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野下的妙笔勾勒,上百幅关于中国艺术、西方艺术的精美插图;
◎作者耗费三十年心血,五易其稿,言简意赅,通俗易懂;
◎著名学者傅国涌老师作序推荐;
本书既从中国艺术的历史演变中呈出了不同时期的艺术风貌:远古嬗变,秦汉气魄,六朝风韵,唐代气象,宋人心态,元明清趣味,又从艺术的历史展开中,对各门艺术的中国特色进行了深入的介绍:服饰、彩陶、青铜、建筑、绘画、书法、诗文、小说、戏曲。
作者的一个观点,是发现庄子的道与现代、近代西方思想家所讨论的美与艺术的情况颇多近似或相同,从而认定庄子的道正是中国的艺术精神。这对研究中国艺术精神具有开创性的作用。
吴式南,温州人,温州大学文学评论教授。教授文学评论和写作,研究中国艺术。
第四章毛笔与水墨
中国艺术,特别是中国绘画,它的独特的魅力是与它所使用的独特的工具——毛笔与水墨不可分的。
下面试分析两幅当代人的画作——
韩羽的《冷月葬诗魂》(林黛玉)是一幅很典型的中国水墨写意人物画。作为一幅《红楼梦》的插图,画家对原著做了很精辟独到的筛选,表现独具匠心,有很高的独立性和观赏价值。
首先,我们看画家的落题,《红楼梦》中写林黛玉的情节很多,诗词亦很多,画家特捡七十六回“凹晶馆联诗悲寂寞”,即中秋夜黛玉和湘云于湖畔的一个联句,但改了一个字,把原句的“花魂”改为“诗魂”,入神了。林妹妹固然如花美春,但她本质上是诗,岂不是“诗魂”一个?“冷月”、“葬”两个词传达了林妹妹的孤高、素洁和悲剧身世,这五字,其情其境其氛围,确把林妹妹给勾魂了。所以,这画题的切入,很具慧眼。
其二,在情节设置上,林黛玉月下亭立,孤影一身,垂首俯臂,拄着花锄作凝思状,使人看了很快就联想到林妹妹的凄怆而雅洁的一生,恰如二十七回的葬花(“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九十七回的魂归离恨天(“潇湘馆焚稿断痴情”)这些林黛玉生命史上的焦点。画家不粘滞于某个具体情节,但作了极富典型性的综合的瞬间把捉,可看作是林黛玉这一艺术形象的“标准照”了。
第三,在形式上,运用典型的中国绘画手法,淡墨细线,灰蓝色的水彩,尽管《红楼梦》是一部艳书,但画家摒弃重彩和工笔,纯用水墨写意简笔,确乎淡如水、雅如诗、洁如月了。而背景用浸晕的墨彩层层渲染朦胧的水月,像一巨轮充塞整个画面的空间,笼罩着整个人物的身姿,既显的非常的皎美,又有一股浓浓的悲剧情调流溢于画里画外,不禁为之叫绝。
画家没有给我们提供林妹妹的美丽的花容,也没有去描绘林妹妹的衣饰的华彩,那是多余的,因为整个意境已成功地端在我们面前了:那是一抹亭亭玉立的洁净的莲荷,那是一股淡淡的来自林间的清风,那是在无尽皎好的月色之下,飘荡于充溢于宇宙之间的一瓣香气,那是一个为东方深厚的文化所孕育出来的贞美的诗魂!
由此,我们越发觉得中国文化艺术精神的极其可贵。这种精神的产生,一方面当然来自中国古代的伟大哲学,来自中华民族的群体心理结构,另一个重要的方面,也不能不思索它实在是得益于中国文化艺术创作的独有的工具:毛笔、水墨、宣纸。一枝简单的毛笔就如同中国人使用的一双吃饭的竹筷,神奇无比。毛笔的婉转锋毫,蘸墨性能,运用时的提腕、运气,既能驰骋纵横,抒尽情意,又能恣肆捭阖,穷形极貌,真是一枝毛瑟枪,抵得精兵千万;其挥洒自如,纵横天下,无坚不摧,无幽不致,叫中国人耍尽风流。正如丰子恺先生曾经说过的一句很精辟的话:中华民族的整个精神就全寄托在着毛笔里头啊!
