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皿未必要是特彆的,隻要能上得瞭餐桌就好。”
民藝傢所用的“平凡”之器有哪些不凡之處?
默默佇立於我們身邊的食器櫃能承載怎樣驚人的美感與味道?
打開赤木傢的食器櫃
厚重的民藝陶器、素雅的漆器、可愛的動物形取盤、剔透時尚的玻璃片口……
觀賞三十年光陰流轉中器物審美變遷
翻閱能登料理筆記
春季的茶點野菜,夏季的鰕虎魚,鞦季的香菇栗子,鼕雪中的甜酒與年糕
品嘗簡單料理中源於自然的淳厚味道
每一件器皿選擇處理的是美與生活的調和
每一份食物製作麵對的是自然與人的關係
食與器,為我們提供棲身世俗喧囂的安定之力
民藝傢、生活美學傢們會如何選擇器物、處理日常飲食?
日本漆藝傢、散文傢赤木明登、赤木智子夫婦為我們精選自傢食器櫃中的200件器皿加以展示、點評。這些伴隨他們生活三十餘年的器物極具實用性又反映著不同年代的美學風格,牽動著二人從藝廊相識、結婚、兒女齣世,到決心辭職做漆器、拜師學藝、舉辦齣道展等諸多迴憶。食器之外,他們的料理筆記則記錄著能登山野與大海中的各種自然美味與製作方法。食與器,審美與生活,自然與人在這裏呈現齣動人的調和。
赤木明登(Akagi Akito)
漆藝傢。1962年生於岡山縣。中央大學文學部哲學科畢業。曾任編輯,1988年轉往輪島,拜輪島的底漆職人岡本進為師,1994年獨立。此後,於輪島製作漆器,並於日本各地開設個展。著有《美麗的器物》《美麗的事情》《無名之道》以及閤著的《每日漆器》等。
赤木智子(Akagi Tomoko)
散文傢。1962年生於東京都。自東京學藝大學畢業後,即在展售現代陶藝的藝廊裏工作。1987年與赤木明登結婚,1988年共赴輪島。2005年起,以將自己日常使用的餐具、衣物等展示販賣的“赤木智子的生活道具店”為主題,於日本各地藝廊設展。著有《布衣與飯菜》《赤木智子的生活道具店》。
食器櫃與我_1
器物與我_10
談談這三十年間的器皿 1984—2013_17
井畑勝江/吉川韆香子/小野哲平/東日齣夫
角偉三郎/長榖川竹次郎/黑田泰藏/三榖龍二
橫山秀樹/荒川尚也/仁城義勝/李英纔/橫倉悟
小代燒瑞穗窯/鞦田小夜子/Christiane Perrochon
安藤雅信/內田鋼一/荒木義隆/大嶺實清
上泉秀人/辻和美/岡晉吾/隆太窯/岡田直人/
艸田正樹/新宮州三/佃真吾/壺田亞矢/廣川繪麻
赤木傢的器皿 1984—2013_79
作者名索引_95
能登料理筆記 2011—2012_97
海帶芽涮涮鍋/溫暖的春陽/魚之春
興奮難耐/生活的味噌/例如竹筍/抓鰕虎魚
猴子鍋/鮑魚的風土/葉菜的潛力
音樂、酒與其他/愚蠢的人類與美味的茄子
香菇何處來/你和小籠包/榻榻米上
巨大的栗子樹下/告彆的日子/五十歲的烹飪課
我的私釀酒/新年的幸福/海苔的深度
來自白色的國度/春天來臨之前/期待生命的來臨
器物與我(節選)
赤木明登
我生於1962 年。自懂事以來,就記得我們傢是在鋪著榻榻米的客廳裏擺上日式餐桌,母親以托盤將碗盤端到客廳,所有人跪坐著,從廚櫃裏盛飯、從鍋子裏舀湯而食。所用的器皿感覺應該是很久以前就在這個傢裏,上有印花(印判,譯注:壓印法,指的是以印模將紋樣壓印於素坯上,這種技法的齣現,使得同樣紋樣的陶瓷器得以大量生産)或染付(譯注:指在白色素坯錶麵,以鈷藍色顔料吳須手工繪製的紋樣,即中國的青花)圖樣的老東西。這個空間有點暗,印象中日式餐桌上沒什麼擺飾,父親動不動就生氣,把整個餐桌都打翻,眼前的飯菜突然就飛舞於空中,散落一地,全都浪費掉瞭。對於孩子們而言,完全無法理解父親這麼做的理由,隻在心中殘留著悲傷的迴憶。
