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学

热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玉鑫 著
图书标签:
  • 热力学
  • 热传导
  • 传热学
  • 热物理
  • 物理学
  • 工程热物理
  • 热工
  • 热能
  • 能量转换
  • 热现象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70196
版次:1
商品编码:1192233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21世纪物理规划教材·基础课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44
字数:560000
正文语种:中文(简体)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热物理学是研究热运动的规律及其对物质宏观性质的影响、以及热运动与其它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相互转化的规律的物理学分支。
  热物理学学科建立过程中的重大事件不乏科学技术发展历史上的里程碑,例如:能量守恒定律、熵增加原理是基本的物理学原理,蒸汽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内燃机是多数运输工具的动力源泉,制冷设备是目前科研、生产、生活的必需品,相、相变及相应的研究方法是目前表征和揭示物质起源和结构的基本方法等等。
  本书是为大学物理系热学课程编写的的教材,系统简明地介绍热运动的基本性质、规律以及热物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及其应用,其内容分七章:第一章介绍热力学系统及平衡态的基本概念和状态方程,第二章介绍热平衡系统中微观粒子按微观运动状态的统计分布,第三章介绍偏离平衡态不太的系统中的输运现象及其本质,第四章和第五章介绍热力学过程的动力学规律,第六章介绍液体的基本性质,第七章介绍相和相变的基本概念以及单元系中常见相变的现象、性质、规律及其唯象理论描述方法。并配置230多道习题,其中相当一部分具有研究层面的意味,由之可以加强训练、提高能力。
  本书对材料内容的选取,力求系统全面,着重理论与应用的有机结合;对论述分析力求循序渐进、准确严谨,着重物理图像和知识体系的建立,并适时联系前沿研究现状。整体以求窥得物理学"见物讲理、依理造物"的学科真谛,相信读者自容易领略其中别样之处。

内容简介

  全书共分7章,各章内容包括:1.热力学系统的平衡态及状态方程;2.热平衡态下微观状态的统计分布;3.近平衡态中的输运程过程;4.热力学苐一定律;5.热力学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6.液体的性质;7.单元系的相变与复相平衡。
    本书附有习题和部分参考答案。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物理类各专业'热学'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
  。

作者简介

刘玉鑫,博士,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现任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副院长、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物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物理学会物理教学委员会秘书长;长期从事原子核奇异运动形态及不同模式形态间的相变、QCD相变及早期宇宙强相互作用物质的演化、致密核天体的结构与性质、少体及多体系统的代数研究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一系列原创性成果;长期从事热学、原子物理学、李群与李代数、原子核理论、平衡态统计物理、量子力学等核心课程的建设和讲授工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997年)、全国高校青年教师奖(2002年)、北京市教学名师奖(2007年)、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2013年)等;负责组织实施的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学改革工作,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05年)。

目录


目录
第一章热力学系统的平衡态及状态方程 1
1.1
物质结构的基本图像 1
1.1.1
物质结构的原子分子学说 1


1.1.2
物质分子处于不停顿的无规则运动状态 2
1.1.3
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3
1.2
热力学系统及其状态参量 5
1.2.1
热力学系统及其分类 5
1.2.2
热力学系统的状态参量 6
1.3
平衡态的概念 7
1.4
温度与温标 9
1.4.1
温度的概念 9


1.4.2
温度相同的判定原则—— 热力学第零定律 9
1.4.3
温度高低的数值标定—— 温标 10
1.5
状态方程及一些系统的状态方程的唯象确定 14
1.5.1
状态方程的基本概念 14
1.5.2
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 17
1.5.3
实际气体状态方程简介 23
1.5.4
确定状态方程的唯象方法的一般讨论 26
1.6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初级微观理论 31
1.6.1
理想气体的微观模型 31
1.6.2 理想气体的压强公式 31
1.6.3
温度的本质 34

习题 36
第二章热平衡态下微观状态的统计分布律 43
2.1
统计规律与分布函数的概念 43
2.1.1
事件及其概率 43
2.1.2
统计规律及其伽尔顿板实验演示 44
2.1.3
随机变量与分布函数 45
2.1.4
一些常见的分布律 49
2.2
麦克斯韦分布律 52
2.2.1
速度空间与速度分布律的概念 52


2.2.2
麦克斯韦速度分布律和速率分布律 54
2.2.3
麦克斯韦分布律的实验检验 57
2.2.4
麦克斯韦分布律的一些应用举例 61
2.3
麦克斯韦– 玻尔兹曼分布律 68
2.3.1
重力场中微粒密度随高度的等温分布 68


2.3.2
玻尔兹曼密度分布律及麦克斯韦– 玻尔兹曼分布律 69
2.4
能量均分定理与热容量 72
2.4.1
分子的自由度 72
2.4.2
能量均分定理 72
2.4.3
理想气体的内能及热容量 75
2.4.4
固体的内能及热容量 81
2.5
粒子按微观运动状态的分布规律 82


2.5.1
微观粒子运动状态的描述及微观粒子系统的分类 82
2.5.2
三类系统的微观态数目 85
2.5.3
近独立粒子系统的粒子按能量的最概然分布 88
2.6
气体分子的碰撞及其概率分布 101
2.6.1
气体分子的平均自由程与平均碰撞频率 101
2.6.2
气体分子碰撞的概率分布 105

习题 108
第三章近平衡态中的输运过程 114

3.1
近平衡态中的输运过程及其宏观规律 114
3.1.1
黏滞现象及其宏观规律 114
3.1.2
热传导现象及其宏观规律 116
3.1.3
扩散现象及其宏观规律 117
3.2
气体中输运现象的微观解释 120
3.2.1
输运过程中的流 120
3.2.2
黏滞、热传导及扩散现象的微观解释及相应系数的确定 121
3.3
稀薄气体中的输运现象 126
3.4
布朗运动及其引起的扩散 127
3.4.1
布朗运动的理论描述 127
3.4.2
布朗粒子的扩散举例 129
3.5
非平衡过程中的一些常见现象简介 131
3.5.1 分岔、分形与自相似结构 131
3.5.2
耗散结构与自组织现象 133

习题 136
第四章热力学第一定律 139

4.1 热力学过程和准静态过程 139

4.1.1
热力学过程及准静态过程的概念 139
4.1.2
实现准静态过程的可能性及条件 140
4.2
热力学第一定律 141


4.2.1 能量守恒定律 141

4.2.2 功—— 力学作用下转移的能量 142

4.2.3
热量—— 热学相互作用下转移的能量 144
4.2.4 内能—— 热力学系统的内部能量 145
4.2.5
功、热量及内能间的关系—— 热力学第一定律 145
4.3
热力学第一定律在物体性质描述中的简单应用 147
4.3.1
物体的热容量 147
4.3.2
物体的内能和焓 148
4.3.3
焦耳定律及其实验检验 150


