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罗振宇《罗辑思维》荐书!
2、光思考还不够,从思考到行动,你还会犯一堆错误!
3、沃伦·巴菲特、查理·芒格、杰克·韦尔奇一致采用的思维策略!
4、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伯克利大学前沿研究成果!
光思考还不够,从思考到行动,你还会犯一堆错误!
《明智行动的艺术》以机智风趣的语调,以及清晰恳切的陈述,融合了经济、管理、心理学等各学科的前沿智慧,并运用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伯克利大学等的前沿研究成果,为我们剖析和纠正行为上的偏误。
全书包含52个既科学又轻松,既严肃又有趣的精致篇章,每章辅以诙谐生动的德式手绘彩插,以及生动简练的文字,总结了人们行动时常犯的错误,并指出如何去避开这些陷阱。
快节奏的年代,我们需要一本谋定而后动的书!
罗尔夫·多贝里(Rolf Dobelli),1966年出生于瑞士琉森,瑞士圣加仑大学(University of St. Gallen)企管硕士、经济哲学博士,全球*大商业书摘网站getAbstract创办人之一,并创立全球杰出人才社群机构Zurich.minds,会员包括《黑天鹅》作者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库尔特·维特里希等。
多贝里长期担任《法兰克福汇报》(Frankfurter Allgemeinen Zeitung)及瑞士《周日报》(Sonntags Zeitung)专栏作者,撰写各种有关认知偏误的文章,帮助人们在个人生活、经商、理财等方面清楚思考,做对决定。
已有7部作品问世,包括文学小说及非文学类作品。《明智行动的艺术》出版后,即登上《明镜周刊》畅销书榜!
多贝里曾旅居中国香港、澳大利亚、英国及美国,现居于瑞士琉森。
怎样当一个明白人?我推荐两本书,*一本《清醒思考的艺术》,第二本《明智行动的艺术》。这两本书的作者是同一个人,叫罗尔夫.多贝里,德国人。我之所以推荐这两本书,除了他的笔法相对来说比较轻松诙谐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作者用一种坦白的方式面对别人,也面对自己,谁都甭想骗谁。
——罗振宇 《罗辑思维》创始人
罗尔夫·多贝里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创造才能,这是自文艺复兴结束以来少有的组合。
——《黑天鹅》作者纳西姆·塔勒布
请认清你的能力范围,并待在里面。这个范围有多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知道这个范围的界线在哪里。
——沃伦·巴菲特
你必须找出自己的才能在哪里。我几乎可以向你保证,如果你必须在你的能力范围之外碰运气,你的职业生涯将会非常糟糕。
——查理·芒格
前言
1 为什么很差的理由往往也能用 001
用理由辩护
2 为什么作的决定越少,效果会越好 005
选择疲劳症
3 为什么你不会穿希特勒穿过的羊毛衫 009
关联谬误
4 为什么没有战争的平均规模 013
平均数的问题
5 你如何被钱毁掉了动力 017
激励排挤效应
6 如果没有什么可说的,就什么都别说 021
废话倾向
7 作为经理你如何什么都不做就可以使数值看上去更好 025
威尔·罗杰斯效应
8 如果你有敌人,那就给他提供大量信息 029
信息偏倚
9 为什么在满月时会看到人脸 033
聚集性幻觉
10 我们为什么要爱经历痛苦才得到的事物 037
劳力辩证现象
11 为什么小型公司有自己的特殊情况 041
小数定律
12 请谨慎对待你的期望 045
期望的正负效应
13 不要相信你最先凭感觉想到的内容 049
简单逻辑
14 如何揭穿江湖骗子? 053
福勒效应
15 为什么志愿工作只对明星适用 057
志愿者的愚蠢
16 为什么你是情感的傀儡 061
情绪激发学
17 你为什么要和自己唱反调 065
内省错觉
18 为什么你要断了自己的后路 069
缺乏关门的能力
19 为什么我们要用好的换取新的 073
对新事物的狂热
20 为什么煽动宣传会有效果 077
睡眠者效应
21 为什么你对于哪个是最好的选择很盲目 081
选择盲目症
22 为什么我们会说后起之秀的坏话 085
竞争偏见
23 为什么第一印象有欺骗性 089
最初效应和近因效应
24 为什么我们感受不到未知的事物 093
放血效应
