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中国》是一部以当前历史学研究、考古学研究、社会学研究的成果为底蕴,采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故事方式,配以大量精美文物照片编辑而成的新体裁中国通史类读物。在每一页上,与图文相配,插有一则历史文化百科知识卡片和中外历史大事记、历史知识的考题,组成为一部信息量巨大的百科全书式的历史通俗读物。
【民国中期】
1927年南京政府建立以后,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相比较而言,在这一阶段,普通民众对国家社会的认同感有一定提高,对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有强烈愿望,经济发展螺旋上升,文化思潮新见迭出,民族工业持续发展。国家发展与现代化转型,总体上表现为上升的过程。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在“围剿”与“反围剿”,“攘外”与“安内”的争执中匆匆而过。共产党人找到了适合中国的革命道路,中华民族在抗日御侮的呼声中选择了联合反抗侵略,东方睡狮依然酣眠,但正义已经觉醒,民族有了新的希望。
(总顾问)李学勤:享誉海内外的史学界学者
(总策划)何承伟:中国韬奋出版奖获得者;上海文艺出版总社编审
(分册作者)邢建榕,著名断代史学家。
现代人对历史的感悟,产生共鸣、感到激动的文学样式是什么?是故事,是蕴涵在故事里的或欣喜或悲切或高亢或低回的场面。这些经典场面令人感慨唏嘘,荡气回肠。记住了一个故事,也就记住了一段历史。故事是一个民族深沉的集体记忆,容易走进读者的心灵世界,它使读者在随着故事里主人公的命运起伏跌宕之时,不知不觉地与中国历史文化进行了“亲密接触”。
——总策划:中国韬奋出版奖获得者何承伟
何承伟先生从几十年编辑的成功实践中,提出了这样一部以图文并茂的故事形式并包含巨大信息量的中国历史百科全书的设想。在众多学者的参与和合作下,成就了这样一部新体裁的中国通史《话说中国》。它生动形象、别开生面的编写方式,使包含老中青在内的现代中国人,都可以轻快地从这部书中进入中国历史宏伟的殿堂,从中启迪心智,增加知识,开拓眼界,追述历史,面对未来。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刘修明
出版说明
《话说中国》翻开现代史新篇章
一位从事出版工作三十余年的资深编辑对出版创新的领悟和尝试
一个风云变幻的大变动时代
中国近现代史专家经典解析民国时期的风云变幻
现代中国三十八年
知名学者纵论现代史三十八年
专家导言
民国史专家谈其对民国中期历史的独具心得的研究精华
把中国历史的秀美景致尽收眼底
本书导读示意图
前言
正义在内忧外患中觉醒——民国中期
○○一 燎原之火
毛泽东下井冈山,天翻地覆
○○二 大帅府的枪声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三 《啼笑因缘》
鸳鸯蝴蝶,一时洛阳纸贵
○○四 三进闽西南
八闽大地红旗展
○○五 孙中山奉安大典
青山有幸,万古常青
○○六 百色起义
惊天动地,广西大地星火燎原
○○七 黄敬临与“姑姑筵”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八 嘎达梅林
内蒙草原上,挥戈抗暴起
○○九 从奴隶到将军
英雄敢于把命运握在自己手里
○一○ 中原大战
新军阀取代旧军阀
○一一 梅兰芳访美
京剧艺术的西行之旅
○-二 毛泽东寻邬调查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一三 恽代英在狱中
留得豪情在,史诗生余辉
○一四 台湾雾社起义
一朝义愤,千秋传颂
○一五 县委书记邓小平
不愧是瑞金的父母官
○一六 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成立
红都瑞金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心
○一七 红军第一座无线电台
红军有了千里眼顺风耳
○-八 “横扫千军如卷席”
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
○一九 南浔嘉业堂
书籍不绝,文化长存
○二○ 水利大师李仪祉
水流千里,造福一方
○二一 红色娘子军
巾帼不让须眉
○二二 左联作家柔石
谁说书生不敢流血
○二三 战斗在敌人心脏里
百世之功,成于一瞬
○二四 红军的第一架飞机
长空万里,始于一朝
○二五 邓演达坚忍不屈
能遭天魔真铁汉,不受人嫉是庸才
○二六 巴金与《激流三部曲》
大家族在一部作品里坍塌
○二七 傀儡溥仪
末代皇帝的黄粱一梦
○二八 影坛一把火
现代武侠电影之祖
○二九 “九-八”事变
以史为鉴,勿忘国耻
○三○ 江桥之战
神武将军天上来,浩然正气系兴衰
○三一 万金油大王胡文虎
中药西化,发扬光大
○三二 宁都起义
一切为了抗日
○三三 孙越崎开采油矿
开发油田,功不可没
○三四 出租汽车大王周祥生
一辆旧车起家的出租车大王
○三五 蔡廷锴的板凳战
战争需要智慧,智慧赢得战争
○三六 日军炸毁东方图书馆
数十年经营毁于一旦
○三七 尹奉吉血溅虹口
韩国志士震敌胆
○三八 一个人的奥林匹克
中国人第一次参加奥运会
○三九 民无信不立
义气人情终究不如制度可靠
○四○ 活捉岳维峻
旧下属活捉老上司