4.4
热力学第一定律对理想气体的应用 159
4.4.1
理想气体的等体过程 159
4.4.2
理想气体的等压过程 161
4.4.3
理想气体的等温过程 162
4.4.4
理想气体的绝热过程 163
4.4.5
理想气体的多方过程 170
4.5 循环过程和卡诺循环 176
4.5.1
循环过程的概念、性质和效率 176
4.5.2
理想气体的卡诺循环及其效率 181
4.5.3
内燃机的理想循环 183
4.5.4
制冷设备与制热设备 185

习题 187
第五章热力学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 194
5.1
可逆过程与不可逆过程 194
5.1.1
可逆过程与不可逆过程的概念 194


5.1.2
可逆过程与不可逆过程举例及区分 195
5.2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两种语言表述 196
5.2.1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克劳修斯表述 196
5.2.2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开尔文表述 197
5.2.3
克劳修斯表述与开尔文表述的等价性 197
5.3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述 199
5.3.1 卡诺定理 199
5.3.2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述 201
5.3.3
卡诺定理应用举例 203
5.4
熵与熵增加原理 205
5.4.1
熵的概念 205
5.4.2
熵变的计算 207
5.4.3
熵增加原理 215
5.5
熵及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统计意义 217
5.5.1
微观熵—— 玻尔兹曼熵 217
5.5.2
微观熵与宏观熵的关系 218
5.5.3
熵及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统计意义 221
5.5.4
熵与信息 225
5.6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应用举例 226
5.6.1
卡诺定理的另一种证明 226
5.6.2
热力学温标的建立 228
5.7
自由能、自由焓、化学势及热力学方程 232
5.7.1
自由能 232
5.7.2
自由焓 234
5.7.3
热力学系统的态函数及其间的一些关系 236
5.7.4
化学势 243
5.8
热力学第三定律 246
5.8.1
规定熵的标准参考点的必要性 246
5.8.2
选取熵的标准参考点的可能性 246
5.8.3
标准参考点的选取及普朗克绝对熵 247
5.8.4
热力学第三定律 247

习题 248
第六章液体的性质 253
6.1
液体的彻体性质 253
6.1.1
液体及其分类 253


6.1.2
液体的微观结构及关于液体的研究方法 254
6.1.3
液体的热容量 258
6.1.4
液体的可压缩性和热膨胀 260
6.1.5
液体的输运性质 262
6.2
液体表面的性质 264
6.2.1
表面与表面张力 264
6.2.2
表面张力系数 267
6.2.3
表面能与表面内能 270


6.2.4
弯曲液面内外的压强差 274
6.3
润湿现象与毛细现象 280
6.3.1
润湿、不润湿及接触角 280
6.3.2
毛细现象 287

习题 292
第七章单元系的相变与复相平衡 298
7.1
相、相变及相平衡的概念 298
7.1.1
相的概念与相稳定条件 298
7.1.2
相变及其分类 303
7.1.3
相平衡及相图 306
7.2
单元系的复相平衡 307
7.2.1
单元系复相平衡的条件 307
7.2.2
单元系复相平衡的性质 309
7.3
一级相变及其基本特征 314
7.3.1
常见一级相变概述 314
7.3.2
饱和蒸气压与饱和蒸气压方程 317
7.3.3
相平衡曲线 319
7.3.4
相平衡时两相的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 322
7.3.5
热力学函数的特征 323
7.3.6
相变方式 325
7.4
连续相变的基本特征及热力学描述 332
7.4.1
有序-无序相变概述 332
7.4.2
超导相变及其热力学描述 333
7.4.3 超流相变的基本特征 339
7.5 相变的唯象理论描述 341
7.5.1
热力学势的特点与描述方案概述 342
7.5.2
二级相变的朗道理论描述 343
7.5.3
二级和一级相变的朗道理论统一描述 347

