
前言/序言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仅要有实力,还要有魅力。中央提出要提高文化软实力,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就是软实力。文化大发展的目标是民族复兴,中华民族需要多的软实力来实现我们民族的自觉、自强、自信。
甲骨文是三千多年前中华民族祖先的智慧的结晶,是汉字的源头,是最早的中国书法,是祖先留给我们的自信。甲骨文不仅是中国记忆,更是世界公认的永恒记忆。
甲骨文书写的手法,是与甲骨文字系统本身合为一体的。殷商时代的人们通过目识、心记、手写、刀刻等活动,提取了当时文字系统中最典型、最突出的特点,以客观、程式化的形式和简洁大方的章法,创造出既有概括性又有可识性和示意性的甲骨文字和甲骨文书写风格。
截至2012年,我国已出土的甲骨大约有15万片。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知识。
甲骨文科普工作者担当着传承中华民族文明,唤醒对甲骨文真善美的记忆和认知的重任。通过甲骨文知识的科学普及,我们希望化深奥为通俗,让人们观其“形”、知其“音”、明其“义”,化解大众对甲骨文的神秘感,从而激发人们的兴趣,让甲骨文走出“小众化”的学术论坛,走向社会“大众”。
当然,要想赢得“大众”,就必须创作多“大众”喜闻乐见的科普作品。甲骨文科普读物、甲骨文科普讲座、甲骨文书法和摹刻、甲骨文拓片题跋等都是很好的科普形式。
韩志强先生幼承家学,几十年来始终致力于甲骨文书法研究。传承甲骨文化是韩志强的中国梦。2011年,作为“甲骨文库的组成部分——《跟韩志强学甲骨文书法》-书出版发行,引起了甲骨文爱好者的热切关注。根据广大读者的建议,韩志强先生近年又完成了”甲骨文书法系列丛书“和”甲骨文科学普及丛书“的编写。其中”甲骨文书法系列丛书“包括:《甲骨文书法基本笔法》《甲骨文书法偏旁部首》《甲骨文书法间架结构》和《甲骨文书法章法解析》;”甲骨文科学普及丛书“包括:《甲骨文十二生肖》《甲骨文版百家姓之家训格言》。两套书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深入浅出的文字、生动丰富的作品向读者普及了甲骨文的基本知识,展现甲骨文书法独特的艺术魅力。
应广大甲骨文书法爱好者的要求,韩志强先生此次又精心书写了”甲骨文书法字帖“系列丛书,包括:《甲骨文书法字帖——嘉言妙语》《甲骨文书法字帖——先哲名言》《甲骨文书法字帖——唐宋诗词》《甲骨文书法字帖——古今楹联》。字帖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实用性,希望能成为各位读者学习甲骨文书法的良师益友。
好的,这是一份图书简介,不涉及《甲骨文书法字帖:古今楹联》的内容,聚焦于其他领域的书籍。 书名:《宋代士人雅集与文脉传承:以苏轼、黄庭坚为中心的考察》 作者:王德强 著 出版社:华夏文源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年11月 --- 内容简介 一、时代背景与研究范式:宋代文人群体的精神肖像 本书深入剖析了宋代,特别是北宋后期,士人阶层在社会转型期所展现出的独特精神风貌与文化实践。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富张力的时代,一方面是中央集权的强化与市民经济的兴起,另一方面则是文人地位的空前提升及其内在的价值焦虑。本书并非简单地梳理史料,而是尝试构建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将文学创作、艺术鉴赏、园林营建、乃至日常交往纳入考察范围,力求描摹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群体的“生活艺术”与“思想地图”。 核心观点之一: 宋代士人的“雅集”不再仅仅是风花雪月的聚会,而是成为他们构建自我认同、实践政治理想与维护文化正统性的重要场域。这种场域的形成,是基于对唐代以来文风的继承与反思,更是对新时代社会结构的适应与批判。 二、从“出仕”到“归隐”:苏轼的境界转换与艺术实践 苏轼,作为北宋文坛的巨擘,其一生经历了贬谪的沉浮与仕途的起落。本书重点考察了苏轼在不同阶段的“心学”演变,尤其关注其在黄州、惠州、儋州等地漂泊期间的诗词创作与书画实践。 1. 诗词中的“旷达”与“哲思”: 我们分析了苏轼如何将儒家入世精神与道家超脱之思融合,形成其独特的“人生哲学”。这种哲学并非消极避世,而是在逆境中寻找精神自由的积极路径。例如,对《赤壁赋》的细读,揭示了其在面对宇宙永恒与个体短暂时的哲学挣扎与和解。 2. 书法中的“意象”与“笔墨”: 书法作为士人修身养性的重要媒介,在苏轼手中达到了新的高度。本书将苏轼的书法风格视为其内心世界的具象化。其行草书的丰腴与洒脱,与其在文学中追求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境界高度契合。我们探讨了“尚意”书风的形成机理,并将其置于宋代推崇的“天然”、“拙朴”审美取向中进行定位。 三、黄庭坚的“精工”与“独创”:结构主义的文学构建 与苏轼的圆融浑厚不同,黄庭坚的艺术取向更具探索性和批判性。本书将黄庭坚视为宋代文人追求“独创性”和“结构精密”的代表人物。 1. 诗歌中的“点铁成金”: 深入分析了黄庭坚“以文为诗”的创作手法,即如何通过对前人语汇的拆解、重构与精细打磨,创造出具有极高辨识度的语言风格。我们考察了其对江西诗派形成的关键影响,以及这种风格对后世文人审美趣味的深远制约。 2. 书法中的“筋骨”与“险绝”: 黄庭坚的书法,以其独特的长枪大戟、奇崛险峻著称。本书从结构力学和视觉张力的角度,分析了其草书的内在逻辑。这种“险绝”并非单纯的夸张,而是其通过对笔画的极度拉伸与组织,来实现的对传统规范的超越,体现了士人在规矩中寻求突破的努力。 四、雅集空间与文脉的物质载体:园林、斋室与收藏 本书的另一重要维度,在于探讨士人群体如何通过物质文化来固化其精神共同体。 1. 私家园林:超越避世的社交剧场: 聚焦于苏轼、黄庭坚等人在不同时期参与或影响的园林建造与布置。园林不再是单纯的游憩之所,而是士人展示学识、雅集酬唱、交流学术思想的“第三空间”。我们分析了园林题刻、叠石理水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密码。 2. 斋室的陈设与“清玩”: 探讨了宋代士人对“清玩”——包括古器、书画、香具、茶盏的偏好。这些物品的选择与陈列,是士人自我身份标识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当时文人笔记中对这些物品的描述,重构出他们对“古雅”与“精微”的审美追求。 五、结语:从个体精神到时代文脉的张力 《宋代士人雅集与文脉传承》试图揭示,苏轼与黄庭坚所代表的文人群体,如何在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张力下,构建出具有高度自我意识的文化身份。他们的交往、创作与生活方式,共同塑造了宋代文人士大夫阶层独特的精神气象,为后世理解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行为模式与审美情趣,提供了深刻且细致的参照系。本书材料翔实,论证严谨,尤其适合从事宋代文学、艺术史、文化史研究的学者及对宋代士人生活美学感兴趣的广大读者。 --- 读者对象: 历史学、文学研究、艺术史研究者 喜爱宋代文化、书法、园林艺术的爱好者 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精神世界感兴趣的读者 本书特色: 首次将苏轼、黄庭坚的文学、书法、园林参与进行整合性考察。 理论视野开阔,融合了文化人类学与艺术史的方法论。 细节考据扎实,引证大量一手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