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译(增订版)

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译(增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蔡仲德 注
图书标签:
  • 中国音乐史
  • 音乐美学
  • 中国文化
  • 艺术史
  • 音乐理论
  • 文化研究
  • 增订版
  • 学术著作
  • 历史文献
  • 音乐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音乐出版社
ISBN:9787103028001
版次:2
商品编码:11918888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4-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5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译(增订版)》分成先秦、两汉、魏晋至隋唐、宋元明清四个历史时段,从古代典籍中选取具有美学意义的乐论文献,加上必要的题解、注释、今译和附录,并且广泛吸收前人及今人的研究成果,以帮助读者加深对原文的理解。在注解时,作者在尊重文献的前提下,力求作出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的评价;力戒以今人的思想代替对古人的分析,让古人的思想迁就自己的需要。

作者简介

  蔡仲德,男,浙江绍兴人。1937年2月26日生,2004年2月13日逝世。蔡仲德先生生前为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音乐美学学会理事、冯友兰研究会常务理事。

目录

先秦部分
国语
周语上〔选录〕
郑语〔选录〕
晋语八〔选录〕
周语下〔节录〕
附录
〔一〕国语·周语上〔节录〕
〔二〕国语·周语下〔节录〕
〔三〕国语·楚语上〔节录〕
〔四〕左传·昭公二十一年〔节录〕
左传
隐公五年〔节录〕
文公七年〔节录〕
襄公二十九年〔节录〕
昭公元年〔节录〕
昭公二十年〔节录〕
昭公二十五年〔节录〕
附录
〔一〕左传·襄公十六年〔节录〕
〔二〕左传·襄公十八年〔节录〕
〔三〕伪古文尚书·大禹谟〔节录〕
〔四〕史记·卫康叔世家〔节录〕
论语
为政〔选录〕
八佾〔选录〕
雍也〔选录〕
泰伯〔选录〕
子罕〔选录〕
先进〔选录〕
子路〔选录〕
宪问〔选录〕
卫灵公〔选录〕
季氏〔选录〕
阳货〔选录〕
微子〔选录〕
附录
〔一〕论语·八佾〔选录〕
〔二〕论语·述而〔选录〕
〔三〕论语·先进〔选录〕
〔四〕论语·阳货〔选录〕
〔五〕孝经·广要道〔选录〕
〔六〕史记·孔子世家〔节录〕

