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遗珍 陶瓷(卷一)

海外遗珍 陶瓷(卷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叶佩兰 著
图书标签:
  • 陶瓷
  • 海外遗珍
  • 文物
  • 艺术
  • 收藏
  • 中国文物
  • 陶瓷艺术
  • 历史
  • 文化
  • 古董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69282
版次:1
商品编码:1195164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6-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320
字数:243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海外遗珍·陶瓷》(卷一)打通各大海外博物馆按门类介绍中国流失海外国宝的产品。高清晰、多角度展示同一件器物,同时注重于器物本身的艺术特色和朝代特征。

内容简介

  中国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瓷,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早在唐代就沿陆路和海路传播到了许多国家,随后又通过战争和走私等多种方式,流散在世界各地。《海外遗珍·陶瓷》共分四卷,以时间为序,精选了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艺术博物馆、美国耶鲁大学艺术陈列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美国洛杉矶郡立艺术博物馆、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美国华特斯艺术博物馆、美国哈佛艺术博物馆、美国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美国费城艺术博物馆、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美国布鲁克林博物馆、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英国皇家收藏、英国大维德基金会、英国大英博物馆、德国科隆东亚艺术博物馆、荷兰国立博物馆、日本静嘉堂文库美术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日本九州国立博物馆22家著名博物馆的780件陶瓷藏品,多角度、高清晰地展示了这些珍品不可复制的珍稀之美。

作者简介

  叶佩兰,现任中国文物学会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考古学会会员、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四十余年来,主要从事中国古代陶瓷的整理、保管和鉴定工作,并对故宫博物院庋藏的古陶瓷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除多部著作外,还数次赴国外与同行进行学术交流,在世界享有声誉。代表作品:《国宝荟萃》 (部分词条)、《中华文化大辞典》(部分词条)、《中华文物鉴赏》(部分词条)、《元代瓷器》(专著,获第三届全国对台宣传画册二等奖)。

目录

《海外遗珍·陶瓷》卷一

海外遗珍·总序


高古陶瓷

新石器时代...10
小口双耳尖底瓶10
彩陶圆点波纹盆12
彩陶旋纹壶13
彩陶旋纹鸟形壶14
葫芦形网格纹菱形纹双耳罐16
彩陶神人纹双系壶18
彩陶四大圆圈纹壶20
彩陶四大圆贝壳纹双系壶22
红陶双大耳罐24
彩陶几何纹鼓形器26
白陶空足鬶28
灰黑陶斝30
蛋壳黑陶高柄杯32
蛋壳黑陶高柄杯34

商代...36
灰陶尊36
灰陶簋38
灰陶弦纹罐39
灰陶双钩纹罍40
白陶几何纹双系罍42
西周...44
灰陶印纹罐44
灰陶鬲46
灰陶盂48
原始青瓷盂49

春秋战国...50
陶罐50
绿釉陶双口印纹罐52
彩绘几何纹四系三足壶54
几何印纹硬陶罐56
原始青瓷鋬罐58
陶鼎60
陶壶62
陶敦64
陶几何纹豆66
灰陶豆68
彩绘陶瓶70
原始青瓷竖条纹双系活环罐72
原始青瓷提梁壶74
原始青瓷钲76
原始青瓷碗78

中古陶瓷

西汉...82
彩绘云气纹茧形壶82
黑陶茧形壶83
彩绘陶钫84
彩绘狩猎图陶钟86
彩绘云气纹陶壶88
彩绘双系陶壶90
彩绘云气纹陶器一组92
彩绘陶鼎93
彩绘陶鹅首壶94
刻花陶熏炉96
陶博山炉97
龙柄陶魁98
陶耳杯99
彩绘陶马100
彩绘跽坐俑102
彩绘陶舞俑104
彩绘陶骑马俑106
绿釉浮雕螭龙纹鼎107
绿釉浮雕狩猎纹陶壶108
绿釉铺首陶壶110
绿釉彩绘陶壶112
青瓷双系敞口壶114
青瓷双系壶116

东汉...118
灰陶博山炉118
陶灶120
陶牛车122
朱雀纹瓦当123
刻划长颈瓶124
彩绘陶舞俑(一对)126
彩绘陶狗128
绿釉铺首耳盘口壶130
绿釉狩猎纹壶132
绿带盖陶鼎134
绿釉陶尊136
釉陶三足奁137
绿釉陶高足碗139
绿釉三联灯盏140
绿釉跽妇抱婴陶灯142
绿釉两层陶望楼144
绿釉陶望楼146
绿釉陶庭院148
绿釉陶羊圈149
绿釉陶羊圈150
绿釉陶井152
绿釉陶米碓154
绿釉陶狗155
绿釉陶羊156
青瓷刻纹镂空簋157
青瓷双系罐158
青瓷兽耳瓿159
青瓷五联瓶160
青瓷双系壶162
青瓷虎子164
青瓷灯165

