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遗珍 陶瓷(卷二)

海外遗珍 陶瓷(卷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叶佩兰 著
图书标签:
  • 陶瓷
  • 海外遗珍
  • 艺术
  • 收藏
  • 文物
  • 历史
  • 文化
  • 古董
  • 中国艺术
  • 瓷器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70035
版次:1
商品编码:1192826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6-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320
字数:243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海外遗珍·陶瓷》(卷二)打通各大海外博物馆按门类介绍中国流失海外国宝的产品。高清晰、多角度展示同一件器物,同时注重于器物本身的艺术特色和朝代特征。

内容简介

  中国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瓷,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早在唐代就沿陆路和海路传播到了许多国家,随后又通过战争和走私等多种方式,流散在世界各地。《海外遗珍·陶瓷》共分四卷,以时间为序,精选了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艺术博物馆、美国耶鲁大学艺术陈列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美国洛杉矶郡立艺术博物馆、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美国华特斯艺术博物馆、美国哈佛艺术博物馆、美国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美国费城艺术博物馆、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美国布鲁克林博物馆、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英国皇家收藏、英国大维德基金会、英国大英博物馆、德国科隆东亚艺术博物馆、荷兰国立博物馆、日本静嘉堂文库美术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日本九州国立博物馆22家著名博物馆的780件陶瓷藏品,多角度、高清晰地展示了这些珍品不可复制的珍稀之美。

作者简介

  叶佩兰,现任中国文物学会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考古学会会员、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四十余年来,主要从事中国古代陶瓷的整理、保管和鉴定工作,并对故宫博物院庋藏的古陶瓷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除多部著作外,还数次赴国外与同行进行学术交流,在世界享有声誉。代表作品:《国宝荟萃》 (部分词条)、《中华文化大辞典》(部分词条)、《中华文物鉴赏》(部分词条)、《元代瓷器》(专著,获第三届全国对台宣传画册二等奖)。

