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視野下的妙筆勾勒,上百幅關於中國藝術、西方藝術的精美插圖;
◎作者耗費三十年心血,五易其稿,言簡意賅,通俗易懂;
◎著名學者傅國湧老師作序推薦;
本書既從中國藝術的曆史演變中呈齣瞭不同時期的藝術風貌:遠古嬗變,秦漢氣魄,六朝風韻,唐代氣象,宋人心態,元明清趣味,又從藝術的曆史展開中,對各門藝術的中國特色進行瞭深入的介紹:服飾、彩陶、青銅、建築、繪畫、書法、詩文、小說、戲麯。
作者的一個觀點,是發現莊子的道與現代、近代西方思想傢所討論的美與藝術的情況頗多近似或相同,從而認定莊子的道正是中國的藝術精神。這對研究中國藝術精神具有開創性的作用。
吳式南,溫州人,溫州大學文學評論教授。教授文學評論和寫作,研究中國藝術。
第四章毛筆與水墨
中國藝術,特彆是中國繪畫,它的獨特的魅力是與它所使用的獨特的工具——毛筆與水墨不可分的。
下麵試分析兩幅當代人的畫作——
韓羽的《冷月葬詩魂》(林黛玉)是一幅很典型的中國水墨寫意人物畫。作為一幅《紅樓夢》的插圖,畫傢對原著做瞭很精闢獨到的篩選,錶現獨具匠心,有很高的獨立性和觀賞價值。
首先,我們看畫傢的落題,《紅樓夢》中寫林黛玉的情節很多,詩詞亦很多,畫傢特撿七十六迴“凹晶館聯詩悲寂寞”,即中鞦夜黛玉和湘雲於湖畔的一個聯句,但改瞭一個字,把原句的“花魂”改為“詩魂”,入神瞭。林妹妹固然如花美春,但她本質上是詩,豈不是“詩魂”一個?“冷月”、“葬”兩個詞傳達瞭林妹妹的孤高、素潔和悲劇身世,這五字,其情其境其氛圍,確把林妹妹給勾魂瞭。所以,這畫題的切入,很具慧眼。
其二,在情節設置上,林黛玉月下亭立,孤影一身,垂首俯臂,拄著花鋤作凝思狀,使人看瞭很快就聯想到林妹妹的淒愴而雅潔的一生,恰如二十七迴的葬花(“埋香塚飛燕泣殘紅”)、九十七迴的魂歸離恨天(“瀟湘館焚稿斷癡情”)這些林黛玉生命史上的焦點。畫傢不粘滯於某個具體情節,但作瞭極富典型性的綜閤的瞬間把捉,可看作是林黛玉這一藝術形象的“標準照”瞭。
第三,在形式上,運用典型的中國繪畫手法,淡墨細綫,灰藍色的水彩,盡管《紅樓夢》是一部艷書,但畫傢摒棄重彩和工筆,純用水墨寫意簡筆,確乎淡如水、雅如詩、潔如月瞭。而背景用浸暈的墨彩層層渲染朦朧的水月,像一巨輪充塞整個畫麵的空間,籠罩著整個人物的身姿,既顯的非常的皎美,又有一股濃濃的悲劇情調流溢於畫裏畫外,不禁為之叫絕。
畫傢沒有給我們提供林妹妹的美麗的花容,也沒有去描繪林妹妹的衣飾的華彩,那是多餘的,因為整個意境已成功地端在我們麵前瞭:那是一抹亭亭玉立的潔淨的蓮荷,那是一股淡淡的來自林間的清風,那是在無盡皎好的月色之下,飄蕩於充溢於宇宙之間的一瓣香氣,那是一個為東方深厚的文化所孕育齣來的貞美的詩魂!
由此,我們越發覺得中國文化藝術精神的極其可貴。這種精神的産生,一方麵當然來自中國古代的偉大哲學,來自中華民族的群體心理結構,另一個重要的方麵,也不能不思索它實在是得益於中國文化藝術創作的獨有的工具:毛筆、水墨、宣紙。一枝簡單的毛筆就如同中國人使用的一雙吃飯的竹筷,神奇無比。毛筆的婉轉鋒毫,蘸墨性能,運用時的提腕、運氣,既能馳騁縱橫,抒盡情意,又能恣肆捭闔,窮形極貌,真是一枝毛瑟槍,抵得精兵韆萬;其揮灑自如,縱橫天下,無堅不摧,無幽不緻,叫中國人耍盡風流。正如豐子愷先生曾經說過的一句很精闢的話:中華民族的整個精神就全寄托在著毛筆裏頭啊!
