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国富论

图解国富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亚当·斯密(Adam Smith) 著,高格 译
图书标签:
  • 经济学
  • 国富论
  • 亚当·斯密
  • 古典经济学
  • 经济思想史
  • 图解
  • 入门
  • 财富
  • 市场经济
  • 社会经济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ISBN:9787511363343
版次:1
商品编码:1200032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胶版纸
字数:67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国富论》是一部将经济学、哲学、历史、政治理论和实践计划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综合在一起的书,是一部经济学巨著,本书对原著进行了删减,充分保留了斯密思想中的精华部分和完整体系,本书在原著基础上还配有多幅图片。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篇

论劳动生产力增进的原因并论劳动生产物自然分配给各

阶级人民的顺序

第一章 论分工

第二章 论分工的起因

第三章 论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

第四章 论货币的起源和货币效用

第五章 论商品的真实价格和名义价格,或其劳动价格和货币价格

第六章 论商品价格的组成部分

第七章 论商品的自然价格与市场价格

第八章 论劳动工资

第九章 论资本利润

第十章 论工资与利润随劳动与资本的用途不同而不同

第一节 基于职业本身性质的不平等

第二节 起因于欧洲政策的不平等

第十一章 论地租

第一节 论总能提供地租的土地生产物

第二节 论间或提供地租的土地生产物

第三节 论总能提供地租的生产物与间或能提供地租的生产物二者价值比例之变动…

本章的结论

第二篇

论资产的性质、积累与使用

第一章 论资产的划分

第二章 论作为社会总资产的一部分或作为维持国民资本费用的货币

第三章 论资本的积累及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劳动

第四章 论放贷取息的资产

第五章 论资本的各种用途

第三篇

论不同国家的财富发展

第一章 论财富的自然增长

第二章 论罗马帝国衰亡后农业在欧洲旧状态下所受到的抑制

第三章 论罗马帝国衰亡后城市的兴起和发展

第四章 城市商业如何对农村改良做出贡献

第四篇

论政治经济学体系

第一章 重商主义的原理

第二章 论限制输入本国能生产的商品

第三章 论对那些贸易差额被认为不利于我国的通商国家的所有商品实施的输入限制

第一节 即使根据重商主义的原则,这种限制也不合理

第二节 根据其他原则,这种异常的限制也不合理

第四章 论退税

第五章 论奖励金

第六章 论通商条约

第七章 论殖民地

第一节 论建立新殖民地的动机

第二节 论新殖民地繁荣的原因

第三节 美洲和经好望角到达东印度航路的发现给欧洲带来的利益

第八章 关于重商主义的结论

第九章 论重农主义,即政治经济学中把土地生产物看作各国财富的唯一来源或主要来源的学说

第五篇

论君主或国家的收入

第一章 论君主或国家的开支

第一节 论国防经费

第二节 论司法费用

第三节 论公共工程和公共机关的费用

第四节 论维持君主尊严的费用

本章的结论

第二章 论一般收入或国家收入的来源

第一节 专属于君主或国家的收入来源

第二节 论赋税

第三章 论公债


精彩书摘

  第四章

  论放贷取息的资产

  贷款人总是将借贷出去收取利息的资产看作自己的资本,总希望借贷的期限到了之后,能够将其顺利收回。而在借期当中,借钱的人会因为借用这笔资产而付给贷款人一定数额的年租。这笔资产,可被借钱的人作为资本,也可用作供目前消费之用的资产。如果充当资本,就会被用于维持生产性劳动者,能够再生产出价值,并创造利润。在这种情况下,他不必支出或占用任何别的收入来源,就能偿还这一资本并支付利息。如果充当目前消费之用的资产,他就变成了浪费的人,将原本用于维持勤劳的人的基金用于供养懒惰的人。在这种情况下,除非他占用其他某种收入的来源,如资产或地租,不然,他就难以偿还资本并支付利息。