由毛笔的蘸墨和浸水,这“水”+“墨”(水墨)又成了中国艺术(绘画)的化名。这水墨又仿佛与中国人的太极阴阳的宇宙观照相对应(“水”即阴,“墨”即阳),一白一黑,一柔一刚,虽可囊括天地万物之生命和风神。“黑”(“墨分三色”,特别是红黄蓝这所谓三原色)与“白”实乃天地之本色。所以,这水墨精神实在也是最深度地透射了中国人极多的哲学性灵。
不只如此,从毛笔的勾勒,又顺应产生了另一个重要的部件——线条:这中国艺术的生命基因。这线,真是伟大的线,神奇的线,妙不可言的线!当线和水墨相结合,就使中国的文化艺术鸣奏出永恒不绝而又魅力无穷的歌。而正是从这样的意义上,我们觉得从纯形式来看,是否可以作这样的概括——
毛笔(线)+水墨+淡彩=中国艺术精神。
或者说,中国人的意态就是附丽于这三者之中,从而获得了最富于本体特征的淋漓宣泄。这种意态从其根本特征来说,是散淡的,柔婉的,强韧的,犹如中国的太极拳不同于西方体坛上的浓烈、刚劲、直砍的拳击和相扑。事实上,这三合一,不只产生了中国的世界之绝,而且其本身就是中华民族简朴、智慧、神奇、幽远、浑厚这种根本风格的结晶和产物。
再看一幅被称为前卫艺术家朱新建的极有特色的《在梦醒时分》,这可以看作是中国水墨人物画的最新派形态。
它是画女人胴体的。用的是稚拙的线条,略具谐谑的造型,脸孔也绝对不是传统的美人脸,与看惯了的西洋女子胴体画:丰富的曲线,白皙的肌肤,漂亮的脸蛋,全裸的躯体相比,也许俗不可耐。但决没有挑逗,是生活的大写真,一点也不猥亵。与传统的美人怀春画之含蓄、象征、暗示也不同,这个女人只是“一点”式,穿一条带子似的裤衩,全身一丝不挂,也许大有伤风化而违反传统的女人观了。但它俗的实在,野的生趣,整幅作品就像一块“软玉温香”的肉条在洒泼地发出气味,充满了正常的性感和诱惑,严肃庄重,浅白的可爱可贵。这个女人全身作两折曲线(),左臂拦胸,右手托腮,斜倚在房内沙发上。一只台灯,脉脉清辉十分柔和,背景则是独具风格、颠三倒四的大片题字:“大丰新建九二年画卡拉OK。你以为从我这里能找到幸福,要知道伤心总是难免的,在每一个梦醒时分。”稚拙的字迹,酸溜溜地透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心迹。女人的表情是凄怆、苦涩,百无聊赖,表达对情欲的真挚渴望。有人评说,这是“现世现实主义,以嬉皮笑脸的生活场景,来唾弃空洞无物的理想主义”。我觉得说得有理,但不应该作为贬词。因为艺术开始撕下伪面,躲开伪学者、伪英雄,有何不好?而从中国画本身来看,它对传统文人画又是一种突破,呈现了多元的意志和手法:既可文雅,也可谐谑;既可庄严,又可俗趣。古人说的好,“道不离众”。俗,才能远;俗,才有永恒可言。这又是一条艺术铁律。
……
开场白
人们之谈论艺术,犹如人们之谈论男人和女人,几千年前就开始了,一直谈论到现在,而且以后还要继续下去,谈不完,谈不全,永远新鲜,永有魅力。
为什么会是这样?因为艺术之所以产生,恰如蚕儿之所以要吐丝,女人之所以要生孩子,乃是出于自身生命的躁动,乃是人类的生命冲动与外界刺激相互碰撞的结果。这个过程无始无终,一直与人类共同着生存。艺术是“大自然的升华”,艺术是“人性的投影”。人们为了要审视和完善自己的生命和人性,就必须要审视和完善自己制造的艺术;不懂得艺术,不喜爱艺术,就不懂得和不喜爱自己的生命和人性,那他(或她)的存在,就无异是一个还未能脱离蒙昧状态的野蛮人,活着就和死了没有什么区别。用我们这个时代的流行语言来说,艺术就是一个纯真少女的梦[如附图]:赤裸裸的,质朴朴的,在这个梦中,交织着她(他)们的欢乐和追求,痛苦和奋斗,寂寞和希望……
男人们,女人们,让我们来到艺术的世界中作些漫步吧。当你把生存的实境和这个少女的梦幻两相掺和时,我们的生命和人性状况就会变得更美丽。
