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读经典碑帖为书法学习之不二法门。中国历代名家辈出,传世碑帖无数。这套《中国书法名碑名帖原色放大本》遴选书法史上经典,装帧典雅,印刷精美,堪称佳制。
本系列采用经典底本,高清彩色印刷;穿线装订,拆阅方便实用。力求“下真迹一等”之效果。系列的特点则是对原作或拓本稍加放大,使得细节纤毫毕现。无论线条的张力、墨色与叠加,还是纸张的颜色及气息,都毫厘间淋漓尽现。
“颇极精工,无复遗恨”,希望本套丛书的出版对读者诸君在临读碑帖和书法创作中有所帮助。
李邕(678—747),字泰和,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人。其父李善,曾为《文选》作注。李邕幼承家学,少年成名,历任户部员外郎、括州刺史、北海太守,故人称『李北海』。李邕精于翰墨,尤擅行书。以行书入碑自唐太宗后,风气渐开,应者云集,李邕为其中大家。李邕书初学右军,『顿挫起伏既得其妙,复乃摆脱旧习,笔力一新』(《宣和书谱》)。其云『学我者死,似我者俗』,颇为自得。史称其一生撰碑八百余通,流传至今者有《李思训碑》《岳麓寺碑》等。
作为一名书法学习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真正贴近原作、帮助我理解古人笔法的资料。这本放大本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将碑帖放大,更重要的是,它通过精确的色彩还原和高清的细节捕捉,让我能更深入地观察到书写者在运笔过程中的提按顿挫和墨色的浓淡变化。以往只能在普通的影印本中模糊看到的那些微妙之处,现在都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极大地拓宽了我对碑帖理解的深度。特别是那些经过岁月洗礼留下的风化痕迹,也被细致地记录下来,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原貌的宝贵参考。
评分我一直觉得,书法学习的精髓在于“神似”而非“形似”,而要达到“神似”,对原作气息的把握至关重要。这本放大本在表现原作“气韵”方面,可以说是下足了功夫。通过这种高清晰度的呈现,我能更真切地感受到书法家在创作时的心境和力量的流转。比如,某些碑刻在转折处的力度变化,或者某一笔画收尾时的微妙回锋,在普通版本中常常被忽略,但在放大本中却被清晰地“唤醒”了。这对于培养自己的审美趣味和用笔的自信心,有着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让我的临帖效果有了显著的提升。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那厚实的封面和精美的纸张质感所吸引。外封的色彩搭配得恰到好处,既有古朴的韵味,又不失现代的审美。内页的印刷质量更是没得说,色彩还原度极高,每一个细节都清晰可见,即便是那些极其细微的笔触变化,也能在放大本中一览无余。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阅读体验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每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场视觉的盛宴。对于一个对手帖的装帧和印刷质量有较高要求的爱好者来说,这套书绝对是值得珍藏的佳品,足以见证出版方的用心和专业。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布局非常讲究,体现了对读者阅读习惯的深切关怀。它在保持碑帖艺术性的同时,并未牺牲内容的易读性。页面的留白适中,使得每个字帖都有足够的空间来呼吸,不会显得拥挤或压抑。此外,编排上的逻辑性也很强,使得读者在学习和对比不同时期的作品时,能够更加得心应手。这种平衡了艺术展示与实用学习的设计理念,让这本书不仅是案头必备的工具书,也是一本可以静心欣赏的艺术品。它让原本有些枯燥的临摹过程,变得更加流畅和愉悦。
评分这本书的收藏价值和学习价值是并重的。从收藏的角度来看,它的装帧精良,内容权威,无疑是书法爱好者书房中不可或缺的一份珍品。而从学习的角度来看,它所提供的无与伦比的细节观察平台,是任何普通影印本都无法比拟的。我尤其欣赏它在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传播上的努力,它用最先进的印刷技术,守护并弘扬了中国书法的精粹。对于任何一个对中国书法历史和艺术有浓厚兴趣的人而言,这本书都是一次物超所值的投入,它带来的启发和帮助是长久而深远的。
评分19532226108
评分这本质量最好。
评分19532226108
评分19532226108
评分这本质量最好。
评分19532226108
评分这本质量最好。
评分这本质量最好。
评分19532226108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