  借贷出去收取利息的资产,虽然有时会同时被用于这两种用途上,但是用在前者上的情况比较多,用在后者上的情况则比较少。借钱挥霍的人过不了多长时间就会破产,借给他钱的人常会因自己的愚蠢而后悔。除了利用高利贷的方式进行残酷剥削的情况之外,像这样的贷借对双方都毫无益处可言。虽然这样的贷借事情在社会上总是不可避免地发生,但是由于各人都会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考虑问题,所以,可以相信,它发生的次数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多。任何对待资产比较慎重的富人,如果问他们是愿意把自己大部分的资产借给将其用在有利的用途上的人,还是愿意借给将其用在对开支不利的用途上的人,他听了恐怕只会笑话你竟然提出这样一个幼稚的问题。借钱的人虽然不是以节俭著称的人,但就是在他们之中,节俭的人终究还是比奢侈的人多得多,勤劳的人终究还是比懒惰的人多得多。

  收取利息的贷款绝大部分是依靠货币来进行的,或是钞票,或是金银。但是借钱的人所需要的与贷款人所提供的事实上不是货币而是货币的价值,也就是货币能够购买到的商品。如果借钱的人想要的是能够直接消费的资产,那么,他所借到的便是这种能够直接消费的商品。如果借钱的人所想要的是用来扩大产业规模的资本,那么,他所借到的便是那些劳动者开展工作所需要的工具、材料和食品。贷款的事情,事实上就像是贷款人将自己的一定部分土地和劳动的年产品的使用权转让给借钱的人,听任借钱的人肆意挥霍。

  不论货币是钞票或是铸币,都是国内各种贷借的工具。无论哪个国家有多少资产能够以收取利息的方式借贷出去,或正如一般人所说,能有多少货币以收取利息的方式借贷出去,并不取决于货币(纸币或铸币)的价值,而是取决于具体的某一部分的年产品的价值。这一部分年产品从地里生产出来或经生产性劳动者之手制出来后,便被指定用来充当资本,因其所有者无意亲自使用它们,因而便将其借给别人。由于这种资本的出借和偿还一般都是以货币的形式进行的,因此便被称为所谓的货币权益。它不但不同于土地权益,而且也不同于贸易权益和制造权益,因为在后一种情况中,资本的所有者是运用自己的资本。但是我们应该知道,即使是为了货币的利息而将其借贷出去的货币,也不过像一张转让的证书一样,把所有者无意亲自使用的资本转让到另外一个人的手中。与作为转让工具的货币量相比,这样转让的资本量要大得多。同一枚铸币或同一张纸币可以先后多次进行不同的购买,也可以连续用来充当贷款。例如,甲将1000镑贷给了乙,乙马上用这1000镑向丙购买了1000镑的商品。丙因为自己并不需要这笔钱,所以就把这1000镑贷给了丁,丁又马上用它向戊购买了1000镑的商品。戊也因为不需要这笔钱,同样地就把这1000镑贷给了己,己再马上用它向庚购买了1000镑的商品。货币或许还是原先的那几枚铸币或几张纸币,但是在几天之内就借贷了三次,也购买了三次。每一次的价值都与全部货币的数目相等。甲、丙、戊是有钱贷出的人,乙、丁、已是要借款的人。有钱贷出的人所贷出的,其实只是购买那些商品的能力,贷出的价值与用途都取决于这种购买力。这三个有钱人所出借的资产,与这笔货币所能购买的商品价值相等,所以,这三次出借所贷出的资产,实际上是用于进行购买的货币价值的3倍。假设借钱的人运用得比较恰当,在一定的时期内能够偿还原先借来的价值和它的利息,那么这种贷借就有了可靠的保障。这笔货币既然能被用来充当3倍于其价值的贷款工具,或者也能充当30倍于其价值的贷款工具,所以,也可连续充当偿还债务的工具。

  照这样看的话,以这种方式借贷出去收取利息的资本实际上无异于由贷款人将一定部分的年产品转让给借钱的人。为了回报这种转让,借钱的人必须要在借款期间,每年将一小部分的年产品转让给贷款人,这称为利息;在借款期满之后,又要根据贷款人原先转让给他的数额,将同等数额的较大部分的年产品转让给贷款人,这称作还本。在对这较小部分和较大部分的年产品进行转让的过程中,货币虽然都起到了转让证书的作用,但是它本身却与其所转让的东西完全不一样。

