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是文字禮物;《器物帖》是美好生活的一則邀約
200件日本生活器物“選擇、使用”竅門集
小器物裏見大生活
天天見麵的器物如何用齣新鮮感?
白色器皿+白色器皿能玩齣什麼花樣?
飯碗和酒杯還有怎樣齣人意料的用法?
器物上的花紋不僅是裝飾那麼簡單
搭配得當,平麵的餐桌也能“高下立見”
百餘全彩圖片,十數民藝作傢
帶你聆聽來自器物的聲音
井藤昌誌、山本教行、阪本工、大榖哲也……
日本民藝傢親自傳授200件器物“選擇”和“使用”之關竅
日本民藝傢公開傢庭食譜,帶你親曆創作者的傢庭故事和生活趣味
200件器物“選擇、使用”竅門集
“選擇器物,就是選擇一段生活。”
白色器物、彩色器物、紋飾器物、染付器物……各有適用的場閤與搭配特點,如何發掘齣它們的本能?作為創作者,民藝傢們愛用的器物是什麼,他們又踐行著怎樣的創造準則?
《器物帖》圖文並茂解說不同器物選用竅門與彆齣心裁的使用方法,與你分享創作者的生活趣味。yin領你發掘物與器的融閤之道,在器物使用中展現自己du一無二的生活態度。
SML是標準製造實驗室(Standard Manufacturer Laboratory)的縮寫,公司旨在提供具備當代水準、乃至為後世立範的産品。以民藝器物為中心,希望承載任何世代和國籍的人都能欣賞的設計,創作一直能為大傢所渴望的器物。
日常器物 “使用、選擇”竅門集 1
白色器物- 隻有白色也可令餐桌如此悅目-3
彩色器物- 菜品與容器的配色之趣-21
紋飾器物- 盡顯紋飾之美-35
染付器物- 用雅緻的染付器物打造時尚餐桌-49
形態各異的器物- 各種形狀的組閤搭配-73
綠植與器物- 選擇與花草相配的器物-83
待客的搭配之道- 小心思讓餐桌更喜慶-97
展現收納之美- 裝飾和收納的美麗創意-103
戶外也器物- 讓戶外用餐更加美味-111
創作者的生活 117
大榖製陶所 大榖哲也?桃子- 滋賀縣 信樂-118
LABORATORIO 井藤昌誌- 長野縣 鬆本-140
小鹿田燒 阪本工- 大分縣 日田-158
岩井窯 山本教行- 鳥取縣 岩美-176
同樣的器物竟可如此不同 幾個創意教你玩轉器物 57
漆- 白漆摺沿盤-58
帶蓋器物- 蓋盅-62
玻璃碗- 縱緞紋麵鉢-64
陶闆- 流描陶闆-66
大盤- 早餐盤-68
各種酒杯-70
需要瞭解的器物基礎知識 201
譯注 206
超越造作
創作唯有自己纔能製作的東西(節選)
……
井藤(昌誌)上高中時就邂逅瞭橢圓木盒。少年時的他喜歡垂釣,愛讀的戶外雜誌上有介紹橢圓木盒的文章,介紹在日本正式推廣夏剋傢具的藤門弘。不過,那時他隻是模糊地想“還有這樣的東西啊”。
高中畢業,他離開瞭傢鄉岐阜縣,到富山的大學學習人類學。大學畢業後沒有迴老傢,在東京的公司就職。過著上班族的日子,他頭腦中逐漸萌生齣一個疑問:“我一生都會這樣在東京工作下去嗎?”
那時,他遇見瞭唐津的陶藝傢中裏隆的作品。井藤以前就對傢具、生活用具和西裝之類的事物感興趣,他看過許多器物,被中裏製作的大氣、自由豁達的器物所深深吸引。然後,他想:“我也要像他那樣,創作能錶現齣作者品格的器物。”
是選陶藝還是木工,他有些遲疑,最終還是決定去離老傢不太遠的高山市,在那裏的木工職業訓練學校上課。從學校畢業後,在木工匠人永田康夫門下學徒三年,2003 年在岐阜縣獨立。據說從那時候起,他就自然而然地轉嚮夏剋風格的傢具瞭。
在學徒時期,井藤再一次邂逅瞭夏剋風格的傢具,因為師傅與之前關於橢圓木盒的文章裏寫到的藤門弘也私交甚深。“我再一次覺得橢圓木盒真美,就去找書來看,自己開始調查製作方法。後來做亞麻品牌的朋友想讓我給他做個原創針綫盒。我就做瞭個橢圓木盒,朋友很吃驚,結果就一下子傳開瞭。”
2009 年,他為瞭尋找濕度低、適閤製造木盒的地區,移居到瞭鬆本。老藥店的西式風格建築也是他移居的決定性要素,他重新裝修瞭店麵,一樓是銷售橢圓木盒和西裝的“the BOX SHOP”和咖啡& 藝術館“LABORATORIO”。妻子萬紀子也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她說,既然開瞭店,“就要服務於客人”。傢裏烹飪齣好吃的菜品,就加在咖啡館的菜單上,自傢試用之後覺得好的東西纔銷售給客人。店內傳遞齣這樣一種氣息:兩人十分熱愛生活。
井藤迴首,自己愛生活,或許是因為孩童時期曾讀過《大草原上的小房子》和《湯姆?索亞曆險記》。“將應季的收獲做成菜肴等場景構成瞭生活的一個畫麵。從那種生活中發現喜悅,幼小的心靈會覺得很充實吧。”
在長大成人之前,井藤從沒想過自己竟會把手工活當作營生。更是半點也沒想到做的是上高中時看到的橢圓木盒。然而兜兜轉轉,曾感興趣的東西卻與如今的生活聯係到瞭一起。
“在無法重來的人生裏,有緣邂逅的東西總是與某些彆的東西相聯係。也許這就是幸福的活法。”
“我想在自己生命的延長綫上去創造。”井藤多次說齣這句話。“至今為止,我遇到瞭許多器物和許多人,那些令我怦然心動的經曆,會在作品上反映齣來。我覺得,這不就是最自然的方式嗎?”
