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几千年来,百工解决了民生物质和精神之需,百工背后所蕴含的匠人智慧又是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长久以来,在这些被视为粗糙鄙俗的生活生产用具中,存在着被现代人忽略的传统之美,更凝结着当地社群解决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共生关系的传统智慧。《百工》丛书提出“新百工,新民艺”的概念,不仅是传播优良品物的有效途径,更是探索当代生活新美学的重要手段,是深入挖掘、抢救、整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保护和传承将起到一定影响。
  《百工》丛书立足于本民族的乡土历史语境,力图寻找一条百工复兴之路,努力发声并贡献于世界。编辑创作团队将进行实地考察,拍摄影像资料,参照历史文献,重新梳理呈现中国乡村社会现存之“百工”生态。用图文形式,结合当代设计,向读者展现民间手工艺的传承、发展演变以及现状,记录并参与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百工复兴”活动,深入探索吾乡吾土吾民的美学观念,激活民间百工在当代的新生,进而探讨其在当代社会中的运用与可持续发展。
左靖,1970年生。策展人、乡村建设者、杂志主编。曾任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北京)艺术总监,策划过的展览包括“未来考古学”第二届中国艺术三年展、“诗意现实:对江南的再解读”、“我的大学:刘大鸿与双百工作室”、“艺术运动存在吗:影像中的中国当代艺术”等;还曾应邀在奥地利、西班牙、智利、巴西和挪威等国的艺术中心和博物馆策划展览。近年来工作重点转向在地的乡村建设,整理出版当地民间工艺、古建筑保护和再生利用、复兴乡村公共文化生活等。他曾创办并主编《汉品》《碧山》等多种杂志和图书。现供职于安徽大学。
卷首
 崎岖有路,颠沛匪亏(左靖 王国慧)
 呼吸犹存,百工尚在(苏航)
 考工
 工的黄金时代(顾涛)
 墨子的社会蓝图与造物理念(邱春林)
 物的迷宫——读柯律格《长物:早期现代中国的物质文化与社会状况》(陈方山)
 传承
 永康手艺人的师徒关系(卢敦基)
 手工制作与设计——从小事开始学习(文:吉田守孝 翻译:棘丹)
 新知
 在野建筑学:乡村建造学社(王灏)
 邵译农:本心不移,大匠不匠(顾灵)
 田野
 云南白地村纳西族东巴纸田野报告(汤书昆)
 “真实”与“陪伴”——广西天峨壮族传统织布田野调查手记(梁小燕)
行动
 “大栅栏领航员”计划中的手艺传承观察(吴船)
 图像
 夏源关帝庙百工图壁画
 劳作志(刘庆元)
 格物
 说砚(侯拙吾)
 尺素霓裳:笺纸、文学和古版画(李啸非)
 批评
 20世纪70年代的苏格兰:工艺、纪念品以及民族身份的商品化(文:安德里亚·皮奇 翻译:张竝 王彦之)
 作为思想的匠艺(罗敏)
 卷尾
 文献集
 作者简历
摘自《墨子的社会蓝图与造物理念》(文:邱春林)
……
墨子的造物设计原则可以概括为“三便”“三不”。“三便”是便于生、便于身、便于利;“三不”是不为观乐而设计,不为纯粹的装饰美而设计,不为刺激消费而设计。墨子从正反两方面辩证地阐述了他的造物设计原则。
 墨子认为上古时期之所以产生服饰、宫室、车船、器皿,完全是为满足生命的基本需求。他说:“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为宫室之法,曰室高足以辟润湿,边足以圉风寒,上足以待雪霜雨露,宫墙之高足以别男女之礼,仅此则止。凡费财劳力,不加利者,不为也。”“古之民,未知为衣服时,衣皮带茭,冬则不轻而温,夏则不轻而 。圣王以为不中人之情,故作诲妇人,治丝麻, 布绢,以为民衣。为衣服之法,冬则练帛之中,足以为轻且暖,夏则 绤之中,足以为轻且 ,仅此则止。”所谓“圣王”,实际就是上古时期的技术发明家和器具的设计者。墨子认为,上古时期创制器物的宗旨是解决人的基本生存问题,设计的法度也是围绕这个目的而生,如宫室地基的高度只需足以避湿气,边墙的厚度足以御风寒,屋顶的强度能够承受风、霜、雨、雪的压力,冬天的衣服只求轻暖,夏天的衣服只求凉爽。