西晋...166
青瓷谷仓罐166
青瓷谷仓罐168
青瓷谷仓罐170
青瓷铺首罐172
青瓷贴花人物纹双系罐173
青瓷鸡首壶174
青瓷印纹簋176
青瓷尊177
青瓷贴花铺首双鱼纹盆178
青瓷洗180
青瓷托盘耳杯、勺181
青瓷熊灯182
青瓷熊形烛台184
青瓷狮形烛台186
青瓷虎子187
青瓷羊形烛台188
青瓷扁壶190
青瓷蛙盂191
青瓷蛙盂193
青瓷鸡舍194
青瓷灶195

东晋...196
青瓷鸡首盘口壶196
青瓷鸡首壶197
黑瓷鸡首壶198
青瓷四系罐200
青瓷水盂201
青瓷灯盏202

南北朝...204
青瓷鸡首壶204
青瓷双鸡首壶206
青瓷点彩鸡首壶208
青瓷盘口壶210
青瓷刻莲瓣纹盘口壶212
青瓷鸡水盂214
青瓷莲花檠216
青瓷羊形插座218
青瓷虎子220
青瓷灶222
青瓷高足盘224
青瓷狮子噬牛纹扁壶225
黄釉印花盘226
青瓷贴花尊228
青瓷花口长颈瓶230

隋唐陶瓷

隋代...234
青釉刻花瓶234
青瓷四系罐236
青瓷贴花壶238
青瓷蒜头瓶240
白瓷双龙柄瓶242
白瓷瓶244
白瓷刻莲瓣纹蒜头瓶246
白瓷三系罐248
白瓷四系罐250
白瓷水盂252
白瓷高足盘254
白瓷蟠螭烛台256
白釉武士俑258

唐代...260
三彩鸿雁纹盘260
三彩宝相花纹盘261
三彩高足盘262
三彩花卉纹碗263
三彩杯盘264
三彩盖罐266
三彩凤纹凤首壶268
三彩贴花双龙耳壶270
三彩荷叶口执壶272
三彩双鱼壶274
三彩绞釉枕276
三彩陪葬俑一组278
三彩侍女俑282
越窑青釉盘口壶284
越窑青釉双鱼壶286
越窑青釉渣斗288
越窑青釉双凤纹洗289
邢窑白釉执壶290
邢窑白釉凤首壶292
邢窑白釉罐294
邢窑白釉唾壶296
邢窑白釉花口盘298
黑釉洒彩罐300
黑釉花瓷双系壶302
黄道窑花瓷龙首壶304
黄道窑黄釉蓝斑双系罐306
长沙窑褐彩虎纹四系罐309
长沙窑模印贴花褐斑注子310
长沙窑褐彩诗文注子312
长沙窑褐彩鹿纹注子314
长沙窑花鸟纹碗316
长沙窑绿釉枕318