两汉部分
魏晋至隋唐部分
宋元明清部分
增订版后记

前言/序言


历史的河流与思想的浪花:一份关于中国古代思想、艺术与社会变迁的深度考察 图书名称: 历史的河流与思想的浪花:一份关于中国古代思想、艺术与社会变迁的深度考察 书籍概述: 本书并非一部传统的断代史或艺术史的综述,而是一次跨越数千年、横贯文明核心议题的深度探幽。它聚焦于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哲学思潮、艺术实践及其相互影响的复杂网络,旨在揭示在特定历史语境下,中国文化是如何孕育出其独特的精神面貌和审美取向。全书结构松散而内在逻辑严密,如同在历史的河流中打捞碎片,再以思想的浪花重新组织,力求呈现一个多维、富有张力的古代中国图景。 第一部:周秦之变——礼乐的构建与秩序的崩塌 本部分将重点考察西周“礼乐制度”的建立及其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深刻危机。我们不满足于对《周礼》的文本重述,而是深入探讨礼乐在早期社会权力结构中的功能性角色——如何通过音乐(如雅乐)和仪式来固化等级、传达“天命”观念。 雅乐的社会学解读: 分析雅乐所承载的政治意识形态。它如何通过音高、节奏的规范性来象征天地的秩序与人间的和谐?探讨“礼崩乐坏”的真正含义,并非仅仅是技艺的衰退,而是社会契约的瓦解。 思想的勃兴与分野: 重点剖析先秦诸子百家对“治世”与“人性”的不同回应。 儒家: 深入探究孔子“克己复礼”的内在矛盾性,以及其对后世文人气质的塑形。 道家: 考察老庄思想中对既有规范的彻底反思,以及“自然无为”如何成为后世知识分子逃离现实政治压力的重要精神避难所。 法家与墨家: 分析实用理性主义(法家)和普世道德关怀(墨家)在战乱中对国家治理模式的试验与失败。 第二部:汉唐气象——帝国体制下的艺术生产与士人精神 本书的第二部转向大一统帝国的构建期,考察中央集权如何塑造了官方艺术和知识分子的生活状态。 汉代赋体与官方叙事: 分析汉赋如何从文学体裁演变为服务于皇权歌颂和地域展示的宏大叙事工具。探讨其辞藻的繁复与精神内核的空洞化倾向,预示着古典美学对形式主义的早期偏好。 魏晋风度的形塑: 这一部分是全书对“个体性”觉醒的集中讨论。在政治动荡与玄学思潮交织下,知识分子群体如何通过“竹林七贤”式的自我放逐、清谈与审美化生存来对抗世俗的束缚? 身体与精神的张力: 考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孝道伦理与追求精神自由之间的冲突如何体现在他们的服饰、饮酒和诗歌创作中。 盛唐气象的全面性: 探讨唐代文化自信的来源,不仅仅是疆域的开阔,更在于技术(如印刷术的初步发展)和文化交流(丝绸之路)带来的视野拓展。李白与杜甫的并存,标志着古典文学在浪漫与现实两个极端达到了高峰。 第三部:宋明转型——市民文化、理学与内向审美的成熟 本部分的核心议题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城市化加速的社会,如何催生出一种更内敛、更注重个人心性体悟的审美体系。 宋代美学的“雅”与“静”: 深入分析宋代文人画(特别是山水画)的哲学基础。探讨宋代理学(程朱理学)对“格物致知”的强调,如何渗透到对自然细微之处的观察,从而形成“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审美倾向。 瓷器与生活艺术: 考察定窑、汝窑等名窑的极简风格,如何反映了士大夫阶层对“去繁就简”的价值偏好,将日常器物提升至哲学反思的层面。 市民经济的兴起与世俗艺术的勃发: 关注宋代笔记小说和话本的兴盛,以及城市瓦舍勾栏中娱乐艺术的繁荣。这表明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分化与互动。 明代心学与艺术的个体化表达: 王阳明心学的“致良知”如何解放了艺术家的主观能动性?探讨晚明时期,士大夫对个人情欲、闲适生活的公开追求,及其在园林建筑、文学创作中留下的印记。 第四部:传统的回声——技术、知识与文明的自我反思 本书的收尾部分将目光投向明清之际,审视在面临外部冲击前,中国传统知识体系内部的自我调整与局限。 知识的编纂与固化: 分析清代“考据学”的兴盛。这是一种对前代经典的极致整理与考辨,它标志着学术重心从对宏大哲理的思辨转向对具体文献的精确还原。这种严谨的治学方法,在保障了文化记忆的完整性的同时,也带来了思想僵化的风险。 技术理性与人文关怀的脱节: 探讨中国古代在应用科学方面虽有积累(如农学、水利工程),但为何未能发展出与同时期西方相似的、以自然规律为基础的理论科学体系。这种技术发展路径的选择,与社会结构对“人伦关系”的绝对优先性密切相关。 传统的延续与断裂: 总结中国古代思想体系在面对近代西方冲击时,其“韧性”与“脆弱性”所在。那些在内部发展中被视为完美秩序的结构,在更广阔的全球视野下,又如何成为转型的阻碍。 本书特色: 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其跨学科的视角,它拒绝将思想史、艺术史和政治史割裂开来。它试图揭示,哲学家在沉思“天人合一”时,其思维框架如何被同时代的音乐形制和建筑布局所限定;而艺术家的审美偏好,又如何反过来印证或挑战了主流的政治哲学。通过对文本、图像、器物及制度的交叉解读,本书描绘出一部充满动态张力、复杂互动的中国文明演化史。读者将获得一种理解古代中国的方式:即它是一个持续的、充满辩证关系的创造过程,而非一套静止的、等待被膜拜的教条集合。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一本书,尤其是关于历史和文化的,我最看重的是它的“故事性”和“可读性”。《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译(增订版)》这个书名,虽然略显严肃,但我仍然希望它能带我进入一段精彩的音乐美学探索之旅。我猜想,这本书不仅仅是罗列理论,而是会通过一个个具体的音乐事件、一位位音乐家、或者一件件音乐作品来展开叙述。我希望能够了解到,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音乐的美学观念是如何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它与哲学、宗教、文学、绘画等其他艺术形式之间又存在着怎样的互动关系?这本书有没有可能,让我不仅仅是“知道”一些概念,更能“感受到”中国音乐的美学魅力,理解那些古老的旋律为何能够触动人心,又为何能成为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评分

