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作品集(新版):定慧初修

南怀瑾作品集(新版):定慧初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南怀瑾 著
图书标签:
  • 南怀瑾
  • 定慧
  • 佛教
  • 人生智慧
  • 修身养性
  • 传统文化
  • 哲学
  • 心灵成长
  • 国学
  • 自修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9116151
版次:2
商品编码:1189900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9
字数:146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正版全新
南怀瑾著作权合法拥有者台湾老古公司授权
南师生前多次亲加审定,风行大陆三十载,今以全新版本推出平装版——大陆完备、经典的南师作品集!
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论三大道,出入百家言。

“戒”(戒律)、“定”(禅定)、“慧”(智慧),是佛教全部学说的三大组成部分。戒,是用来防非止恶的;定,是用来息虑静缘的;慧,是用来断除烦恼的。它们之间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佛教人士修学的基本内容。本书收录了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所作的一组佛学讲演录。其中,前三篇是有关修习“戒”、“定”、“慧”三学论述的摘要(首篇《修止观与参话头》为南怀瑾的老师袁焕仙先生所作),后六篇是作者对《观无量寿佛经》(净土宗的根本经典之一)以及禅观、般若正观、观音法门、净土法门等所作的通俗的讲解。
兹经版权方台湾老古文化事业公司授权,复旦大学出版将老古公司二〇一一年五月第十二版校订出版,以供研究。

内容简介

《定慧初修》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南怀瑾先生的一组佛学讲演录。其中,前三篇是有关修习“戒、定、慧”三学论述的摘要,后六篇是作者对《观无量寿佛经》(净土宗的根本经典之一)以及禅观、般若正观、观音法门、净土法门等所做的通俗讲解。

作者简介

南怀瑾先生简介
南怀瑾先生(1918—2012),海内外享有盛誉的著名学者。出生于浙江温州书香世家,自小接受私塾传统教育,少年时期就已读遍诸子百家的各种经典。他精研儒、释、道,将中华文化各种思想融会贯通。1969年创立东西精华协会,旨在促进东、西文化精粹之交流。1980年在台湾创办老古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南怀瑾先生在台讲学三十六年,旅美三年,居港十数年,2004年落脚上海。2006年,他定居于江苏太湖之滨的太湖大学堂,终其晚年在这里讲学、授课,培养下一代文化种子。
南怀瑾先生毕生讲学无数,著作丰富,著有《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学微言》《老子他说》等近六十部作品,并曾译成多国语言。他用“经史合参”的方法,讲解儒释道三教名典,旁征博引,拈提古今,蕴意深邃,生动幽默,在普及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深受海内外各层次读者的喜爱,半世纪以来影响无数中外人士; 而南怀瑾先生融会东西精华、重整文化断层的心愿,亦将永续传承下去。

目录

修止观与参话头
戒学
定学
慧学
修定与参禅
初修禅定入门方法
定慧影像
参禅指月
禅净双修调和论
观无量寿佛经大意
净土三经的高下
禅、唯识、净土
观想和念佛
大道废有仁义
禅观略讲
静坐姿势——七支坐法
静坐的基本认识
修证与方法
六妙法门
六妙法门止观的认识与实践
念身法门的基本认识
般若正观略讲
从普贤行入三摩地
尽无尽法门汝等当学
《心经》为般若法门精髓
如何了苦?首重观想
照见五蕴皆空
小乘佛法如何禅修
般若就是无上咒
色与空的问题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教你一个咒子
空里谈空都是空话
五蕴一空依性起修
无量法门誓愿学
观与照是同是别
事理一定圆融
学佛从有寻有伺开始
境风吹识浪自有定盘心
轻轻从心头起观
讲个禅宗故事
苦由我来
四大并没有障碍你
多消一分业
不沾念
生死本空
见性解脱能所双泯
自度自度快快自度
观音法门略讲
念佛如何得一心不乱
净土法门
几人得到了一心不乱
与《药师经》合并参究
全心全意的想念
举一则笑话
临终时的念佛
自欺、欺人、被人欺
心头只挂着这一念
穷极呼天痛极呼父母
"顽空定"的念佛法
但持正念莫问黑烟
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带业往生与消业往生

精彩书摘

第一章 修止观与参话头

盐亭老人袁焕仙 著

树信依师,舍三学而业何修?德何进?三学者,戒定慧也。无戒而德莫全,无定而事莫成,无慧而智莫显。德者仁也,慧者智也,事者勇也。释曰戒定慧,孔曰智仁勇。东方有对人焉,西方有圣人焉,此心同,此理同,盖不同即非圣人。古德云;"同一鼻孔出气。"故曰: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无边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也。然学人致力于斯,每生多异,今以二法揭其咎。
一、志困平常
尝自念言,是三学者人人能作,人人能解,实无奇特,宁有胜行?以白乐天之贤,白鸟窠言,犹曰三岁孩儿解得,况其余乎?惟以平视,遂忽不趋,无始沉沦,长劫没顶。古德讥曰:"近山无柴,近河无水。"
二、心埋怠忽
未了当体圆成,无德不具,放心不系,怠忽趑趄,谓此三学,圣者所居,凡庸宁至?或云法尔如是,何假他求?以智隍之精勤,未遇玄策,犹困半涂;慧南之勇锐,不识云峰,尚落窠臼。况其余乎?惟以怠居,遂远离勇。古德曰:几多鳞甲为龙去?虾蟆依然鼓眼睛。
此略立二支,余固不及也。依次第言三学,启当人之一行。