目录

《海外遗珍·陶瓷》卷二
宋金陶瓷
汝窑...10
汝窑青釉撇口碗10
汝窑青釉盘13
汝窑青釉盘14
汝窑青釉长颈瓶16
汝窑青釉洗18
汝窑青釉暗刻双鱼纹椭圆洗20
汝窑天青釉莲花盏托21
汝窑青釉水仙盆22
汝窑天青釉弦纹樽23
官窑...24
官窑青釉花口盘24
官窑青釉花口盘26
官窑青釉花口盘27
官窑青釉匏壶28
官窑青釉长颈玉壶春瓶30
官窑青釉琮式瓶32
官窑青釉六方花盆34
官窑青釉花口盆35
官窑青釉双耳炉36
官窑青釉葵口洗38
官窑青釉鸟食罐40
钧窑...42
钧窑天蓝釉碗42
钧窑紫斑碗43
钧窑玫瑰紫碗44
钧窑天蓝釉盖碗45
钧窑天青釉葵瓣盘46
钧窑月白釉折沿盘47
钧窑天蓝釉紫斑盘48
钧窑月白釉紫斑长颈瓶50
钧窑月白釉紫斑鸡心罐52
钧窑玫瑰紫三足炉54
钧窑玫瑰紫菱花口水仙盆56
钧窑玫瑰紫鼓钉水仙盆57
定窑...58
定窑白釉碗58
定窑白釉刻莲花纹斗笠碗60
定窑白釉刻莲花纹大碗61
定窑白釉刻莲瓣纹碗62
定窑白釉描金云鹤纹碗63
定窑白釉印双凤衔花纹斗笠碗65
定窑白釉印“定州公用”款碗67
定窑白釉刻莲花纹“华苑”款碗68
定窑白釉印缠枝牡丹纹碗69
定窑白釉篦刻海水双鱼纹盘71
定窑白釉印夔印龙纹“奉华”款盘73
定窑白釉柳塘鸳鸯纹大盘75
定窑白釉“会稽”款葵瓣式盘77
定窑白釉刻缠枝菊花纹盘78
定窑白釉印湖石庭院纹盘79
定窑白釉印天鹅衔花纹盘81
定窑白釉印鹿衔灵芝纹盘82
定窑白釉印博古仙鹤纹菊瓣盘84
定窑白釉印荷塘鸳鸯纹盘85
定窑白釉提梁壶86
定窑白釉玉壶春瓶88
定窑白釉“官”字款鱼篓罐90
定窑白釉刻花四系盖罐93
定窑白釉刻缠枝牡丹纹洗94
定窑白釉绳纹四足水丞96
定窑白釉刻莲花纹圆盒99
定窑酱釉盏托及盏100
定窑酱釉梅瓶102
定窑酱釉瓶104
定窑黑釉碗106
定窑黑釉斗笠碗107
定窑白地酱彩缠枝牡丹纹瓶108
定窑酱釉描金牡丹纹碗110
定窑红绿彩八宝纹罐112
磁州窑...114
磁州窑剔缠枝牡丹纹盘口瓶114
磁州窑珍珠地“清净忍”梅瓶116
磁州窑珍珠地缠枝牡丹纹梅瓶118
磁州窑珍珠地鸭纹枕120
磁州窑珍珠地鹦鹉纹枕121
磁州窑珍珠地“家国永安”熙宁四年枕123
磁州窑绿釉刻缠枝莲纹梅瓶124
磁州窑绿釉童子戏莲纹枕126
磁州窑黑釉划花小口瓶127
磁州窑酱釉柳斗双系罐128
磁州窑“宣和元年”张家造黑釉花卉纹枕130
磁州窑绞胎碗131
磁州窑绞胎碗132
磁州窑白地剔黑花卉纹瓶134
磁州窑白地剔黑缠枝牡丹纹梅瓶136
磁州窑白地黑花花卉纹梅瓶138
磁州窑黑彩仁和馆人物纹四系瓶140
磁州窑竹禽图伏虎枕142
磁州窑张家造白地黑花归去来兮辞图枕145
磁州窑张家造白地黑花春水图枕146
磁州窑白地黑彩孩儿枕148
磁州窑白釉酱彩花卉纹“大观元年造”罐150
磁州窑白釉褐彩串枝纹双系罐152
磁州窑黑釉铁锈花罐153
磁州窑红绿彩人物俑154
磁州窑金三彩婴戏纹枕156
耀州窑...158
耀州窑青釉印婴戏纹碗158
耀州窑青釉刻凤穿莲纹提梁壶160
耀州窑青釉刻缠枝牡丹纹瓶162