习题 351
附录A 常见高斯积分表 355

附录B 二级和一级相变的朗道理论统一描述的一个实例简介 356

主要参考书目 360

部分习题参考答案 362





前言/序言







奇迹之岛的失落宝藏 这是一部引人入胜的探险小说,故事发生在一个名为“艾德里安”的神秘岛屿上。艾德里安岛隐藏着一段古老而凄美的传说,关于一个曾繁荣一时却突然消失的文明,以及他们留下的稀世珍宝。 年轻的考古学家艾莉亚,一位对古老历史充满热情和执着的学者,偶然间发现了一份残缺的羊皮纸地图。这份地图似乎指向艾德里安岛深处,并暗示着一个失落的宝藏。然而,宝藏的传说并非只是简单的财富,它与一个被遗忘的神器紧密相连,据说拥有改变命运、甚至扭转时间的力量。 艾莉亚决定独自踏上这趟危险的旅程。她穿越了波涛汹涌的大海,来到了这个被浓密雨林覆盖、充满未知危险的岛屿。岛上遍布着古老的遗迹,那些被藤蔓缠绕的石碑、残破的雕塑,无声地诉说着往昔的辉煌。然而,并非只有艾莉亚一人对这宝藏虎视眈眈。 在岛上,她遇到了一个神秘的隐士,一位自称是守护者的人,他似乎知晓关于宝藏的一切,却也对艾莉亚的到来保持着警惕。同时,一个由冷酷的寻宝者组成的团队也尾随而至,他们手段狠辣,对宝藏的觊觎之心毫不掩饰。 随着艾莉亚深入探索,她发现自己不仅是在寻找物质上的宝藏,更是在解开一个古老文明的谜团。那些遗迹中的壁画、符号,以及她偶然发现的残篇断简,都揭示了一个关于牺牲、爱与失去的动人故事。这个文明的消失并非偶然,而是与一个巨大的灾难,以及为了保护那个强大的神器所付出的沉重代价息息相关。 艾莉亚必须在严酷的自然环境、敌对的寻宝者以及岛上可能存在的超自然力量的威胁下, decipher 那些古老的线索,破解隐藏的机关。她的每一次发现都让她离真相更近一步,也让她面临更严峻的考验。她不仅需要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学识,更需要依靠勇气和决心。 在这段旅程中,艾莉亚还结识了几位意想不到的盟友。一位是身手矫健、熟悉岛上地形的当地向导,他对艾莉亚的探索给予了重要的帮助,同时也在默默守护着岛屿的秘密。另一位是曾经与寻宝者团队有过过节的神秘女子,她似乎拥有某种特殊的能力,并对艾莉亚的探索目的表示出某种程度的同情和支持。 随着剧情的推进,艾莉亚逐渐意识到,这个宝藏的真正价值并非在于它所能带来的财富,而是它所承载的古代智慧和对自然的敬畏。她也发现,那个神器并非单纯的武器或工具,而是与岛屿的生态平衡、甚至整个世界的命运息息相关。 最终,艾莉亚能否在贪婪的寻宝者得逞之前,找到并保护好那个失落的宝藏?她将如何面对那个强大的神器,以及它所带来的选择?这个古老文明的消失,又隐藏着怎样的警示? 《奇迹之岛的失落宝藏》将带领读者一同踏上一场惊心动魄的冒险,深入探索未知的世界,揭开尘封的秘密,并在一次次生死考验中,审视人性的光辉与黑暗,以及对历史与文明的深刻反思。这是一部关于勇气、智慧、友谊与责任的史诗。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觉得,“热学”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股子“硬核”的味道,让人联想到密密麻麻的公式和抽象的概念,仿佛是要进入一个与日常生活相去甚远的学术殿堂。然而,这本《热学》却以一种令人惊喜的方式,彻底改变了我对这个学科的看法。它开篇并没有直接祭出那些令人望而生畏的数学符号,而是巧妙地从我们最熟悉的生活体验入手。 作者首先抛出了几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为什么冬天我们觉得寒冷,而夏天却觉得炎热?为什么一杯热茶会逐渐变凉,而一杯冰水却会慢慢融化?这些我们每天都在经历的现象,在作者的笔下,被赋予了科学的解释,而且是以一种极其生动、极其易于理解的方式。他用大量的比喻和类比,让我仿佛看到了那些看不见摸不着却又真实存在的“热”,是如何在物体之间传递,又是如何影响着我们对温度的感知。 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开始接触到“温度”、“热量”和“内能”这些基础概念。但令人称道的是,作者在解释这些概念时,始终没有脱离直观的感受。他将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比作一群精力充沛的孩子在操场上奔跑,温度的高低就如同孩子们“活跃”的程度。而热量,则被形象地描述成一种能量的传递,就像把温暖从一个地方“送”到另一个地方。 书中对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讲解,更是让我感到豁然开朗。作者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那个复杂的能量守恒公式,而是先从“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入手。他详细地描绘了一个活塞在汽缸中运动,气体膨胀对外做功,以及外部加热使得气体温度升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无论是通过做功还是热传递,物体的内能都在发生变化,而这些变化是相互关联、相互转化的。 当作者最终引出“能量守恒”这一核心概念时,我对此刻的“能量守恒”这个概念已经有了深刻的理解。他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道:“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这句话在书中的语境下,显得格外有力且易于接受。 《热学》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莫过于它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阐述。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能量的转化是无限的,理论上可以百分之百地转化为我们需要的功。但作者通过各种角度,让我认识到“不可逆性”的存在。 他解释了为什么热量总是自发地从高温物体流向低温物体,而不可能反过来。他还用“效率”这个词,让我明白,任何能量转化,都会有损耗,都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的理想状态。甚至还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卡诺循环,让我这个门外汉也大致明白了理想热机的极限效率。 书中对于“统计力学”的讲解,虽然篇幅不多,但却极大地激发了我对微观世界的想象。作者将宏观的热学现象,比如温度和压强,与微观粒子(如分子、原子)的运动联系起来。他用“沸腾的水”来比喻大量分子的运动,温度就是这锅“水”的“沸腾程度”。这种从微观到宏观的视角,让我觉得非常新颖。 《热学》这本书的魅力还在于它对实际应用的深入探讨。它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将这些理论巧妙地融入到各种实际场景中。比如,在讲解气体定律时,作者会很自然地引申到内燃机的工作原理,让我们明白,这些看似简单的物理定律,是如何驱动着现代文明的。 他还分析了冰箱和空调的制冷过程,解释了它们如何利用热力学的原理,将热量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这些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让我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科技的魅力。 我对书中关于“相变”的讲解也印象深刻。从固态到液态,再到气态,以及反向的转变,作者不仅描述了现象,更深入到分子层面,解释了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他详细讲解了冰融化成水,或者水蒸发成水蒸气的微观过程。 甚至还涉及了升华和凝华这些不太常见的相变现象,并用干冰升华、霜的形成等例子来帮助我们理解。这种细致入微的讲解,让我对物质状态的改变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总而言之,《热学》这本书给我带来的,远不止是知识的增长。它更像是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了隐藏在日常现象背后的科学奥秘。作者的讲解方式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将复杂的概念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并且善于将理论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我对《热学》这本书的初印象,绝对可以用“敬而远之”来形容。在我脑海里,“热学”总是和复杂的公式、艰深的理论挂钩,是那种需要耗费大量精力去啃读的书籍。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忧完全是多余的。这本书的开篇,就以一种极其温和且富有吸引力的方式,将我带入了热学的世界。 作者并没有直接丢出那些令人望而却步的定义,而是巧妙地从我们生活中最熟悉、最日常的现象入手。比如,他会探讨为什么我们会感觉到冷热?为什么一杯热腾腾的水会逐渐冷却?为什么金属摸起来比木头更凉?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现象,在作者的笔下,被赋予了科学的解释,而且是以一种极其生动、极其贴近生活的方式。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解释“温度”这个概念时所用的比喻。他将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想象成一群精力充沛的孩子在操场上奔跑,而温度的高低,就如同孩子们“活跃”的程度。