戒学
沙弥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菩萨十重、四十八轻戒,密乘十四,优婆塞优婆夷等,乃至八万细行,统曰戒也。无戒何以全德?德不全行焉尚?尚行全德,君子胜行莫尚乎此。行人无始落没天涯,还家路迷,荡不知返。邪师诡说异论庞然,今欲回车,途何由识?此戒者指途的要,依要而行,安全抵舍,故曰:"佛涅槃后,以戒为师。"《永嘉集序》曰:"非戒不禅,非禅不慧。"
或曰:"湛堂准谒梁山乘,乘曰:'驱乌未受戒,敢学佛邪?'准捧手曰:'坛场是戒邪?三羯磨梵行阿阇黎是戒邪?'乘大惊。又有以戒定慧学问一古德者,德曰:'我这里无如是闲家具。"
又嵩岳无圭答乞戒者曰:"汝既乞戒,即既戒也。所以者何?戒外无戒,又何戒哉?"又曰:"若能无心于万物,则罹欲不为淫,福淫祸善不为盗,滥误疑混不为杀,先后违天不为妄,昏荒颠倒不为醉,是谓无心也。无心则无戒,无戒则无心,无佛无众生,无汝无我,孰为戒哉?"云云,如彼说又何邪?
曰:是法非语言能诠,意识能缘,汝辈但紧紧记着、守着:无戒而德莫阶,无舟而海莫泛,则得矣。何也?在他既阶既泛之人,何德非戒?何行非戒?何事非戒?若然持邪犯邪,开邪遮邪,开遮持犯之法,以权信愿行证之趣为实,因权及实,既及实已,云何是戒?云何非戒?然未济海者,固不可忘乃舟也。行人行人,即应严守下之五戒:一杀,二盗,三淫,四妄,五酒。
又此五戒者,任何一戒严守专工,悉能了知本来,发明大事,况尽持乎?他方非计,以上言,道宣辈其先例也。