  从地里生产出来或者经生产性劳动者之手制出,便被指定用来充当对资本进行补偿的那一部分年产品,如果增加了,则所谓的货币权益也自然会随之增加。资本增加了,所有者无意亲自使用但却希望从中获取收入的资本也必然会增加。换句话说,资产增加了,借贷出去收取利息的资产也必然会逐渐增加。

  借贷出去收取利息的资产增加了,因运用这笔资产而必须支付的价格——也就是利息——肯定会下降。那些使商品的市场价格随着商品数量的增加而下降的一般原因,固然是导致利息下降的一个原因,但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寻找出其他几个特殊的原因。一、国家的资本增加了,从投入的资本中所获取的利润必然会减少。要在国内为新资本寻找到有利用途,将越来越困难。于是资本间的竞争便随之产生,资本的所有者之间常常互相倾轧,试图将原先投资于一种资本的所有者排挤出去。但是要想将原先的投资人排挤出去,就不得不放宽自己的条件。不仅要以极为低廉的价格销售自己所经营的东西,而且,有时为了要将其销售出去,还不得不以昂贵的价格买进。二、由于生产性劳动的维持费增加,对生产性劳动的需求也必然会一天天地增加。因此,劳动者便不会发愁自己找不到工作,但是资本家反而发愁难以雇用到劳动者。资本家之间的竞争致使劳动的工资抬高、资本的利润降低。因使用资本而获取的利润既然下降,为使用资本而支付的价格(也就是利率)也必然会下降。

  洛克先生、劳氏、孟德斯鸠先生,还有许多别的学者都以为,由于西班牙所属的西印度群岛的发现致使金银数量增加,由此而增加的那一部分便是引起欧洲大部分地区利率下降的真正原因。他们说,这两种金属自身的价值下降了,所以,它们其中具体某一部分的使用价值也肯定会变小,因而为它们支付的价格也会比较低。这种看法乍一看好像很有道理,但是实际上是错误的。这一错误已经被休谟先生彻底揭穿,我们也许没有必要再讲什么了。

  在国内流通的货币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国内每年流通的商品数量出现增加,除了会导致货币价值上升外,还会造成许多其他的重要影响。这时,虽然国家的资本在名义上并没有改变,但是实际上却增加了。它可能仍然继续由同等数量的货币表示,但其能够支配的劳动者的数量却更大。它能够维持、雇用的生产性劳动者的数量增加,因而对这类劳动的需求也会随之增加。劳动工资实际上已经随着劳动需求的增加而提高了,但是从表面上看却在下降。因为这时劳动者所领到的用以支付工资的货币量,可能比以前减少了,但是现在用这较少数量的货币所能购买到的商品量,却比以前用较多数量的货币所能购买到的商品量更多。不管是实际上还是名义上,资本的利润都会下降。既然由各个资本所构成的国家全体资本增加了,那么各不同的资本之间的竞争当然也会随之加剧。资本家各自投资的结果即使是一无所获,即使其在所能雇用的劳动能够生产出的产品中所占比例比以前小了,也只能自认倒霉。货币的利息既然与资本的利润保持同步,所以,货币的价值,也就是特定数目的货币所能购买到的商品量虽然激增,但是货币的利息仍然可能骤降。

  在允许将钱贷出而收取利息的国家,为了禁止那些通过高利贷而进行残酷剥削的行为,法律往往规定能够收取但却不会遭受惩罚的最高利率。这个最高利率,总是应当比最低的市场价格略高,也就是比那些能够提供绝对可靠保证的借钱的人在借用货币时一般所支付的价格略高。这个法定利率如果在最低市场利率之下,其效果将与完全禁止将钱贷出而收取利息的效果无异。如果获得的报酬低于使用货币所得到的价值,则出借人便不会将钱贷出,所以债务人必须为出借人因冒险接受货币使用获得的全部价值而承担的风险支付一笔费用。如果法定利率恰好与最低市场利率相等,遵纪守法的诚实人将因此而不敢将钱出借,这样的话,那些没有可靠担保的人便无计可施,只好求助于高利贷者,并任其宰割。现在,在英国,将货币贷给政府,收取3%的利息;将货币贷给有可靠担保的个人,则收取4%或4.5%的利息。所以,像英国这样的国家,将5%定为法定利率,也许是再适当不过了。