買下器物
就是買下一段生活(節選)
眾所周知,岩井窯山本教行的器物很能襯托菜品。
他製作的器物,尺寸形狀各異,釉色和紋樣色彩斑斕,技法獨特。就算隻遠遠觀望,心都會悅動,實際去使用則更能感受到其魅力。稱手的尺寸、自然容納菜肴的器形、顔色和圖案的搭配,無論裝盛日餐還是西餐都十分適閤。盛好菜品時纔第一次發現,這容器,懂得如何讓菜肴更加誘人。這與山本將他自己稱為“實感主義者”有很深的聯係。
“製作自己想用的器物,然後實際去使用,若不反復去這樣做,就無法做齣好的器物。彆人的東西,如果不多去使用,就不會知道它真正的好處。”
就算第一眼看不齣哪裏好,先放在手邊,這期間的某個時刻,你會突然看到那件器物的本質。所以感興趣的東西,要盡可能買迴來使用。把價格昂貴的李朝白瓷壺用來養花,民藝巨匠濱田莊司的容器也不惜於在平常餐桌上使用。“這些都是為瞭讓人使用而誕生的器物,所以全都要拿來使用。放入東西,纔能感覺到容器本身的力量。”
岩井窯的窯廠內有一座資料館,山本就是在這座館中展示至今為止收集的器物。那座叫作參考館的建築裏,不僅有陶瓷器,還擺放著繪畫和織染,漆器與木工藝品,金屬工藝品,筐簍等古今東西各種各樣的手工藝品。此外,跟窯廠並設一處的咖啡館和餐廳裏也到處擺放著山本的藏品,搭建齣瞭如同外國繪本裏描繪的異世界般的空間。看到、使用、品味如此龐大數量的收集品,將其精華在自己的作品中升華。正因為如此,山本的作品纔如此多彩。
“並不是單純因為喜歡而收藏。使用什麼樣的東西,從它上麵就能夠吸收到什麼。這樣慢慢在自己體內積澱下來的東西,會化作作品的器形,顯現齣來。”
終極的創造,山本說,是“自己的作品和生活用具閤為一體,整個生活創作齣一個故事”。岩井窯,正是作為可以切身感受到一個故事的場所,存在於此處。
在生活中,從一把椅子、一把勺子開始,選擇讓自己舒服的器物。這種生活的纍積,會讓作品誕生齣難以名狀的情緒。
……
有一件器物能顯示齣山本的創作姿態,那就是兒童飯碗。他接到訂單,把孩子的姓名也一並燒製在碗上,就成瞭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飯碗。那碗中融入瞭山本的思想,他希望孩子從小就學會與器物相處的方法。
“就算是兩歲的孩子,也要讓他在使用時注意不要損壞陶瓷碗。下手沒輕重的話碗就會破損,這個意識既已在頭腦中形成,就要用身體去記憶,養成輕拿輕放的習慣。器物有種感染人的力量。可當今時代,人們隻追求方便和安全性,剝奪瞭孩子從物品中學習的機會。‘會破損’這點原本就是物品的要素。”
與“會破損”的東西相同,山本認為,重的東西也很必要。“並不是什麼東西都越輕越好。器物,要具有與其相稱的重量。”實際拿到手裏,用自己的手去感覺,選擇重量閤適的飯碗,這就是用切身感受去選擇。
山本說:“發現東西,就是發現自己。”民藝巨匠之一,陶藝傢河井寬次郎留下一句話:“買迴東西。買迴自己。”山本認為正如其所言。
“若單純認為買瞭個東西,也許會覺得很貴。但買迴器物,就是買迴瞭自己的一段生活。舉個例子,比如有個很喜歡的咖啡杯,你花大價錢買瞭迴來。在繁忙的日子裏,用這個咖啡杯喝咖啡的時刻,恐怕對你來說,會成為任何東西都無法替代的時光。”
要不時直起腰,去尋找什麼能讓自己滿足。“這樣去尋找自己的話,就會發現如何纔能舒適、直率地生活。”山本微笑道。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那種帶著歲月痕跡的紙張質感,配上古樸的字體排版,仿佛一下子就把你帶迴瞭那個講究手作和匠心的年代。我一拿到手,就忍不住反復摩挲封麵,那種略微粗糲卻又沉穩的觸感,讓人心生敬畏。內頁的印刷質量也相當齣色,墨色濃淡處理得恰到好處,尤其是一些描摹圖樣和細節特寫,清晰得讓人能感受到創作者的用心。整體來看,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個精心製作的工藝品,擺在書架上都覺得倍有麵子。閱讀過程中,我發現作者在版式編排上也花瞭不少心思,留白得當,不會讓人覺得信息過載,讀起來非常舒適。這對於一本探索“器物”精神的書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它讓閱讀本身也成為瞭一種對美的欣賞和體驗,讓人願意沉下心來慢慢品味每一個章節,體會那種由內而外的精緻感。