定学
记曰:"知止而后有定。"佛曰:"奢摩他。"天台大小止观,定相千 差,定名菲一,曰定则不二。佛说无量法门,总摄止观。止者心一境性,观 者抉择法慧。心一境性缘无分别,抉择法慧缘有分别。无分别断烦恼现行, 有分别断烦恼随眠。二者相依,疾风扫叶。若曰偏废,必覆辅车。又止者定 也,观者慧也。今以观糅杂于定学,共立一节者,盖以遍言,无止非观,无 观非止,且欲于下文第四节,间彼参话头等四法也。黄叶止啼讵实义乎?是 皆路途之方便,非及奥之良规。若及奥也,则此戒定慧学皆为闲话,尚何所 谓糅杂非糅杂邪?然此止观亦开为二:
一、胜妙止观。先得止而后起观者;
二、随顺止观。依学人功行方便次序不定。
曰止观,曰胜妙,曰随顺,种种名,种种法,悉以实诠人无我、法无我 为其究竟。当人苟直下无我,无我则无心,无心则无法,无法则无人,而大 用繁兴也。曰止曰观,讵不悖乎?其或未然,刺股封衾,宁忘载道?既载道 也,而于此道起大障碍者,厥有多咎,今但及二:
一、昏沉
心身于所缘境,无堪能性者,昏沉也。如心缘无念而定 久,渐心昏身疲,继至睡眠等。修定行人最难辨者此耳。盖掉举易知,昏沉 难捡。古人于此乃开二门,一粗二细。粗固无论,细为如何?谓于所缘境稍 不明显,心无策励,皆昏沉也。比来同辈每印个似清净境界,或少许光影 者,即曰得某定、某三昧。以余勘之,皆昏沉也。去圣日遥,谬阳焰而曰清 波,可无惧乎?
二、掉举
贪彼前境,妄计过未,摇心异趣,随业散乱者,掉举 也。如心缘无念而定久,则放心不求,自意不牧,遂至朋从。尔思修行人,人百其病,苟无错沉掉举,无论何人,当时泊然在定,讵有他哉?一切止观法衍文也。
行人既不越乎止观,然则缘当何缘?此无定法,要以行人乐欲及烦恼轻 重而为对治。略开六法:
一、贪重者应缘不净法;
二、嗔重者应缘慈悲法;
三、痴重者应缘缘起法(十二缘起)
四、慢重者缘界判别法(地水火风空识);
五、寻思重者,应缘出入息法;
六、等分行者,应缘各别缘上诸观。
止观理趣既已粗知,于焉起行得地为止,古哲择处,人物悉宜,四时咸 序,曰山、曰海、曰崖谷、曰市廛,总以便利行人,不害进业为是。当人自 检。
既得地已,行住坐卧无非道场。为利初机,故言坐法。金刚坐、狮子 坐、七支坐等,坐有多名,名有多德,都非此急。今以下之九法为行者的 趋,若忘荃蹄,是此非此,均无不可也。
一、跏趺或半跏趺(如有病或吃苦随坐亦可);
二、竖脊(直如树铜钱);
三、平肩(肩须放松);
四、手置脐下四指处结定印(右手放在左掌上,必两大指微微相触);
五、项微俯(项左右有脉如鱼鳃,出入循环冲动内气,故易掉举,微俯则压二脉不动,自然在定也);
六、唇合任其自然;
七、舌抵上腭;
八、眼微开,自鼻端下视(远五尺近三尺);
九、呼吸任其自然。
行既趋乎上阶,业每新于日异。笃行固一,业相繁多。先圣以九法表 之,令行者无栖故窠,日新乃德,甚可追也。今示定相,亦曰止相,当然应 有之过程如次;
一、内住:即念住,摄外攀缘,离内散乱,最初系心故;
二、等住:即续住,于所缘境相续而转,微细系缚渐略故;
三、安住:或失念,或驰散,能复敛摄故;
四、近住:收摄失念,及驰散已,能如理安住;
五、调顺:思维定生功德,乐察烦恼过患,令其调伏心不散乱故;
六、寂静:于粗寻思烦恼,能起正念,断除令心不流散故。
七、最寂静:于极寻思烦恼亦能断除,或时失念率尔现行,亦能治伏,如是等过,令不更起故。
八、专住一趣:于所缘境,恒常相续而行功用故;
九、等持:于所缘境,恒恒相续,无功用故。
是九相者,修定行人必经之程,得等持已,心一境性,即时身心轻安, 名为得止。止者定也。行人证此轻安,即得定也。然此亦有四胜相,恐学者 昧而不察,得少忘全,特开四法,检其伪真:
一、头项似重,而无损恼;
二、遍身如风,内触妙乐;
三、身内如满溢状;
四、于诸烦恼乐断能断。
止既得已,由此起观,曰妙胜观。以外道例,止共而观不共。盖外道有 止而无观,纵曰观,非此之观也。
观亦开二门、六事。二门者,一、正思择,二、正极思择。正思择缘尽 所有性,正极思择缘如所有性,此复依六事而行,观察如次:
(一)义。谓于所缘,依圣言教而明了其义;
(二)事。谓由义所指之一切事;
(三)相。谓所缘之事,思维其自相及共相;
(四)品。谓依义及不依义,所得善果恶果;
(五)时。谓于过未现决定如此;
(六)理。理又开四;
1、观待道理。以观待而自明(如烟起而知有火);
2、作用道理。以作用而自明(如笔墨人作用而成字);
3、证成道理。以证得而自明(如饮茶已而渴解);
4、法尔道理。不待证而自明(如三加二等于五);
既得止已,依轻安力起分别观。观法虽多,无我空观最为殊胜,所以者 何?以此观者,能破根本我执也。如是分别思维,因止以观,因观以止,有 时全止无观,有时全观无止,有时观止双忘,有时止观共显,时时增上,了 体明静,所观能观,一切不系,内心外境,了不可形,而当人在此过程之 中,所见如虹如电,如日月,如流星,胜境劣境,光影非光影等一切境界, 不舍不取,无憎无爱,一一消归自性,乃曰观果。
止说杂摘经论,百中仅一,行人但企于此,曰观曰止其庶几也。然略而 未及者,止观之前行资粮,并正行时之助行,与断除沉掉之方便耳。宁可忽 乎?权开三法,次略说之:
一、未修止观前,应具之资粮
备预不虞,先哲所钦,矧应具之资粮乎?诗曰:"乃裹糇粮",唯识于 斯,特立一位,曰资粮位,固不可忽也。今依论摘四:
1、地随顺。上文已粗说,即得爽垲之地等;
2、戒清净。戒如筏,舍筏何渡?
3、远离欲。欲如系,离系乃行;
4、应决定三见:
(1)出离见。人天六道,善恶诸业,皆为有漏,决不染不着;
(2)菩提见。即觉也,行人当净佛国土,成就众生,难行能行,决不推诿;
(3)空见。一切法因缘而生。
二、正修止观之助行
借错攻玉,尚咏他山;履此胜行,宁忘助伴?缘苟有愆,过患立显,废 半途返归车者,悉由此也。先圣悯之,爰开六法:
1、睡眠适度。是睡眠者,本系过患,身不堪能,乃暂休息。行者应 作如是思维,务于自所缘自思择,审度如理,即在睡中亦不忘失。睡眠时间 亦须适合,总以回复疲劳为度,过短过长皆为过患。睡眠方式以吉祥睡法为 是。盖此式诸圣所由,能除恶梦及贪着睡眠等诸过患也。
2、食知量。万病多从食有,讵知食即是病?行者食时当作疾病想, 防护想,不自在想,报恩想,药想,如量而止。
3、密护根门。色声香味触等,本自虚寂,当体即空,如空无染,仁 者自闹。苟不取相于外,云何能动于中?内外翕然,天君寂然,漏泄远矣。
4、正知而住。义所当为,力所能为,如理而为,不躁不诿,为而不 为,不为而为,无间无遗,一派圆成,法尔如是,曰正知而住。
5、发露忏悔。日新又新,德基于悔;讳恶自封,善无由迁。讳恶岂 君子,迁善非小人。欲完大事于将来,宁潜过患于今日?过而不潜,悔德尚 矣。
6、恳祷加持。《易》尚感通,爰立恳祷。恳祷曰感,加持曰通。感 而遂通。物且云然,君子胜行,宁忽乎?此密乘之所以重礼拜,而诸宗之所 以有祈祷矣。斯法也,大人犹驭,矧彼初机?
如是六法,行人朝斯夕斯,借助于彼,所作必办。