由毛筆的蘸墨和浸水,這“水”+“墨”(水墨)又成瞭中國藝術(繪畫)的化名。這水墨又仿佛與中國人的太極陰陽的宇宙觀照相對應(“水”即陰,“墨”即陽),一白一黑,一柔一剛,雖可囊括天地萬物之生命和風神。“黑”(“墨分三色”,特彆是紅黃藍這所謂三原色)與“白”實乃天地之本色。所以,這水墨精神實在也是最深度地透射瞭中國人極多的哲學性靈。
不隻如此,從毛筆的勾勒,又順應産生瞭另一個重要的部件——綫條:這中國藝術的生命基因。這綫,真是偉大的綫,神奇的綫,妙不可言的綫!當綫和水墨相結閤,就使中國的文化藝術鳴奏齣永恒不絕而又魅力無窮的歌。而正是從這樣的意義上,我們覺得從純形式來看,是否可以作這樣的概括——
毛筆(綫)+水墨+淡彩=中國藝術精神。
或者說,中國人的意態就是附麗於這三者之中,從而獲得瞭最富於本體特徵的淋灕宣泄。這種意態從其根本特徵來說,是散淡的,柔婉的,強韌的,猶如中國的太極拳不同於西方體壇上的濃烈、剛勁、直砍的拳擊和相撲。事實上,這三閤一,不隻産生瞭中國的世界之絕,而且其本身就是中華民族簡樸、智慧、神奇、幽遠、渾厚這種根本風格的結晶和産物。
再看一幅被稱為前衛藝術傢硃新建的極有特色的《在夢醒時分》,這可以看作是中國水墨人物畫的最新派形態。
它是畫女人胴體的。用的是稚拙的綫條,略具諧謔的造型,臉孔也絕對不是傳統的美人臉,與看慣瞭的西洋女子胴體畫:豐富的麯綫,白皙的肌膚,漂亮的臉蛋,全裸的軀體相比,也許俗不可耐。但決沒有挑逗,是生活的大寫真,一點也不猥褻。與傳統的美人懷春畫之含蓄、象徵、暗示也不同,這個女人隻是“一點”式,穿一條帶子似的褲衩,全身一絲不掛,也許大有傷風化而違反傳統的女人觀瞭。但它俗的實在,野的生趣,整幅作品就像一塊“軟玉溫香”的肉條在灑潑地發齣氣味,充滿瞭正常的性感和誘惑,嚴肅莊重,淺白的可愛可貴。這個女人全身作兩摺麯綫(),左臂攔胸,右手托腮,斜倚在房內沙發上。一隻颱燈,脈脈清輝十分柔和,背景則是獨具風格、顛三倒四的大片題字:“大豐新建九二年畫卡拉OK。你以為從我這裏能找到幸福,要知道傷心總是難免的,在每一個夢醒時分。”稚拙的字跡,酸溜溜地透露齣一種無可奈何的心跡。女人的錶情是淒愴、苦澀,百無聊賴,錶達對情欲的真摯渴望。有人評說,這是“現世現實主義,以嬉皮笑臉的生活場景,來唾棄空洞無物的理想主義”。我覺得說得有理,但不應該作為貶詞。因為藝術開始撕下僞麵,躲開僞學者、僞英雄,有何不好?而從中國畫本身來看,它對傳統文人畫又是一種突破,呈現瞭多元的意誌和手法:既可文雅,也可諧謔;既可莊嚴,又可俗趣。古人說的好,“道不離眾”。俗,纔能遠;俗,纔有永恒可言。這又是一條藝術鐵律。
……
開場白
人們之談論藝術,猶如人們之談論男人和女人,幾韆年前就開始瞭,一直談論到現在,而且以後還要繼續下去,談不完,談不全,永遠新鮮,永有魅力。
為什麼會是這樣?因為藝術之所以産生,恰如蠶兒之所以要吐絲,女人之所以要生孩子,乃是齣於自身生命的躁動,乃是人類的生命衝動與外界刺激相互碰撞的結果。這個過程無始無終,一直與人類共同著生存。藝術是“大自然的升華”,藝術是“人性的投影”。人們為瞭要審視和完善自己的生命和人性,就必須要審視和完善自己製造的藝術;不懂得藝術,不喜愛藝術,就不懂得和不喜愛自己的生命和人性,那他(或她)的存在,就無異是一個還未能脫離濛昧狀態的野蠻人,活著就和死瞭沒有什麼區彆。用我們這個時代的流行語言來說,藝術就是一個純真少女的夢[如附圖]:赤裸裸的,質樸樸的,在這個夢中,交織著她(他)們的歡樂和追求,痛苦和奮鬥,寂寞和希望……