  必须要说明一下,法定利率虽然应当要比最低市场利率稍高一些,却不应该高出太多。比方说,如果英国所规定的法定利率是8%或10%,那么,用于贷款的大部分货币就会落入愿意为使用这些货币而支付这样高利息的浪费的人和投机商的手里。谨慎的人则不会冒险参与这样的竞争,他们只会将使用货币而获取的利润的一部分作为使用货币的利息。这样,一个国家的资本将有大部分不是落入能够使它有利的人的手里,而是落入使它浪费和遭受摧毁的人的手里。相反,如果法定利率仅比最低市场利率稍高一些,有钱出借的人则都愿意将钱借给谨慎的人,而不愿将其借给浪费的人和投机商。这是因为贷款人对谨慎的人所收取的利息,与对浪费的人所收取的利息几乎一样,而钱在谨慎的人手里要比在浪费的人手里安全得多。这样,大部分的国家资本就落入谨慎的人手里,而资本在这些人手里,最有可能被用在有利的用途上。无论什么法律,都无法将利率降到当时最低的普通市场利率以下。1766年,尽管法国国王颁布命令,规定利率必须从5%降到4%,但结果却收效甚微。民众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逃避这一法令,民间货币仍旧以5%的利率贷出。

  据观察得知,土地的一般市场价格都是由一般市场利率决定的。拥有资本而无意亲自使用却想从中取得收入的人,对于究竟将它用于购买土地,还是将它借贷出去收取利息,通常会再三考虑。土地极其安全可靠,此外,在很多时候它还具有其他一些好处。所以,比较而言,

  虽然将钱贷给别人收取利息而获得的收入会更多,但是他一般却宁愿将其用于购买土地而获得较少的收入。这些好处能够补偿两种收入之间的差额,但也仅仅限于补偿这两种收入之间的差额。如果土地地租远远少于货币利息,就没有人愿意购买土地,土地的一般价格必然会因此而下降。相反,如果这些好处在补偿了这一差额之后还有许多剩余,那么每个人都会愿意购买土地,土地的一般价格就会因此而上升。当利率是10%时,土地的售价通常是年租的10倍或12倍。当利率下降到6%、5%、4%时,土地的售价就会上涨到年租的20倍、25倍甚至30倍。法兰西的市场利率略高于英格兰,而其土地的一般价格则低于英格兰。英格兰土地的售价一般是年租的30倍,法兰西的土地售价一般则是年租的20倍。

  ……

前言/序言

  《国富论》是具有“现代经济学之父”美誉的亚当斯密的一部经济学专著,是其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品。该书于1768年开始着手著述,原名《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1773年时已基本完成,但作者又多花了3年时间润饰此书。1776年3月,《国富论》正式出版,一度引起了大众广泛的讨论,影响所及遍布英国本地及整个欧洲和美洲。

  《国富论》出版时,正值资本主义发展初期,该书及时地总结了近代初期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批判地吸收了当时的重要经济理论,提出了一套系统全面的经济学说。从作为国富基础的劳动,到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分工,到分工带来的交换,交换带来的媒介——货币,再到商品的价格,以及构成价格的基本要素——工资、地租和利润,文中都有精辟的论述。

  该书在历史上首次提出了全面系统的经济学说,为该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现代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它概括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在形成阶段的理论成就,最早系统地阐述了政治经济学的各个主要学说,标志着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它主张自由市场,反对政府干预垄断,但也不认为商业制度本身是完全值得肯定的;在赞扬对物质追求的同时,又鄙视商人的行为和策略……它的理论奠定了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的理论基础。时至今日,《国富论》仍然可以看作是用现代经济学研究方法写作的第一部著作,对经济学研究仍然起着重要作用。

  今天, 《国富论》中的许多学说虽然已经被后来的经济学家所突破,但斯密所确立的研究方向和方法影响深远,他富有预见性的洞察和诸多明确、实用的见解也总能引起后人的重新思考。

  《国富论》共分五篇,总结了近代初期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批判、吸收了当时的重要经济理论,第一次提出了市场经济会由“看不见的手”自行调节的理论。它的首次出版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是现代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因此该书被誉为“第一部系统的伟大的经济学著作”“经济学的百科全书”“西方经济学圣经”。