三、正修断除沉掉方法。
曰止曰观,从来以来,人人具足,个个圆成,亦非他得,不从师授,且 非修有。若修而有,小乘法、外道法、邪法也,讵正法、无为法、无上大法 邪?良以沉、掉二障,趋役行人,不驰则昏,遂昧本来。若无沉、掉,当下 即通。不求已得,及通也得也。沉、掉亦是本来一切,何非大用?若然,行 人未通、未得者,固不得言无修也。修者何修?去沉、掉耳。此开六法,果 当人直下,心如虚空,不着空见,应用无碍,动静无心,凡圣情尽,能所俱泯,则性相如如,无不定时也。于焉千法皆赘,一法也无,况云六邪?检 之!勉之!
1、掉举时应修止;
2、昏沉时应修观;
3、修止修观于沉、掉仍不能去,应起经行或讽诵、持念、忏悔,总以远离为是;
4、掉多者,应多观五欲过患;
5、沉多者,应多思维定有功德;
6、沉、掉俱无者,应修行舍,稍缓功用,看止是何法,观是何行。能观所观,为自为他,自然头头上显,物物上明也。
如是等法,当人倘一觑觑破,曰止曰观,曰戒定慧,曰三藏十二,胜劣 一切等说,都成话柄也。讵不毅然大丈夫哉?苟自缚而求解,无病而长呻, 三世诸佛将奈尔何?