男人們,女人們,讓我們來到藝術的世界中作些漫步吧。當你把生存的實境和這個少女的夢幻兩相摻和時,我們的生命和人性狀況就會變得更美麗。
趙鑫珊說,“對(繪畫)藝術創作的衝動和要求,原是與人性同在的。洞穴岩壁畫便足以說明這一點。這是原始人在飽暖之後的所作所為。在‘飽暖思淫欲’這句話的後麵,還要加上‘思繪畫,思舞蹈,思音樂,思戲劇’這纔全麵些。”趙氏還說,“人活在這個世界上有些基本問題恐怕永遠會一再糾纏住我們不放。比如……人為什麼活著?盡管我們的先輩對人生的意義有過許多精闢的論述,但活在今日的你和我,還有他,仍舊要親自追問‘人乾嗎活著’這個最古老的問題。齣於同樣的道理,盡管我們的先輩對藝術本質有過許多富有哲理的論述,但我們仍然要再追問一次,不親自追問一次,好像就不是人”。(趙鑫珊《對繪畫藝術的哲學思考》,《藝術世界》1992年第5期)
在世界已進入一體化的今天,在歐美的現代主義藝術五彩繽紛叫人目不暇接、眼花繚亂的今天,我們源遠流長、璀璨奪目的中國藝術又是怎樣的?它的根本精神是什麼?它到底具有何種獨自的、超乎尋常的特色?這是今天每個站立且開始富裕起來的中國人的自發的問題。朋友們,讓我們在茶餘飯後,在工作和學習的閑暇,以圖文相諧的形式,作些漫步吧。因為是“漫步”,我們將避免學院式的枯燥的高頭講章,也摒棄玩弄自己都不清楚的時髦術語的連番轟炸,和徒作堆泥式的龐大而空洞的文字遊戲。我們也不遵循以史的方式,按大師或名作的綫索作係統講述。我們隻是從中國藝術精神的幾個基本方麵著眼,著重撿一些近現代的富有特徵的作品(包含小品),用散文的形式輕鬆道來,且與西方藝術的比較之中,隨景移步,走到哪裏說到哪裏,景之所遇,興之所緻吧。
是為開場白。
坦白說,這本書的理論深度是超乎我預期的,它並沒有停留在“這個作品很美”的錶麵贊嘆,而是深入挖掘瞭藝術背後的社會、文化和權力結構。作者對不同曆史時期藝術贊助人的影響進行瞭精彩的剖析,比如美第奇傢族對文藝復興藝術的塑造,以及後來沙龍製度對學院派藝術的壟斷和反抗。這種從“作品本身”嚮“作品如何被創造和消費”的視角轉換,極大地拓寬瞭我的理解邊界。我過去總是孤立地看待藝術品,而這本書卻讓我看到瞭藝術是如何嵌入人類曆史的宏大敘事中的。特彆是其中對不同文化背景下“美”的定義的比較,簡直是思想的火花。比如,東方美學中對“空”的強調和西方古典主義中對“完整性”的追求,通過作者的梳理,形成瞭有趣的對話,讓我開始反思我們自己文化中的審美標準是如何被塑造的。這本書的論證邏輯非常縝密,引用瞭大量翔實的文獻和案例,但行文又不失激情,讓人讀後迴味無窮。
評分這本書簡直是打開瞭我對色彩的全新認知!那些關於光影變幻的描述,細膩得如同觸手可及的絲綢,我以前從未想過一塊簡單的畫布上,顔料的堆疊和稀釋能營造齣如此深邃的空間感。作者對不同畫派中色彩哲學的探討,尤其讓我印象深刻。比如,印象派如何捕捉轉瞬即逝的光綫,以及後印象派如何用色彩來錶達內在的情感張力,這些分析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文學的韻味。我常常在閱讀時,忍不住停下來,翻閱我收藏的那些大師作品的圖片,再對照書中的文字,那種“原來如此”的頓悟感,是閱讀過程中最美妙的體驗之一。特彆是書中對比分析瞭文藝復興時期威尼斯畫派對色彩的運用和佛蘭德斯畫派對細節的執著,這種跨時代的對話,讓我對藝術史的脈絡有瞭更清晰的理解。它不僅僅是介紹色彩理論,更像是在教你如何“看”世界,如何用藝術的語言去解讀生活中的每一個瞬間。讀完後,我發現自己對天空的藍色、樹葉的綠色都開始有瞭更復雜的感知,不再是簡單的名詞,而是充滿瞭層次和故事。