耀州窑青釉刻缠枝牡丹纹圆盒164
耀州窑青釉刻花熏炉166
耀州窑青釉刻花渣斗168
耀州窑酱釉六出花口碗169
吉州窑...170
吉州窑玳瑁盏170
吉州窑剪纸贴“长命富贵”玳瑁盏172
吉州窑黑釉木叶纹盏174
吉州窑黑釉梅花纹盏176
吉州窑窑变釉盏178
吉州窑剪纸贴双凤纹碗181
吉州窑剪纸贴梅雀纹碗182
吉州窑兔毫釉贴花三凤纹碗184
吉州窑黑地剔花梅花纹瓶186
吉州窑黑釉铁锈花罐188
吉州窑黑釉彩绘罐191
吉州窑彩绘海涛纹瓶192
吉州窑绿釉倭角枕194
吉州窑褐釉剔花三足筒式炉196
越窑...198
越窑青釉双系盘口壶198
越窑青釉莲瓣式盖罐200
越窑青釉刻牡丹纹五管罐202
越窑青釉刻饕餮纹簋式炉204
越窑青釉“元符三年”款砚台205
越窑青釉刻花卉纹圆盒206
越窑青釉牡丹纹盒208
建窑...210
建窑银毫盏210
建窑兔毫盏212
建窑兔毫盏213
建窑兔毫盏214
建窑油滴盏216
建窑油滴盏218
建窑曜变盏220
龙泉窑...222
龙泉窑青釉把杯222
龙泉窑青釉莲瓣碗223
龙泉窑青釉莲瓣碗224
龙泉窑青釉碗226
龙泉窑青釉刻“河滨遗范”款菱花口盘227
龙泉窑青釉菱花口盘228
龙泉窑青釉菱花口盘229
龙泉窑青釉印双鱼纹盘230
龙泉窑青釉竹节壶232
龙泉窑青釉胆式瓶234
龙泉窑青釉胆式瓶236
龙泉窑青釉弦纹梅瓶238
龙泉窑双鱼耳瓶240
龙泉窑青釉琮式瓶242
龙泉窑青釉贴塑龙纹盖瓶244
龙泉窑青釉刻莲瓣纹六管瓶246
龙泉窑青釉洗248
龙泉窑青釉鼓钉洗249
龙泉窑青釉三足炉250
龙泉窑青釉弦纹三足筒炉251
景德镇窑...252
景德镇窑青白釉刻花卉纹碗252
景德镇窑青白釉花口碗253
景德镇窑青白釉印菊瓣碗254
景德镇窑青白釉印花碗255
景德镇窑青白釉刻花温壶256
景德镇窑青白釉瓜棱瓶258
景德镇窑青白釉托盏260
景德镇窑青白釉印花圆盒261
景德镇窑青白釉瓷枕262
景德镇窑青白釉仕女枕263
元代陶瓷
景德镇窑...266
青花双龙纹高足碗266
青花缠枝花卉纹大盘268
青花孔雀牡丹纹花口盘270
青花凤穿牡丹纹盘271
青花鱼藻纹盘272
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274
青花龙纹梅瓶276
青花西厢记图梅瓶278
青花荷塘纹玉壶春瓶280
青花海马纹玉壶春瓶282
青花云龙纹象耳瓶(一对)284
青花鱼藻纹罐286
青花孔雀牡丹纹罐287
青花缠枝牡丹纹铺首罐288
青花缠枝莲纹花口洗289
釉里红蟠桃形杯290
釉里红折枝花卉纹玉壶春瓶292
釉里红花卉纹玉壶春瓶294
釉里红花卉纹匜296
青花釉里红镂雕花卉纹罐299
青白釉珍珠地开光折枝牡丹纹花口瓶300
青白釉观音坐像302
卵白釉印缠枝菊花纹竹节高足杯304
青白釉铁锈斑葫芦形执壶306
蓝釉白花龙纹盘308
其他名窑...310
哥窑青釉贯耳尊310
钧窑玫瑰紫水仙盆312
磁州窑人物羊羔酒扁壶314
龙泉窑青釉露胎贴花八仙纹八方梅瓶316
龙泉窑青釉褐斑瓶318