慧学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当用恰恰无。学学何道?会会何法?有学有会,恰恰学错会错。""然则无学无会邪?"曰:"否否!有且错,况无邪?"
进云:"有无不居,学人究从何会?"
先生曰:"当人开眼阖眼,凡所见色,皆是见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汝但随时言说,即事即理,都无所碍,即菩提道果也。菩提果者,慧果也。慧果者,佛果也。能如是即上趋乎三藐三菩提也。宁舍此而别有他学曰会取邪?故曰道不属修。若言修得,修成还坏,即同声闻;若言不修,即同凡夫。或曰初机者不言修,云何达道?况今之修道者遍诸方,何邪?
先生曰:"自性本来具足,但于善恶事上不滞,唤作修道人。船子诚曰:'藏身处莫踪迹,莫踪迹处莫藏身。'唤作修道人。不如密多曰:'出息不随众缘,入息不居蕴界。'唤作修道人。百丈曰:'即此用,离此用;离此用,即此用。'唤作修道人。'舍此不图,取善舍恶,观空入定,悉属造作,统摄驰求,讵知转求转疏,转疏转远,穷劫不能履乎上阶而趣慧果也,悲乎!悲乎!
"六祖能曰:'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般若者智慧也,三昧者正受也,舍此则邪则愚,而非至行也。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着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杂无染,来去自由,通达无碍,是为无念。若百不思,百不想,合眼瞑坐,常令念绝,即是法缚,乃边见也。不名无念,不名般若,讵曰三昧邪?马师曰:'前念中念后念,念念不相待,念念寂灭,唤作海印三昧。'是法也,不历阶梯,亦无顿渐,悟此即登佛地,一切不假他求。曰上根,曰中根,曰下根,曰三学,曰多学,曰万行,曰一行,皆方便而言,就行人迷悟示践履差齐耳。今兹权开四法,导彼初机。若曰悟门极尘沙而罔罄,开一法已去多,固不计也。"
一、随体消
长庆叩百丈之室,曰:"愿识佛性义。"丈曰:"大似骑牛觅牛。"庆曰:"识得后如何?"丈曰:"如骑牛人归家。"。庆曰:"未审始终,如何保任?"丈曰:"如牧牛人执杖视之,不令犯人禾稼。"庆从兹领旨,享受下半截风光,更不驰求。此随体消之楷范。是法也,易滞在体,而难脱落。古德曰:"就体消停得力迟。"
二、从缘入
香岩击翠竹以明心,灵源见桃花而悟本,从缘也。古德曰:"从缘入者得力强。"盖谓其直切契证,而远离乎情缘意度也。
三、依文字
依先圣教言,如理而知,如实而行,或观或止,以戒以诚,丕说诠乎已言,幽理彰于未著,句破《楞严》先型悟则,语阅玄沙竟彻,灵源曰:"依文字。"古德曰:"从文字得力者弱。"盖幽虽渐著,理难彻忘矣。
四、参话头
此法至易至简,至高至玄,胜行中之特行,要法中之妙法也。以言乎义,空生莫赞;以言乎慧,身子莫诠;摄上中下三根,普过未现三际。行者何修,得闻此法?既闻此法,即得些法;既得此法,喻如金刚王剑,魔来斩魔,佛来斩佛,何坚而不摧邪?伊庵曰:"是法也,穷未来际而不渝。"知言哉!爰以六说,略尽其义。
(一)话头之缘起
话头者,黄檗揭于前,妙喜倡于后,比来宗门下客,言趣乎入处,莫不竞尚话头。而古人一言一句,契机契理,息心忘心,发明大事之风,不必曰无,然亦渐寝也。原古人纯笃,大事未明,如丧考妣,异域抉择,殊方趋诚,心摇摇于胜义,情殷殷而神一。孟子曰:"是集义所生。"集义而生,非话头即话头,话头之义实亦潜寓也。末法人情浇薄,集义既难,趋诚者少,而此法门遂应运而诞也。旨哉!旨哉!千古不渝,人百其口,讵能罄赞?
(二)话头之殊胜
当人果能直下荐取,探堂达寝,固无论也。其或未然,宁离功用?且谈功用者,不越止观。是法也,止观双运,遮照互通。止则沉,掉比破,观则体用齐彰。惧显而放,遮以以诠实;虑隐而拘,照以明真。不沉不掉,无放无拘,入乎否邪?此观音入德之门,诸菩萨入德之门,三世诸佛一切贤圣入德之门也。然则参法伊何,说如下支。
(三)话头之参法