25 为什么自己做的菜吃起来更香 097
非我发明症候群
26 你如何利用不可想象的事情 101
黑天鹅效应
27 为什么我们的知识不能延伸 105
依赖域现象
28 为什么你会认为其他人和你想的一样 109
虚假同感偏差
29 为什么你总是有道理的 113
篡改历史现象
30 为什么你要和你的团队保持一致 117
群体内外偏见
31 为什么我们不喜欢天马行空 121
模糊不容性
32 为什么我们会认为现状最好 125
默认效应
33 你为什么会喜欢“最后的机会” 129
害怕后悔
34 为什么显眼的不等于是重要的 133
凸显效应
35 为什么实践高于研究 137
知识的另一面
36 为什么钱不是赤裸裸的 141
赌场盈利效应
37 为什么新年时下的决心很难实现 145
拖延症
38 为什么你需要自己的王国 149
妒忌
39 为什么你宁愿读小说也不想看统计数据 153
心智理论效应
40 为什么危机很少会是机会 157
“没有杀死我”谬误
41 为什么你偶尔应关注焦点之外的内容 161
注意力错觉
42 为什么大话也有说服力 165
策略性虚报
43 为什么有时候你应该跟着感觉走 169
想得太多
44 为什么你打算做的事情过多 173
计划谬误
45 为什么拿锤子的人会把一切看成钉子 177
专业偏见
46 为什么计划使人感到安心 181
蔡格尼克记忆效应
47 你坐哪条船比你划桨的艺术更重要 185
能力错觉
48 为什么检验清单使人盲目 189
正面效应
49 为什么会绕着箭画箭靶子 193
“挑葡萄干现象”
50 石器时代对替罪羊的猎捕 197
单一因果谬误
51 为什么开快车的人会开得更安全 201
意向性治疗谬误
52 为什么你不应该读新闻 205
新闻错觉
致谢 208
2 为什么做的决定越少,效果会越好
选择疲劳症
你用了一周的时间制订项目计划,累得精疲力竭。你已经润色加工了演示文稿,核对了Excel(微软公司开发的一款试算表办公软件)表格的每一行内容。介绍讲述的内容也有着十分清晰的逻辑,引人入胜。对你来说,一切成败都取决于这个项目。因为公司总裁给了你承诺,如果项目成功,你可以升入集团的领导层;如果项目被驳回,你就只能另谋高就。关于演讲的时间,助理给了你如下的建议:8点、11点或18点。你会选择哪个时间?
心理学家罗伊·鲍迈斯特a曾经在一张桌子上摆满了价值不高的小物件,从网球、蜡烛、T恤衫、口香糖到可乐。他把他的学生分成两组,第一组他称为“须做决定者”,第二组为“无须做决定者”。他对第一组的人说:“每一次我会随意展示两件物品,你们要决定更喜欢其中哪一件。我会根据你们的选择在实验结束时送给你们其中一件物品。”他对第二组的人说:“写下看到每件物品时你们想到了什么,我会在实验结束时送给你们一件物品。”这件事情做完之后,两组学生都必须立即将手伸入冰凉的水中并要尽可能地坚持。这在心理学上是测评意志力和自律的经典方法,因为这需要用意志力来抵制想把手从冷水中抽出的自然冲动。实验的结果是,第一组“须作决定者”比第二组“无须作决定者”坚持的时间要短。集中做出决定耗费了第一组学生的意志力—这一结果在其他很多实验中也被证实。
做决定是会令人疲惫的。每个为笔记本电脑进行上网配置的人,或组织过类似团体旅行等集体活动的人都会了解这种感觉:在所有的比较、权衡和决定之后人会感到精疲力竭,科学上称之为“选择疲劳症”。“选择疲劳症”是有害的。选择疲劳之后,作为消费者,你会对广告推销和冲动消费更没有抵抗力;作为决策者你会对色情引诱更没有抵抗力。在后面讨论“拖延症”一章中我们可以看到,意志力就像电池,在一段时间之后它需要充电。怎么充电呢?人们需要休息,需要放松,需要吃些东西。如果血液循环中的血糖含量过少,那么意志力就会变弱。宜家家居就深谙此道:在其拥有一万件商品的环形购物通道中,消费者肯定会出现“选择疲劳症”,所以宜家的餐厅正好在环形通道的中间,而且宜家不会吝啬于提供价格优惠的瑞士蛋糕,让你吃完之后又感到精力充沛,可以决定购买哪一种台灯。
关押在以色列监狱的4名犯人向法庭递交了假释的申请。第一个人(法庭在8点50分审讯)是阿拉伯人,因欺诈罪被判刑30个月监禁;第二个人(法庭在13点27分审讯)是犹太人,因人身伤害罪被判16个月监禁;第三个人(法庭在15点10分审讯)是犹太人,因人身伤害罪被判16个月监禁;第四个人(法庭在16点35分审讯)是阿拉伯人,因欺诈罪被判30个月监禁。法官是怎样判决的呢?比宗教背景和犯罪轻重程度更重要的是法官的“选择疲劳症”。第一个犯人和第二个犯人的申请被批准,因为那时法官血液循环中的糖分还很充足(来自早饭或午饭)。第三个犯人和第四个犯人的申请被拒绝,因为法官没有足够的意志力来思考提早释放的风险,他只能维持犯人的现状(继续留在狱中)。一个对上百起法庭判决的研究表明:在一段法庭审判中,“有决断性”的判决比率会从一开始的65%逐渐下降到零,在法官休息之后,比率又会突然升至65%。这就是需要深思熟虑才能做出判决的正义之神!他们也会有“选择疲劳症”。同样这也对开篇的问题做了回答:你到底要选择哪个时间向总裁介绍你的项目。