 在达到这些要求之外,那些既虚耗财力又“不加利”的设计,皆“不中人情”。此处所讲的“人情”,非贵族阶层的私情,是不分贵贱等级的所有人的生存需要。墨子为何希望造物设计遵从古制?“反本修古,不忘其初”的目的不是历史倒退,而是一来希望造物设计者时时记住“备物致用”的原则,二来希望造物行为回归它的原始出发点,保障所有人的生存权利。
墨子注意到,现实中的造物行为严重地偏离了这一方向。他说:“当今之王,其为衣服,则与此异矣,冬则轻 ,夏则轻 ,皆已具矣,必厚作敛于百姓,暴夺民衣食之财,以为锦绣文采靡曼之衣,铸金以为钩,珠玉以为佩,女工作文采,男工作刻镂,以为身服,此非云益 之情也。单财劳力,毕归之于无用也。以此观之,其为衣服非为身体,皆为观好。”墨子指出,选用贵重的材质附加人工雕琢纹秀,只能满足人的感官需求和好奇尚异之心,并不能增加衣服与人体的亲和度,这种舍本逐末的“无用”设计,既偏离了设计的本意,也败坏了社会风气。
 而作为墨子治国主张之一的“非乐”,也是从造物角度来进行阐述的。按孔子的看法,春秋战国是一个“礼坏乐崩”的时代,他提倡“复礼”,恢复周代的礼乐文明。墨子并不赞同儒家的主张,面对原本用来祭天的传统礼乐已蜕变为各诸侯贵族享乐工具的事实,他提出“非乐”主张,谴责一切为满足自己的感官之乐而去掠夺人民衣食之财的做法,进而希望社会兴起为天下人谋利,做天下人法则的君子之风。
 可惜的是,当代学人却一再将墨子的“非乐”主张与“贬低艺术”“消灭艺术”画上等号。如李泽厚说,墨子的学说“最终导致艺术——审美活动的取消主义”。葛兆光说:“如果只是寻求实用和功利,很可能使内心情感及寄寓这些内心情感的仪礼和象征都丧失,而丧失了这些的人类,也丧失其人之为人的依据而沦落为生物。”类似这种言论,多少都曲解了墨子的人学观。《墨子·非乐》云:“墨子之所以非乐者,非以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为不乐也,非以刻镂华文章之色以为不美也,非以 豢煎炙之味以为不甘也,非以高台厚榭邃野之居以为不安也。”可见,墨子并没有丧失感受美的能力,也了解“艺术美的冲动”具有普遍性。但他看到能满足这一冲动的唯有特权阶级,所以,他的“非乐”主张是针对艺术特权而言。而他所谓的“生”,实际包括衣、食、住、行、平等、自尊多个层次的人的需要,不只是生物本能。在墨子看来,其时财用不足,诸侯国之间攻伐频繁,在普通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时,少部分人追求美的享受就不再是美的事实,而是罪恶。可见,墨子“便于生”“不为观乐”而设计的造物思想,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他为后来的造物设计者树立起了一个带有信仰性质的造物准则。
卷首《崎岖有路,颠沛匪亏》节选
 
(左靖、王国慧)
 
……百工一词,是“土生土长”的中国词汇。早在西周(前1046 -前771),铜器令彝、伊簋铭文就有“百工”一词的记载,不过,这里的“百工”多指工奴,以及管理工奴的工官等。随着“工商食官”格局的打破,独立的手工业者开始大量出现,《墨子·节用》《论语·子张》等先秦古籍里的“百工”已经是对手工业者的通称了。
 “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考工记》,清戴震注图本)接续“百工”的名称,2011年7月至2014年1月,我带领安徽大学的学生经过近十次踏访,走遍了黟县所有的乡镇,共寻访到九十项民间手工艺,于2014年6月结集出版《黟县百工》一书。在对这本书的所有评价当中,清华大学的顾涛先生的一段话,让我有不小的震动:
 “至此,我才恍然大悟,汉代第一流的大儒、大礼学家,为什么要将《考工记》编入《周礼》,与行政国务(天官)、教育管理(地官)、邦国礼典(春官)、军事国防(夏官)、司法刑律(秋官)并列而为冬官。《考工记》记载的正是民间的百工:攻木(木工)、攻金(青铜铸造)、攻皮(鞣皮制革)、设色(织染)、刮摩(玉石)、抟埴(制陶)六大类,计三十个工种。与其相信经学家的说法,以为冬官本亡佚,为求礼书结构之全而补入《考工记》,不如说这恰恰是汉人在礼崩乐坏后,为求礼乐复兴而刻意为之。如果削去这七千字,《周礼》就成为彻头彻尾美轮美奂的高头讲章,而与万民遥不可及。这是一代大制作,一代经学的盛典。其中所含礼学家的覃思精蕴,今有几人尚能识得!”