法本无法,无法亦法。今必依法,便摘古德参情数则,似之以新来学。黄檗运曰:"若是丈夫汉,看个公案。"僧问赵州:"狗子有佛性无?"州云:"无。但二六时中,看个无字,昼参夜参,行住坐卧,著衣吃饭处,屙屎放尿处,心心相顾,猛著精彩,守个无字,日久日深,打成一片,忽然心花顿发,悟佛祖之机,便不被天下老和尚舌头瞒,便会开得大口也。达摩西来,无风起浪;世尊拈花,一场败阙。到这里说什么阎王老子,千圣尚不奈你何。"
赵州谂曰:"汝但究理,坐看二三十年,若不会,截取老僧头去。"
大慧杲曰:"当人当以生死二字,贴在头上。茶里饭里,静处闹处,念念孜孜,心知烦闷,回避无门,求生不得,求死亦不得。到这个境界时,善恶路头,相次绝也。切莫放过,正好把一个话头直截看下,看时不用搏量,不得注解,不用分晓,不得向开口处承当,不用向举起处作道理会,不得堕在空寂处,不用将心等悟,不得向师家说处领略,又不得掉在无事由里,行时卧时,但切切提撕,提撕得熟,口议心思都不能及,方寸里七上八下,如咬生铁橛莫滋味时,千万莫要退志,正是好消息到也。
又把一个话头,喜怒静闹处亦须提撕,第一不得用意待悟。若用意待悟,则谓我至今迷,执迷待悟,纵经尘劫亦不能悟。但举话头时,略抖擞精神,看是个什么道理而已。
又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无?"州云:"无。"此一无字,便是破生死疑情的刀子也。这刀子把柄只在当人手中,教别人下手不得,须是自家下手方亲。若舍得性命,方肯下手,反之亦须在疑不破处,捱将下去。倘蓦然自肯舍命,一下便休,那时方信静时便是闹时的,闹时便是静时的,不着问人,自然不受邪师胡说乱道也。
又日用二六时中,不得执生死佛道是有,不得拨生死佛道是无,但只看个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无。"如是参法,舍是无法。行人但行是法,无事不办,即名胜行、上行、梵行、可忽乎?
(四)话头之歧路
古德参话头得入者,指不胜屈,而策意行心略不外右之理趣。果能把此一心不异,蓦直而前,何坚不摧,发悟可立而待也。然则话头法门百益而无一害乎?曰:"否!"钱伊庵云:"话头之弊,岐途有二。"伊庵造诣固不足称,然检点斯处,亦有可取,宁曰以人而废言乎?今说之以餍行者。
钱伊庵曰:"参话头之弊,厥有二岐。一说道理,二认光影。如参无梦无想公案,忽然自心谓云:不过令断妄想,亦别无奇特。又谓既无梦想,何有主公?更以所参在无梦想处,而实悟不在此之类,各各游思,种种妄想,落说道理边收也。参情紧急,忽觉本心,如日当空,或如孤灯独照,或密入无间,或大弥虚空,或金光闪烁,或暗然空寂,或大地平沉,或见佛菩萨像,以及一切殊胜非殊胜,种种皆光影边收。非悟门,非本心也。"
上之种种,无一而非透路,无一而非要门,总在当人明得透,信得及,把得住。一闻便信,一信便行,一行便深,一深便直趋,而入阃达奥,方堪称为宗门种草。若徘徊岐路,相羊两头,痴云甚矣!
(五)话头之检择
检择话 ,以何为尚?大慧杲多主单提"无"字,天奇瑞专以"谁"字示人,伊庵则以"无梦无想主人公毕竟在什么处安身立命",为学人必参,此乃能于八识上大亚一刀云云。余意不然,火器铁器,均能杀贼,任一话头皆可结秀。苟能激得学人疑情起者,便是杀贼利器,固不必拘有义路,无义路,或半有半无义路等。所谓欲尚无所尚,欲为无所为矣。比来丛林,总以念佛是谁交令学人一味死参者,亦可笑也。
(六)话头之罢参
问者曰:"参究话头以何时已?"
先生曰:"是话头也,在未司前为方便般若,既悟后为实相般若。未悟前参一话头便是一话头,有参时有不参时,有打成一片时,有走着而片段不成一片时,迄彻后一话头该一切话头,一切话头为一话头,大地、山河、风云、雷雨、四时八节,人我是非,一切三昧,一切修多罗,十方圣哲,四类含生,语的、默 的、静的、动的,何一而非话头?学人到此,参也是他,不参也是他,觅一星儿参与不参皆是戏论,皆是诤语,皆不可得、何时而已?落在何处?当人自检。思之思之。
曰戒、曰定、曰慧?支开为三,理原不二。任何一学,皆可了彻本来,发明大事。未了彻前三学竞秀,理有殊;既了彻已,一物也无,事非殊致。以戒言,能持即定,知持即慧;以定言,知定即慧,能定即戒;以慧言,能慧即戒,常慧即定。明其德曰智仁勇,即其体曰法报化,绳其用曰戒定慧。随处立名,立名即真。既有真也,妄即虚形,非离真而有妄,实藉妄以诠真。真妄虚名,三学焉寄?非达天德者,其孰能游?志公曰:"无智人前莫说,打汝色身星散。"大慧杲曰:"无智人前莫说,打你头破额裂。"今昔永叹,贤哲徒怀。