  200多年以来,经济学家的任务就是在《国富论》的架构上做一些修补工作,完善、细化其分析,基本是用斯密的方法分析经济发展规律的。

  《国富论》是一部将经济学、政治理论、哲学、历史和经济实践活动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综合性著作,无论作为经济学的经典读本,还是作为语言学习的课外读物,对当代中国读者,特别是对经济学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和从事经济学研究的学者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不同的人读《国富沦》会有不同的收获,而且往往还会有意外收获。

  本书对深奥的原著做出删节,在缩减篇幅的同时,充分保留斯密思想中的精华部分及完整体系。此外,本书还在经典原著的基础上,选配数百幅传世名画、大师摄影及经典插图,力求贴近原著论述的事实与思想,并使这本经济学巨著的阅读过程变得轻松愉悦。


《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 作者:[著名历史学家姓名,此处用一个虚拟的、具有权威感的名字代替,例如:约翰·麦克尼尔(John McNeill)或斯塔夫里阿诺斯(L.S. Stavrianos)的风格] 图书简介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我们常常以碎片化的视角审视历史,或深陷于单一民族、单一地域的叙事之中。然而,真正的理解,需要一种宏大而又精微的视野,能够穿透时空,洞察文明演进的脉络与相互关联。《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正是这样一部试图重新构建人类集体记忆的鸿篇巨制。它不仅仅是一部编年史,更是一部关于连接、冲突、创新与适应的史诗。 本书的核心目标,在于打破传统以西方为中心的叙事框架,构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强调不同地理区域之间的互动、交流与相互影响,从人类诞生的那一刻起,追溯文明的起源、扩张、融合与重塑。 --- 第一部分:早期人类与文明的摇篮(史前至公元前1000年) 本部分聚焦于人类的“大迁徙”时代,探讨智人如何从非洲走出,逐步适应并征服了地球上几乎所有的宜居环境。我们详细考察了旧石器时代的技术创新——火的使用、工具的制造——如何为后来的社会复杂化奠定了基础。 随后,本书深入分析了“农业革命”——人类历史上最深刻的变革之一。它不仅仅是种植和驯养的开始,更是定居生活、剩余物资产生、阶级分化和社会制度诞生的起点。我们将目光投向了各大文明的摇篮:美索不达米亚的城邦、尼罗河畔的法老王朝、印度河流域的城市规划,以及黄河与长江流域的早期国家形态。重点比较了这些早期文明在灌溉技术、文字系统(如楔形文字与甲骨文)和早期法律体系(如汉谟拉比法典)上的异同,强调了地理环境对早期社会结构塑造的决定性作用。 第二部分:轴心时代与帝国的兴起(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500年) 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被历史学家称为“轴心时代”(Axial Age)。这是一个思想爆炸的时期,无论是在印度诞生了佛教与耆那教,在中国出现了孔子和老子,在波斯产生了琐罗亚斯德教,还是在希腊产生了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本书将这些看似分散的精神探索视为人类对自身存在、道德规范和社会秩序的共同追问,分析了这些思想体系如何超越了地域限制,成为塑造后世文明的基石。 紧随其后的是全球范围内帝国的崛起与衰落。本书以对比研究的方式,系统梳理了亚历山大帝国的短暂辉煌、罗马帝国的制度化扩张、孔雀王朝(阿育王时期)的宗教整合、秦汉帝国的中央集权模式,以及萨珊王朝的持久抵抗。我们不仅关注军事征服,更侧重于帝国如何通过基础设施(道路、运河)、法律统一、货币制度和官僚体系来维持其庞大的统治。尤其深入分析了丝绸之路的开辟,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东西方大规模物质与文化交流的动脉。 第三部分:宗教、贸易与区域性文明的成熟(公元500年至公元1500年) 中世纪并非简单的“黑暗时代”,而是一个充满活力、宗教力量空前强大的时期。本书详细描绘了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与本土化进程。伊斯兰教的迅速崛起及其在文化、科学(如代数、医学)上的巨大贡献,成为本部分的核心议题之一。 在东方,唐宋时期的中国在技术(火药、活字印刷术)、商业革命(纸币的出现)和城市化方面保持了世界领先地位。同时,本书也将目光投向了美洲大陆——玛雅文明的衰落、托尔特克人的崛起,以及中原文化圈之外的非洲文明(如加纳和马里帝国及其黄金贸易)。我们通过对跨洋贸易路线(如印度洋贸易网络)的考察,揭示了在欧亚大陆内部,不同区域文明已经形成了复杂且相互依赖的经济体。 第四部分:全球化的大门开启(公元1500年至1800年) “地理大发现”标志着全球历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本书批判性地审视了欧洲航海探险的动因——对香料、黄金和新航路的渴求,以及由此引发的“哥伦布大交换”(Columbian Exchange)。这次交换不仅带来了物种(马铃薯、玉米、烟草)的全球性传播,也带来了毁灭性的后果,尤其是疾病对美洲原住民人口的冲击。 16世纪开始的“价格革命”与白银的流动,深刻地重塑了世界经济格局。我们探讨了奥斯曼帝国、莫卧儿帝国和明清帝国在面对西方技术挑战和内部结构性问题时的不同应对策略。同时,启蒙运动的思想,强调理性、个人权利和主权在民,正在为即将到来的政治革命积蓄能量。 第五部分:工业革命与民族国家的崛起(公元1800年至1914年) 工业革命不仅仅是蒸汽机和工厂的出现,更是一场深刻的能源、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全面重塑。本书分析了英国为何能率先完成工业化,以及工业化如何导致了新的社会阶级(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并催生了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等新的意识形态。 在政治层面,民族主义成为塑造现代世界的首要力量。