精彩书摘

总序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华民族在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成果,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中最能体现中华民族智慧结晶的就是中国文物,这是中国文化中的无价珍宝。当我们漫步在博物馆中的时候,我们不得不为这些文化精品叹为观止。然而中国文物不仅仅收藏在中国的博物馆,实际上,在世界各大博物馆都能找到中国文物的身影,甚至其中许多精品是国内所没有的。这些文物基本上都是中国的外流文物。在鸦片战争以前,世界各大博物馆所收藏的中国文物主要是对外贸易的产物;在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文物外流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近代中国文物外流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以探险为名,来中国低价购买或通过挖掘、切割等不光彩手段把中国文物直接带走。此类方式多由探险家、博物馆策展人和学者所为。二是以购买为手段,从中国收藏家手中或古董市场上直接购入。此类方式多由外国收藏家所为。三是以获利为目的,国内外古董商人联手,在中国市场上以低价收购,再高价出售给国外买家。
中国近代文物流失国外可以分成四个大的时间段。第一次文物流失高潮在1840—1912年,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外国侵略者在北京公开大肆抢劫,清宫无数文物珍宝被洗掳一空。北京“自元明以来之积蓄,上自典章文物,下至珠宝奇珍,扫地遂尽”,损失难以计数。随后几年内,多国人士分别以考察的名义深入中国各地,或买或盗或抢或骗,掠走大量文物。末代皇帝溥仪被逐出皇宫时,曾带走数以千计的文物精品,在动荡的时局中,这些文物或变卖或丢失,逐渐变成了国外的藏品。
第二次文物流失高潮是日本侵华时期。战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使得文物的保护意识和措施均处于中国历史上最弱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文物的外流达到了高峰。一方面,艺术品收藏在当时欧美成为一种时尚,国外文物商趁时局之乱往往能以极便宜的价格就能把文物藏品收入囊中;另一方面,在中国各个文物大省中,田间地头的农民们无意中发现了很多文物,但由于相关知识缺失,通常给几个自认为合适的价钱就随便卖出。这一时期,为了获利,盗墓和仿古之风也日渐兴盛。在日本刻意搜罗和明火执仗的盗掘下,大量古董都被集中起来,成船成船地运往东京。 
中国改革开放之前是文物的第三次流失高潮。当时,很多机构和个人钻了政策的漏洞,国家规定清乾隆以前的文物不能出口,他们就把清乾隆后的官窑瓷器和书画以极其便宜的价格售往海外。
第四次文物流失高潮是在改革开放后,这次是以走私为主要手段。在巨大利润的刺激下,国内外不法分子相互勾结,盗墓之风狂刮,当时的中国香港成为了内地文物走私的集散地和中转站,大批中国文物通过香港流散到世界各地。
就这样,中国的陶瓷器、玉器、青铜器、绘画、书法、雕塑、漆器、丝织品、家具等,数以百万计的精品,甚至是绝品、孤品,流失到了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手中。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完全统计,在全世界47个国家、200多家博物馆的藏品中,有164万余件中国文物。其中各大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文物数量只占所有外流中国文物数的20%,私人手中收藏的中国文物则难以统计。按中国文物学会的统计,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总共有1000万件左右。
在这些流失海外的文物中,无论从数量上还是珍稀程度上,陶瓷器都属于数一数二的。在中国流失国外的文物中,以英国大英博物馆收藏的陶瓷最多,达3万多件,其中绝大多数为绝世无价之宝;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中有2万多件。中国珍贵文献和古籍在英国国家图书馆藏有6万多种。流失的地方志和古籍在美国最多,仅美国国会图书馆就有4000多种地方志;美国共有中国古籍善本3000多种,家谱2000多种。
法国是仅次于英国的欧洲收藏中国文物的第二大中心,其卢浮宫是法国收藏中国文物最集中的地方,馆藏中国文物高达3万件以上,尤以原始社会的彩陶器、商周青铜器和瓷器为主,此外,还收藏有6000多件中国历代瓷器精品和200多件唐宋绘画。
在日本各地,馆藏中国文物数量约在数十万件,其国内1000多家公私博物馆几乎都有中国藏品,尤以东京国立博物馆收藏最丰。在流失海外的近3万片甲骨片中,仅日本收藏就有近1.3万片。
就中国敦煌宝藏而言,中国国内保存数仅占三成,其他全散落于世界各地,如英国国家图书馆东方写本部藏有1.37万件,俄罗斯圣彼得堡亚洲民族研究所藏有1.2万件,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有6000件。
无数的宝物流落在海外,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件令人痛心疾首的事情。当我们去看海外博物馆展出的这些中国文物时,我们会怀着一种悲痛的心情。然而,除了文博方面的专家和出国旅游、学习的人员外,绝大部分中国人还是很难一睹这些文物的真面目。为了更好地发掘中国文化的精髓,让更多的中国人了解和欣赏流失在海外各大博物馆中的文物精品,我们特地策划并出版了这套《海外遗珍》。
《海外遗珍》分为陶瓷、绘画、玉器、杂项和青铜器五种,每种共分四卷,以时间为顺序,分门别类地讲述了流失在海外的这些中国文物珍品。书中所有图片资料主要由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美国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The Smithsonian's Museums of Asian Art,又译做Freer and Sackler Galleries,即美国弗立尔-赛克勒美术馆的合称)、英国大英博物馆、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英国大维德基金会和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等提供,特此申致谢陈,以不没其收藏维护之功。
书成仓促,难免挂一漏万,缺憾在所难免,尚希博雅君子,不吝指正!