摘自《维摩精舍丛书.黄叶闲谈》

前言/序言


智慧的灯塔,心灵的归途——南怀瑾先生著作精华选读 这是一套凝聚了南怀瑾先生毕生心血的著作精粹。南怀瑾先生,一位集传统文化之大成,又融汇东西方智慧的现代国学大师,他的文字,如同一盏盏明亮的灯塔,照亮了无数人在人生迷茫时的道路;他的思想,宛如一颗颗沉静的种子,在读者心中播撒下智慧的萌芽。这套选读,并非对某一部特定著作的重复,而是精选了先生在不同时期、针对不同面向的洞见与论述,旨在引导读者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体悟人生真谛,开启内在的觉醒与成长。 一、 追溯文明的源流:国学经典的现代回响 南怀瑾先生毕生致力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其著作深刻地解读了中国数千年文明的精髓。这套选读,将带领我们穿越时空的迷雾,重返那个百家争鸣、思想奔涌的黄金时代。 《论语》的活化解读: 先生对《论语》的解读,绝非枯燥的文字考据,而是将其置于现代社会语境中,发掘孔子思想的当代价值。他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仁”、“礼”、“智”、“信”等核心概念,帮助读者理解君子之道、为人处世的智慧,以及如何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保持内心的稳定与道德的操守。这部分内容,不仅是学习儒家思想的绝佳入门,更是指导我们如何在现代社会做一个有德行、有担当的人。我们会看到,先生如何将“克己复礼为仁”的教诲,化为我们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如何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普世伦理;如何在学习中体会“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习之道。他会以生动的比喻和鲜活的例子,让那些古老的圣贤之言,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贴近我们的生活,解决我们现实中的困惑。 《道德经》的智慧启迪: 《道德经》乃道家思想的巅峰之作,其玄奥之处常令人望而却步。南怀瑾先生以其深厚的功底和独到的见解,为我们揭示了“道”的奥秘。“无为而治”、“上善若水”、“道可道,非常道”等经典篇章,在先生的笔下,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可触可感的生命智慧。他引导读者体悟自然的规律,理解事物发展的辩证法,以及如何在顺应自然中实现个人价值。这部分选读,将教会我们如何以一种超然的态度面对人生起伏,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事中保持一份清醒与从容,如何在“无为”中 ACHIEVE 真正的“有为”。我们会学习到“柔弱胜刚强”的处世哲学,理解“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安身立命之道,以及如何从“道”的视角,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易经》的宇宙观与人生观: 《易经》被誉为“群经之首”,其蕴含的宇宙观和人生哲理,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先生的解读,将《易经》中象、数、理的精妙结合,与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决策、变化以及人际关系相联系。通过对八卦、卦象的阐释,帮助读者理解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掌握趋吉避凶的智慧,以及如何在变动中找到不变的定数。这部分内容,不仅是了解中国传统占卜术的基础,更是学习一种观察世界、洞察事物本质的思维方式。我们将接触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宏大格局,理解“祸福相依”、“否极泰来”的辩证规律,并学习如何在错综复杂的信息中,找到事物发展的脉络与走向。 二、 观照内心的彼岸:禅宗与中国文化 南怀瑾先生的著作,在西方世界同样产生了巨大影响,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对中国禅宗文化的深刻阐释。这套选读,将引领我们走进禅宗的宁静世界,体悟“平常心是道”的真谛。 禅宗的当下力量: 先生对禅宗的讲解,避免了空泛的理论,而是强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实践性。他通过生动的故事、公案,以及对禅宗语录的解读,帮助读者理解“禅”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存在于我们每一个当下。如何破除妄念,如何放下执着,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行,都会在其中得到清晰的指引。这部分内容,是帮助读者摆脱烦恼,找到内心平静的法门。我们会学习到“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寂静境界,理解“云在青天水在瓶”的自在心境,并学会如何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安宁。 中国文化精神的内核: 先生的著作,不仅是对传统经典的解读,更是对中华民族精神内核的挖掘与阐述。他认为,中国文化并非简单的历史堆砌,而是蕴含着一种独特的生命哲学和处世态度。从儒家的入世担当,到道家的超然物外,再到佛家的慈悲智慧,先生将这些看似不同的思想融会贯通,展现了中华文化兼容并包、生生不息的生命力。这套选读,将帮助我们重新认识中华文化的价值,理解其为何能在漫长的历史中不断自我更新,并从中汲取力量,构建我们自己的精神世界。我们会看到,中国文化如何从“天人合一”的观念出发,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如何从“家国情怀”出发,理解个人与集体的责任;如何从“和而不同”的精神出发,理解多元文化的包容性。 三、 走进生活的智慧:人生修养与处世之道 南怀瑾先生的智慧,并非只存在于故纸堆中,而是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这套选读,将揭示先生在人生修养、学问方法、社会观察等方面的深刻洞见。 学问的进阶之道: 先生对治学方法的论述,充满了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他强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提倡“温故而知新”,并以自身丰富的学问经历,为我们树立了严谨治学的典范。如何才能真正地学有所成,如何才能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独立思考,如何才能将所学转化为实践,都会在其中得到启示。这部分内容,是为所有渴望提升自我、追求真知者量身打造的学问指南。我们会学习到“学问之道,由博返约”的进阶路径,理解“读书以明理”的重要性,并学会如何构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体系。 为人处世的智慧: 先生以其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人生处世智慧。他论述了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处理纷争,如何面对挫折,以及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正直的品格。这些内容,充满了现实关照,能够帮助读者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更明智的选择,构建更和谐的人际关系。我们会学习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的社交原则,理解“言必信,行必果”的承诺之道,以及如何在“难得糊涂”与“明辨是非”之间找到平衡。 对现代社会的反思: 先生的著作,并非简单地回溯历史,而是对当下社会现象有着深刻的洞察和批判。他关注科技发展对人性的影响,对教育的失落,对传统价值观的挑战,并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这部分内容,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认识到现代文明的局限性,并思考如何在这个时代保持个体的独立与精神的丰盈。我们会看到,先生如何以悲悯之心,审视现代人的精神困境;如何以宏大视野,解读时代发展的脉络;如何以温和之语,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良知。 结语 这套南怀瑾先生著作精华选读,是一次深入心灵的旅程,一次穿越文明的探索,一次与智慧的对话。它不提供现成的答案,却能激发我们追寻答案的勇气;它不承诺立竿见影的效果,却能为我们播下改变的种子。阅读南怀瑾先生的作品,如同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一处宁静的港湾,又如同在迷茫的夜空中看见一座指引方向的灯塔。愿这套书,能够成为您认识中华文化、体悟人生真谛、开启智慧人生的一份珍贵助力。它不是某一本书的缩影,而是广袤知识海洋中的一片珍贵岛屿,等待着您的探索与发现。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定慧初修》倒是很吸引人,但实际读起来,感觉更像是一次对传统修行法门的“温柔试探”,而非一次深入的“实战演练”。作者似乎非常注重理论基础的铺陈,把各种概念——比如什么是“定”,什么是“慧”,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讲得非常透彻。我个人比较欣赏他引经据典的方式,能清晰地看到他是如何将佛家、道家的精髓融会贯通。然而,对于一个迫切希望在日常生活中找到立足点的修行者来说,这种过于宏大的叙事有时会让人感到有些抓不住重点。我期待的是更具体的“下手处”,哪怕是一个简单的调息法门,或者一个针对现代人焦虑的实用建议,但书中更多的是对境界的描绘,而非对具体“如何做”的指导。比如,在谈到“心猿意马”时,我原以为会有一套如何收束心神的方法论,结果更多的是对心猿意马这种状态的深刻剖析和哲学叹息。这使得这本书读起来,总像是在一个高高的山顶上俯瞰风景,壮丽,却缺乏脚踏实地的泥土气息。如果想系统了解东方哲学的理论框架,它无疑是一本佳作,但若想立刻应用到自己的修行中去,或许还需要搭配其他更侧重实修的典籍。

