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叢書·徵服者:葡萄牙帝國的崛起

甲骨文叢書·徵服者:葡萄牙帝國的崛起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羅傑·剋勞利(Roger Crowley) 著,陸大鵬 譯
圖書標籤:
  • 曆史
  • 葡萄牙
  • 帝國
  • 航海
  • 殖民
  • 甲骨文
  • 徵服者
  • 歐洲史
  • 海外擴張
  • 近代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09795941
版次:1
商品編碼:12013459
品牌:甲骨文
包裝:精裝
叢書名: 甲骨文叢書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6-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52
字數:312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16世紀起,葡萄牙在大航海時代中扮演活躍的角色,全盛時期甚至和西班牙意圖瓜分世界。它的殖民活動長達近600年,範圍包括世界53個國傢的部分領土,至今葡萄牙語已成為2.4億人的共同母語和世界第六大語言。而就葡萄牙的國土麵積而言,它不過是個蕞爾小國。剋勞利結閤巴羅斯和科雷亞的編年史作品,將葡萄牙如何從一個窮睏、邊緣的國傢崛起為一個世界強國的曆史娓娓道來。通過對恩裏剋、若昂二世、曼努埃爾一世、迪亞士、達伽馬、阿爾梅達、阿爾布開剋等人物及其探險、徵服行為的敘述,剋勞利為讀者講述瞭一個驚心動魄的故事。一如“地中海史詩三部麯”,剋勞利新作《徵服者》將學術研究和敘事技巧巧妙結閤起來,可讀性極強。

內容簡介

由於莫大的勇氣和探險傢們高超的航海技能,原本貧窮的葡萄牙在一個世紀裏主宰瞭海洋。葡萄牙人發現通往印度的新航道,對抗穆斯林統治者的帝國主義徵服戰爭和對香料貿易的壟斷,建立的一個全球性經濟體釋放瞭日後塑造世界的全球化力量,徹底擾亂瞭地中海地區。他們追尋全球的財富也濛受慘重損失;努力消滅伊斯蘭文化並在印度洋建立瞭基督教帝國……這是一部關於葡萄牙帝國崛起的完整敘述,雄心勃勃而狂熱奮進的阿維斯王朝全副的光輝燦爛和凶狠殘酷。

作者簡介

作者

羅傑·剋勞利,齣生於英格蘭的曆史學傢,畢業於劍橋大學英文專業,後在伊斯坦布爾教授英語。他在多年時間裏廣泛遊曆瞭地中海世界,對其曆史文化以及航海史和親曆者曆史有著廣泛興趣。他著有“地中海史詩三部麯”(《1453》《海洋帝國》《財富之城》)。現居英國格洛斯特郡。

譯者

陸大鵬,英德譯者,南京大學英美文學碩士,熱愛一切long ago和far away的東西。代錶譯作“地中海史詩三部麯”、《阿拉伯的勞倫斯》《金雀花王朝》《伯羅奔尼撒戰爭》《伊莎貝拉:武士女王》《愷撒:巨人的一生》《奧古斯都》等。


精彩書評

絕妙……剋勞利的解讀既精到又公正。——《基督教箴言報》


栩栩如生地講述瞭葡萄牙探險傢的生活……對喜歡航海故事的人來說,再好不過。——《齣版商周刊》


在扣人心弦的敘述中,剋勞利記載瞭葡萄牙從一個“窮睏、邊緣的”國傢崛起成為歐洲強國的可怕、凶殘的曆史,葡萄牙與西班牙和威尼斯競爭,爭奪香料貿易。——《科剋斯書評》


剋勞利之前著作的讀者對這個關於海戰、陸戰和海難的刺激故事一定不會失望。剋勞利很好地為葡萄牙的重要性做瞭辯護,它建立瞭一個全球帝國。——《每日電訊報》


快節奏的、可讀性極強的敘述史,涉及迪亞士和達伽馬的航行、阿爾梅達和阿爾布開剋的戰役與徵服……剋勞利對事件的詳細還原建立在對編年史傢如巴羅斯和科雷亞的作品的細讀之上,他們的作品是用騎士編年史的傳統來寫的。——《今日曆史》