从法国大革命到拉丁美洲的独立战争,再到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民族国家的建立重新划分了世界版图。与此同时,工业化带来的巨大生产力差异,直接促成了“新帝国主义”——欧洲列强对非洲和亚洲的瓜分。本书详细描绘了殖民地的社会改造、资源掠夺以及当地精英阶层的复杂反应。 第六部分:冲突、冷战与后工业时代(1914年至今) 二十世纪是人类历史上最动荡、最具颠覆性的一个世纪。第一次世界大战暴露了工业化军事技术和旧有外交体系的脆弱性,而凡尔赛体系的失败则直接孕育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本书着重分析了法西斯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兴起,它们都是对自由资本主义和传统秩序的激进回应。 二战后的世界被美苏两极格局所主导,冷战成为重塑全球政治、经济和科技竞争的核心驱动力。本书详细剖析了核武器对地缘政治的制约、去殖民化浪潮对第三世界的塑造,以及技术进步(如信息技术革命)如何开始瓦解传统的民族国家边界。 进入21世纪,全球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伴随着跨国公司的影响力扩大、全球环境问题的凸显(气候变化、资源枯竭),以及文化交流的空前加速。本书最后以对全球治理困境、数字鸿沟与未来人类共同挑战的深刻反思收尾,强调在相互连接的当代世界中,理解历史的复杂性是我们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唯一途径。 --- 《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 旨在为读者提供一把通往人类历史全景的钥匙。它要求我们跳出自我中心的视角,去欣赏那些被遗忘的文明的智慧,去理解冲突背后的结构性原因,去认识到人类的命运从一开始就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的。阅读本书,将是一次对人类适应性、创造力与局限性的深度巡礼。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以极其直观的方式,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这一宏大经济学巨著的核心思想具象化。我一直对古典经济学理论充满好奇,但《国富论》的原著着实让人望而却步,那些繁复的论证和宏观的视角,总让我感觉隔着一层纱。然而,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我这样的普通读者的一大福音。它并没有简单地将文字搬运,而是通过大量精美的插图、图表和流程图,将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易懂。比如,关于劳动分工的讨论,书中用一个个生动的场景展示了制针厂里工人们如何各司其职,效率如何成倍提升,这种“眼见为实”的呈现方式,比干巴巴的文字描述要深刻得多。再比如,关于市场价格的形成,书中用生动的供需曲线图,清晰地解释了商品价格如何在买卖双方的博弈中找到平衡点,这种图文并茂的方式,让我对“看不见的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甚至连货币的起源和流通,以及重商主义的弊端,都被巧妙地融入到一张张精巧的图画中,让人在轻松的阅读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吸收了经济学的精髓。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能够真正拉近读者与经典著作距离的桥梁之作,非常适合那些想要了解经济学基础,但又缺乏专业背景的读者。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惊喜,不仅仅是内容上的易懂,更在于它所传达的思考方式。我一直觉得,《国富论》之所以成为经典,不仅仅因为它提出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更因为它提供了一种观察和分析社会经济运行的独特视角。而《图解国富论》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没有回避《国富论》中可能存在的争议性观点,而是通过精炼的文字和恰当的图示,引导读者去思考这些观点背后的逻辑和时代的局限性。我尤其赞赏书中关于“国民财富”构成部分的解读。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列举财富的来源,而是通过一系列的对比图,形象地展示了不同国家在资源禀赋、技术水平、制度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国民财富的总量和结构。这种“见微知著”的呈现方式,让我意识到,经济学不仅仅是关于数字和公式,更是关于人、社会和国家发展的宏观命题。这本书让我开始用一种更加批判性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经济现象,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概念认知。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的编排方式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作为一个对经济学原理既有兴趣,又容易被枯燥理论“劝退”的人,我之前尝试过几次阅读《国富论》,但总是难以坚持下去。这次的《图解国富论》,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不是那种流于表面的“大杂烩”式图解,而是深入到了《国富论》的每一个重要章节,提炼出最核心的论点,然后用极富创意和表现力的插图来诠释。我特别喜欢书中对“自由市场”和“国家干预”的对比呈现,通过不同场景的插画,让我直观地感受到不同经济模式可能带来的后果。例如,书中用一种非常形象的方式描绘了自由竞争下的市场活力,企业如同在赛道上奔跑的运动员,不断创新,提升效率;而当国家过度干预时,则呈现出一种僵化、效率低下的景象,如同被绳索捆绑的巨人。这种视觉化的叙事,让我对经济学的许多抽象概念,如“比较优势”、“地租”等,都有了全新的、更为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讲解理论,更像是在讲故事,用画面串联起经济学的逻辑链条,让学习过程充满了乐趣和发现。

