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指南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Guide]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指南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Guide]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著,黃瀟瀟 譯
圖書標籤:
  • 藝術博物館
  •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 藝術史
  • 藝術指南
  • 紐約
  • 文化遺産
  • 繪畫
  • 雕塑
  • 裝飾藝術
  • 博物館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聯閤齣版公司
ISBN:9787550282438
版次:1
商品編碼:11953295
包裝:軟精裝
外文名稱: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Guide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8-01
用紙:銅版紙
頁數:456
字數:190000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內容簡介

  這本三十年來重新編撰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指南》介紹瞭博物館具有代錶性的六百件精華藏品,呈現瞭世界各地六韆年的視覺文化。全書由十七個展覽部門的全體策展人通力完成,館長托馬斯·P·坎貝爾親自撰寫導言。每件藝術品都配以精美的圖片和全新的說明文字,既可作為參觀手冊,也可當作藝術類讀物。

作者簡介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是美國ZUI大的藝術博物館,與英國倫敦的大英博物館、法國巴黎的盧浮宮、俄羅斯聖彼得堡的艾爾米塔什博物館並稱世界四大博物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主館位於美國紐約5號大道,占地麵積13萬平方米,另有位於麥迪遜大道945號的布勞耶分館和位於崔恩堡公園的修道院分館。它藏有展品超過200萬件,擁有17個展覽部門,248個展室,常年展齣的作品超過一萬件,是當今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型博物館。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任何年級的教師都可以把這本指南列為認識全世界六韆年藝術的入門指導讀物。
  ——《紐約時報》

目錄

館長序 13
導言 托馬斯·P·坎貝爾 15
古代世界 20
古代近東藝術 22
古埃及藝術 38
古希臘羅馬藝術 60
世界文化 82
亞洲藝術 84
伊斯蘭藝術 124
非洲、大洋洲及美洲藝術 144
武器和盔甲 158
樂器 168
歐洲 176
中世紀藝術 178
修道院分館 198
素描和版畫 218
歐洲繪畫 234
歐洲雕塑及裝飾藝術 296
羅伯特·雷曼收藏 332
美國 346
美國館 348
現代時期 384
時裝學院 386
現當代藝術 398
攝影 436
作品索引 450
圖片來源 455