評分坦白講,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相對晦澀難懂的書,畢竟“器物”這個主題聽起來就帶著某種專業門檻。然而,作者的知識體係構建得非常巧妙,他用一種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將深奧的哲學思考融入到對具體物件的剖析之中。比如,當他談論到某個工具的結構時,會自然而然地引申到古人對效率和閤理的理解,這種由錶及裏的剖析邏輯,既滿足瞭我的求知欲,又不會讓我感到知識的堆砌。更難得的是,他平衡得非常好,既有對傳統技藝的尊重和贊美,也沒有盲目推崇,而是能用一種現代的、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曆史遺留下的智慧。這種既有深度又有廣度的探討,讓這本書的價值遠超一般的文化普及讀物,它更像是一本關於生活哲學的入門指南,教你如何從日常的“物”中,去探尋更本質的“道”。
評分這本書的行文風格實在是太迷人瞭,它不是那種闆著臉孔說教的學術著作,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友,娓娓道來他對於世間萬物的觀察和感悟。作者的語言充滿瞭畫麵感和煙火氣,他講到一件器物時,不隻是描述它的材質和用途,更能勾勒齣它在過去某個特定場景下被使用的情景,讓人仿佛能聞到那時的柴米油鹽味,感受到那份人與物之間微妙的情感聯結。這種敘事方式極具代入感,讓我讀起來完全沒有負擔,反而有一種在舊時光裏漫步的愜意。我特彆喜歡他穿插的一些個人體驗和隨筆式的感嘆,這些細節讓冰冷的“器物”瞬間有瞭溫度和生命力,不再是博物館裏靜止的陳列品,而是有故事、有靈魂的載體。讀完一章,總感覺自己的感官都被打開瞭,對身邊那些習以為常的東西,都有瞭更深一層的理解和尊重。
評分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在於它對“使用價值”和“精神價值”之間關係的細膩闡釋。在如今這個追求快速更新迭代的時代,我們似乎越來越習慣於將物品視為消耗品,很少去思考它們被製造齣來的初衷以及它們所承載的時間價值。作者通過對一些看似普通卻曆經滄桑的物件的描摹,有力地反駁瞭這種快餐式的消費觀。他讓我們意識到,每一個打磨的痕跡、每一個磨損的角落,都是時間留下的勛章,是使用者的故事。我讀到一處關於老傢具的描述,它不再是冰冷的傢具,而是一個傢庭的見證者,是幾代人生活軌跡的縮影。這種對“物哀”之美的捕捉,非常剋製且高級,它沒有煽情,卻能直擊人心最柔軟的地方,引發我們對自己生活方式的深刻反思——我們與我們所擁有的東西,究竟是什麼關係?
評分對於一個熱愛文化和曆史的朋友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份絕佳的禮物。它的內容跨度相當大,從衣食住行中的細微末節,到大型器皿的形製演變,都有所涉及,展現齣作者紮實的學識儲備。但最棒的是,作者的錶達方式始終保持著一種溫度和激情,讓人感受到他對所研究對象的真摯熱愛,而非冷冰冰的學術梳理。每次翻開書頁,都像是在進行一次充滿驚喜的探險,你永遠不知道下一頁會遇到哪一種被遺忘的美好。讀完後,我明顯覺得自己的“觀察力”提升瞭,走在街上,看建築的結構,看路邊攤的工具,都會不自覺地去揣摩它的設計意圖和曆史傳承。這本書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視角去看待我們所處的世界,它提醒我們,真正的文化底蘊,都藏在那些被我們忽略的、觸手可及的“器物”之中。
評分很不錯的書籍!值得擁有……喜歡日本美食可以看看喲!
評分送貨速度很快,摺扣挺大,買瞭屯著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極好,服務好商品好非常滿意,無可挑剔。
評分為您呈現每日桌上不可或缺的樸素美好
評分商品質量好,滿意。
評分還好。。快遞有些慢。
評分陶器用於飲食,可治愈人心
評分羨慕已久的書,今天終於拿到手,很滿意,會細細研讀,度過美好時光,推薦給大傢。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