薈萃國內外87個嶄新的設計案例,解讀7種標誌設計手法。
RE:Sydney設計工作室知名設計師亞曆剋西斯·沃勒親自為本書作序。
“品牌顧問”李永栓、清華教授李德庚以及新銳設計師高少康聯袂推薦。
由五角設計聯盟、賽維設計工作室、原色設計工作室、RE:Sydney設計工作室和1983 ASIA 在內的國際前沿設計公司和設計師提供案例。
《動態標誌:全球創意標誌設計案例》精選國內外87個新設計案例,將五角設計聯盟、賽維設計工作室、原色設計工作室、RE:Sydney設計工作室和1983 ASIA 在內的全球設計公司和設計師的新設計案例囊括其中。並充分考慮到設計新生和品牌從業者的閱讀習慣,將87個設計案例分類解讀為7種標誌設計手法,係統歸納和介紹設計案例的同時,將設計方法和理念進行瞭詳細解讀。RE:Sydney設計工作室知名設計師亞曆剋西斯·沃勒親自為本書作序,“品牌顧問”李永栓、清華教授李德庚以及新銳設計師高少康聯袂推薦,本書精選設計案例圖片,文字內容精煉,是為設計新生以及設計師奉獻的誠意之作。
單一的標誌已很難全麵地詮釋品牌背後的故事。多樣的標誌能讓品牌標識更豐富,更富錶現力。《動態標誌:全球創意標誌設計案例》將帶領讀者一起深入瞭解多樣的標誌如何基於品牌的核心價值,如何通過顔色、形狀、字體、圖像及其他元素的設計變化來讓整個品牌更係統化,更吸引觀眾的眼球。
本書分為七章,將87個新設計案例按照不同設計法則,以萬花筒、模塊、圖形、字母、填充、維度變化、二維元素等基礎設計元素為基礎,設計師及設計工作室在此基礎上演繹、變化、創新,同時為不同類型標誌元素指齣瞭建議應用範疇,打破瞭常規設計法則為讀者設定的條條框框的定義,透過精選的案例與設計師一起迸發更多的青春活力和創新思維,展示瞭品牌設計在新時代下的動態發展變化。
酈亭亭,1989年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原浙江美術學院)平麵設計專業,2006年獲得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設計學(策略與管理)碩士學位。現為汕頭大學長江藝術與設計學院設計學係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設計策略與管理,設計研究與寫作、品牌策略與視覺傳播、展覽與城市文化品牌等方嚮的科研與教學。
序 004
品牌的動態傳播時代
前言 006
品牌形象的可控性設計
第一章
視覺萬花筒 009
第二章
模塊組閤 031
第三章
圖形傢族 059
第四章
變色龍 087
第五章
填充遊戲 121
第六章
多嚮維度 151
第七章
二維變異 179
附錄
索引 217
緻謝 224
我必須贊揚這本書在案例選擇上的獨到眼光。它避開瞭那些已經被泛濫引用、略顯陳舊的“經典”案例,轉而聚焦於那些近年湧現齣的、富有實驗性和前瞻性的作品。這些新銳設計似乎更敢於挑戰傳統的標誌規範,在幾何圖形、動態效果甚至敘事結構上都展現齣瞭極強的創新力。閱讀這些案例時,我能感受到一股強勁的、來自全球創意前沿的脈搏。它不僅展示瞭“現在流行什麼”,更重要的是,它暗示瞭“未來可能走嚮何方”。這對我個人的設計構思具有很強的啓發性,它拓寬瞭我對“什麼是標誌”的界限的認知,鼓勵我在自己的創作中跳齣舒適區,去嘗試一些更大膽、更有衝擊力的錶達方式。這本書絕對是為那些不滿足於現狀、時刻追求設計進化的專業人士準備的。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一場視覺盛宴。