精彩书摘

总序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华民族在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成果,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中最能体现中华民族智慧结晶的就是中国文物,这是中国文化中的无价珍宝。当我们漫步在博物馆中的时候,我们不得不为这些文化精品叹为观止。然而中国文物不仅仅收藏在中国的博物馆,实际上,在世界各大博物馆都能找到中国文物的身影,甚至其中许多精品是国内所没有的。这些文物基本上都是中国的外流文物。在鸦片战争以前,世界各大博物馆所收藏的中国文物主要是对外贸易的产物;在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文物外流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近代中国文物外流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以探险为名,来中国低价购买或通过挖掘、切割等不光彩手段把中国文物直接带走。此类方式多由探险家、博物馆策展人和学者所为。二是以购买为手段,从中国收藏家手中或古董市场上直接购入。此类方式多由外国收藏家所为。三是以获利为目的,国内外古董商人联手,在中国市场上以低价收购,再高价出售给国外买家。
中国近代文物流失国外可以分成四个大的时间段。第一次文物流失高潮在1840—1912年,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外国侵略者在北京公开大肆抢劫,清宫无数文物珍宝被洗掳一空。北京“自元明以来之积蓄,上自典章文物,下至珠宝奇珍,扫地遂尽”,损失难以计数。随后几年内,多国人士分别以考察的名义深入中国各地,或买或盗或抢或骗,掠走大量文物。末代皇帝溥仪被逐出皇宫时,曾带走数以千计的文物精品,在动荡的时局中,这些文物或变卖或丢失,逐渐变成了国外的藏品。
第二次文物流失高潮是日本侵华时期。战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使得文物的保护意识和措施均处于中国历史上最弱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文物的外流达到了高峰。一方面,艺术品收藏在当时欧美成为一种时尚,国外文物商趁时局之乱往往能以极便宜的价格就能把文物藏品收入囊中;另一方面,在中国各个文物大省中,田间地头的农民们无意中发现了很多文物,但由于相关知识缺失,通常给几个自认为合适的价钱就随便卖出。这一时期,为了获利,盗墓和仿古之风也日渐兴盛。在日本刻意搜罗和明火执仗的盗掘下,大量古董都被集中起来,成船成船地运往东京。 
中国改革开放之前是文物的第三次流失高潮。当时,很多机构和个人钻了政策的漏洞,国家规定清乾隆以前的文物不能出口,他们就把清乾隆后的官窑瓷器和书画以极其便宜的价格售往海外。
第四次文物流失高潮是在改革开放后,这次是以走私为主要手段。在巨大利润的刺激下,国内外不法分子相互勾结,盗墓之风狂刮,当时的中国香港成为了内地文物走私的集散地和中转站,大批中国文物通过香港流散到世界各地。
就这样,中国的陶瓷器、玉器、青铜器、绘画、书法、雕塑、漆器、丝织品、家具等,数以百万计的精品,甚至是绝品、孤品,流失到了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手中。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完全统计,在全世界47个国家、200多家博物馆的藏品中,有164万余件中国文物。其中各大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文物数量只占所有外流中国文物数的20%,私人手中收藏的中国文物则难以统计。按中国文物学会的统计,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总共有1000万件左右。
在这些流失海外的文物中,无论从数量上还是珍稀程度上,陶瓷器都属于数一数二的。在中国流失国外的文物中,以英国大英博物馆收藏的陶瓷最多,达3万多件,其中绝大多数为绝世无价之宝;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中有2万多件。中国珍贵文献和古籍在英国国家图书馆藏有6万多种。流失的地方志和古籍在美国最多,仅美国国会图书馆就有4000多种地方志;美国共有中国古籍善本3000多种,家谱2000多种。
法国是仅次于英国的欧洲收藏中国文物的第二大中心,其卢浮宫是法国收藏中国文物最集中的地方,馆藏中国文物高达3万件以上,尤以原始社会的彩陶器、商周青铜器和瓷器为主,此外,还收藏有6000多件中国历代瓷器精品和200多件唐宋绘画。
在日本各地,馆藏中国文物数量约在数十万件,其国内1000多家公私博物馆几乎都有中国藏品,尤以东京国立博物馆收藏最丰。在流失海外的近3万片甲骨片中,仅日本收藏就有近1.3万片。
就中国敦煌宝藏而言,中国国内保存数仅占三成,其他全散落于世界各地,如英国国家图书馆东方写本部藏有1.37万件,俄罗斯圣彼得堡亚洲民族研究所藏有1.2万件,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有6000件。
无数的宝物流落在海外,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件令人痛心疾首的事情。当我们去看海外博物馆展出的这些中国文物时,我们会怀着一种悲痛的心情。然而,除了文博方面的专家和出国旅游、学习的人员外,绝大部分中国人还是很难一睹这些文物的真面目。为了更好地发掘中国文化的精髓,让更多的中国人了解和欣赏流失在海外各大博物馆中的文物精品,我们特地策划并出版了这套《海外遗珍》。
《海外遗珍》分为陶瓷、绘画、玉器、杂项和青铜器五种,每种共分四卷,以时间为顺序,分门别类地讲述了流失在海外的这些中国文物珍品。书中所有图片资料主要由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美国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The Smithsonian's Museums of Asian Art,又译做Freer and Sackler Galleries,即美国弗立尔-赛克勒美术馆的合称)、英国大英博物馆、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英国大维德基金会和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等提供,特此申致谢陈,以不没其收藏维护之功。
书成仓促,难免挂一漏万,缺憾在所难免,尚希博雅君子,不吝指正!