……
前言:
教皇问米开朗基罗:“请告诉我你才华横溢的秘密,你是如何创造出《大卫》这一经典雕像的?”米开朗基罗答道:“很简单,我把所有不是大卫的大理石都去除,大卫就诞生了。”
让我们都诚实一点。我们并不是很明确地知道什么使我们成功,也并不是很明确地知道什么使我们幸福,但我们很清楚地知道什么会破坏成功和幸福。负面认识(不该做什么)比正面认识(应该做什么)的影响更大—这个道理很简单,也很基本。
我们就要像米开朗基罗那样,更清醒地去思考,更明智地去行动。这意味着不是专注于大卫,而是专注于其他一切不属于大卫的内容并去除它们。用我们的话说就是要清除所有思维和行动的干扰因素,这样就会更好地思考和行动。
古希腊人、古罗马人和中世纪的思想家称这一方式为“否定方式”(Via Negativa)。字面上的意思是:负面的途径,放弃的、舍弃的、削减的途径。神学第一个对否定方式做了诠释:“人们并不能说出上帝是什么样,只能说出上帝不是什么样。”套用我们今天的情况来说就是,我们不能说出什么使我们成功,只能说出什么会阻碍或破坏成功,其他的我们其实不必知道。
作为公司创始人和企业家,我自己也常常会陷入很多思考的困境,幸运的是我总能将自己从中解放出来。今天在给很多医生、董事、监事、经理、银行家、政治家或政客做讲座时,我感觉自己和他们很相似,感觉自己和他们是坐在同一条船上—因为我们都在划着桨,努力在生活这条长河中前行且不被它的漩涡吞噬。理论家往往不能明白这种否定方式,相反实践者却很理解它。传奇的投资家沃伦·巴菲特这样描述自己和他的合作伙伴查理·芒格:“我们没有在经商中学会解决难题,我们只学会了去避开难题。”这就是所谓的否定方式。
继《清醒思考的艺术》之后是这本《明智行动的艺术》。你可能会问:思维的错误和行动的错误有何区别?很坦白地说,其实没有区别。我需要给上一本书后续的52个章节定一个书名,并且觉得这个名字很合适。本书的文章仍来自我为《时间报》、《法兰克福汇报》和《瑞士星期天报》所写的专栏。把两本书放在一起,就是对大约100个最严重的思维错误的解析。
我的愿望很简单:如果我们能成功地避开这些最严重的思维错误—无论是在个人生活中,还是在职业决策或政治决策上—我们的幸福将会有一个量的提升。
总而言之:我们不需要额外的智慧、新的想法或更多的行动,我们只要更少的愚蠢。这条提升之路是通过否定方式实现的。米开朗基罗知道这个道理,在他之前的亚里士多德也认识到了这一点:“智者的目标不是获得幸福,而是避开不幸。”如今你也有机会加入智者的行列。
读完《明智行动的艺术》,我感觉自己像接受了一次关于“自我管理”的深度训练,而且这种训练不是枯燥的理论灌输,而是充满了趣味性和启发性。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我们并非全知全能,也并非全然理性,承认并理解自身的局限性,才是迈向明智行动的第一步。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过度自信”的讨论,它让我意识到,我们往往会高估自己的能力和知识,尤其是在自己熟悉的领域。作者用了一些心理学实验来佐证这一点,比如“达克效应”的解释,让我非常清晰地看到了那种“无知之最”和“全知之最”的心理表现。这种觉察,让我开始对自己的判断更加谨慎,尤其是在面对不确定性的时候,我不再那么急于下结论,而是会留出更多的空间去探索和验证。同时,书中也提供了很多应对过度自信的方法,比如主动寻求反馈、尝试“扮演反方”等,这些都非常有实用价值。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我感觉自己变得更加谦逊,也更加开放,愿意倾听不同的声音,也愿意承认自己可能犯错。这种态度的转变,让我在与人交往和处理事务时,都变得更加从容和有效。
