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萃国内外87个崭新的设计案例,解读7种标志设计手法。
RE:Sydney设计工作室知名设计师亚历克西斯·沃勒亲自为本书作序。
“品牌顾问”李永栓、清华教授李德庚以及新锐设计师高少康联袂推荐。
由五角设计联盟、赛维设计工作室、原色设计工作室、RE:Sydney设计工作室和1983 ASIA 在内的国际前沿设计公司和设计师提供案例。
《动态标志:全球创意标志设计案例》精选国内外87个新设计案例,将五角设计联盟、赛维设计工作室、原色设计工作室、RE:Sydney设计工作室和1983 ASIA 在内的全球设计公司和设计师的新设计案例囊括其中。并充分考虑到设计新生和品牌从业者的阅读习惯,将87个设计案例分类解读为7种标志设计手法,系统归纳和介绍设计案例的同时,将设计方法和理念进行了详细解读。RE:Sydney设计工作室知名设计师亚历克西斯·沃勒亲自为本书作序,“品牌顾问”李永栓、清华教授李德庚以及新锐设计师高少康联袂推荐,本书精选设计案例图片,文字内容精炼,是为设计新生以及设计师奉献的诚意之作。
单一的标志已很难全面地诠释品牌背后的故事。多样的标志能让品牌标识更丰富,更富表现力。《动态标志:全球创意标志设计案例》将带领读者一起深入了解多样的标志如何基于品牌的核心价值,如何通过颜色、形状、字体、图像及其他元素的设计变化来让整个品牌更系统化,更吸引观众的眼球。
本书分为七章,将87个新设计案例按照不同设计法则,以万花筒、模块、图形、字母、填充、维度变化、二维元素等基础设计元素为基础,设计师及设计工作室在此基础上演绎、变化、创新,同时为不同类型标志元素指出了建议应用范畴,打破了常规设计法则为读者设定的条条框框的定义,透过精选的案例与设计师一起迸发更多的青春活力和创新思维,展示了品牌设计在新时代下的动态发展变化。
郦亭亭,1989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原浙江美术学院)平面设计专业,2006年获得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设计学(策略与管理)硕士学位。现为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设计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设计策略与管理,设计研究与写作、品牌策略与视觉传播、展览与城市文化品牌等方向的科研与教学。
序 004
品牌的动态传播时代
前言 006
品牌形象的可控性设计
第一章
视觉万花筒 009
第二章
模块组合 031
第三章
图形家族 059
第四章
变色龙 087
第五章
填充游戏 121
第六章
多向维度 151
第七章
二维变异 179
附录
索引 217
致谢 224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封面那种微妙的肌理感和色彩搭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看看里面到底藏了些什么宝藏。特别是那个烫金的标题字,在不同的光线下会折射出不同的光泽,显得非常精致且有品味。我注意到内页的纸张选择也极其讲究,不是那种廉价的、反光的铜版纸,而是带有细腻纹理的哑光纸,这使得印刷出来的图案细节更加柔和、有层次感。排版上,他们似乎非常注重呼吸感,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让每一个案例都有足够的空间去“呼吸”,而不是被文字或图片挤压在一起。这种对工艺细节的极致追求,本身就已经在传递一种专业和匠心精神,仿佛在告诉我,里面的内容也绝对是经过精心打磨的。我甚至花了很长时间去研究封底的设计,那里的构图和色彩呼应了封面,形成了一种完整的视觉体验。对于一个注重设计美感的人来说,光是捧着这本书,就已经是一种享受了。
评分我必须赞扬这本书在案例选择上的独到眼光。它避开了那些已经被泛滥引用、略显陈旧的“经典”案例,转而聚焦于那些近年涌现出的、富有实验性和前瞻性的作品。这些新锐设计似乎更敢于挑战传统的标志规范,在几何图形、动态效果甚至叙事结构上都展现出了极强的创新力。阅读这些案例时,我能感受到一股强劲的、来自全球创意前沿的脉搏。它不仅展示了“现在流行什么”,更重要的是,它暗示了“未来可能走向何方”。这对我个人的设计构思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它拓宽了我对“什么是标志”的界限的认知,鼓励我在自己的创作中跳出舒适区,去尝试一些更大胆、更有冲击力的表达方式。这本书绝对是为那些不满足于现状、时刻追求设计进化的专业人士准备的。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阅读体验,简直是为长时间沉浸式阅读而生的。我注意到,在某些跨页设计中,编辑巧妙地利用了双面对称或黄金分割的原理来布局案例,视觉引导非常流畅自然,眼睛在页面上移动时丝毫没有滞涩感。更妙的是,它对不同媒体形式的适用性讨论,展示了同一标志如何在名片、网站、户外广告牌上进行动态调整和优化。我记得有一个案例,详细对比了标志在单色印刷和全彩数字化显示下的微小差异,以及设计师为保证其在不同介质上的表现力所做的权衡取舍。这对于我们这些经常需要考虑多渠道应用的设计师来说,提供了非常具体的操作范例。它让我意识到,一个真正优秀的标志,其生命力在于它跨越媒介的“适应性”,而非仅仅是静态的美感。
评分我原本以为这只是一本普通的、收录了大量标志作品的图鉴,但翻阅后发现,它的叙事方式非常引人入胜。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图片,而是巧妙地将每一个标志背后的“故事”挖掘了出来。我特别喜欢那种深入剖析设计思维过程的篇章,它不是空泛地说“这个设计很好”,而是会详细解释设计师是如何从一个模糊的客户需求,一步步提炼出核心概念,再通过几何、色彩、字体等元素进行视觉转化的。这种“解构”过程对于我们这些希望提升自己设计底层逻辑的人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阅读时,我感觉自己就像是坐在设计师的工作台上,亲历了一场从零到一的创造旅程。而且,它涵盖的行业范围极其广泛,从高科技新锐到传统手工艺品,展现了标志设计在不同文化和语境下的适应性和创造力,让我对“标志”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知识广度和深度确实超出了我的预期。我原本以为它会集中在某个特定的设计流派或地域风格,但它呈现的全球视野令人惊叹。从北欧极简的冷静克制,到亚洲复杂的符号学应用,再到南美充满活力的色彩爆炸,这些案例被系统地组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张全球设计趋势的地图。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穿插了一些关于标志的法律和知识产权保护的讨论。虽然篇幅不长,但对于一个想要将设计商业化的读者来说,这是非常实用的补充信息,避免了在创意实现后才发现潜在的法律风险。这种将“美学”与“实用性”完美结合的编辑思路,体现了编者对设计行业全貌的深刻洞察,让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欣赏”的层面,更具备了“指导”的价值。
评分开卷有益。
评分开卷有益。
评分内容丰富
评分内容丰富
评分内容丰富
评分开卷有益。
评分开卷有益。
评分开卷有益。
评分内容丰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