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花艺名师的人气学堂--花艺设计中果实的使用技法

日本花艺名师的人气学堂--花艺设计中果实的使用技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永塚慎一 著
图书标签:
  • 花艺设计
  • 日式花艺
  • 果实花艺
  • 花艺技巧
  • 花艺教程
  • 插花
  • 花艺素材
  • 装饰
  • 艺术
  • 植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87809
版次:1
商品编码:1211466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日本花艺名师的人气学堂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2-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116
字数:25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花店行业从业者,花艺设计师、室内设计师以及大众插花爱好者。
本套丛书针对花店行业从业者,从入门到精通,全方位解决花店从业者需要掌握的基本花艺技法。
另一方面也非常适合花艺、插花爱好者自学。

内容简介

包括水果、蔬果、野果在内的植物果实,颜色和形态丰富多姿。将果实应用到花艺设计中不仅能营造季节感,也能够创造空间视觉效果和丰富的表情,给整个花艺作品带来创意和意趣。在花艺设计中果实的应用是比较难掌握和处理的高阶技法。
本书是作者长期设计生涯中经验的总结,将果实应用的实用技巧和窍门毫无保留的贡献给大家。本书介绍花艺设计中常用的近60种果实的特性,及其与鲜花的搭配技巧,每一种果实都搭配一个作品案例,案例类型包括小型插花作品、商业赠送花艺,以及大型的空间装饰花艺,并附以详细的制作步骤图和文字讲解。

作者简介

永塚慎一

1971年,生于日本神奈川县横须贺市。
近十年,多次在花艺设计比赛中夺冠获奖。
其中两次获得农林水产大臣奖,数次获得县知事奖。

成立N花艺设计学校,出任大和鲜花店专务董事,作为花艺艺术家积极参与插花,庆典、婚礼、宴会等大型花艺布置,花艺公开课的技术指导等各类活动。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春与夏 Spring Summer
果实花艺的必备知识
002 插花的基本样式
004 蔬菜、 水果和花的关系
010 简单实用的技巧
014 菝葜果
016 红醋栗
018 青苹果
020 起绒草
022 黑珍珠(龙葵)
024 密花荚蒾
026 黑莓
028 月桃
030 蓝莓
031 木瓜海棠
032 酸浆(红菇娘、灯笼果、泡泡草)
034 你应该知道的
使用果实类花材的规则和注意点!

第二章 秋与冬 Autumn Winter
038 土茯苓
040 山茱萸
042 王瓜
044 钉头果
045 南瓜
046 乳茄
048 板栗
050 日本紫珠
051 辣椒
052 毛泡桐
054 棉花
056 蜡莲绣球
057 松球
058 北美冬青
059 一起欣赏干燥后的果实吧!

第三章 四季 All season
062 翡翠珠(绿之铃)
064 地中海荚蒾
065 大西洋常春藤
066 四棱果桉
067 金丝桃
068 露兜树
069 白球花
070 木百合
071 星花轮峰菊
072 胡椒浆果

第四章 蔬果 Vegetaable Fruirs
076 草莓
078 柠檬
080 迷你菠萝
081 苦瓜
082 楸子
084 苹果
086 可可果
088 西葫芦
090 柿子椒
091 番茄
092 金橘
094 夏橘
095 红柿子椒
096 丝瓜
097 火龙果
098 赤毛瓜
099 冲绳香蕉
100 根据颜色分类的果实图鉴
111 不同样式作品索引
116 后记

前言/序言

一听到“果实插花”,
大家会有什么样的印象呢?
可爱的、帅气的、看上去美味的……
我想大家对果实类插花的感觉一定各不相同。
珍惜这种感觉和印象,
这才是果实插花成功的秘诀。
总之,重要的是让看到花材时的
“第一印象”和“灵感”,
作为具体的形态表现出来。
这次分享的“果实花艺”中用的这种“花”
是比较特别的,是一种很有存在感的花材。
珍惜自己的灵感,以轻松的心情来插花。
本书中同样使用了我的简单易学且实用的插花设计理论“N-style”
另外,本书中出现了很多想法和技巧,
为了让读者更易理解,
我插入了不少HOW TO的版块。
希望大家看过之后不单单停留在
发出“哦”这样的感叹,
而是去切实地实践。
在本书中,为了更便于大家学习制作,
也加入了餐桌上常见的蔬菜系、水果系花艺。
因为插花本身也是一种创造过程,
单纯地看别人制作和自己实际操作是不一样的,
由此,对插花的理解也会产生差距。
对于曾经尝试过插花的人自不必说,
即使是第一次接触花材的人,
也可以以本书为契机,尝试自己动手插花,
你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美好收获。