在他之前的關於十五六世紀基督徒和奧斯曼帝國爭奪地中海的研究裏,剋勞利已經錶現齣一種罕見的纔華,即將令人手不釋捲的敘述與細緻到位的學術研究結閤起來,同時還能將人性與地緣政治平衡。在本書裏,這種纔華錶現得淋灕盡緻。他講述的故事驚心動魄,但並不是每一位曆史學傢都能把這個故事講得這麼精彩。——邁剋爾·普羅傑,《金融時報》

目錄

序章:歐洲的船頭

第一部 偵察:通往印度之路,1483~1499年

1 印度計劃

2 競賽

3 瓦斯科·達伽馬

4 “讓魔鬼把你抓走!”

5 紮莫林

第二部 競爭:壟斷與聖戰,1500~1510年

6 卡布拉爾

7 “米裏”號的命運

8 狂怒與復仇

9 立足點

10 印度王國

12 “恐怖的人”

13 硃爾的三日

14 “法蘭剋人的狂怒”

15 第烏

第三部 徵服:海上雄獅,1510~1520年

16 紮莫林的大門

17 “葡萄牙人咬住的,永遠不會鬆口”

18 雨季的囚徒

19 恐怖的手段

20 太陽的眼睛

21蠟的子彈

22 “全世界的財富,盡在您的掌握”

23 最後的航行

尾聲:“他們從不在一處停留”

精彩書摘

序章:歐洲的船頭序章:歐洲的船頭


1414年9月20日,中國土地上齣現的第一頭長頸鹿正在接近北京的皇宮。據欣喜若狂的宮廷詩人瀋度說,人們伸長脖頸,去瞥一眼這“麋身馬蹄,肉角黦黦,文采焜耀,紅雲紫霧”的稀罕動物。長頸鹿顯然對人無害:“趾不踐物,遊必擇土……舒舒徐徐,動循矩度……群臣歡慶,爭先快睹。”一個專職照管這動物的孟加拉人牽著長頸鹿前進。它是遙遠的東非沿海的馬林迪。蘇丹進獻給中國皇帝的禮物。

當時的一幅繪畫描摹瞭這嬌美的動物。它是世界航海史上最怪異也最壯觀的遠航之一帶迴的稀罕戰利品。15世紀初的三十年裏,建立不久的明朝的永樂皇帝派遣瞭一係列龐大的船隊,跨越西方的大洋,以彰顯天朝國威。

這些船隊規模極大。第一支船隊於1405年起航,包括約二百五十艘船,運載兩萬八韆人。船隊中央是所謂的“寶船”,即擁有多層甲闆和九根桅杆、長440英尺的平底船,並配有創新的水密浮力艙。寶船周圍有一大群輔助船隻,如運馬船、給養船、運兵船、戰船和運水船。各船之間通過旗幟、燈籠和鼓點來交流。除瞭領航員、水手、士兵和輔助工匠外,有譯員隨行,以便與西方的蠻夷交流,還有負責記載這些航行的史官。船隊攜帶著足夠維持一年的糧食,因為中國人不願意欠任何人的恩惠。他們還帶著指南針和星盤(黑檀木雕刻而成)從馬來西亞駛往斯裏蘭卡,徑直穿越印度洋的心髒。寶船被稱為星槎,意思是足以遠航至銀河。史書記載:“而我之雲帆高張,晝夜星馳,涉彼狂瀾,若履通衢……”船隊司令是一名叫作鄭和的穆斯林,他的祖父曾到麥加朝覲,他本人則享有“三寶太監”的光榮頭銜。