前言/序言



中国历史悠久,文明璀璨,五千年传承不绝,创造了不胜枚举的物质财富,文物光华,炳耀寰宇。早在距今7000—8000年的新石器时代,中国的先民就已经开始制作陶器,灰陶、白陶、黑陶、彩陶等品种相继出现。商周时期,建筑用陶出现,原始瓷器初登舞台。两汉时期,陶器的发展则以釉陶为代表,以越窑为代表的青瓷渐成风格。三国两晋时期,是中国陶瓷尤其是越窑青瓷的大发展时期。到了南北朝时期,南方越窑瓷器成为主流,北方则出现了新的窑口,开创了不同的陶瓷风格。
隋代时青瓷普及南北,同时南北方都创烧成功了白瓷。唐代是中国陶瓷发展的第一个兴盛期,越窑创烧出了类冰似玉的青瓷珍品、邢窑烧制成了类雪似银的白瓷,唐三彩独树一帜,长沙窑别具一格,鲁山窑匠心独运,为后来宋、辽、金、元时期瓷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两宋时期是中国陶瓷制造业极其辉煌的历史时期,各地新兴窑场不断,涌现出不少驰名中外的瓷窑。所谓五大名窑——定、汝、官、哥、钧,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此外又出现了以定窑、磁州窑、越窑、耀州窑、吉州窑、建窑、龙泉窑和景德镇为代表的八大窑系。辽、金瓷器主要以北方定窑、磁州窑和钧窑的进一步发展为代表。
元代虽然存在时间较短,但是在瓷器制作上却功勋卓著。除了钧窑、磁州窑、龙泉窑继续烧造之外,更重要的是景德镇窑开始以全新的姿态登上了历史舞台。景德镇不仅延续了两宋时期的青白瓷的烧制,更创烧了枢府瓷、青花、釉里红、蓝釉、红釉、釉上彩等瓷器品种,为明清两代瓷器的精绝做了完美的铺垫。
明清两代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顶峰时期,官窑瓷器在景德镇的持续烧制,使景德镇赢得了瓷都的美名。明代景德镇除延续元代创烧的青花和釉里红之外,还创烧出了斗彩、五彩、素三彩、杂釉彩等新品种,颜色釉方面的烧制成就突出。清代时,景德镇的官窑代表了国内乃至世界制瓷业的最高水平,尤以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瓷器为佳。同时各地民窑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尤其西风渐进、陶瓷外销、西洋原料及技术的传入,使得陶瓷业的发展更为丰富而多姿多彩。
纵观中国陶瓷的发展史,再看看那些流失海外的陶瓷珍品,我们不能不为之感慨。为了能够让国人欣赏到流失海外的这些艺术珍品,同时也方便广大收藏爱好者和艺术研究者参考,特此搜罗世界著名博物馆的陶瓷珍品,以历史发展为顺序,各从其类加以编辑整理,出版了这部四卷本《海外遗珍·陶瓷》,以飨广大读者。