 
虽然我对《周礼·考工记》没有特别的研究,但顾先生的这段话我是懂的。而且,也许正是这段话,让我觉得在《黟县百工》完成后,似乎还应该继续做些什么,所以有了《百工》系列杂志书的想法,于是就有了眼前这本《百工》杂志书。
 2011年至今,已有六个年头。复兴百工之路,既是心理或意识上的情怀,更是脚踏实地的践行。在安徽、贵州的乡村,在北京、台北的展馆,我们通过“百工”系列调研、出版和展览,慢慢领会手艺生活的艰辛与智慧,感动于文化生命的持久力量,并希望把这些珍贵的感知传达给读者和观众,进而可以更深入地讨论百工之精神与现实。在乡村建设的框架下,我们不惮冒昧地想能为百工的复兴尽一点绵薄之力,甚至还妄想乞地修建一座百工馆,与百工坊、百工市集、《百工》杂志书等一起构建一个可持续的动态系统,为后来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铺路工作……
 
这是一本关于古代工匠技艺的百科全书式著作,里面的内容简直让人大开眼界。作者以一种近乎考古学家的严谨态度,深入挖掘了从上古传说中的巧匠,到秦汉时期成熟的土木、冶金、纺织等领域的具体操作细节。我尤其喜欢他对工具演变的梳理,那种从粗粝的石器到精巧的青铜工具,再到后世铁制工具的脉络清晰可见,读起来让人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纹理。书中对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工艺特色的对比分析也极为精彩,比如南方竹编的细腻婉转与北方木雕的雄浑大气之间的差异,描述得入木三分。翻阅此书,我感受到的不只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对人类早期创造力的敬畏。它不仅仅是技术手册的集合,更是一部活生生的“手工业发展史”,为我们理解古代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学术深度令人印象深刻,但它的阅读体验却有点挑战性。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书中涉及的许多古代术语和特定的材料化学反应,如果没有事先的背景知识,理解起来需要反复查阅和思考。尽管作者在脚注中做了详尽的解释,但整体的知识密度实在太高,我常常需要放慢速度,甚至对照着图表和示意图才能勉强跟上思路。不过,正是这种挑战性,才体现了作者扎实的功底和对材料本性的深刻洞察。它更像是为专业研究人员准备的案头工具书,而不是茶余饭后的闲书。对于那些真正想深入钻研古代技术原理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座金矿,需要耐心挖掘,才能获得真正的宝藏。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没有采用简单的年代线性叙事,而是以“器物”为核心,将相关的技术和材料编织在一起。比如,某一章节可能同时涵盖了制作特定类型容器所需的泥土选择、烧制火候控制,以及最后表面的装饰工艺,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展示。这种以物观史的视角,极大地增强了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对于构建一个完整的“古代制造体系”的概念非常有帮助。它不是零散的知识点堆砌,而是一个相互咬合的精密系统。我发现自己不再只是关注某一项技术,而是开始思考整个古代工坊是如何作为一个有生命的有机体运作起来的,这种宏观和微观结合的叙事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层次感和满足感。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它不是那种干巴巴的学术论述,反而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在跟年轻学徒娓娓道来。语言充满了生活气息和现场感,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工坊里的热火朝天。比如,描写烧制陶器时的温度控制和釉料配比,作者使用的比喻和类比都非常形象生动,即便是对外行来说,也能大致领会其中的精妙。我感觉作者对每一个工种——无论是制盐、制漆还是制陶——都倾注了深厚的感情,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匠人精神”的推崇。读完后,我发现自己对日常生活中那些习以为常的物品,比如一把木勺、一块砖瓦,都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尊重。这本书成功地将枯燥的技术细节转化成了一种引人入胜的故事,让人爱不释手,恨不得一口气读完。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地方在于它对“失传技艺”的记录和探讨。作者似乎投入了大量精力去搜寻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逐渐被遗忘或替代的制作方法。他不仅仅是罗列步骤,更重要的是探讨了为什么这些技艺会失传——是成本问题、材料禁令,还是审美观念的转变?这种跨学科的探讨,将技术史提升到了社会文化史的高度。我读到关于某些特定染料配方的描述时,那种神秘感和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仿佛触摸到了千年以前的秘密。这种对文化遗产抢救性的记录,使得全书的价值超越了单纯的技术汇编,具有了重要的文献保护意义。它提醒着我们,每一个失传的工艺背后,都是一代人智慧的结晶。
评分干净整洁,包装厚实,物流给力,送货师傅态度很好,京东一如既往的强大
评分读这本书不一定要买到上边写的东西,而是学习甚至培养一种精致生活的态度、
评分非常好,送货很快,很喜欢
评分一页文字一页图,随手翻翻可以,活动价买比较合算。
评分一直在京东购书,大人的孩子的,都很实用,质量很好。搞活动囤书无止境啊
评分了解下情况,学习学习吧。
评分      韩国连续四年销量超村上春树、东野圭吾,单册畅销百万,有奇妙疗愈效用的爆笑奇书
评分纸质手感非常好,内容对于想了解日本文化和工匠艺人来说非常实用,细细品读能理解出很多现在缺乏的工匠精神。
评分硬皮书,线装设计唯美,彩图配文字,内容涵盖广,作为收藏也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