永塚慎一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不同主题的图书简介,完全不涉及您提到的《日本花艺名师的人气学堂--花艺设计中果实的使用技法》。 --- 图书简介:古丝绸之路上的商贸变迁与文化交融 一、 书籍核心主题与历史背景 本书深入探讨了自汉代张骞凿空西域以来,贯穿欧亚大陆的古丝绸之路上,不同历史阶段的商贸活动、经济结构及其对沿线文明产生的深刻影响。重点聚焦于“丝绸之路”这一概念在不同朝代的具体实践、物质载体(如丝绸、香料、珠宝、金属器物)的流动轨迹,以及随之而来的文化、宗教、技术和物种的传播与融合。 本书摒弃了传统上仅将丝绸之路视为单一贸易通道的刻板印象,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动态、多维度的区域系统网络。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物”的流动,更是“人”的迁徙、“观念”的碰撞以及“制度”的演变。 二、 主要章节结构与内容详解 本书共分为五大部分,力求构建一个全面且细致的历史图景: 第一部分:起源与早期格局(汉至魏晋) 本部分首先考察了丝绸之路的地理基础与早期动力。 河西走廊的战略价值: 详细分析了汉朝在河西走廊的军事部署与屯田制度,如何为早期商贸活动提供了稳定的后勤保障。 早期贸易的结构: 侧重于丝绸、皮毛和军需物资的交换模式。探讨了西域各国(如匈奴、休屠王庭、车师)在贸易链条中的角色定位,以及由此形成的初级金融和信用体系。 佛教东传的先声: 描述了犍陀罗艺术与早期佛教图像如何伴随商队进入中原,为后续的文化融合奠定基础。 第二部分:黄金时代与制度创新(隋唐时期) 唐朝作为帝国鼎盛期,对丝绸之路的管理与繁荣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官营与私营的博弈: 考察了唐代“市舶司”的设立与发展,分析了国家权力如何介入和规范国际贸易,以及私商阶层力量的崛起。 长安的国际都会: 以长安为中心,细致描绘了粟特商人、波斯贵族及来自拜占庭的使节所构筑的多元文化生态。对比研究了波斯萨珊王朝与唐代在货币体系和度量衡上的影响与吸收。 技术扩散的案例研究: 重点分析了造纸术、冶铁技术向西方的传播路径,以及玻璃制造、香料提炼技术向东方的引入,特别是“胡旋舞”等生活艺术的流行现象。 第三部分:中介时代的挑战与重构(五代至宋辽金时期) 在中央王朝力量相对分散的时期,丝绸之路的控制权和贸易重心发生了显著转移。 海路的重要性凸显: 详细论述了南海航线的兴起,以及泉州、广州等港口城市在香料、茶叶贸易中扮演的关键角色,探讨了“海上丝绸之路”如何与陆路形成互补甚至竞争关系。 游牧民族的商业角色: 分析了回鹘、吐蕃等政权对河西走廊贸易税收的控制,以及他们如何利用其地理优势,充当中介和转运者的角色。 边疆市场的演变: 研究了宋代“交引制度”在边境贸易中的应用,以及宋瓷(特别是定窑、耀州窑)如何在西域市场中取代部分丝绸的地位,成为新的硬通货。 第四部分:帝国整合与世界体系的形成(元朝时期) 蒙古帝国的扩张在东西方交流史上创造了一个空前的“大一统”贸易环境。 “驿站体系”的效率革命: 详尽分析了蒙古帝国建立的“站赤”系统(驿传制度)对贸易速度和安全性的巨大提升,以及其如何促进了东西方知识分子和工匠的自由流动。 马可·波罗的遗产与局限: 基于一手资料,重新审视元代大都(北京)的商业运作和财政管理,辨析了欧洲旅行家记录中的夸张与真实。 宗教宽容与商业网络: 探讨了元代对景教(聂斯脱里派基督教)、伊斯兰教的扶持政策,如何巩固了跨信仰的商业联盟。 第五部分:转型与衰落的复杂性(明清时期)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分析了传统丝绸之路在近代世界的格局变化中如何逐渐式微,以及其遗产的后续影响。 “海禁”政策的影响: 考察了明初海禁对传统海上贸易网络的冲击,以及官方“朝贡贸易”与民间走私贸易的复杂互动。 物种交换的最终成果: 聚焦于晚期大宗商品的交换,例如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烟草传入中国,以及中国白银大量流入欧洲的全球货币循环。 遗留的文化印记: 总结了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在语言、建筑风格、饮食习惯上留下的不可磨灭的混合特征,并探讨了当代“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呼应。 三、 价值与读者定位 本书的特色在于其跨学科的研究方法,融合了历史地理学、经济史、考古学和文化人类学的成果。它不仅为专业历史学者提供了扎实的论据和新的研究视角,也为对世界贸易史、文化交流史、中亚史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提供了一部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的叙事长卷。读者将能够理解,丝绸之路不仅连接了遥远的城市,更塑造了我们今日世界的经济和文化基础。 ---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资深的花艺从业者,我坦白地说,很多专业书籍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就是过度商业化,真正能让人心悦诚服、并能立刻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不多。《日本花艺名师的人气学堂》却提供了一种难得的平衡。它的专业性体现在对花材特性的精准把握上,比如不同种类花卉的吸水性和韧性如何影响支撑结构,以及如何通过预处理来延长作品的观赏期,这些细节的讲解非常到位,解决了我们在高强度商业活动中经常遇到的实际问题。更让我欣赏的是,作者在展示作品时,都会附带详细的步骤图解,这些图解的清晰度远超一般的教材,几乎可以达到工程图纸的级别,让人可以清晰地追踪到每一个结构节点是如何构建起来的。同时,书中收录的案例都是经过市场检验的“人气款”,它们不仅美观,而且在实际陈列中也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持久力。这本书与其说是学堂,不如说是一个高标准的工作坊记录,对于追求效率和品质的专业人士来说,无疑是一本可以随时翻阅的“案头宝典”。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我眼前一亮,尤其是对于我这种对花艺设计充满热情但又总觉得在构图和色彩上有点拿捏不准的新手来说,简直是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书里的排版设计非常用心,那种清新淡雅的日式风格扑面而来,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都能感受到一种宁静和专注。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讲解基础理论时那种循序渐进的方式,没有一下子就抛出复杂的概念,而是从最基本的线条、形状入手,让我能踏实地建立起自己的审美框架。而且,书中的插图质量高得惊人,每一张照片都像是艺术品,光影的运用、花材的选择都透露出一种极致的匠人精神。我常常会对着某一个作品研究很久,去揣摩作者是如何通过细微的调整来营造出不同的氛围感的。虽然我还没有完全掌握书中的所有技巧,但我已经能感受到自己的作品在“骨架”和“神韵”上有了质的飞跃,不再是杂乱无章的一堆花草堆砌。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位高水平的老师在手把手地教你如何“看”花、如何“感受”自然,这种深层次的启发,是其他任何教程都无法比拟的。我强烈推荐给所有想要提升自己花艺设计品味的朋友们。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定价,尤其是考虑到其中所蕴含的对于“永恒美学”的探讨。它并不局限于介绍当季流行的花材或色彩搭配,而是着力于培养读者的“设计眼光”。我特别喜欢作者对“时间维度”在花艺中的处理,如何让作品在开放、盛放、凋零的每一个阶段都具有观看价值,这需要对花材生命周期有深刻的理解。书中的一些高级技巧,比如如何通过控制花泥的隐藏、如何利用容器的材质纹理来反衬花材的柔美,都讲得非常透彻。我以前插花总觉得“堆砌”感很重,现在我明白了,重点不在于用了多少种昂贵的材料,而在于你对现有材料的“提炼”能力。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场精神上的洗礼,它让我从追求“热闹”转向追求“深度”,从外在的装饰转向内在的意境构建。这本书对提升审美格调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绝对是花艺爱好者书架上不可或缺的珍藏。