评分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我们自身的行为模式。作者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精神科医生,但他的诊断工具不是药片,而是深刻的洞察力和清晰的逻辑。我被书中关于“锚定效应”的解释深深吸引,它让我意识到,我们很多时候的决策,并非基于对事实的全面评估,而是受到最初接触到的某个信息(锚点)的强烈影响。作者用了一些非常贴近生活的例子,比如商品的价格标签,或者谈判中的初始报价,来阐述锚定效应是如何在我们潜意识中发挥作用的。他并没有止步于理论的阐述,而是提供了非常实用的应对策略,比如主动设定自己的“锚点”,或者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评估价值。我开始在生活中实践这些方法,比如在购物前,我会先研究一下商品的平均价格,而不是被某个打折的数字所迷惑;在面对谈判时,我会提前做好功课,设定自己的心理价位。这种主动的策略,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能够更主动地去影响和掌控决策过程。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明智行动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以通过一系列可学习的技巧来实现的。
评分我特别喜欢这本书的一点是,它非常注重实践性。读了很多书,感觉自己脑子里装满了各种理论,但到了实际生活中,还是不知道该怎么用。而《明智行动的艺术》不一样,它在提出每一个概念之后,都会提供一些非常具体可操作的方法和练习。比如,在讲到“锚定效应”的时候,它会引导你去思考自己在购物时是如何被价格标签所影响的,然后提供一些策略来打破这种影响。又比如,在谈论“沉没成本谬误”时,它会鼓励你去审视自己生活中那些因为“已经投入太多”而不愿放弃的事情,并提供一个退出机制的思考框架。这些练习并不是那种生硬的填空题,而是引导你深入地去思考自己的过往经历,从中提炼出适用于自身情况的经验。我尝试着运用书中的一些小技巧,比如在做一些重要决定时,会故意去寻找反对意见,或者尝试站在完全相反的立场去思考问题。刚开始的时候会觉得有点别扭,好像在跟自己较劲,但慢慢地,我发现这种做法真的能够帮助我看到一些之前被忽略的盲点。这种“知行合一”的感觉,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过了单纯的阅读。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伴随我成长的伙伴,在每一次迷茫的时候,都能给我一些启发和指引。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觉是,它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在复杂的人性世界里进行一次精彩的探险。作者拥有极其敏锐的洞察力,他能够捕捉到那些隐藏在日常行为背后,我们自身都未必能察觉的心理机制。我最受触动的是关于“启发式思维”的部分,它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在很多情况下会依赖直觉和经验,而不是进行耗时耗力的系统性思考。但同时,它也揭示了这种“便捷”是如何导致我们在特定情境下做出非理性的判断。作者用大量生动的案例,将这些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我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些“认知陷阱”。比如,关于“可得性启发”的例子,让我瞬间明白了为什么新闻报道中那些极端的、戏剧性的事件更容易在我们心中留下深刻印象,从而扭曲我们对风险的判断。这本书并没有简单地告知“这是错的”,而是教会我们“为什么会这样”。这种深刻的理解,让我不再轻易地责怪自己或者他人,而是能够更客观地分析问题的根源。我感觉自己在这本书的引导下,正在逐渐摆脱那种“想当然”的思维模式,开始学会用一种更审慎、更全面的视角来观察世界。这种能力的提升,对我个人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评分《明智行动的艺术》这本书,怎么说呢,就像是在我内心深处埋藏了很久的一颗种子,最近终于找到了合适的土壤,开始悄悄发芽。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挺理性的人,遇事儿总喜欢权衡利弊,但仔细想想,很多时候我的“理性”其实是基于一种惯性的思考模式,或者是被一些潜移默化的偏见所左右。这本书没有上来就给你灌输什么大道理,而是通过一些非常贴近生活的例子,一点点地剥开我们思维的迷雾。