评分

坦白说,当我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我总觉得,将《国富论》这样一本厚重的经典进行“图解”,很容易沦为“ Kuso ”或者“浅尝辄止”。然而,《图解国富论》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它不仅仅是用图片来“装饰”文字,而是真正将图画作为一种独立的语言,去阐述和深化斯密的经济学思想。我特别喜欢书中对“重商主义”和“重农学派”的对比分析,通过色彩、线条和场景的巧妙运用,让我对不同学派的理念有了直观的感受。例如,书中用一种略显阴暗、压抑的色调来描绘重商主义下的国家经济,强调的是贸易顺差和贵金属的积累,而对重农学派则用明亮的田园风光,凸显了土地和农业的重要性。这种视觉化的对比,比单纯的文字叙述更能激发读者的思考。而且,书中对《国富论》中一些看似过时的观念,也进行了恰当的解读和引申,让这些古老的智慧在当代依然闪耀着光芒。它让我明白,经济学的根本逻辑是相通的,时代的变迁只会改变表现形式,而不会动摇其核心的理性。

评分

我之前一直认为,《国富论》是一本遥不可及的“圣经”,只属于经济学领域的专家。然而,《图解国富论》的出现,彻底打破了我的这种刻板印象。这本书的插画风格非常多元,既有严谨的图表,也有富有想象力的漫画,但它们都服务于一个共同的目标:让读者能够轻松地理解斯密的核心思想。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的章节,书中用一系列动态的图景,展示了资本是如何从最初的种子,通过投资和再投资,逐渐发展壮大,最终带动整个社会的繁荣。这种“可视化”的叙述,比任何枯燥的文字描述都更能触动人心。它让我深刻理解了,为什么斯密会将资本和劳动视为经济增长的两大引擎。此外,书中对“亚当·斯密问题”(即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表现出的利他主义,与《国富论》中的自利模型之间的矛盾)的探讨,也让我耳目一新。它并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通过精妙的图示,引导读者去思考人性与社会的复杂关系,这种开放式的解读,恰恰是这本书的价值所在。

评分

京东的服务一如既往地好我爱京东!

评分

厉害了

评分

还不错!

评分

厉害了

评分

很不错,入门书

评分

很棒 ,图片与文字相结合,有助于理解

评分

,,,

评分

好不好啊 方式额的方式告诉高速方式发射点方式地方是否。

评分

还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