这种将抽象概念具象化的处理方式,极大地降低了我的阅读门槛,让我这个非物理专业的读者,也能轻松地理解。 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开始接触到“热量”和“内能”这两个核心概念。作者并没有将它们含糊不清地解释,而是通过清晰的界定和大量的实例,将两者区分得明明白白。他解释了热量是一种能量传递的形式,就像把温暖从一个地方“送”到另一个地方,而内能则是物体内部储存的总能量。例如,一杯热水放着会变凉,就是因为热量从热水传递到了周围较冷的空气中,而热水本身的内能也就随之减少。 书中对热力学第一定律的阐述,更是让我感到豁然开朗。作者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那个复杂的能量守恒公式,而是先从“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入手。他详细地描绘了一个活塞在汽缸中运动,气体膨胀对外做功,以及外部加热使得气体温度升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无论是通过做功还是热传递,物体的内能都在发生变化,而这些变化是相互关联、相互转化的。 当作者最终引出“能量守恒”这一核心概念时,我对此刻的“能量守恒”这个概念已经有了深刻的理解。他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道:“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这句话在书中的语境下,显得格外有力且易于接受。 《热学》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莫过于它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阐述。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能量的转化是无限的,理论上可以百分之百地转化为我们需要的功。但作者通过各种角度,让我认识到“不可逆性”的存在。 他解释了为什么热量总是自发地从高温物体流向低温物体,而不可能反过来。他还用“效率”这个词,让我明白,任何能量转化,都会有损耗,都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的理想状态。甚至还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卡诺循环,让我这个门外汉也大致明白了理想热机的极限效率。 书中对于“统计力学”的讲解,虽然篇幅不多,但却极大地激发了我对微观世界的想象。作者将宏观的热学现象,比如温度和压强,与微观粒子(如分子、原子)的运动联系起来。他用“沸腾的水”来比喻大量分子的运动,温度就是这锅“水”的“沸腾程度”。这种从微观到宏观的视角,让我觉得非常新颖。 《热学》这本书的魅力还在于它对实际应用的深入探讨。它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将这些理论巧妙地融入到各种实际场景中。比如,在讲解气体定律时,作者会很自然地引申到内燃机的工作原理,让我们明白,这些看似简单的物理定律,是如何驱动着现代文明的。 他还分析了冰箱和空调的制冷过程,解释了它们如何利用热力学的原理,将热量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这些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让我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科技的魅力。 我对书中关于“相变”的讲解也印象深刻。从固态到液态,再到气态,以及反向的转变,作者不仅描述了现象,更深入到分子层面,解释了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他详细讲解了冰融化成水,或者水蒸发成水蒸气的微观过程。 甚至还涉及了升华和凝华这些不太常见的相变现象,并用干冰升华、霜的形成等例子来帮助我们理解。这种细致入微的讲解,让我对物质状态的改变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总而言之,《热学》这本书给我带来的,远不止是知识的增长。它更像是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了隐藏在日常现象背后的科学奥秘。作者的讲解方式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将复杂的概念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并且善于将理论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我一直对物理学,尤其是像“热学”这样听起来就很有“技术含量”的学科,抱有一种天然的敬畏感,甚至有些望而却步。在拿到这本《热学》之前,我脑海里充斥着各种关于公式、定理、曲线的刻板印象。但这本书的开篇,却像一阵清风,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认知。 作者并没有上来就抛出那些令人头晕的数学符号,而是从我们生活中最日常、最熟悉的现象讲起。比如,为什么我们冬天会觉得冷,夏天会觉得热?为什么一杯热咖啡会逐渐变凉,而一杯冰水却会逐渐融化?这些看似寻常的问题,在作者的笔下,被赋予了科学的解释,并且是以一种极其生动、极其引人入胜的方式。 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讲解“温度”时所用的比喻,他将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想象成一群活泼的孩子在操场上尽情奔跑,温度的高低就如同孩子们的“活跃程度”。这种将抽象概念具象化的处理方式,极大地降低了我的阅读门槛,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地理解。 接着,《热学》开始深入到“热量”和“内能”的概念。作者并没有把它们混为一谈,而是通过清晰的界定和大量的实例,将它们区分开来。他解释了热量是一种能量的传递方式,而内能则是物体内部储存的总能量。比如,一杯热水之所以会变凉,是因为热量从热水传递到了周围较冷的空气中,而热水本身的内能也就随之减少。 书中对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讲解,更是让我耳目一新。作者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那个复杂的能量守恒公式,而是先从“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入手。他细致地描绘了一个活塞在汽缸中运动,气体膨胀对外做功,以及外部加热使气体温度升高的过程。我仿佛亲眼看到了能量是如何在不同的形式之间转化,没有凭空产生,也没有凭空消失。 当作者最终引出“能量守恒”这一核心概念时,我对此刻的“能量守恒”这个概念已经有了深刻的理解。他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道:“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这句话在书中的语境下,显得格外有力且易于接受。 《热学》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莫过于它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阐述。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能量的转化是无限的,理论上可以百分之百地转化为我们需要的功。但作者通过各种角度,让我认识到“不可逆性”的存在。 他解释了为什么热量总是自发地从高温物体流向低温物体,而不可能反过来。他还用“效率”这个词,让我明白,任何能量转化,都会有损耗,都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的理想状态。甚至还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卡诺循环,让我这个门外汉也大致明白了理想热机的极限效率。 书中对于“统计力学”的讲解,虽然篇幅不多,但却极大地激发了我对微观世界的想象。作者将宏观的热学现象,比如温度和压强,与微观粒子(如分子、原子)的运动联系起来。他用“沸腾的水”来比喻大量分子的运动,温度就是这锅“水”的“沸腾程度”。这种从微观到宏观的视角,让我觉得非常新颖。 《热学》这本书的魅力还在于它对实际应用的深入探讨。它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将这些理论巧妙地融入到各种实际场景中。比如,在讲解气体定律时,作者会很自然地引申到内燃机的工作原理,让我们明白,这些看似简单的物理定律,是如何驱动着现代文明的。 他还分析了冰箱和空调的制冷过程,解释了它们如何利用热力学的原理,将热量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这些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让我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科技的魅力。 我对书中关于“相变”的讲解也印象深刻。从固态到液态,再到气态,以及反向的转变,作者不仅描述了现象,更深入到分子层面,解释了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他详细讲解了冰融化成水,或者水蒸发成水蒸气的微观过程。 甚至还涉及了升华和凝华这些不太常见的相变现象,并用干冰升华、霜的形成等例子来帮助我们理解。