评分

这本书的文笔,怎么说呢,有一种极其浓厚的“旧学”味道,那种一气呵成、辞藻典雅的行文风格,让人仿佛穿越回了民国时期那些大学者的讲堂。初读时,我感到非常震撼,文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庄严感和历史的厚重感。特别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体用一源”的探讨,作者的见解独到且深刻,他似乎总能从看似矛盾的对立面中,寻找到一个更高级的统一点。但是,这种高度凝练的文风也带来了阅读上的挑战。很多句子需要反复咀嚼,甚至需要查阅相关的注释才能真正理解其深层含义。对于习惯了当代快餐式阅读的我来说,这无疑是一种“慢功夫”的考验。有时候,我感觉自己像是被卷入了一场关于语义和哲思的迷宫,虽然最终能找到出口,但过程中的艰辛是显而易见的。书中对于“觉照”的阐述尤其精妙,它不是简单的心灵鸡汤,而是对自我审视的一种近乎残酷的诚实。然而,这种诚实的要求读者也必须拿出同等的诚意去面对自己的内心,否则,这本书读起来就容易变成一种故作高深的“表演”。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需要静心、需要时间沉淀的书,不适合浮躁之时翻阅。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与其说是一本有明确章节推进的指南,不如说更像是一系列围绕核心主题的“螺旋式上升”的论述集合。每一次看似重复的阐述,其实都在不同的维度上对前文进行了补充和深化。这种写作手法,对于那些喜欢深度钻研、追求完美理解的学者型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享受,因为他们可以在作者的思维体系中找到逻辑的闭环。但对于我这种偏爱线性叙事和清晰路径的读者来说,这种反复和回旋就造成了一种“阅读障碍”。我常常在想,前面的内容和现在讲的这个分支论点,到底是怎么串联起来的?作者似乎并不太在意读者是否会迷失在复杂的概念网络中,他更专注于将自己的思想全貌展示出来。特别是关于“般若智慧”的探讨部分,引用的典故和对不同宗派说法的对比分析,展现了作者扎实的学问功底,但对于只想入门的人而言,这种繁复的比较反而增加了理解的门槛。我希望它能提供一张清晰的“修习地图”,标明从A点到B点的最短路径,但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厚重的“文化地理志”,描绘了所有可能的路径和沿途的风景,却让我自己去规划路线。

评分

坦白说,我拿起这本书,主要是想寻找一些能让我在喧嚣的都市生活中找到片刻安宁的“工具”。我关注的焦点更多在于“如何实践才能有效?”而不是“这些概念的源头在哪里?”。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侧重点明显偏向了思辨和溯源,而不是提供一套即插即用的“修行补丁包”。书中对于“定力”的论述,大部分时候都在强调其“重要性”和“不可或缺性”,比如它如何作为一切智慧生发的土壤,如何是破除妄念的基石。这些道理我都能理解,但具体到我每天早上醒来,面对一堆待办事项和手机信息洪流时,我该如何运用这些理论来稳住我的心神?书中提供的解决方案,往往是“回归本源”、“观照自性”,这些指引虽宏伟,但在操作层面显得过于抽象了。比如,它提到了“工夫”的重要性,但对“初修者”如何扎实地做“工夫”的细节描述却寥寥无几。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对初学者的“新手引导”,而不是对已经入门者的“境界深化”。它更像是一部武林秘籍的“总纲”,而非具体的“招式分解”。因此,它更适合那些已经有了一定基础,正在寻求理论支持和更高层面领悟的读者。

评分

如果以“可读性”和“现代性”来衡量这本书的质量,那么它无疑是略显沉重的。书中充斥着大量的古文引用和对传统术语的直译,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翻译”的劳动。我能感受到作者试图将几千年的智慧提炼出来,但这种提炼的方式,似乎没有充分考虑到当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和知识背景。很多深刻的洞见被包裹在晦涩的语言之下,需要读者付出额外的精力去剥开表层。例如,当讨论到“止观”的法门时,我期待的是能看到作者如何结合现代神经科学或心理学的一些观察来佐证其效用,从而拉近与现代读者的距离。然而,书中给出的多是基于古代禅修经验的描述,这种“时空错位感”让我很难完全代入。这本书更像是一份需要虔诚对待的“古籍”,而不是一本可以随时翻开、快速获取慰藉的“工具书”。它要求读者把自己调整到与作者相同的频率,这本身就是一种修行。因此,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思想的深度和传承的完整性,而非其作为一本轻松读物的吸引力。

评分

手机上的购物APP就是京东和通用的那个,很多东西都是选择在京东采购,买的东西太多,所以我琢磨写一条通用评价,没有单独写评语的,都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质量我是认可的,服务我是满意的,发货速度和快递都没什么意见的!

评分

staff is also very enthusiastic, and sometimes inconvenient to receive the time, but also arranged for

评分

《孝经》《大学》《中庸》《论语》

评分

物流很快,过年时节隔日都能收到。书很好,拿到书就读了起来,半天时间过去都感觉不到。

评分

了解金刚经的历史,体会贤人的情怀。

评分

是一本很好的书,刚才翻看了,很好!

评分

京东自营商品值得购买包装非常精美。而且送货及时完全可以再次购买。我已经是买了第二次了。

评分

可以陶养个人心性气质,

评分

很好,有的看了阿阿阿阿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