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相當老道,讀起來完全沒有那種枯燥的藝術史教科書的沉悶感。作者似乎非常擅長用講故事的方式來引入復雜的概念,每當我們即將被那些專業的術語淹沒時,總會插入一個引人入勝的藝術傢生平軼事或者某個著名作品背後的“小秘密”,立刻就能把讀者的注意力重新拉迴來。我尤其喜歡它探討媒介與形式之間關係的章節,比如油畫顔料從礦物到植物油的演變,如何直接影響瞭作品的保存度和視覺效果,以及雕塑材料的選擇——大理石的冰冷與青銅的厚重——是如何反過來塑造瞭雕塑傢想要錶達的“重量感”和“永恒性”。這種由技術到哲學的過渡處理得非常自然流暢,讓人在享受故事的同時,不知不覺就吸收瞭大量知識。感覺作者像是我的私人導遊,不急不躁地領著我走過漫長的藝術長廊,每到一個關鍵展品前,都會停下來,用最生動有趣的語言進行講解,而不是一味地灌輸日期和流派名稱。讀完後,我有一種強烈的衝動想去博物館,重新審視那些我曾經走馬觀花的作品。
評分我必須承認,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對“藝術傢的內心世界”的挖掘。作者沒有把藝術傢們塑造成高高在上的天纔符號,而是將他們置於真實的人性睏境之中。那些關於創作焦慮、市場壓力、以及個人信仰與時代潮流的衝突,都被描繪得淋灕盡緻。閱讀這些傳記式的片段,我感覺自己仿佛真的進入瞭那些工作室,感受到瞭顔料的氣味和畫筆劃過畫布的摩擦聲。書中對某些“爭議性”作品的解讀尤其精彩,它沒有簡單地給齣對錯評判,而是平衡地呈現瞭當時社會對作品的排斥與後來對其價值的重新認識,這種曆史的復雜性處理得非常高明。它教導我們,藝術的價值往往是在時間的長河中沉澱和完成的,今天的“離經叛道”很可能就是明天的“經典範式”。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增長,更是一種麵對不確定性、保持獨立思考的人文精神的滋養。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紙張的質感、字體的選擇,乃至內文插圖的排版,都體現齣一種對閱讀體驗的尊重。雖然內容很厚重,但拿在手裏卻感覺恰到好處,翻閱起來非常舒適。我尤其贊賞作者在討論“構圖”和“空間感”時,所配的那些剖析圖。很多藝術書籍隻是簡單地放上作品圖片,但這本卻用清晰的綫條圖標示齣瞭黃金分割、對角綫引導綫,甚至是對稱軸的運用,讓原本抽象的“視覺平衡”概念變得可視化、可操作化瞭。對於一個有著強烈動手欲望的讀者來說,這種圖文並茂的講解簡直是福音。我甚至嘗試用書中的構圖原則去分析我拍攝的照片,立刻發現自己以往的隨意構圖有多麼缺乏章法。這種從理論到實踐的無縫對接,讓這本書的實用價值大大提升,它不僅讓你成為一個更好的“欣賞者”,也激勵你成為一個更用心“創造”的人。
評分不錯,包裝嚴密,毫無損害,內容編寫很好!
評分發現藝術之美發現藝術之美
評分書很沉,紙質不錯,但一副會散架的樣子
評分祺四的八卦藝術史,講故事的精美畫冊。
評分京東送貨很快,書籍都是正版,已經放棄某當,慢慢開始信任京東。
評分挺好,印刷的很精良,很喜歡,好書
評分包裝完好,內容豐富,快遞給力,感謝京東。
評分使用感覺挺好。質量不錯,值得信賴,如果針對老客戶能再優惠一些就更好瞭!
評分使用感覺挺好。質量不錯,值得信賴,如果針對老客戶能再優惠一些就更好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