这种细致入微的讲解,让我对物质状态的改变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总而言之,《热学》这本书给我带来的,远不止是知识的增长。它更像是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了隐藏在日常现象背后的科学奥秘。作者的讲解方式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将复杂的概念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并且善于将理论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我近期读完的这本《热学》,可以说是彻底颠覆了我之前对“硬核”物理学的刻板印象。说实话,在拿到这本书之前,我脑海里充斥的都是关于各种公式、定理、复杂图表的画面,感觉像是要面对一场艰苦的智力考验。然而,这本书的开篇,却以一种极其温和且引人入胜的方式,把我带入了热学的奇妙世界。 作者并没有直接抛出枯燥的定义和抽象的理论,而是从我们最熟悉的日常生活现象切入。例如,他会探讨为什么我们在冬天会感觉特别冷,而在夏天却又觉得炎热?为什么一杯热气腾腾的茶水会逐渐冷却,而一杯冰镇饮料却会慢慢升温?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现象,在作者的笔下,被赋予了科学的解释,并且是以一种极其生动、极其贴近生活的方式呈现出来。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在讲解“温度”这个概念时,并没有止步于简单的“冷热程度”的描述。他巧妙地引入了微观粒子的概念,将宏观的温度与分子的运动状态联系起来。他打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方,将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比作一群精力充沛的孩子在操场上奔跑,温度的高低就如同孩子们“活跃”的程度。这种将抽象概念具象化的处理方式,极大地降低了我的阅读门槛,让我即使没有深厚的物理基础,也能轻松理解。 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开始接触到“热量”和“内能”这两个核心概念。作者并没有将它们含糊不清地解释,而是通过清晰的界定和大量的实例,将两者区分得明明白白。他解释了热量是一种能量传递的形式,就像把温暖从一个地方“送”到另一个地方,而内能则是物体内部储存的总能量。比如,一杯热水放着会变凉,就是因为热量从热水传递到了周围较冷的空气中,而热水本身的内能也就随之减少。 书中对热力学第一定律的阐述,更是让我觉得耳目一新。作者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那个著名的能量守恒公式,而是先从“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入手。他详细地描绘了一个活塞在汽缸中运动,气体膨胀对外做功,以及外部加热使得气体温度升高的过程。我仿佛亲眼看到了能量是如何在不同的形式之间转化,没有凭空产生,也没有凭空消失。 当作者最终引出“能量守恒”这一核心概念时,我对此刻的“能量守恒”这个概念已经有了深刻的理解。他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道:“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这句话在书中的语境下,显得格外有力且易于接受。 《热学》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莫过于它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阐述。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能量的转化是无限的,理论上可以百分之百地转化为我们需要的功。但作者通过各种角度,让我认识到“不可逆性”的存在。 他解释了为什么热量总是自发地从高温物体流向低温物体,而不可能反过来。他还用“效率”这个词,让我明白,任何能量转化,都会有损耗,都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的理想状态。甚至还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卡诺循环,让我这个门外汉也大致明白了理想热机的极限效率。 书中对于“统计力学”的讲解,虽然篇幅不多,但却极大地激发了我对微观世界的想象。作者将宏观的热学现象,比如温度和压强,与微观粒子(如分子、原子)的运动联系起来。他用“沸腾的水”来比喻大量分子的运动,温度就是这锅“水”的“沸腾程度”。这种从微观到宏观的视角,让我觉得非常新颖。 《热学》这本书的魅力还在于它对实际应用的深入探讨。它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将这些理论巧妙地融入到各种实际场景中。比如,在讲解气体定律时,作者会很自然地引申到内燃机的工作原理,让我们明白,这些看似简单的物理定律,是如何驱动着现代文明的。 他还分析了冰箱和空调的制冷过程,解释了它们如何利用热力学的原理,将热量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这些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让我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科技的魅力。 我对书中关于“相变”的讲解也印象深刻。从固态到液态,再到气态,以及反向的转变,作者不仅描述了现象,更深入到分子层面,解释了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他详细讲解了冰融化成水,或者水蒸发成水蒸气的微观过程。 甚至还涉及了升华和凝华这些不太常见的相变现象,并用干冰升华、霜的形成等例子来帮助我们理解。这种细致入微的讲解,让我对物质状态的改变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总而言之,《热学》这本书给我带来的,远不止是知识的增长。它更像是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了隐藏在日常现象背后的科学奥秘。作者的讲解方式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将复杂的概念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并且善于将理论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我最近刚读完一本名为《热学》的书,坦白说,在翻开之前,我对于“热学”这个词汇,脑海里浮现的都是一些复杂的公式和抽象的概念,总觉得会是一场艰涩难懂的挑战。然而,这本书的开篇却以一种极其出人意料的方式,打消了我的顾虑。作者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大量的定义和理论,而是从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容易观察到的现象入手,比如,为什么我们总觉得金属比木头摸起来更凉?为什么一杯热茶会慢慢变凉,而一杯冰水却会慢慢融化? 这些看似寻常的问题,在作者的笔下,却被赋予了科学的解释,并且是以一种非常生动、非常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他运用了大量的类比和比喻,让我仿佛看到了那些无形的“热”是如何在物体之间传递,又是如何影响着我们对温度的感知。这种“从生活走向科学”的引导方式,让我觉得非常亲切,也极大地激发了我继续阅读的兴趣。 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开始接触到一些基础的热力学概念,比如温度、热量和内能。但我惊奇地发现,这些概念并没有像我之前想象的那样,需要大量的数学推导才能理解。作者通过将微观粒子的运动与宏观的温度联系起来,让我对这些概念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他将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比作一群活力四射的孩子在操场上奔跑,温度的高低就如同孩子们的“活跃程度”。 而对于“热量”的讲解,作者更是将其描述成一种能量的传递过程,就像把温暖从一个地方“送”到另一个地方。这种将抽象概念具象化的处理方式,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丝毫没有感到枯燥和费力,反而有一种在探索未知世界的乐趣。书中穿插的插图也恰到好处,将文字描述的物理过程可视化,为我理解那些复杂的概念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我尤其想重点提及书中对热力学第一定律的阐述。作者并没有直接祭出那个著名的能量守恒公式,而是先从“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开始。他详细地描绘了一个活塞在汽缸中运动,气体膨胀对外做功,以及外部加热使得气体温度升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无论是通过做功还是热传递,物体的内能都在发生变化,而这些变化是相互关联、相互转化的。 当作者最终引出热力学第一定律时,我对此刻的“能量守恒”这个概念已经有了深刻的理解。他将其表述为“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这句经典的话语,在书中的语境下,显得格外有力且易于接受。