评分

说实话,刚拿到这本《日本花艺名师的人气学堂》的时候,我还有点犹豫,觉得市面上关于花艺的书籍已经够多了,会不会又是老生常谈。但是,当我翻开目录,看到那些标题——那些关于“空间呼吸感”、“季节的物哀之美”、“留白中的哲学”的描述时,我就知道我找对宝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超越了单纯的“如何插花”的层面,深入到了日本美学精神的核心。作者非常擅长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来描绘那些看似不经意的花材组合,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同样是几枝叶子,在日本花艺大师的手中就能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故事性。我个人对其中关于“不对称的平衡”那几章印象最深,它彻底颠覆了我过去追求那种规整对称的刻板印象。现在我在做设计时,会更多地思考花材之间的对话关系,思考如何通过取舍来达到一种“恰到好处的不完美”。这本书不追求你复制某个固定的作品,而是引导你去构建自己的设计语言,它提供的是一种思考的工具和一种看待世界的角度,这种内化的提升远比学会几个固定造型要有价值得多。

评分

我是一个对“禅意”和“侘寂”风格情有独钟的业余爱好者,我一直觉得日式花艺才是真正触动我灵魂的艺术形式。过去尝试了很多国内出版的日式花艺书,但总觉得少了那么一点“神韵”,那些翻译过来的文字读起来生硬,而且很多案例选用的花材对于我们本地的花市来说太难寻觅。这本书简直是及时雨!它的选材非常贴近自然,很多看似不起眼的干枯枝条、苔藓、甚至是一些普通的野草,在作者的镜头下都焕发出了惊人的美感。作者对于“借景”和“融入环境”的阐述尤其精彩,它告诉我,好的花艺作品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需要与它所处的空间背景产生对话。我试着将书中学到的手法应用到我家的角落里,用一些简单的素材,模仿书中那种“寥寥数笔,意境无穷”的感觉,那种安静、克制的东方美学,真的让我的居住空间都变得不一样了。这本书成功地将深奥的东方哲学,转化成了我们可以触摸和实践的美丽技巧,这太了不起了。

评分

书编辑的好是不错的,图文并茂

评分

非常好用实用好评

评分

完全一致,非常满意,真的很喜欢,完全超出期望值,发货速度非常快,包装非常仔细、严实,物流公司服务态度很好,运送速度很快,很满意,希望下次介绍朋友来,能打个折。

评分

内容丰富,能学到好多东西,挺好的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又快又好的书 特别棒特别棒特别棒特别棒特别棒特别棒特别棒特别棒

评分

物流很快。一天就到了。书质感好。总体非常满意

评分

书看着不错,彩印,不过一个角坏了,,

评分

好,不错,速度快,质量很好,满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