赵鑫珊说,“对(绘画)艺术创作的冲动和要求,原是与人性同在的。洞穴岩壁画便足以说明这一点。这是原始人在饱暖之后的所作所为。在‘饱暖思淫欲’这句话的后面,还要加上‘思绘画,思舞蹈,思音乐,思戏剧’这才全面些。”赵氏还说,“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有些基本问题恐怕永远会一再纠缠住我们不放。比如……人为什么活着?尽管我们的先辈对人生的意义有过许多精辟的论述,但活在今日的你和我,还有他,仍旧要亲自追问‘人干吗活着’这个最古老的问题。出于同样的道理,尽管我们的先辈对艺术本质有过许多富有哲理的论述,但我们仍然要再追问一次,不亲自追问一次,好像就不是人”。(赵鑫珊《对绘画艺术的哲学思考》,《艺术世界》1992年第5期)
在世界已进入一体化的今天,在欧美的现代主义艺术五彩缤纷叫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的今天,我们源远流长、璀璨夺目的中国艺术又是怎样的?它的根本精神是什么?它到底具有何种独自的、超乎寻常的特色?这是今天每个站立且开始富裕起来的中国人的自发的问题。朋友们,让我们在茶余饭后,在工作和学习的闲暇,以图文相谐的形式,作些漫步吧。因为是“漫步”,我们将避免学院式的枯燥的高头讲章,也摒弃玩弄自己都不清楚的时髦术语的连番轰炸,和徒作堆泥式的庞大而空洞的文字游戏。我们也不遵循以史的方式,按大师或名作的线索作系统讲述。我们只是从中国艺术精神的几个基本方面着眼,着重捡一些近现代的富有特征的作品(包含小品),用散文的形式轻松道来,且与西方艺术的比较之中,随景移步,走到哪里说到哪里,景之所遇,兴之所致吧。
是为开场白。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老道,读起来完全没有那种枯燥的艺术史教科书的沉闷感。作者似乎非常擅长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引入复杂的概念,每当我们即将被那些专业的术语淹没时,总会插入一个引人入胜的艺术家生平轶事或者某个著名作品背后的“小秘密”,立刻就能把读者的注意力重新拉回来。我尤其喜欢它探讨媒介与形式之间关系的章节,比如油画颜料从矿物到植物油的演变,如何直接影响了作品的保存度和视觉效果,以及雕塑材料的选择——大理石的冰冷与青铜的厚重——是如何反过来塑造了雕塑家想要表达的“重量感”和“永恒性”。这种由技术到哲学的过渡处理得非常自然流畅,让人在享受故事的同时,不知不觉就吸收了大量知识。感觉作者像是我的私人导游,不急不躁地领着我走过漫长的艺术长廊,每到一个关键展品前,都会停下来,用最生动有趣的语言进行讲解,而不是一味地灌输日期和流派名称。读完后,我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想去博物馆,重新审视那些我曾经走马观花的作品。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理论深度是超乎我预期的,它并没有停留在“这个作品很美”的表面赞叹,而是深入挖掘了艺术背后的社会、文化和权力结构。作者对不同历史时期艺术赞助人的影响进行了精彩的剖析,比如美第奇家族对文艺复兴艺术的塑造,以及后来沙龙制度对学院派艺术的垄断和反抗。这种从“作品本身”向“作品如何被创造和消费”的视角转换,极大地拓宽了我的理解边界。我过去总是孤立地看待艺术品,而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艺术是如何嵌入人类历史的宏大叙事中的。特别是其中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美”的定义的比较,简直是思想的火花。比如,东方美学中对“空”的强调和西方古典主义中对“完整性”的追求,通过作者的梳理,形成了有趣的对话,让我开始反思我们自己文化中的审美标准是如何被塑造的。这本书的论证逻辑非常缜密,引用了大量翔实的文献和案例,但行文又不失激情,让人读后回味无穷。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艺术家的内心世界”的挖掘。作者没有把艺术家们塑造成高高在上的天才符号,而是将他们置于真实的人性困境之中。