这种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讲解方式,让我这个非物理专业的读者,也能在其中找到乐趣和成就感。 《热学》这本书在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讲解上,更是让我感到震撼。一直以来,我都觉得能量的转化是无限的,理论上可以百分之百地转化为我们需要的功。然而,作者通过阐述热力学第二定律,揭示了自然界中存在的一种“不可逆性”,即热量总是自发地从高温物体流向低温物体,而无法完全逆转。 作者用大量的实例来佐证这一点,比如蒸汽机的效率永远无法达到百分之百,总会有热量散失。他甚至深入浅出地解释了卡诺循环,让我这个门外汉也大致明白了理想热机的极限效率。这种对效率的“限制”的探讨,虽然听起来有些“扫兴”,但却让我对宇宙运行的规律有了更深刻、更辩证的认识。 在阅读《热学》的过程中,我还有一个显著的感受,那就是作者对于“统计力学”部分的阐述,虽然篇幅不多,但却点亮了我对微观世界的想象。他将宏观的热学现象,比如温度和压强,与微观粒子(如分子、原子)的运动联系起来。这种“从微观到宏观”的视角,让我觉得非常新颖。 作者会用一些非常形象的比喻来解释复杂的统计概念,比如将大量分子的运动比作一片沸腾的水,温度就是这锅“水”的“沸腾程度”。他让我们认识到,宏观的物理性质,其实是无数微观粒子集体行为的涌现。这种层层递进的讲解方式,让我不再畏惧那些看似高深的统计学理论。 《热学》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地方之一,在于它并没有止步于基础理论的讲解,而是将这些理论巧妙地融入到各种实际应用场景中。比如,在探讨气体定律时,作者会自然地引申到内燃机的工作原理,让我们明白为什么发动机能够产生动力。 他还分析了冰箱和空调的制冷原理,从热力学角度解释了它们如何实现“逆向”的热量传递,即把热量从低温处移到高温处。这些贴近生活的例子,让枯燥的物理定律变得鲜活有趣,也让我对身边的科技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而且,书中对于“相变”的讲解也相当精彩。从固态到液态,再到气态,以及反之的转变,作者不仅描述了现象,更深入到分子层面解释了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他会详细讲解冰融化成水,或者水蒸发成水蒸气的微观过程。 甚至还涉及了升华和凝华等不太常见的相变现象,并用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比如干冰升华或者霜的形成,来帮助我们理解。这种细致入微的讲解,让我对物质状态的改变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总而言之,《热学》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物理知识的书,更像是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了隐藏在日常现象背后的科学奥秘。作者的讲解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将复杂的概念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并且善于将理论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坦白讲,在拿到这本《热学》之前,我对于“热学”的印象,总停留在那些枯燥的公式和抽象的定义上,感觉像是要面对一场艰巨的智力挑战。然而,这本书的开篇,却以一种极其出人意料却又非常巧妙的方式,把我拉入了热学的世界。 作者并没有上来就抛出那些令人望而生畏的数学符号,而是从我们生活中最熟悉、最日常的现象讲起。比如,为什么我们冬天会觉得冷,夏天会觉得热?为什么一杯热咖啡会逐渐变凉,而一杯冰水却会逐渐融化?这些看似寻常的问题,在作者的笔下,被赋予了科学的解释,并且是以一种极其生动、极其引人入胜的方式。 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讲解“温度”时所用的比喻,他将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想象成一群活泼的孩子在操场上尽情奔跑,温度的高低就如同孩子们的“活跃程度”。这种将抽象概念具象化的处理方式,极大地降低了我的阅读门槛,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地理解。 接着,《热学》开始深入到“热量”和“内能”的概念。作者并没有把它们混为一谈,而是通过清晰的界定和大量的实例,将它们区分开来。他解释了热量是一种能量的传递方式,而内能则是物体内部储存的总能量。比如,一杯热水之所以会变凉,是因为热量从热水传递到了周围较冷的空气中,而热水本身的内能也就随之减少。 书中对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讲解,更是让我耳目一新。作者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那个复杂的能量守恒公式,而是先从“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入手。他细致地描绘了一个活塞在汽缸中运动,气体膨胀对外做功,以及外部加热使气体温度升高的过程。我仿佛亲眼看到了能量是如何在不同的形式之间转化,没有凭空产生,也没有凭空消失。 当作者最终引出“能量守恒”这一核心概念时,我对此刻的“能量守恒”这个概念已经有了深刻的理解。他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道:“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这句话在书中的语境下,显得格外有力且易于接受。 《热学》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莫过于它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阐述。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能量的转化是无限的,理论上可以百分之百地转化为我们需要的功。但作者通过各种角度,让我认识到“不可逆性”的存在。 他解释了为什么热量总是自发地从高温物体流向低温物体,而不可能反过来。他还用“效率”这个词,让我明白,任何能量转化,都会有损耗,都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的理想状态。甚至还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卡诺循环,让我这个门外汉也大致明白了理想热机的极限效率。 书中对于“统计力学”的讲解,虽然篇幅不多,但却极大地激发了我对微观世界的想象。作者将宏观的热学现象,比如温度和压强,与微观粒子(如分子、原子)的运动联系起来。他用“沸腾的水”来比喻大量分子的运动,温度就是这锅“水”的“沸腾程度”。这种从微观到宏观的视角,让我觉得非常新颖。 《热学》这本书的魅力还在于它对实际应用的深入探讨。它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将这些理论巧妙地融入到各种实际场景中。比如,在讲解气体定律时,作者会很自然地引申到内燃机的工作原理,让我们明白,这些看似简单的物理定律,是如何驱动着现代文明的。 他还分析了冰箱和空调的制冷过程,解释了它们如何利用热力学的原理,将热量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这些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让我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科技的魅力。 我对书中关于“相变”的讲解也印象深刻。从固态到液态,再到气态,以及反向的转变,作者不仅描述了现象,更深入到分子层面,解释了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他详细讲解了冰融化成水,或者水蒸发成水蒸气的微观过程。 甚至还涉及了升华和凝华这些不太常见的相变现象,并用干冰升华、霜的形成等例子来帮助我们理解。这种细致入微的讲解,让我对物质状态的改变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总而言之,《热学》这本书给我带来的,远不止是知识的增长。它更像是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了隐藏在日常现象背后的科学奥秘。作者的讲解方式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将复杂的概念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并且善于将理论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刚拿到这本《热学》的时候,我其实是抱着一种略带忐忑的心情翻开的。毕竟,“热学”这两个字听起来就带着一股子“硬核”的味道,好像瞬间就要把我拉进无数的公式和定理里,让人望而却步。然而,这本书的开篇就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作者并非直接抛出枯燥的定义,而是巧妙地从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热现象入手。比如,为什么冬天我们觉得冷,夏天我们觉得热?为什么一杯热水会渐渐变凉,而一杯冰水却会慢慢融化?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在作者的笔下,被赋予了科学的解释,让我仿佛看到了这些现象背后那股看不见却又真实存在的力量。 