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带给我最深刻的触动,是关于“存在感”的重新定义。过去我对中国传统色多是感性认知,比如“江南烟雨”,但《中国颜色》提供了一种近乎科学的维度去解析这种感性。它通过光线分析和色谱还原,告诉我“江南烟雨”的蓝灰色调中,究竟含有多少比例的赭石和群青。这种“数据化”的处理并没有削弱色彩的诗意,反而像一位严谨的学者,为那些飘渺的意象找到了坚实的根基。它让我意识到,每一个我们习以为常的颜色背后,都凝结着数千年来先民对自然规律的观察、摸索和利用。这本书让我从一个被动的观赏者,转变为一个主动的探究者,去重新审视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被我们忽视的、却又无处不在的色彩世界。
评分我最近在研究宋代文人的审美趣味,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雪中送炭。它巧妙地避开了大众对中国传统色彩的刻板印象,比如大红大绿的宫廷配色,而是将视角深入到日常器物、山川纹理乃至士大夫阶层的日常用品之中。比如其中对“秘色”瓷器釉色的细致描摹,那种介于青与绿之间的微妙过渡,光影流转间便能看到窑火的脾气和匠人的心血。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并没有止步于静态的图像展示,而是通过极富文学性的文字,将每一种颜色背后的文化意涵和历史故事娓娓道来。读到关于某一特定矿物颜料的采集和提炼过程,那种艰辛与执着,简直让人肃然起敬。它不是简单的色彩辞典,更像是一部流动的、有温度的中国文化侧写史,让我对“风雅”二字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这本《中国颜色》的装帧设计真是令人眼前一亮。封面选用的那种粗粝的麻布质感,配上烫印的金色字体,透露着一种沉静而厚重的历史感,仿佛一捧从古老瓷器上拂去的尘埃。我尤其喜欢它在色彩呈现上的克制与精准,内页的纸张选择了一种微微泛黄的米白色,这种基调为书中描绘的那些斑斓色彩提供了一个完美的背景板,使得那些朱红、靛蓝、孔雀绿不再是简单的色块堆砌,而是被赋予了灵魂。每一次翻阅,都像是一次触觉和视觉的协同体验,能感受到纸张纤维的呼吸。这种对细节的打磨,体现了出版方对“颜色”这个主题的尊重,它不仅仅是一本图册,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手工艺品,让人爱不释手。我甚至会特意找个光线极好的午后,小心翼翼地摊开它,只是静静地欣赏那些排版留白的艺术,那些看似随意却又极具深意的边距,似乎都在讲述着中国传统美学中“计白当黑”的哲学思想。这本书的物理形态本身,就已经是对“美”的一种宣言。
评分作为一名对传统手工艺有着浓厚兴趣的爱好者,我必须强调这本书在“工艺性”上的考究达到了一个令人发指的程度。我尤其关注了其中关于扎染和蜡染部分的内容,作者没有使用那种模糊不清的描述,而是精准地标注了所使用的天然染料的来源和固定方法。图片的分辨率高到令人惊叹,即便是微小的纤维纹理和染色不均造成的“瑕疵”,都被清晰地捕捉下来,并且作者赋予了这些“瑕疵”以美学价值,称之为“时间在布料上留下的笔触”。这让我认识到,很多我们今天所说的“完美”,在古代其实是无法企及的奢望,而恰恰是这种不完美,才构成了手工制品的独一无二性。这本书真正做到了用图像说话,让色彩的“制作过程”跃然纸上。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独特,它没有采用那种线性、编年式的结构,反而更像是一首由不同色彩构成的交响乐。有时候,它会突然从一个高亢的篇章(比如描述敦煌壁画的浓烈色彩)猛地切入到一个极其舒缓的乐章(比如描绘江南水乡的烟雨朦胧之灰)。这种跳跃性,初读时可能会觉得有些跳脱,但多读几遍后,我才体会到这是作者故意为之,旨在模拟人脑记忆中色彩片段的闪现。它强迫读者放下线性的思维习惯,去感受色彩之间的对话和共鸣。比如,它可能将唐三彩的华丽与宋徽宗瘦金体的淡雅放在相邻的篇幅,通过色彩的强烈对比,反衬出不同时代精神气质的巨大差异。这种非传统的组织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的层次感和趣味性。
评分为了介绍及阐述的方便,《中国颜色》引用了现代色彩学理论中的基本专有名词加以辅助说明,并附上每种颜色的彩印色票以供示范参考,标示出各种色彩的四色混合调色比例,以方便读者辨色鉴赏,同时了解中华色彩的知识,感受东方传统色彩之美。
评分曾任职多伦多广告公司美术指导、香港电影策划、台湾有线电视台美术部经理。现从事广告设计,旅游及写作。
评分好,推荐。!!!!!!!
评分中国传统颜色缤纷七彩,色泽涵盖领域宽广细腻,且各色又分别传递不同的思想和意义。《中国颜色》在烂漫迷人的色彩世界中,挑选出一百种自古流行至今,依旧发挥极大影响力,以及仍活用于现代华人社会生活的重要颜色;并对每种颜色的源头出处、沿用历史、应用特色,以至在政治、社会、文化上的含义进行系统式解读。
评分喜欢!好评!五星好评!
评分为了介绍及阐述的方便,《中国颜色》引用了现代色彩学理论中的基本专有名词加以辅助说明,并附上每种颜色的彩印色票以供示范参考,标示出各种色彩的四色混合调色比例,以方便读者辨色鉴赏,同时了解中华色彩的知识,感受东方传统色彩之美。
评分非常不错!很喜欢!
评分很好
评分为了介绍及阐述的方便,《中国颜色》引用了现代色彩学理论中的基本专有名词加以辅助说明,并附上每种颜色的彩印色票以供示范参考,标示出各种色彩的四色混合调色比例,以方便读者辨色鉴赏,同时了解中华色彩的知识,感受东方传统色彩之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