前言/序言



中国历史悠久,文明璀璨,五千年传承不绝,创造了不胜枚举的物质财富,文物光华,炳耀寰宇。早在距今7000—8000年的新石器时代,中国的先民就已经开始制作陶器,灰陶、白陶、黑陶、彩陶等品种相继出现。商周时期,建筑用陶出现,原始瓷器初登舞台。两汉时期,陶器的发展则以釉陶为代表,以越窑为代表的青瓷渐成风格。三国两晋时期,是中国陶瓷尤其是越窑青瓷的大发展时期。到了南北朝时期,南方越窑瓷器成为主流,北方则出现了新的窑口,开创了不同的陶瓷风格。
隋代时青瓷普及南北,同时南北方都创烧成功了白瓷。唐代是中国陶瓷发展的第一个兴盛期,越窑创烧出了类冰似玉的青瓷珍品、邢窑烧制成了类雪似银的白瓷,唐三彩独树一帜,长沙窑别具一格,鲁山窑匠心独运,为后来宋、辽、金、元时期瓷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两宋时期是中国陶瓷制造业极其辉煌的历史时期,各地新兴窑场不断,涌现出不少驰名中外的瓷窑。所谓五大名窑——定、汝、官、哥、钧,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此外又出现了以定窑、磁州窑、越窑、耀州窑、吉州窑、建窑、龙泉窑和景德镇为代表的八大窑系。辽、金瓷器主要以北方定窑、磁州窑和钧窑的进一步发展为代表。
元代虽然存在时间较短,但是在瓷器制作上却功勋卓著。除了钧窑、磁州窑、龙泉窑继续烧造之外,更重要的是景德镇窑开始以全新的姿态登上了历史舞台。景德镇不仅延续了两宋时期的青白瓷的烧制,更创烧了枢府瓷、青花、釉里红、蓝釉、红釉、釉上彩等瓷器品种,为明清两代瓷器的精绝做了完美的铺垫。
明清两代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顶峰时期,官窑瓷器在景德镇的持续烧制,使景德镇赢得了瓷都的美名。明代景德镇除延续元代创烧的青花和釉里红之外,还创烧出了斗彩、五彩、素三彩、杂釉彩等新品种,颜色釉方面的烧制成就突出。清代时,景德镇的官窑代表了国内乃至世界制瓷业的最高水平,尤以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瓷器为佳。同时各地民窑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尤其西风渐进、陶瓷外销、西洋原料及技术的传入,使得陶瓷业的发展更为丰富而多姿多彩。
纵观中国陶瓷的发展史,再看看那些流失海外的陶瓷珍品,我们不能不为之感慨。为了能够让国人欣赏到流失海外的这些艺术珍品,同时也方便广大收藏爱好者和艺术研究者参考,特此搜罗世界著名博物馆的陶瓷珍品,以历史发展为顺序,各从其类加以编辑整理,出版了这部四卷本《海外遗珍·陶瓷》,以飨广大读者。