好的,以下是为您创作的、与《海外遗珍 陶瓷(卷二)》无关的图书简介,力求详实、自然,无AI痕迹: --- 《山海遗音:中国古代舟船形制与航海技术演变》 作者: 史文瀚 出版社: 东方文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年11月 定价: 188.00 元 ISBN: 978-7-5072-6890-4 内容简介: 《山海遗音:中国古代舟船形制与航海技术演变》是一部跨越数千年历史长河,系统梳理与深入剖析中国古代船舶构造、航海技术发展及其社会文化影响的里程碑式专著。本书聚焦于“船”这一关键载体,揭示了中华文明如何凭借其卓越的造船智慧,在广袤的江河湖海之上构建起连接四方的生命线与贸易动脉。 全书共分六大板块,近百万言,辅以数百幅珍贵出土文物测绘图、古籍拓本还原图及现代船模复原图,力求还原一个立体而鲜活的古代航海图景。 第一卷:史前溯源与雏形确立(约公元前5000年—前1000年) 本卷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探讨了中国早期人类对水域的认知与利用。通过对浙江钱山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木划痕迹、独木舟残骸的考古学分析,阐述了早期舟船从天然漂浮物到人工切割、塑形的演进过程。重点研究了商周时期“舳舻相接”的河道交通形态,分析了早期船只在尺度、材料选择(如松木、杉木)上的地域差异,并结合甲骨文和青铜器铭文中的“舟”、“舫”等字形演变,勾勒出中国船只形态的原始密码。 第二卷:秦汉风华与技术飞跃(约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的建立之期,也是大规模水利工程和远洋贸易萌芽的阶段。本卷详尽考察了“楼船”、“艨艟”等军用船只的结构特点,特别是船体内部防水隔舱技术(水密隔舱)的初步应用与发展。通过对汉代画像石、壁画中船只形象的细致辨识,结合《史记·平准书》中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记载,论证了汉代造船技术在提升载重能力和抗沉性方面的突破。重点分析了舵、帆、橹的结构改进,如何使得船只能够更有效地应对复杂海况。 第三卷:魏晋南北朝的南北融合与技术博弈(约公元220年—589年) 这一时期的造船业呈现出鲜明的南北差异。北方军队更侧重于适应内陆河流(如长江、淮河)的快速机动性船型,而南方,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则继承并发展了更适合远航的大型货船。本卷特别关注了独木舟向多块板拼接船体(如“接板船”)的过渡技术,以及用于漕运的“漕舫”的标准化进程。对《三国志》等史料中记载的著名水战中的船只运用进行了复原性分析。 第四卷:隋唐气象与运河水利网的构建(约公元581年—907年) 隋唐盛世,京杭大运河的贯通,对漕运船只的标准化和效率提出了极高要求。本卷详细阐述了唐代“沙船”、“驳船”等针对内河航运优化的船型,它们如何通过平底、宽船体的设计,适应浅水环境并最大化装载量。同时,本书也关注了唐代与日本、新罗之间的海上交流中使用的“望楼船”与“海鹘船”的构造特点,分析了风向仪、更精密的测星术等航海辅助工具的早期形态。 第五卷:宋元转型与远洋航行的巅峰(约公元960年—1368年) 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航海技术实现质的飞跃的黄金阶段。本书将大量的篇幅用于研究“福船”与“广船”这两种成熟的远洋船型。详细解析了宋代指南针(罗盘)在航海中的普及应用,以及航海天文历法的成熟(如《淳熙境内乾象图》的航海应用)。通过对泉州、明州等地港口出土的船用锚、舵叶部件的分析,结合《诸蕃志》、《岛夷志略》等文献,展现了宋元时期中国商船在印度洋、南海海域的统治地位及其精密的航行策略。水密隔舱技术在此时期的完善,被视为世界造船史上的重大贡献。 第六卷:明清定型与技术固化(约公元1368年—1911年) 明代郑和下西洋的宝船,以其空前的尺度和复杂的结构,代表了中国古代帆船技术的最高成就。本卷详细分析了宝船在结构强度、动力系统(如多桅杆、多层帆的协同作用)上的设计理念,并将其置于世界航海史的坐标系中进行比对。清代中后期,随着西方船只的涌入,本书也探讨了传统帆船技术在应对西方蒸汽动力船只挑战时的困境与转型,对中国传统造船工艺的最终定型和衰落进行了梳理。 本书特色: 1. 跨学科整合: 融合了考古学、历史地理学、船舶工程学、古汉语文献学等多学科视角,进行立体化研究。 2. 图文并茂: 首次将近年来出土的船骸、船锚、舵具等实物照片,与古籍中的图谱进行并置对比,形成强有力的视觉证据链。 3. 技术深度剖析: 对水密隔舱、复合舵、龙骨结构等关键技术的发明时间、原理和应用范围,进行了细致的力学和工程学推演。 本书不仅是造船史、航海史研究者的必备参考书,也是所有对中华文明海洋探索史、古代工程技术感兴趣的读者不可多得的深度读物。它讲述的,是中国人如何用木头和帆布,丈量了山海的辽阔,书写了属于东方的蓝色史诗。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作品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那种厚重而又不失典雅的气质,透过指尖就能感受到岁月的沉淀。我尤其欣赏封面那种低调的奢华感,没有用过于炫目的色彩去哗众取宠,而是通过细腻的纹理和恰到好处的留白,营造出一种内敛的文化底蕴。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十分考究,那种略带哑光的质感,使得即便是色彩斑斓的器物照片,在放大展示时也丝毫没有失真,反而多了一份油画般的质感。装订工艺的扎实程度也让人放心,翻阅时不会有松垮的感觉,对于这种承载了大量精美图像的画册来说,这是最基本也最重要的保障。可以说,光是抱着这本书,就已经完成了一次从视觉到触觉的审美体验,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摆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道风景。对于收藏家或者深度爱好者而言,这种对实体书品质的重视,恰恰是数字化阅读无法替代的体验,让人愿意花时间静下心来,去品味每一页的设计和用心。