前言/序言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全景導覽:超越《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指南》的探索 這是一部深入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簡稱The Met)的文化探索手冊,旨在為參觀者提供一種更具個性化和情境化的觀展體驗,它超越瞭標準指南所能提供的平麵信息,緻力於揭示藝術品背後的曆史脈絡、社會語境與工匠技藝。 本書並非對《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指南》的簡單重復或替代,而是作為對博物館豐富館藏的補充性解讀。如果說標準指南是為所有訪客繪製的“地圖”,那麼本書就是為那些尋求“深度對話”的求知者準備的“導遊詞”與“筆記”。我們將聚焦於那些在標準指南中僅被簡要提及,卻蘊含巨大敘事潛力的藏品群組和特定主題展覽的幕後故事。 第一部分:建築與空間敘事——博物館的物質化曆史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不僅僅是一座建築,它本身就是一件不斷演進的藝術品。本書的第一部分將側重於博物館建築本身的曆史,探討其作為“知識殿堂”的構建過程。 1. 曆史的迴響:由中央公園旁崛起的殿堂 我們將追溯19世紀末博物館奠基的時代背景,分析其新古典主義和布雜藝術風格如何反映瞭當時美國精英階層對歐洲文化權威的渴望。重點考察建築師卡爾·波特(Calvert Vaux)和理查德·莫裏斯·亨特(Richard Morris Hunt)的設計哲學,特彆是他們如何平衡“展示藝術品”與“創造神聖空間”的需求。 2. 空間流動的邏輯:展廳布局的演變 標準指南通常會列齣展廳編號,但本書將分析空間是如何隨著時間被重新定義和重組的。例如,探討從最初的肖像畫廊到如今宏大的埃及文物廳的過渡,這種空間轉變反映瞭哪些學術思潮和策展理念的變化。我們將詳細描述關鍵改造工程,如溫室(The Met Cloisters)的設立,以及它如何影響瞭博物館對“中世紀氛圍”的營造。 3. 建築的“隱藏”細節 聚焦於建築中的非核心裝飾元素——門楣上的浮雕、大中庭(Great Hall)的天花闆圖案,以及特定展廳的采光係統。這些細節往往是建築師對特定文化或曆史時期緻敬的“密碼”,解讀這些密碼有助於理解博物館如何試圖“框定”觀眾的觀賞體驗。 第二部分:跨越文明的對話——深度聚焦特定主題收藏 本書將超越按地域劃分的傳統分類法,轉而采用主題式和比較性的視角,審視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中不同文明間的“對話”與“張力”。 1. 東方邂逅西方:絲綢之路的視覺遺産 不同於簡單介紹中國、日本或印度藝術品的陳列,本章將側重於“交流”本身。探討19世紀末西方對“東方主義”的浪漫化想象如何在博物館中物質化,以及當代策展人如何努力去“去殖民化”這些敘事。我們將深入分析幾件關鍵的跨文化貿易物證,例如:從波斯傳入歐洲的織物設計如何影響瞭同時期法國洛可可風格的發展;以及日本浮世繪對印象派畫傢色彩運用的啓示。 2. 歐洲繪畫中的“黑暗”與“光明”:技法與哲學的交織 在標準指南中,倫勃朗、維米爾或戈雅的作品通常隻被標簽化地介紹。本書將側重於他們的材料科學與哲學深度。例如,分析倫勃朗晚期油畫顔料的厚度(Impasto)如何服務於其對人性掙紮的錶達;或者,深入探討卡拉瓦喬式光影(Tenebrism)在不同時期、不同畫傢中如何被挪用和改造,以烘托宗教或世俗主題的戲劇性。 3. 古埃及的永恒工程:跨越四韆年的工藝標準 大都會博物館擁有世界頂級的埃及文物收藏。本書將著重於“工藝”而非“宗教意義”。我們將詳細剖析紙莎草的製作技術、石棺上象形文字雕刻的工具痕跡,以及法老的服飾材料來源。目標是讓讀者體會到,這些文物是如何在極端的技術和資源限製下,達到近乎永恒的藝術標準。 第三部分:幕後與修復的藝術——未被展示的生命力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生命”並非隻存在於陳列櫃中。本部分將揭示藝術品在博物館內部的“二次生命”——修復、研究與儲存的過程。 1. 修復實驗室的秘密:藝術品的“醫療檔案” 本書將探訪博物館修復部門的實踐案例,但這絕非技術手冊。我們將以一幅油畫的修復過程為例,展示修復師如何通過紅外綫反射成像、X射綫分析等技術,揭示原作下被覆蓋的草稿、修改痕跡,以及藝術傢創作時的猶豫和最終的決定。這些“隱藏的圖層”往往比最終成品提供瞭更多關於創作意圖的信息。 2. 語境的重構:從私人收藏到公共知識 大都會博物館的館藏有很大一部分來源於私人捐贈。我們將梳理幾項關鍵的捐贈曆史,探討特定收藏傢(如J.P. 摩根)的個人品味和政治影響力是如何塑造瞭博物館早期的收藏方嚮,以及這些收藏品在進入公共領域後,其“語境”是如何被策展人重新解釋和建構的。 3. 紡織品與服裝學院的“溫度控製” 服裝與紡織品是極其脆弱的媒介。本書將詳細描述博物館如何維持這些藏品的“生存環境”,包括溫濕度控製的精確性、光綫對天然染料的衰減麯綫研究,以及用於展齣的服裝如何被設計成能支撐其重量而不損壞縴維的內部結構。這部分內容將展示保護曆史的科學維度。 結語:觀眾的再創作 本書的最終目標是賦能參觀者,將他們從被動的接收者轉變為主動的闡釋者。通過理解博物館背後的曆史、技術和策展哲學,觀眾可以帶著更豐富的問題意識走進那些宏偉的大廳,從而創造齣屬於自己的、與標準指南截然不同的觀展體驗。博物館不再是知識的終點,而是提問的起點。

用戶評價

評分

我通常對那些“官方齣品”的導覽手冊抱持著一份審慎的態度,總擔心它們會過於保守或流於錶麵。然而,這本大都會的指南完全打破瞭我的預設。它的編輯視角非常現代,即便是在介紹那些古老文物時,也能找到與當代觀眾産生共鳴的角度。我特彆喜歡它在不同展區之間設置的過渡段落,那些簡短的總結性文字,起到瞭很好的承上啓下的作用,避免瞭閱讀過程中因跳躍太大而産生的知識斷裂感。更讓我驚喜的是,它所傳達齣的那種對藝術的熱愛是如此真誠和純粹,絲毫沒有商業化的矯揉造作。這本書的價值,遠超齣瞭其作為旅遊工具的功用,它更像是一件可以反復品味的藝術品本身,每一頁都值得被細細摩挲、反復揣摩。它為我構建瞭一個在精神上可以隨時迴歸的“藝術避難所”。

評分

說實話,我買這本書的初衷是為瞭規劃我下一次去紐約之行的“作戰地圖”,畢竟大都會博物館大到足以讓人迷路。但是,這本書的結構設計簡直是天纔之舉,它成功地在“實用工具”和“鑒賞伴侶”之間找到瞭一個完美的平衡點。我尤其欣賞它對不同時期精品集的提煉,那些被挑選齣來的代錶作,每一幅都配有簡短但極富洞察力的描述文字。這些文字的妙處在於,它們沒有過多地糾纏於晦澀的學術名詞,而是直擊藝術品的靈魂所在,讓你在最短的時間內捕捉到作品的精髓和它在人類藝術史上的地位。閱讀的過程,簡直是一場精神上的漫遊。我甚至開始想象,如果我身臨其境,站在那些巨幅油畫前,麵對那些細膩入微的雕塑時,那種震撼感將是何等強烈。這本書讓我對“不虛此行”有瞭更明確的定義,它把博物館的精華濃縮在瞭指尖,讓我對有限的遊覽時間有瞭更高效的分配策略,那種掌控感,非常令人滿意。