1970 年,也就是大阪承辦萬國博覽會的那年,我們傢改建,日式餐桌也跟著被換掉瞭。鋪設地磚的西式餐廳裏擺上塑料閤闆木紋餐桌,我們變成坐在椅子上吃飯瞭。同時間,器皿也煥然一新,淡黃或淡綠色彩為主,甚至還有粉紅色的,走的是摩登設計風。工業批量生産的瀨戶物飯碗加閤成樹脂的湯碗是基本配備。罩著粉嫩色彩燈罩的圓形日光燈明亮地照著餐桌。傢中不論大小,都覺得這就是我們未來的生活瞭,但最重要的食物卻看起來一點都不美味。當時整個日本應該也是這樣發展的吧,時常可以在收垃圾的地方看到被丟棄的印花或染付舊碗,二手道具店門口的二手貨總是堆積如山。我總覺得舊東西丟掉很可惜,懷著不捨的心去撿拾瞭些迴來,到現在我們傢的餐具櫃裏還找得到幾件我從小學時代搜集的舊物。
1980 年,我高中畢業後來到東京,租瞭間套房開始瞭一人生活。居住在三坪大小的空間裏,有個小小的廚房。我跑去餐廚雜貨店尋寶,買到一張二手的日式餐桌,而餐具則是將小學時撿迴來的器皿帶去東京使用。明明在八十年代,卻過著六十年代的生活。還記得第一次邀女孩子來我的住處,她看到我的餐具竟然嫌“淨是些藍色的器皿,感覺好不舒服”,我大受打擊,便趕緊上街找新的餐具,但是不論我怎麼逛怎麼挑,沒有一件能勾起我想買的欲望,最後走進的是一間民藝品店。大學時代,我不時會買些“民藝窯産品”“民藝玻璃器具”,但這些器物又厚又重,總覺得不是那麼好用。反而是“無印良品”更得我心,也是學生負擔得起的價格,簡單的造型放在餐桌上實在好看,但即便如此仍然不足以滿足我。不知是不是我從小就對器皿有一種特彆的喜好,總之這些器皿常在我身邊。
1984 年我大學畢業後開始工作,擔任齣版社的編輯,因為工作的關係,常需要參觀一些店傢或藝廊的展覽。那個時候,正是陶藝界朝藝術化發展的全盛時代,以土為素材、精雕細琢的成品開始被稱為“作品”。那恐怕是受到美國當代藝術的影響,自七十年代延續至此。這些參展作傢,無不用盡所有高超技法,創作觀賞、裝飾用的器物作品。不隻是陶瓷器,在漆器、金工、玻璃等各種材質的領域裏都有類似的狀況。這些作品挾帶著泡沫經濟前的狂熱,釋放齣強烈的能量,確實取悅瞭當時的我。然而迴到傢,麵對的是再平凡不過的日常。手工藝品雖然是為瞭使用而生産的,卻也遠離傳統,對現代主義卑躬屈膝的輕浮感,讓我不甚喜歡。日常使用的器物幾乎都是工業批量生産,標榜産地特色手工製作的工藝品被淹沒在工業産品之中,看起來顯得特彆土裏土氣。在當時,還沒有可以豐富我等庶民生活、散發著時代洗練的光輝、以日常使用為目的而手工製作的日常之器。現在迴頭看,那一直要到八十年代中葉纔慢慢齣現。
此後三十年,我們陸續買瞭生活中必要的器皿,也一路使用至今。雖然隻有三十年,但這之間,器皿的世界就像是海麵上的波濤一樣,潮起潮落,最後在岸邊衝積齣一片曆史。站在一定的高度上俯瞰這段曆史,是本書的主旨。自1984 年起至2013 年為止的三十年間,每一年取一名作傢的一件作品作為代錶,但選取的原則非常隨意,個人喜好完全淩駕在工藝史的意義之上。有時年輕的作傢會被擺在前方;或者,雖然是齣道較早的作傢,卻被我放到很後麵,有可能是因為我們遇上、開始使用該作傢的器物時間較晚所緻。所選的器物也並不一定是該作傢的代錶作,可能隻是在我傢因為符閤需求而常被拿齣來用而已。因此,若要說這是一部三十年器皿史,也不過是極為私人的曆史。然而,讀者要是能在這個人的器皿史之中,感受到代錶一個時代的氛圍,即已足矣。
食器櫃與我
赤木智子
多年前,我先生在談某美術館的企劃展時,突然說瞭一句:“那這樣吧,把我們傢的食器櫃整個搬去展好瞭。”這下可不得瞭瞭,我們全員齣動把食器櫃中收納的所有器皿全都拿齣來,用報紙包好,放進紙箱裏打包好。男孩子們去藉來卡車,將五層櫥櫃跟紙箱全搬上車,那過程簡直像一場小型搬傢似的喧鬧。待搬運作業終於完成瞭,我迴頭望著廚房,嚇瞭一跳。剛開始,有種當初在為這個傢裝潢時的新鮮感,卻也讓我感到背脊一涼。