好的,以下是为您创作的《海外遗珍:陶瓷(卷一)》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且力求自然流畅,不涉及该书的实际内容,聚焦于相关领域和背景的阐述: 海外遗珍:陶瓷(卷一) 一部关于世界陶瓷文明史的宏大叙事,聚焦于跨越千年、横跨大陆的艺术、工艺与贸易脉络。 陶瓷,作为人类文明史上最持久、最具代表性的物质载体之一,其发展史几乎等同于人类社会复杂化的进程。它不仅是日常器皿,更是技术革新的里程碑,是文化交流的信使,是权力和信仰的象征。当我们放眼全球,探寻那些被时间淬炼、被匠人赋予灵魂的陶土与釉彩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泥与火的结合,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本书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广阔的视角,去理解“海外遗珍”这一概念背后的复杂内涵——那些流散在世界各地、承载着不同文明烙印的陶瓷艺术品,它们如何跨越地理的阻隔,讲述着贸易的兴衰、审美的演变以及文明间的深刻互动。 第一篇章:泥土的起源与文明的萌芽 人类对陶土的认知与使用,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从最早期的粗糙陶器到早期文明中出现的精美陶塑,陶瓷制作技艺的进步,往往与定居农业、社会分工的出现紧密相关。本篇章将深入探讨全球几个关键文明发源地——如美索不达米亚、尼罗河流域、黄河流域、安第斯山脉等地——早期陶器在材质、造型和装饰上的地域性特征。我们将分析这些原始陶器在宗教仪式、祭祀活动以及早期社会结构中扮演的角色,揭示其作为早期人类“编年史”的独特价值。 重点关注早期釉料的探索,特别是土耳其和波斯地区对“彩釉”这一革命性技术的初步应用,以及这些早期的技术突破如何为后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二篇章:帝国的气象与技艺的飞跃 随着青铜时代的落幕和冶金技术的成熟,人类文明进入了复杂的帝国时期。在这一阶段,陶瓷不再仅仅是生活必需品,它开始成为国家形象的展示和外交往来的重要工具。 本部分将聚焦于地中海文明圈的瓷器发展。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陶器艺术达到了极高的美学巅峰。雅典的红地和黑地陶器,以其精细的叙事性画面,记录了神话、战争与日常生活场景,成为研究古典社会最直观的媒介。罗马帝国的扩张,使得模制陶器(如萨尔纳提乌斯陶器)得以大规模生产,展现了早期工业化生产的雏形及其在庞大帝国后勤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同时,我们将目光投向东方,审视中亚和近东地区——特别是萨珊王朝与伊斯兰文明的崛起——对陶瓷技术产生的革命性影响。伊斯兰黄金时代对化学和玻璃工艺的深入研究,催生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砷白彩”和“鲁巴特釉”,这些技术标志着陶瓷装饰艺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色彩斑斓的阶段。 第三篇章:丝路上的“白金”:贸易与技术传播 陶瓷贸易,特别是以中国南方为核心的瓷器贸易网络,是人类历史上最持久、影响力最大的全球贸易活动之一。本篇章将详细梳理陶瓷作为“硬通货”和文化载体,沿着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的传播历程。 我们将探讨在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窑址的崛起与衰落如何被全球市场需求所驱动。例如,唐宋时期,耀州、定窑、景德镇等地的产品如何远销东南亚、中东乃至非洲东海岸。分析这些“海外遗珍”在目的地的考古发现,能清晰地勾勒出当时世界市场的版图和不同经济圈的相互依赖性。 这一章节的重点在于技术层面的相互渗透:东方对特定金属氧化物釉料的精湛掌握,如何启发了西方工匠对“仿制品”的追求;而西方对模具工艺和早期化学配方的理解,又如何反哺了东方窑口的创新。 第四篇章:跨文化的对话与地方的重塑 当异域的陶瓷制品进入一个陌生的文化环境后,它们往往会引发本土工匠的模仿、学习乃至超越。这种“跨文化对话”是理解“海外遗珍”复杂身份的关键。 我们将考察在欧洲文艺复兴前夜,威尼斯等贸易中心对伊斯兰彩釉技术的学习,以及其后欧洲人对“白色黄金”——瓷器——的狂热追求。这一追求,直接推动了欧洲本土制瓷业的萌芽,从早期的法昂斯(Faience)到迈森的成功突破,每一步都充满了对东方成就的致敬与转化。 本部分还会分析那些在特定贸易路线中被“地方化”的陶瓷:例如,东南亚海域发现的,带有明显南洋风格纹饰的宋元瓷片,它们证明了贸易不仅仅是单向的输入,更是一种融合与再创造的过程。 结语:流散中的永恒价值 《海外遗珍:陶瓷(卷一)》试图揭示,一件陶瓷器物之所以成为“遗珍”,不仅仅是因为它自身的艺术价值或考古稀有性,更是因为它作为历史的化石,承载着人类在不同地理、不同时代背景下,对美、对实用、对信仰的集体思考。通过对这些散落全球的陶瓷艺术品的梳理与解读,我们得以更全面地理解人类文明交织互动的宏大图景。本书是对匠心精神的致敬,也是对世界共享遗产的深沉回望。

用户评价

评分

第一段评价: 这部著作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从触感细腻的封面到内页纸张的选择,无不透露出一种对文化载体的尊重。我尤其欣赏它在版式布局上的用心,文字和图片的排布显得疏朗有致,即便是初次接触此类专业书籍的人,也能轻松地沉浸其中。书中的插图质量高得惊人,那些精美的器物照片,光影的运用简直如同艺术品本身,让我感觉自己仿佛真的置身于博物馆的展厅中,近距离观摩这些历史的遗存。虽然我这次主要想了解的是其他领域的古籍善本,但光是翻阅这些陶瓷的图像,就已经是一种极大的视觉享受。它不仅展示了器物的完整形态,更捕捉到了釉面在不同光线下折射出的微妙色彩变化,这一点对于研究材料和工艺的学者来说,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参考。我期待未来能有更多关于古代文书和地图集方面的深入研究,但仅凭这本在视觉呈现上的高标准,就足以说明出版团队的专业素养。