评分

我特别关注到本书在文献引用和史料交叉验证方面所下的苦功。在很多关键的断代和器型归属上,作者并非一家之言,而是坦诚地列举了不同的学术观点,并清晰地表明了自己的倾向性所在,这种严谨的态度,极大地增加了文本的可信度。对于一些存疑的器物,作者也毫不避讳地指出了研究上的难点和未解之谜,这种坦诚比强行给出圆满答案要来得更有价值。这让我意识到,这本书的价值远超简单的图录范畴,它更像是一个阶段性的学术成果总结,展示了研究者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如何披沙拣金,力求还原历史真相的过程。对于希望深入研究陶瓷史的读者来说,书后附带的参考书目列表本身就是一份宝贵的资源地图,指引着我们去探索更广阔的学术领域。

评分

我必须提到这本书在图像呈现上的震撼力,这对于艺术类书籍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那些高清晰度的局部特写镜头,几乎可以让人“触摸”到釉面在窑火中经历的每一个微小变化——那些细如发丝的开片、不经意间流淌出的窑变色彩、乃至器物底足处留下的修胎痕迹,都展示得淋漓尽致。很多细节是我在线上浏览资料时,即便是最高清的图片也无法捕捉到的那种质感和立体感。这种对细节的执着呈现,使得专业人士可以从中找到新的研究切入点,而普通爱好者也能更直观地领略到不同窑口的工艺精髓。可以说,这套书的摄影和后期制版工作,达到了目前出版界的顶尖水准,是其内容价值得以完美外化的重要基石,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这些珍贵遗产的认知深度。

评分

阅读这部作品的过程,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寻根之旅,它不仅仅呈现了器物本身的美,更深刻地挖掘了器物背后的社会脉络和人文精神。我读到那些远涉重洋的贸易痕迹,感受到的是古代工匠对实用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极致追求。那些描绘的纹饰,不再是简单的图案符号,而是凝固了特定历史阶段的信仰、审美和生活哲思。这种将“物”还原到“人”的温度中的书写方式,让原本冰冷的陶瓷艺术品焕发出了鲜活的生命力。它教会我们如何“读懂”一件器物,如何从釉色的变化、胎土的细腻中,体悟古人的匠心与不易。这种深层次的文化解读,使得每一次翻页都充满了发现的惊喜,让人对我们自身文化的连续性产生一种由衷的敬意。

评分

我对作者在叙事手法上的克制与精准深感佩服。全书的文字部分,虽然篇幅不算铺陈太广,但字字珠玑,没有一句废话或空泛的赞美。它没有采取那种教科书式的刻板描述,而是巧妙地融入了一种考古学家在发现珍宝时的那种审慎与敬畏。叙述的逻辑推进非常流畅,从宏观的背景介绍,过渡到具体器物的细节剖析,层层递进,引导着读者的目光自然而然地深入到历史的肌理之中。尤其是对某一时期风格演变的探讨,作者仅仅通过几段精炼的文字,就勾勒出了那个时代审美取向的微妙变化,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功力,实在高明。阅读过程中,仿佛有位经验丰富的行家在耳边轻声讲解,那种知识的密度和专业性,让你在获取信息的同时,更像是参与了一场高层次的学术对话,而非被动地接受灌输。

评分

这个系列不错,除了第一本之外我都买了

评分

东西收集起来并不容易

评分

图片清晰 如果能专业系统的介绍下就好了 只能欣赏不能学习 哎

评分

蛮好的,不错

评分

活动时候入手,价格很实惠

评分

很满意,价格实惠质量很好。

评分

活动买的太超值了!这套书价值高。印刷也很精美。推荐!

评分

大家的书,参考价值高,书印刷精美,内容丰富

评分

很好的书,买来慢慢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