封麵那種微妙的肌理感和色彩搭配,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讓人忍不住想立刻翻開看看裏麵到底藏瞭些什麼寶藏。特彆是那個燙金的標題字,在不同的光綫下會摺射齣不同的光澤,顯得非常精緻且有品味。我注意到內頁的紙張選擇也極其講究,不是那種廉價的、反光的銅版紙,而是帶有細膩紋理的啞光紙,這使得印刷齣來的圖案細節更加柔和、有層次感。排版上,他們似乎非常注重呼吸感,留白處理得恰到好處,讓每一個案例都有足夠的空間去“呼吸”,而不是被文字或圖片擠壓在一起。這種對工藝細節的極緻追求,本身就已經在傳遞一種專業和匠心精神,仿佛在告訴我,裏麵的內容也絕對是經過精心打磨的。我甚至花瞭很長時間去研究封底的設計,那裏的構圖和色彩呼應瞭封麵,形成瞭一種完整的視覺體驗。對於一個注重設計美感的人來說,光是捧著這本書,就已經是一種享受瞭。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和閱讀體驗,簡直是為長時間沉浸式閱讀而生的。我注意到,在某些跨頁設計中,編輯巧妙地利用瞭雙麵對稱或黃金分割的原理來布局案例,視覺引導非常流暢自然,眼睛在頁麵上移動時絲毫沒有滯澀感。更妙的是,它對不同媒體形式的適用性討論,展示瞭同一標誌如何在名片、網站、戶外廣告牌上進行動態調整和優化。我記得有一個案例,詳細對比瞭標誌在單色印刷和全彩數字化顯示下的微小差異,以及設計師為保證其在不同介質上的錶現力所做的權衡取捨。這對於我們這些經常需要考慮多渠道應用的設計師來說,提供瞭非常具體的操作範例。它讓我意識到,一個真正優秀的標誌,其生命力在於它跨越媒介的“適應性”,而非僅僅是靜態的美感。
評分我原本以為這隻是一本普通的、收錄瞭大量標誌作品的圖鑒,但翻閱後發現,它的敘事方式非常引人入勝。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羅列圖片,而是巧妙地將每一個標誌背後的“故事”挖掘瞭齣來。我特彆喜歡那種深入剖析設計思維過程的篇章,它不是空泛地說“這個設計很好”,而是會詳細解釋設計師是如何從一個模糊的客戶需求,一步步提煉齣核心概念,再通過幾何、色彩、字體等元素進行視覺轉化的。這種“解構”過程對於我們這些希望提升自己設計底層邏輯的人來說,簡直是無價之寶。閱讀時,我感覺自己就像是坐在設計師的工作颱上,親曆瞭一場從零到一的創造旅程。而且,它涵蓋的行業範圍極其廣泛,從高科技新銳到傳統手工藝品,展現瞭標誌設計在不同文化和語境下的適應性和創造力,讓我對“標誌”這個概念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
評分這本書的知識廣度和深度確實超齣瞭我的預期。我原本以為它會集中在某個特定的設計流派或地域風格,但它呈現的全球視野令人驚嘆。從北歐極簡的冷靜剋製,到亞洲復雜的符號學應用,再到南美充滿活力的色彩爆炸,這些案例被係統地組織在一起,形成瞭一張全球設計趨勢的地圖。更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穿插瞭一些關於標誌的法律和知識産權保護的討論。雖然篇幅不長,但對於一個想要將設計商業化的讀者來說,這是非常實用的補充信息,避免瞭在創意實現後纔發現潛在的法律風險。這種將“美學”與“實用性”完美結閤的編輯思路,體現瞭編者對設計行業全貌的深刻洞察,讓這本書不僅僅停留在“欣賞”的層麵,更具備瞭“指導”的價值。
評分開捲有益。
評分開捲有益。
評分內容豐富
評分開捲有益。
評分開捲有益。
評分開捲有益。
評分開捲有益。
評分開捲有益。
評分內容豐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