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的“明智”其实是“习惯性”或者“情绪驱动”的。书中对于“选择性偏差”的解释尤其让我印象深刻,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一些决策,是不是因为只看到了自己愿意看到的信息,或者只关注了最容易得到的信息,而忽略了那些更重要但却不那么显眼的部分。这种觉察带来的冲击力是巨大的,我感觉自己好像突然拥有了一副新的眼镜,能够更清晰地看到事物原本的样子。它没有给我现成的答案,而是教我如何去提问,如何去质疑自己的第一反应,如何去构建更严谨的思考框架。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在学习知识,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对话和自我审视。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被动接受信息然后做出反应的个体,而是开始主动地去探究、去分析、去构建。这种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让我觉得非常振奋,也充满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掌控感。
评分我一直认为,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拥有清晰的思维和果断的行动。而《明智行动的艺术》这本书,就像是为我量身打造的“思维指南针”。作者以其深厚的学养和细腻的洞察,为我一一剖析了那些阻碍我们做出明智行动的“心魔”。其中,关于“现状偏差”的解读,尤其让我醍醐灌顶。它解释了为什么我们总是倾向于维持现状,即使现状并非最优,因为改变需要付出额外的努力和承担未知的风险。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批评这种现象,而是通过一些案例,让我们看到这种偏差是如何限制了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他鼓励我们去拥抱变化,去审视那些“理所当然”的惯例,并提供了一些走出舒适区、拥抱变革的策略。我开始反思自己生活中那些因为“习惯”而没有改变的事情,并尝试着去做出一些小的突破。这种突破,无论是在工作上尝试新的方法,还是在生活中挑战一些过去的习惯,都让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成长和活力。这本书让我明白,明智行动并非天赋,而是可以通过学习和刻意练习获得的技能。
评分《明智行动的艺术》这本书,就像是一把精致的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深刻自我理解的大门。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类思维中那些不易察觉的“暗礁”。我最爱读的是关于“归因偏差”的章节,它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我们总是习惯于将自己的成功归功于能力,而将失败归咎于外部因素,同时又将他人的成功归功于运气,而将他人的失败归咎于其自身的不足。这种普遍存在的“自我服务偏差”,在书中得到了极其生动的解读,配合着作者精心挑选的案例,我仿佛看到了自己以及身边许多人的影子。这种共鸣,让我在感到被理解的同时,也开始反思自己是否存在类似的认知盲点。书中并没有简单地批判这种偏差,而是引导我们去理解其心理根源,并提供了一些可以帮助我们跳出这种思维模式的方法。我开始尝试在评价他人时,更加客观地去分析可能存在的外部影响因素,而在审视自己时,也更加勇于承担起个人责任。这种内外兼修的视角,让我在处理复杂人际关系时,有了更多的智慧和包容。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的情绪和偏见的奴隶,而是开始成为一个更有意识、更有选择的行动者。