作为一个对中国古代艺术有着强烈好奇心的读者,我一直试图去理解那些似乎遥不可及的文化符号。《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译(增订版)》这个名字,让我觉得它可能是一把钥匙,能够开启我理解中国音乐美学世界的大门。我期待它能提供详细的史料和精辟的注释,帮助我理解那些晦涩难懂的古代文本,比如古老的乐谱、乐器介绍,甚至是关于音乐伦理和养生等方面的论述。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了解到中国古代音乐家们是如何追求艺术的极致,又是如何将自己的审美情趣融入音乐创作的。这本书是否能让我看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音乐的美学追求有着怎样的侧重点?是追求天人合一的和谐,还是表现个体的情感?我希望能从中获得一些深刻的洞见,从而对中国音乐有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我一直觉得,学习一门学问,尤其是像音乐美学这样涉及到艺术与哲学的交叉领域,如果没有足够的“干货”,很容易流于空泛。而《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译(增订版)》这个名字,就让我看到了“干货”的希望。我设想,这本书一定搜集了大量的古代文献,比如乐论、诗文、器物铭文等,并且对这些文献进行了细致的解读和注释。我特别想知道,古人是如何用文字来描绘声音的,又如何将抽象的音乐概念与具体的社会文化背景联系起来。这本书能否让我窥见古代文人雅士是如何在宴饮、祭祀、日常生活中融入音乐的?他们的音乐品味又是怎样的?我期待它能填补我在这一领域的知识空白,让我对中国音乐的美学传统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而且,“增订版”意味着作者在这方面有着持续的研究和更新,这对于一本学术著作来说,是尤为宝贵的。

评分

我购买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注译”和“增订”这两个词的信任。我曾经阅读过一些关于中国古代音乐的书籍,但常常因为古籍的晦涩难懂而感到力不从心。而《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译(增订版)》似乎承诺提供了一个更加易于理解和深入的阅读体验。我期待它能够深入挖掘和梳理中国音乐美学发展的脉络,并且用现代的语言和视角对其进行阐释。我希望能够了解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哪些音乐理论和美学思想曾经扮演过重要的角色,又有哪些被后人所忽视,而这本书又能将它们重新呈现在我们面前。我特别希望它能帮助我理解,中国音乐的美学特征是如何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以及这些特征在今天仍然具有怎样的意义。

评分

这本书,从书名上看就带着一股浓厚的学术气息,我拿到手的时候,第一感觉就是沉甸甸的,不仅仅是物理上的重量,更是内容分量的沉甸甸。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音乐,总觉得其中蕴含着一种难以言说的东方韵味。而“美学”二字,则更让我好奇,究竟古人是如何理解和阐释音乐之美的?这本书的“资料注译”和“增订版”的字样,预示着它并非泛泛而谈,而是有着扎实的史料支撑和深入的考证。我特别期待能从中了解到一些鲜为人知的音乐理论和美学思想,比如在不同朝代,人们对音乐的审美标准是如何演变的?有没有一些重要的音乐美学流派?这本书能否为我打开一扇通往中国音乐精神世界的大门,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那些流传千古的乐章背后所承载的情感与哲学?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丰富的历史细节,而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毕竟,历史的鲜活感往往藏在那些被遗忘的角落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