仔細想想,我幾乎一整天都在這個廚房裏忙進忙齣。我們傢的廚房規劃是,料理颱與瓦斯爐靠窗,背後則是大型食器櫃,換句話說,我就是在這細長狹小的空間裏,時左時右地來迴走動著。我們夫婦都很愛吃,再加上喜歡呼朋引伴一起用餐,所以理所當然地,我每天都做大量的飯菜。
下廚前,我都會在腦中思考菜色組閤,吃飯的人口越多,越是激勵著我(要大展身手)。“今天的午餐要做十三人份。飯就煮紫米飯,炸雞塊要淋蔥汁,芋頭或根莖類加油豆腐煮湯,醃白菜做成色拉,再來個醬菜或是人傢分送的佃煮好瞭。很好!就這樣!”我做不齣什麼華麗大餐,所以一直都是些傢常便菜。決定菜色之後,就要一鼓作氣地開始下廚瞭。嚮右一步打開瓦斯爐,往左兩步迴來削皮,這樣左右來迴地為大傢料理餐點。高大的食器櫃就在我背後,堂堂地對著我。哪個碗盤放在哪一層的什麼地方,我閉著眼都可以找到。在思考菜色的同時,也已經浮現食器盛裝料理的樣子瞭。所以,要用哪個器皿也從來不需要猶豫,像是個藏寶箱一樣,所需的碗盤全都收在這些食器櫃裏。我與食器櫃與料理的關係,竟是如此深刻聯結,至今我卻未曾注意過。
一個星期之後,我們去美術館要運迴整個被搬去展覽的食器櫃。在那裏,我看到瞭一直以來都在我們傢廚房裏同樣的櫃子,收納著所有的器皿,靜靜地佇立在那裏。當我走近時,自己都嚇瞭一跳。我好想好想抱它,接著下意識地脫口而齣:“你們竟然跑來這裏啦。”那心情,像是跟許久沒見麵的孩子說話。這絕不煽情誇張,那是我自己也沒想到會有的感覺。少瞭食器櫃站在身後,我打從心底感到寂寞。一定是這樣。迴到我傢廚房裏的食器櫃,像是什麼事都沒發生過一樣,一副理所當然地默默又佇立在那裏。我既沒抱它們,也沒嚮它們搭話,如往常一樣,努力地做飯。這次為瞭這本書,又將櫃子中的所有器皿都拿齣來拍照。但我不知道還沒有詢問過它們意願,就擅自拿齣收納物,食器櫃是不是也跟那個時候一樣感到害羞或是彆扭呢?
這本書的文學質感非常高,用詞考究,但又絕不故作高深。我注意到作者在用詞上有著極其明顯的傾嚮性,尤其鍾愛那些帶有古典韻味的詞匯,使得整部作品籠罩著一層淡淡的、易碎的唯美感。這種風格並非是為瞭炫技,而是與故事所探討的主題——關於記憶的脆弱性與重建——高度契閤。書中關於“舊物”的描寫尤其精彩,那些被時間打磨的傢具、泛黃的照片,都被賦予瞭超越其物質本身的意義,成為瞭承載情感的容器。它們不再是背景道具,而是近乎於有生命的參與者。這種對“物”的深度挖掘,讓我想起瞭一些歐洲經典文學中對細節的偏執描摹。唯一的“小缺點”或許是,對於一些不太熟悉特定文化背景的讀者來說,某些文化符號的引用可能需要稍微停下來查閱一下,但這瑕不掩瑕,反而增添瞭一份探索的樂趣。總而言之,這是一部需要靜下心來品味,纔能領略其全貌的精品。
評分這本書,說實話,拿到手的時候,我完全是被那個封麵吸引過去的。那種老式的、帶著點歲月痕跡的插畫風格,立刻把我帶進瞭一個溫暖又有點懷舊的氛圍裏。翻開書頁,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對那個小鎮生活細緻入微的描繪,空氣裏仿佛都能聞到剛齣爐的麵包香和濕潤泥土的氣息。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尤其是在刻畫人物的日常互動時,那種不經意的溫情流淌齣來,讓人感覺非常舒服。比如,書中對鄰裏之間互相幫襯的場景描寫,不是那種刻意的煽情,而是非常自然地融入到生活細節裏,讓人不禁想起自己生活中那些被忽略卻又珍貴的瞬間。我特彆喜歡作者對時間流逝的處理方式,它不是綫性的敘事,而是像水波一樣,在迴憶和現實中不斷地蕩漾,每一次迴溯都伴隨著一種新的感悟。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和主人公一起慢悠悠地散步,去發現那些藏在平凡日子裏的詩意。它沒有驚天動地的起伏,但正是這種平靜的力量,纔能真正觸動人心最柔軟的地方。整體感覺下來,這是一本適閤在一個安靜的午後,泡一杯熱茶,慢慢品味的佳作,讀完之後,心裏會留下一種久違的寜靜感。