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开始接触到一些基础的概念,比如温度、热量、内能。但令人称道的是,作者在解释这些概念时,始终没有脱离直观的感受。他会用生动的比喻来帮助我们理解,例如将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比作一群活泼的孩子在操场上奔跑,温度的高低就如同孩子们的“活跃度”;而热量,则被形象地描述成一种能量的传递,就像把温暖从一个地方“送”到另一个地方。这种将抽象的物理概念具象化的处理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我这个非专业读者也能在其中找到乐趣。 不得不提的是,《热学》在阐述热力学第一定律时,可以说做到了“润物细无声”。作者并没有一开始就祭出那个著名的能量守恒公式,而是先从“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开始。他会详细地描绘一个活塞在汽缸中运动,气体膨胀对外做功,以及外部加热使得气体温度升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无论是通过做功还是热传递,物体的内能都在发生变化,而这些变化是相互关联的。 当作者最终引出热力学第一定律时,我已经对“能量守恒”这个概念有了深刻的理解。他将其表述为“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这句经典的话语,在书中的语境下,显得格外有力且易于接受。书中的配图也极具匠心,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那些复杂的物理过程。 接着,《热学》更是大胆地挑战了人们对“效率”的直观认知,引入了热力学第二定律。这一点让我感到非常震撼。一直以来,我都觉得能量的转化是无限的,理论上可以百分之百地转化为我们需要的功。然而,作者通过阐述热力学第二定律,揭示了自然界中存在的一种“不可逆性”,即热量总是自发地从高温物体流向低温物体,而无法完全逆转。 作者用大量的实例来佐证这一点,比如蒸汽机的效率永远无法达到百分之百,总会有热量散失。他甚至深入浅出地解释了卡诺循环,让我这个门外汉也大致明白了理想热机的极限效率。这种对效率的“限制”的探讨,虽然听起来有些“扫兴”,但却让我对宇宙运行的规律有了更深刻、更辩证的认识。 在阅读《热学》的过程中,我还有一个显著的感受,那就是作者对于“统计力学”部分的阐述,虽然篇幅不多,但却点亮了我对微观世界的想象。他将宏观的热学现象,比如温度和压强,与微观粒子(如分子、原子)的运动联系起来。这种“从微观到宏观”的视角,让我觉得非常新颖。 作者会用一些非常形象的比喻来解释复杂的统计概念,比如将大量分子的运动比作一片沸腾的水,温度就是这锅“水”的“沸腾程度”。他让我们认识到,宏观的物理性质,其实是无数微观粒子集体行为的涌现。这种层层递进的讲解方式,让我不再畏惧那些看似高深的统计学理论。 《热学》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地方之一,在于它并没有止步于基础理论的讲解,而是将这些理论巧妙地融入到各种实际应用场景中。比如,在探讨气体定律时,作者会自然地引申到内燃机的工作原理,让我们明白为什么发动机能够产生动力。 他还分析了冰箱和空调的制冷原理,从热力学角度解释了它们如何实现“逆向”的热量传递,即把热量从低温处移到高温处。这些贴近生活的例子,让枯燥的物理定律变得鲜活有趣,也让我对身边的科技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而且,书中对于“相变”的讲解也相当精彩。从固态到液态,再到气态,以及反之的转变,作者不仅描述了现象,更深入到分子层面解释了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他会详细讲解冰融化成水,或者水蒸发成水蒸气的微观过程。 甚至还涉及了升华和凝华等不太常见的相变现象,并用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比如干冰升华或者霜的形成,来帮助我们理解。这种细致入微的讲解,让我对物质状态的改变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总而言之,《热学》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物理知识的书,更像是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了隐藏在日常现象背后的科学奥秘。作者的讲解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将复杂的概念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并且善于将理论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我一直觉得,物理学,尤其是热学,是很多人的“学习噩梦”。毕竟,那些抽象的公式和定律,总感觉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直到我拿到这本《热学》,才真正体会到,原来科学也可以如此迷人。这本书的开头,并没有直接扔给我一堆定义和公式,而是以一种非常柔和的方式,把我带入了热学的世界。 作者首先从我们最熟悉的生活体验入手,比如为什么冬天的空气比夏天的空气“感觉”起来更冷,为什么我们触摸金属会比触摸木头感觉更凉。这些看似 everyday 的现象,在作者的笔下,立刻被赋予了科学的解释。他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循循善诱,引导我思考,让我自己去发现其中的奥秘。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在讲解“温度”这个概念的时候,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冷热程度”的描述上。他通过引入分子的概念,将宏观的温度与微观粒子的运动联系起来。他打了个比方,说分子的运动越剧烈,物体的温度就越高,就像一群孩子在游乐场里跑来跑去,越活跃,就越“热”。这种生动的比喻,让我这个对微观世界毫无概念的人,也能轻松理解。 随后,作者开始讲解“热量”和“内能”。这两者很容易混淆,但在书中,作者通过清晰的界定和大量的实例,将它们区分得明明白白。他解释了热量是一种能量的传递方式,而内能则是物体内部的能量总和。比如,一杯热水放着会变凉,就是因为热量从热水传递到了周围较冷的空气中。 当提到热力学第一定律时,作者并没有直接抛出一个艰涩的公式。他先从“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方式来改变物体的内能入手。他会详细描述一个气缸里的活塞运动,气体膨胀对外做功,以及外部加热使气体温度升高的过程。我仿佛看到了能量在各种形式之间转化,没有消失,也没有凭空产生。 这种“循序渐进”的学习体验,让我觉得非常舒适。书中还穿插了大量的插图,将抽象的物理过程可视化,极大地帮助了我理解。而且,作者在讲解过程中,总会不自觉地引用生活中的例子,比如蒸气机、发动机等,让这些原本只存在于书本上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 《热学》这本书最令我感到惊艳的,是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阐述。我一直以为,能量是可以无限转化,效率可以无限接近百分之百的。但作者通过各种角度,让我认识到“不可逆性”的存在。 他解释了为什么热量总是自发地从高温物体流向低温物体,而不可能反过来。他还用“效率”这个词,让我明白,任何能量转化,都会有损耗,都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的理想状态。 作者甚至详细讲解了卡诺循环,虽然有些部分需要反复阅读才能完全理解,但大体的思路和结论,让我对“不可能”的界限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种揭示自然界“局限性”的讲解,反而让我对宇宙的运行规律有了更深刻的敬畏。 这本书并没有止步于理论,它还深入到各种实际应用。比如,在讲解气体定律的时候,作者会很自然地引申到内燃机的工作原理,让我们明白,这些看似简单的物理定律,是如何驱动着现代文明的。 他还分析了冰箱和空调的制冷过程,解释了它们如何利用热力学的原理,将热量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这些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让我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科技的魅力。 《热学》这本书的魅力还在于它对“相变”的详细剖析。从固态到液态,再到气态,以及反向的转变,作者不仅描述了现象,更深入到分子层面,解释了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他会详细讲解冰融化成水,或者水蒸发成水蒸气的微观过程。甚至还涉及了升华和凝华这些不太常见的相变现象,并用干冰升华、霜的形成等例子来帮助我们理解。 在我看来,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物理知识的教科书,更是一本能够激发读者探索精神的读物。作者的讲解方式,让我觉得物理学并不是冷冰冰的公式堆砌,而是充满了智慧和趣味的学科。 它让我看到了,原来我们身边那些看似平常的现象,背后都蕴含着深刻的科学原理。这本书让我对“热”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对宇宙的运行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