○四一 隐秘的中央文库
珍藏文库,以生命相护
○四二 陈独秀被捕
闹市中被捕,患难见真情
○四三 球王李惠堂
小小足球,转动九州
○四四 曹禺和《雷雨》
于无声中听雷雨,天色微明看日出
○四五 徐海东赤膊杀敌
赤膊上阵,打退了数倍顽敌
○四六 一张军用地图
大西北的秘密交通线
○四七 萧伯纳上海之行
大师级的幽默传为美谈
○四八 喜峰口大刀队
大刀寒敌胆,烈士铸忠魂
○四九 大青山纪念碑
烈士的鲜血洗刷着城下之盟的耻辱
○五○ 杨杏佛被刺
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
○五一 吉鸿昌克复多伦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
○五二 福建事变
反蒋抗日的悲壮一幕
聚焦:1929年至1937年的中国"
这套书的史料考证工作显然是下了大工夫的。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某些关键事件或人物对话时,总能提供出令人信服的旁证或注释,这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信度。对于我们这些热衷于历史细节的读者来说,这种严谨性是至关重要的“定心丸”。很多历史书读完后总感觉有些“虚”,但在这本书里,我能感受到作者脚踏实地的研究过程,他似乎走过了书中所描绘的每一条街道,访谈了每一个可能的信源。尤其是对于一些民间传说和地方志的引用,让原本严肃的历史叙事多了一份烟火气和地域特色,读起来趣味盎然,仿佛打开了一个个尘封的秘密档案。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些段落,特别是那些关于社会转型时期个体命运抉择的描写。作者对于人性的复杂面有着极其深刻的洞察力,他没有简单地将历史人物脸谱化为“好人”或“坏人”,而是展现了他们在特定历史洪流下的无奈、挣扎与妥协。这种 nuanced 的处理,使得故事的层次感一下子丰富起来。比如,对某位地方豪绅的心路历程的剖析,那种在旧秩序崩塌与新秩序建立之间的摇摆不定,刻画得入木三分,让人不禁反思,在剧变面前,我们自己会做出怎样的选择。这种对“灰色地带”的细致描摹,才是一个真正成熟的历史观察者应有的视角,它挑战了我们固有的简单化认知,促使我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很别致,封面那种带着历史沧桑感的色彩搭配,一下子就把人拉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拿到手里就能感觉到纸张的质感,不是那种廉价的印刷品,看得出出版方在细节上的用心。我尤其喜欢内页的排版,字体大小适中,行距也处理得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而且,随书附赠的几张那个时期老照片的复刻品,简直是意外之喜,那斑驳的影像仿佛带着时间的温度,让我对即将展开的故事更加充满了期待。光是这些外在的用心,就足以让人在众多历史读物中一眼就注意到它,觉得它不是那种走马观花的流水账,而是沉淀了作者心血的精品。 这种对阅读体验的尊重,在现在的出版界里,其实是越来越少见了。
评分从整体的气韵上来说,这套书读完之后给我留下的是一种沉甸甸的、却又充满希望的复杂情绪。它并非是一味地颂扬或批判,而是以一种近乎史诗般的笔触,记录了一段民族集体记忆中至关重要的篇章。它成功地将个体的情感波澜,融入到宏大的时代背景之下,形成了一种既磅礴又细腻的阅读体验。合上最后一页时,那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久久不能散去,仿佛刚从一场漫长而深刻的梦境中醒来,脑海中还回响着那个时代的风声、鼓点和人们的低语。它不仅是一套历史读物,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从何处走来,以及在面对未来时,应当如何铭记历史的重量。
评分说实话,我本来对这类“大部头”的历史叙事系列抱有一种谨慎的观望态度,毕竟很多历史著作往往在宏大叙事中迷失了鲜活的人性。但翻开这套书的序言部分,作者那种冷静而又饱含情感的笔触,立刻抓住了我的注意力。他没有急于抛出结论,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先带你熟悉场景、认识主要的人物群像。那种娓娓道来,却又字字珠玑的叙述方式,非常引人入胜。我感觉作者在史料的取舍上把握得极好,既保证了历史的厚重感,又避免了学院派的枯燥说教。他似乎深谙如何将冰冷的史实,注入到有血有肉的个体命运之中,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自觉地代入角色,体会那个时代特有的压抑与挣扎。这种叙事上的张力,着实让人佩服。
评分。
评分以前买过1-5套装,这次给孩子买齐了一套,孩子很喜欢看,多让她看一些历史书,对将才成长有帮助。
评分正品,终于凑齐了,大赞,下次还来
评分好!!!!!!!!!!
评分字太小了,感觉编辑有点乱
评分帮朋友买的,应该还不错吧.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这套书的内容很好,装帧也不错,推荐大家购买哒。嘿嘿嘿。
评分你的心跳好手機用戶數佔空間且在我身旁?但也很喜歡吃雞腿飯後甜點是手工完成一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