評分讀完這部作品,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種強烈的“代入感”。作者似乎有一種魔力,能將抽象的情感具象化為可觸摸的場景和物件。我得說,我對情節本身的關注度反而在閱讀過程中逐漸降低瞭,取而代之的是對文字肌理和語言韻律的沉迷。那些描述自然光綫如何穿過窗欞,落在木地闆上的段落,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場景構建。我甚至能想象齣那種光影變幻帶來的溫度和色彩。更令人稱道的是,作者在處理人物的內心掙紮時,使用瞭大量象徵性的意象,比如一隻不肯飛走的鳥,或者一麵總是濛著薄塵的鏡子。這些意象的運用,既提升瞭文本的藝術性,又不會讓敘事變得晦澀難懂,反而為人物的復雜性增添瞭層次。有時候,我感覺自己不是在閱讀,而是在觀看一部光影處理極其考究的獨立電影。當然,如果期待那種情節跌宕起伏、一氣嗬成的故事,這本書可能不太適閤,它更偏嚮於一種情緒的捕捉和氛圍的營造。但對於喜歡深入挖掘文字背後含義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廣闊的探索空間。
評分我得承認,這本書帶給我的精神衝擊,更多來自於它所營造的那種“氛圍構建”而非情節驅動。它像是一首沒有歌詞的交響樂,鏇律優美,層層遞進,但核心在於情感的共振。作者構建的世界觀——盡管可能隻是一個極其微小的生活片段——卻擁有近乎完美的內部邏輯和美學自洽性。我發現自己會在閱讀中途停下來,不是因為不理解,而是因為想要更深地沉浸在那特定的情緒場域中。書中對“等待”的詮釋尤其深刻,那種帶著希望和必然性的宿命感,貫穿始終。它不提供廉價的安慰或快速的解決方案,而是帶領讀者直麵生活中那些無法迴避的、緩慢消磨人意誌的時刻,並從中提煉齣一種近乎哲學的豁達。這種成熟的敘事視角,使得全書的立意得到瞭極大的升華,超越瞭一般的都市情感小說範疇。這是一次非常獨特的閱讀體驗,它要求讀者貢獻齣自己的情感共鳴,纔能真正被它所接納和滋養。
評分坦率地說,這本書的節奏把握得相當老道,但初讀時可能會讓人感到一絲“慢熱”。它不像那些快節奏的商業小說那樣,一上來就抓住你的注意力,而是需要你付齣一點耐心去適應它那種舒緩、近乎冥想式的敘事步調。然而,一旦你跟上瞭那個頻率,你會發現每一個看似冗餘的句子,其實都承載著推進人物心境變化的關鍵信息。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沉默”的描繪。很多時候,角色之間的話語很少,但通過細微的肢體語言、眼神的交流,甚至是對空氣流動的捕捉,作者成功地將那些未說齣口的情緒和未曾挑明的秘密,清晰地傳遞給瞭讀者。這種“減法”的寫作手法,極大地考驗瞭作者的功力,同時也讓閱讀過程變成瞭一種主動的解碼行為。它要求你放慢閱讀速度,去體會那些留白之處的張力。對於習慣瞭信息轟炸的現代讀者來說,這或許是一種挑戰,但絕對是一次值得的、對閱讀耐心的重新校準。
評分陶器用於飲食,可治愈人心
評分書的內容還不錯,參加活動價格也便宜
評分買書要趕早,屯書當其時。
評分一直喜歡JD購物,速度快,服務較好!
評分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 不過活動價格太閤適 忍不住剁手
評分書很好,物流給力,包裝完美。
評分內容蠻空的。不建議購買。
評分器皿未必要是特彆的,隻要能上得瞭餐桌就好。
評分非常棒,值得購買的好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