评分

第五段评价: 我这次是为了研究明代官方文献中对地方税收制度的改革细节而采购资料的。坦白说,在研究繁琐的制度文本时,常常会感到枯燥乏味,需要一些视觉上的调剂来放松和启发思路。这本关于陶瓷的图录,其色彩的丰富性和纹饰的复杂性,为我的视觉系统提供了一次极佳的“重启”。里面的细节描述,虽然是针对器物表面的装饰,但其对于图案象征意义的解读,也间接触及了当时的民间信仰和伦理观念,这为我从另一个角度理解社会结构提供了新的切入点。如果未来能有一本专注于古代官府文书保管和档案分类方法的书籍,那将是制度研究者的一大福音。不过,就目前这本的排版和信息密度而言,它已经非常出色地完成了对所选主题的深度挖掘,阅读体验是极其愉悦且富有启发性的。

评分

第四段评价: 从学术体系构建的角度来看,这部作品的目录设置和章节划分逻辑性极强,它显然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结构化整理。我个人非常关注古代的哲学思想流变,特别是魏晋玄学对后世美学观念的影响,这套书虽然不直接讨论这些抽象概念,但其对不同时期风格转折点的精确把握,侧面印证了文化脉络的连续性与断裂性。例如,对某一特定时期釉色和造型的描述,其用词精确到近乎于科学报告,完全没有那种浮夸的“赞美式”文风,这保证了资料的客观性。这种严谨性让我确信,如果出版方后续推出关于古代典籍的整理与校勘工作,那必定是极为可靠的资源。我希望他们能用对待这些实物研究的精度,去对待那些不易保存的纸质文献,这对保护和传承中华文明的知识体系至关重要。

评分

第三段评价: 我一直对宋代文人的日常生活和他们的社交圈子非常感兴趣,尤其是他们是如何通过书信、诗社等方式进行思想交流的。我原本以为这套“遗珍”系列会侧重于器物背后的社会阶层象征意义,但它似乎更偏向于技术和美学的纯粹展示。尽管如此,在阅读介绍文字时,我偶尔能捕捉到一些关于当时的贸易路线或宫廷供养制度的侧面信息,这些片段虽然零星,却勾勒出了一幅宏大的时代背景图。让我感到略微遗憾的是,如果能有更多的篇幅去探讨这些精美器物的使用场景——比如它们在士大夫书房中的陈设,或者在祭祀典礼中的具体作用——那么这本书的知识密度和趣味性将会更上一层楼。我期待未来的卷册(如果涉及其他主题)能更多地融入社会史和日常生活史的分析框架,使单纯的“物”的研究,能与“人”的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评分

第二段评价: 翻阅这套书的初衷是想寻找一些关于特定朝代法律条文变迁的论述,特别关注那些对民间契约影响深远的法律文本。然而,即使这本书的主题与我的核心研究方向有所偏离,其严谨的考据态度依然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从介绍的文字风格来看,作者在处理历史资料时展现出极强的批判性思维,他们似乎不会轻易接受前人的定论,而是倾向于在不同史料之间进行交叉比对,这种求真务实的学风非常值得称赞。比如,即便只是提及某件器物上的铭文,其对字体演变和用词习惯的分析也显得极为审慎,这种对细节的执着,正是一个优秀历史研究的基石。我深信,一个在某一领域能做到如此精细的团队,在处理其他需要精微考证的领域,如古代的行政区划变动或是官僚体系的晋升制度,想必也能拿出同样令人信服的成果。

评分

东西收集起来并不容易

评分

书吧质量没的说,就是价格有些贵,赶上活动买的!!!!

评分

质量真的非常好,图画好美哦

评分

这是我复制过来的,我自己懒得写了,但这也是我想表达的意思。我为什么喜欢在京东买东西,因为今天买明天就可以送到。我为什么每个商品的评价都一样,因为在京东买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导致积累了很多未评价的订单,所以我统一用段话作为评价内容。京东购物这么久,基本上没有买到坑的产品,95%以上都很满意,如果我用这段话来评价,说明这款产品没问题,至少85分以上,而比较垃圾的产品,我绝对会用心的差评,这样其他消费者在购买的时候会作为参考,会影响该商品销量,而商家也会因此改进商品质量及服务!

评分

活动时候入手,价格很实惠

评分

相当好的得书,值得购买,内容丰富,图也丰富,图文结合好读。

评分

学点收藏知识,买来慢慢看。很好。

评分

包装很好,送货快。给力。。。。

评分

图片清晰 如果能专业系统的介绍下就好了 只能欣赏不能学习 哎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