评分《明智行动的艺术》这本书,对于我而言,就像是一次心灵的“断舍离”。作者以极其智慧的方式,引导我们审视那些堆积在我们思维中的“无效信息”和“错误判断”。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从众心理”的探讨。它让我们看到了,在很多情况下,我们的行为并非源于独立的思考,而是受到群体压力的影响。书中通过一些经典的心理学实验,生动地揭示了这种力量的强大,以及它如何轻易地让我们放弃自己的判断,随波逐流。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批判从众行为,而是引导我们去理解其背后的心理机制,并提供了一些方法来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我开始更加留意自己在群体中的表现,审视自己的想法是否真正源于内心,还是受到了他人意见的左右。这种觉察,让我逐渐摆脱了对他人评价的过度在意,更加专注于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我感觉自己变得更加坚韧,也更加坚定,能够更勇敢地坚持自己的立场,即使这与周围大多数人的意见相悖。这种独立思考的能力,是我在这本书中最宝贵的收获。
评分我必须说,《明智行动的艺术》这本书,成功地挑战了我一直以来对“决策”的认知。在我看来,决策就是收集信息、分析利弊、然后做出选择的过程。但这本书却像一位经验丰富的侦探,揭示了在这个看似线性的过程中,隐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干扰项”。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框架效应”的讨论。作者通过几个经典的实验,清晰地展示了同一个信息,仅仅因为呈现方式的不同,就会导致人们做出截然相反的决策。这让我意识到,我们并非总是在理性地评估事实,很多时候,我们是被呈现事实的“框架”所引导。这种觉察,让我开始更加留意信息的来源和呈现方式,也更加警惕那些看似“善意”的引导。书中提供了很多识别和应对框架效应的技巧,比如尝试从不同的角度重新审视信息,或者主动去了解信息的“反面”观点。这些方法对我来说是全新的,并且非常实用。我开始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些技巧,比如在阅读新闻时,会刻意去寻找不同媒体的报道,对比其中的差异;在购物时,会尝试忽略价格标签的“诱惑”,更专注于商品的实际价值。这种主动的训练,让我的决策过程变得更加独立和批判。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特别,它不像很多科普读物那样,为了显得“权威”而故作高深,反倒像是朋友间的一次掏心窝子的聊天,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人文关怀。作者在阐述那些复杂的心理学原理时,并没有使用生硬的学术术语,而是巧妙地将它们融入到日常的场景中,比如家庭矛盾、职场沟通、甚至是一些生活中的小确幸。我记得其中有一个章节讲到“确认偏误”的时候,作者举了一个例子,说是一个朋友无论如何都坚信某种养生方法有效,即使有大量证据表明它无效,他依然会抓住所有能支持自己观点的零碎信息,而忽略那些反驳的证据。读到这里,我忍不住哈哈大笑,因为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了好几个这样的人,甚至我自己偶尔也会有这种倾向。这本书并没有批评这些现象,而是以一种温柔而坚定的方式,引导我们去理解这些思维模式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们对我们决策的影响。它让我意识到,我们的大脑在很多时候是为了“效率”而不是“绝对准确”来运作的,而这种“效率”也常常成为我们犯错的根源。这种理解让我对自己和他人都多了一份宽容,也多了一份洞察。我不再轻易地去评判别人的“愚蠢”或者“固执”,而是开始尝试去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思维逻辑。这真的是一种非常宝贵的收获。
评分学习学习,书很好
评分很好,纸质好,印刷好!都很好!好好好啊好好好!
评分还没看,纸张不错。买了很久了,今天才拆开?
评分当做礼物送,昨晚买,今天上午就到了,质量很高,干货很多,值得一买!!物超所值!!
评分给别人买的!反馈说不错!值得看!
评分诶,在京东买了好多书
评分值得如手的一本书,知识是无价的,看懂了,就是你的谁也拿不走。
评分超级开心?正版图书,闻着书香,心情惬意。感谢京东的优质服务!谢谢
评分设计装帧都很不错,内容很期待,需要这样的知识性书籍充实自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