老实说,我一直对物理学,尤其是像“热学”这样听起来就很有“技术含量”的学科,抱有一种天然的敬畏感,甚至有些望而却步。在拿到这本《热学》之前,我脑海里充斥着各种关于公式、定理、曲线的刻板印象。但这本书的开篇,却像一阵清风,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认知。 作者并没有上来就抛出那些令人头晕的数学符号,而是巧妙地从我们生活中最日常、最熟悉的现象讲起。比如,为什么我们冬天会觉得冷,夏天会觉得热?为什么一杯热咖啡会逐渐变凉,而一杯冰水却会慢慢融化?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在作者的笔下,被赋予了科学的解释,而且是以一种极其生动、极其引人入胜的方式。 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讲解“温度”时所用的比喻,他将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想象成一群活泼的孩子在操场上尽情奔跑,温度的高低就如同孩子们“活跃”的程度。这种将抽象概念具象化的处理方式,极大地降低了我的阅读门槛,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地理解。 接着,《热学》开始深入到“热量”和“内能”的概念。作者并没有把它们混为一谈,而是通过清晰的定义和大量的实例,将两者区分开来。他解释了热量是一种能量传递的方式,而内能则是物体内部储存的总能量。比如,一杯热水之所以会变凉,是因为热量从热水传递到了周围较冷的空气中,而热水本身的内能也就随之减少。 书中对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讲解,更是让我耳目一新。作者没有一上来就给出一堆公式,而是先从“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入手。他细致地描绘了一个活塞在汽缸中运动,气体膨胀对外做功,以及外部加热使气体温度升高的过程。我仿佛亲眼看到了能量是如何在不同的形式之间转化,没有凭空产生,也没有凭空消失。 当作者最终引出“能量守恒”这一核心概念时,我已经对它有了非常深刻的理解。他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道:“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这句话在书中的语境下,显得格外有力且易于接受。 《热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莫过于它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阐述。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能量的转化是无限的,理论上可以百分之百地转化为我们需要的功。但作者通过各种角度,让我认识到“不可逆性”的存在。 他解释了为什么热量总是自发地从高温物体流向低温物体,而不可能反过来。他还用“效率”这个词,让我明白,任何能量转化,都会有损耗,都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的理想状态。甚至还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卡诺循环,让我对“不可能”的界限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书中对于“统计力学”的讲解,虽然篇幅不多,但却极大地激发了我对微观世界的想象。作者将宏观的热学现象,比如温度和压强,与微观粒子(如分子、原子)的运动联系起来。他用“沸腾的水”来比喻大量分子的运动,温度就是这锅“水”的“沸腾程度”。这种从微观到宏观的视角,让我觉得非常新颖。 《热学》这本书的魅力还在于它对实际应用的深入探讨。它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将这些理论巧妙地融入到各种实际场景中。比如,在讲解气体定律时,作者会很自然地引申到内燃机的工作原理,让我们明白,这些看似简单的物理定律,是如何驱动着现代文明的。 他还分析了冰箱和空调的制冷过程,解释了它们如何利用热力学的原理,将热量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这些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让我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科技的魅力。 我对书中关于“相变”的讲解也印象深刻。从固态到液态,再到气态,以及反向的转变,作者不仅描述了现象,更深入到分子层面,解释了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他详细讲解了冰融化成水,或者水蒸发成水蒸气的微观过程。 甚至还涉及了升华和凝华这些不太常见的相变现象,并用干冰升华、霜的形成等例子来帮助我们理解。这种细致入微的讲解,让我对物质状态的改变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总而言之,《热学》这本书给我带来的,远不止是知识的增长。它更像是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了隐藏在日常现象背后的科学奥秘。作者的讲解方式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将复杂的概念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并且善于将理论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在拿到《热学》这本书之前,我对于“热学”的印象,停留在教科书中那些密密麻麻的公式和抽象的概念上,总觉得会是一场艰苦的“硬仗”。然而,这本书的开篇,却以一种极其出人意料却又非常巧妙的方式,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刻板印象。 作者并没有上来就扔给我一堆定义和定理,而是从我们生活中最熟悉、最日常的现象入手,例如,为什么冬天我们会觉得冷,而夏天却觉得热?为什么一杯热茶会渐渐冷却,而一杯冰水却会慢慢融化?这些看似平凡的问题,在作者的笔下,被赋予了科学的解释,而且是以一种极其生动、极其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 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讲解“温度”这个概念时所用的比喻,他将微观粒子的无规则运动想象成一群精力充沛的孩子在操场上奔跑,而温度的高低,就如同孩子们“活跃”的程度。这种将抽象概念具象化的处理方式,极大地降低了我的阅读门槛,让我这个非物理专业的读者,也能轻松地理解。 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开始接触到“热量”和“内能”这两个核心概念。作者并没有将它们含糊不清地解释,而是通过清晰的界定和大量的实例,将两者区分得明明白白。他解释了热量是一种能量传递的形式,就像把温暖从一个地方“送”到另一个地方,而内能则是物体内部储存的总能量。例如,一杯热水放着会变凉,就是因为热量从热水传递到了周围较冷的空气中,而热水本身的内能也就随之减少。 书中对热力学第一定律的阐述,更是让我感到豁然开朗。作者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那个复杂的能量守恒公式,而是先从“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入手。他详细地描绘了一个活塞在汽缸中运动,气体膨胀对外做功,以及外部加热使得气体温度升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无论是通过做功还是热传递,物体的内能都在发生变化,而这些变化是相互关联、相互转化的。 当作者最终引出“能量守恒”这一核心概念时,我对此刻的“能量守恒”这个概念已经有了深刻的理解。他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道:“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这句话在书中的语境下,显得格外有力且易于接受。 《热学》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莫过于它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阐述。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能量的转化是无限的,理论上可以百分之百地转化为我们需要的功。但作者通过各种角度,让我认识到“不可逆性”的存在。 他解释了为什么热量总是自发地从高温物体流向低温物体,而不可能反过来。他还用“效率”这个词,让我明白,任何能量转化,都会有损耗,都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的理想状态。甚至还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卡诺循环,让我这个门外汉也大致明白了理想热机的极限效率。 书中对于“统计力学”的讲解,虽然篇幅不多,但却极大地激发了我对微观世界的想象。作者将宏观的热学现象,比如温度和压强,与微观粒子(如分子、原子)的运动联系起来。他用“沸腾的水”来比喻大量分子的运动,温度就是这锅“水”的“沸腾程度”。这种从微观到宏观的视角,让我觉得非常新颖。 《热学》这本书的魅力还在于它对实际应用的深入探讨。它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将这些理论巧妙地融入到各种实际场景中。比如,在讲解气体定律时,作者会很自然地引申到内燃机的工作原理,让我们明白,这些看似简单的物理定律,是如何驱动着现代文明的。 他还分析了冰箱和空调的制冷过程,解释了它们如何利用热力学的原理,将热量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这些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让我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科技的魅力。 我对书中关于“相变”的讲解也印象深刻。从固态到液态,再到气态,以及反向的转变,作者不仅描述了现象,更深入到分子层面,解释了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他详细讲解了冰融化成水,或者水蒸发成水蒸气的微观过程。 甚至还涉及了升华和凝华这些不太常见的相变现象,并用干冰升华、霜的形成等例子来帮助我们理解。这种细致入微的讲解,让我对物质状态的改变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总而言之,《热学》这本书给我带来的,远不止是知识的增长。它更像是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了隐藏在日常现象背后的科学奥秘。作者的讲解方式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将复杂的概念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并且善于将理论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好书,值得你的拥有

评分

内容全面

评分

是很好的进阶教材,就是对数学要求高。

评分

评分

本书是为大学物理系热学课程编写的的教材,系统简明地介绍热运动的基本性质、规律以及热物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及其应用,其内容分七章:第一章介绍热力学系统及平衡态的基本概念和状态方程,第二章介绍热平衡系统中微观粒子按微观运动状态的统计分布,第三章介绍偏离平衡态不太的系统中的输运现象及其本质,第四章和第五章介绍热力学过程的动力学规律,第六章介绍液体的基本性质,第七章介绍相和相变的基本概念以及单元系中常见相变的现象、性质、规律及其唯象理论描述方法。并配置230多道习题,其中相当一部分具有研究层面的意味,由之可以加强训练、提高能力。

评分

是很好的进阶教材,就是对数学要求高。

评分

给女儿买的,希望有帮助

评分

!!!!!!!!!!!!!!!!

评分

不错的样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