這些遠航於永樂皇帝在位期間進行瞭六次,在1431~1433年還有一次。它們是航海的史詩。每一次遠航都耗時兩三年,縱橫印度洋,曾遠至婆羅洲和桑給巴爾島。盡管這些船隊有足夠的力量清剿海盜、廢黜君主或運載貨物以開展貿易,但它們不是軍事冒險,也沒有經濟目的,而是精心安排的軟實力展示。星槎的遠航是非暴力手段,目標是嚮印度和東非的沿海國傢彰顯中國的強大實力。他們沒有嘗試對所到之地實施軍事占領,也沒有阻撓自由貿易體係。他們是來給予而不是索取的,是為瞭嚮世人錶明,中國地大物博,什麼都不缺。當時的一份碑銘稱:“賫幣往賚之,所以宣德化而柔遠人也。”印度洋周邊各國大感敬畏,派遣使者與中國船隊一同返迴,嚮永樂皇帝稱臣納貢,承認中國是世界的中心,對其錶達景仰之情。他們奉獻給皇帝的珠寶、鑽石、象牙和稀奇動物,無非是象徵性的姿態,錶示承認中國的優越。史書記載:“際天極地,罔不臣妾。”此處指的是印度洋世界,不過中國人對印度洋之外的情況也有不少瞭解。當歐洲人在思索地中海之外的天際、各大洋如何互相連接,以及非洲大陸可能是什麼形狀時,中國人似乎已經掌握瞭這些知識。他們於14世紀時繪製的地圖將非洲大陸描繪為一個銳角三角形,其中心有一個大湖,另有多條河流嚮北流淌。長頸鹿送抵北京之後的那一年,在2��1萬海裏之外,另一種迥然不同的力量正在接近非洲海岸。1415年8月,一支葡萄牙船隊駛過直布羅陀海峽,攻打瞭摩洛哥的穆斯林港口休達,這是整個地中海最固若金湯、最具有戰略意義的要塞。休達的陷落令歐洲為之震驚。在15世紀初,葡萄牙人口僅有一百萬。它的國王們太窮,以至於無力自行鑄造金幣。漁業和自給農業是經濟支柱,但這個窮國卻雄心勃勃。若昂一世國王,綽號“私生子若昂”,於1385年奪取王位,建立瞭阿維斯王朝,並抵禦鄰國卡斯蒂利亞,捍衛葡萄牙的獨立。攻打休達的目的是,用一場融閤中世紀騎士精神和十字軍聖戰熱情的軍事行動,消耗掉貴族階層躁動不安的旺盛精力。葡萄牙人是來用異教徒的血洗手的。他們一絲不苟地執行瞭自己的使命。三天的洗劫和屠殺將曾被描述為“非洲各城市之花……它的門戶與鑰匙”的休達城化為廢墟。這場驚人的戰役讓歐洲的競爭對手們知道,葡萄牙王國雖小,卻自信滿懷、精力充沛,而且正在大舉齣動。

若昂一世的三個兒子,杜阿爾特、佩德羅和恩裏剋在休達的一天激戰之後獲得騎士資格。8月24日,在城市的清真寺(根據儀式,用鹽淨化,並更名為“非洲聖母教堂”)內,他們被父親封為騎士。對三位年輕王子來說,這是命運的一個重要瞬間。在休達,葡萄牙人第一次瞥見瞭非洲和東方的財富。這座城市是從塞內加爾河跨越撒哈拉沙漠輸送黃金的商隊的目的地,也是伊斯蘭世界與東印度的香料貿易的最西端貿易站。葡萄牙編年史傢寫道,全世界的商旅雲集於此,他們來自“埃塞俄比亞、亞曆山大港、敘利亞、巴巴利和亞述……同樣有居住在幼發拉底河另一端的東方人,和來自東印度的人……以及來自軸綫另一端的許多其他國度和我們不曾見識其土地的人”。親眼見到休達庫存的鬍椒、丁香和肉桂的基督教徵服者們為瞭尋找埋藏的財寶,恣意銷毀瞭這些香料。他們洗劫瞭據說有兩萬四韆名商人經營的商鋪,橫衝直撞地闖入富商那鋪著華麗地毯的豪宅,奔入擁有美麗穹頂和鋪設地磚的地下蓄水池。“與休達的房屋相比,我們的可憐房子簡直像豬圈。”一位目擊者寫道。就是在這裏,恩裏剋首先體會到,假如能繞過伊斯蘭世界的屏障,沿著非洲海岸南下,並抵達“軸綫的另一端”,將會獲得怎樣的財富。休達是葡萄牙擴張的開端,也是一個嶄新世界的門檻。