評分

拿到這本書時,我最先注意到的不是那些名畫,而是它那極具設計感的版式布局。現在的藝術指南動輒搞得花裏鬍哨,要不就是信息量過載到讓人頭暈眼花,但這本書的排版卻達到瞭古典與現代的完美融閤。大片的留白,使得那些高分辨率的圖片得以充分“呼吸”,每一張圖片都有足夠的空間展示其細節紋理。字體選擇典雅而不失現代感,段落之間的層次感非常清晰,即便是復雜的曆史背景介紹,也能被梳理得井井有條。我注意到它對特定文化區域的介紹,比如埃及館和亞洲藝術區,那種尊重和詳盡程度,顯示齣編纂者對多元文化的深刻理解。它不是那種生硬的、官方的宣傳手冊,更像是一位博學的老朋友,帶著你緩緩穿過曆史的長廊,不急不躁地為你講述每一個角落隱藏的秘密。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讓我對那些原本不太熟悉的藝術門類也産生瞭濃厚的興趣。

評分

這本書的重量和厚度,讓我産生瞭一種奇特的儀式感。它仿佛是一個邀請函,邀請我進入一個由時間、材料和人類想象力構築的宇宙。我發現自己常常不是在“查找信息”,而是在“進行對話”。例如,它對某些雕塑作品的材質和光影處理的描述,精確到瞭令人發指的地步,讓你仿佛能感覺到大理石在指尖的冰涼。這種文字與視覺的緊密配閤,極大地提升瞭我的藝術“嗅覺”。我過去看藝術史書,總覺得那些文字和圖像是分離的,但在這本指南裏,文字是眼睛的延伸,是觸覺的補充。它成功地把一個龐大機構的復雜性,轉化成瞭一種可以被個體吸收和消化的知識流。閱讀這本書,需要的不是死記硬背,而是心平氣和地去感受,去接收那些跨越韆年的美學信號。

評分

這本厚厚的指南,拿到手沉甸甸的,感覺就像手裏捧著一塊藝術史的磚頭。封麵那張熟悉的圖像,我已經見過無數次瞭,但當它以如此精美的印刷質量呈現時,還是讓人心頭一震。翻開扉頁,那種油墨的香氣混閤著紙張特有的乾燥氣息,瞬間把我拉進瞭那個宏偉的殿堂。我本來隻是想快速瀏覽一下,看看有沒有我特彆感興趣的展廳布局,結果,時間就像被施瞭魔法一樣,一晃就過去瞭兩個小時。我對著那些精美的彩色插圖發呆,那些來自不同文明、不同時代的傑作,僅僅是照片就足以讓人屏息。我特彆喜歡它對不同館藏區域的劃分,邏輯清晰得讓人贊嘆,仿佛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在耳邊低語,告訴你接下來該把注意力投嚮何處。那種對細節的關注,從建築風格的介紹到特定時期藝術品的演變脈絡,都處理得恰到好處,既不過分學術化讓人望而卻步,也絕不流於膚淺的走馬觀花。它不僅僅是一本地圖冊,更像是一部精煉的、觸手可及的藝術通識課本,讓人對“大都會”的博大精深有瞭初步而深刻的敬畏。

評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

非常棒的産品 京東配送快速,快遞員服務態度好,換貨方便周到,售後問題解決迅速,值得全五好評!

評分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是美國ZUI大的藝術博物館,與英國倫敦的大英博物館、法國巴黎的盧浮宮、俄羅斯聖彼得堡的艾爾米塔什博物館並稱世界四大博物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主館位於美國紐約5號大道,占地麵積13萬平方米,另有位於麥迪遜大道945號的布勞耶分館和位於崔恩堡公園的修道院分館。它藏有展品超過200萬件,擁有17個展覽部門,248個展室,常年展齣的作品超過一萬件,是當今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型博物館。

評分

老李的文字,笑罵由人,可以睡覺前一看

評分

質量非常好,與描述一緻,大品牌值得信賴,物流送貨速度也很快,就行自己在超市購物一樣的便捷!

評分

全彩銅版紙,印刷精美。去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參觀前建議學習一遍,效果會更好。

評分

特彆棒!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去過三次,看瞭書中介紹還想再去看看

評分

便宜,我去沒二十個字還不讓評價瞭是不是,哎喲我去

評分

電影大師李翰祥1948年到1979年,兩岸三地迴憶錄,一字未刪,完整收藏。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