那些关于创作焦虑、市场压力、以及个人信仰与时代潮流的冲突,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阅读这些传记式的片段,我感觉自己仿佛真的进入了那些工作室,感受到了颜料的气味和画笔划过画布的摩擦声。书中对某些“争议性”作品的解读尤其精彩,它没有简单地给出对错评判,而是平衡地呈现了当时社会对作品的排斥与后来对其价值的重新认识,这种历史的复杂性处理得非常高明。它教导我们,艺术的价值往往是在时间的长河中沉淀和完成的,今天的“离经叛道”很可能就是明天的“经典范式”。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面对不确定性、保持独立思考的人文精神的滋养。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色彩的全新认知!那些关于光影变幻的描述,细腻得如同触手可及的丝绸,我以前从未想过一块简单的画布上,颜料的堆叠和稀释能营造出如此深邃的空间感。作者对不同画派中色彩哲学的探讨,尤其让我印象深刻。比如,印象派如何捕捉转瞬即逝的光线,以及后印象派如何用色彩来表达内在的情感张力,这些分析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韵味。我常常在阅读时,忍不住停下来,翻阅我收藏的那些大师作品的图片,再对照书中的文字,那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是阅读过程中最美妙的体验之一。特别是书中对比分析了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画派对色彩的运用和佛兰德斯画派对细节的执着,这种跨时代的对话,让我对艺术史的脉络有了更清晰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介绍色彩理论,更像是在教你如何“看”世界,如何用艺术的语言去解读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读完后,我发现自己对天空的蓝色、树叶的绿色都开始有了更复杂的感知,不再是简单的名词,而是充满了层次和故事。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纸张的质感、字体的选择,乃至内文插图的排版,都体现出一种对阅读体验的尊重。虽然内容很厚重,但拿在手里却感觉恰到好处,翻阅起来非常舒适。我尤其赞赏作者在讨论“构图”和“空间感”时,所配的那些剖析图。很多艺术书籍只是简单地放上作品图片,但这本却用清晰的线条图标示出了黄金分割、对角线引导线,甚至是对称轴的运用,让原本抽象的“视觉平衡”概念变得可视化、可操作化了。对于一个有着强烈动手欲望的读者来说,这种图文并茂的讲解简直是福音。我甚至尝试用书中的构图原则去分析我拍摄的照片,立刻发现自己以往的随意构图有多么缺乏章法。这种从理论到实践的无缝对接,让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大大提升,它不仅让你成为一个更好的“欣赏者”,也激励你成为一个更用心“创造”的人。
评分这本书有着中国特色进行了深入的介绍:服饰、彩陶、青铜、建筑、绘画、书法、诗文、小说、戏等,还有不同时期的艺术风貌。不错,很喜欢。
评分不可多得的好书,十分到位贴地气,京东好书,值得拥有!
评分挺好,印刷的很精良,很喜欢,好书
评分我的八卦之魂~
评分京东自营的书都是正版图书,趁着每次活动领券购买,便宜的不是一点,日常在活动囤书ing……
评分介绍的内容比较冷门,不是大众熟悉的作品,适合艺术爱好者拓展阅读。
评分这书都被蹂躏成这样,还能发出来!不满意!
评分不错的书很系统地阐明了,什么是美。
评分书很不错,值得购买,好看,多读书有益于身心健康,增长知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