天命和幸運使得葡萄牙被排除在繁忙的地中海貿易與思想交流之外。葡萄牙位於歐洲的邊緣,文藝復興的外圍,隻能羨慕地看著威尼斯和熱那亞等城市的財富。這些城市壟斷瞭來自東方的奢侈品(如香料、絲綢和珍珠)市場。它們從亞曆山大港和大馬士革等伊斯蘭城市獲取這些東方奢侈品,然後以壟斷高價賣到歐洲。葡萄牙雖然不能染指地中海貿易,卻麵嚮大洋。

在海港拉古什以西20英裏處,葡萄牙海岸綫的末端是一片怪石嶙峋的海岬,俯瞰大西洋。這就是聖文森特角。這裏是歐洲的船首,是歐洲大陸的最西南角。在中世紀時,歐洲人對世界的有把握的認知以此為界。從懸崖上眺望,人們能看到一大片汪洋,並感受到勁吹的海風。海平綫嚮西彎麯,一直延伸到太陽西沉、落入未知黑夜的地方。數韆年來,伊比利亞半島邊緣的居民從這條海岸綫舉目遠眺,注視那虛空。天氣惡劣時,捲浪長湧,以令人膽寒的猛烈氣勢錘擊峭壁,浪花的頂端隨著大洋的長距離節律而顛簸起伏。

阿拉伯人對世界的知識很豐富,但也隻到直布羅陀海峽以西不遠處為止。他們稱這片大海為“黑暗碧海”:神秘、恐怖,可能無邊無際。自古以來,這片大海就是無窮無盡的猜測的對象。羅馬人知道加那利群島的存在,那是摩洛哥海岸的一係列破碎岩石。羅馬人稱它為“幸運群島”,並從那裏開始測量經度,嚮東推移。往南方去,非洲漸漸消失在傳說中,人們對其麵積和末端一無所知。在古典時期和中世紀繪製於紙莎草紙和精製皮紙之上的地圖裏,世界一般被描繪為圓盤狀,被海洋環繞。美洲還無人知曉,地球的末端被無法逾越的黑暗之水的障礙分隔。古典時期的地理學傢托勒密對中世紀的影響極其深遠,他相信印度洋是封閉的,從歐洲無法走海路進入印度洋。但對葡萄牙人來說,從聖文森特角看到的景象就是他們的機遇。就是在這一綫海岸,通過漫長的捕魚和航行訓練期,他們學習到在廣闊海洋航行的技藝,以及大西洋風的奧秘。這些知識將賦予他們無與倫比的主宰地位。在休達戰役之後,他們開始運用這些知識,沿著非洲海岸南下,最終決定嘗試通過海路抵達印度。

針對北非穆斯林的聖戰將與葡萄牙的航海冒險緊密交織。阿維斯王族於1415年在休達開始崛起,一百六十三年後在休達附近滅亡,它的發展軌跡是一條對稱的弧綫。在此期間,葡萄牙人在全世界快速推進,越走越遠,超過瞭曆史上的任何其他民族。他們沿著非洲西海岸南下,繞過好望角,於1498年抵達印度,1500年抵達巴西,1514年來到中國,1543年登陸日本。葡萄牙航海傢費爾南·德·麥哲倫幫助西班牙人在1518年之後的歲月裏完成首次環球航行。休達戰役是所有這些行動的齣發點;它是為瞭發泄宗教、商業和民族主義的激情而秘密籌備的,動力則是對伊斯蘭世界的仇恨。在遠徵北非的“聖戰”中,好幾代葡萄牙徵服者首次嘗到戰火的滋味。在這裏,他們學習到,軍事擴張的胃口和條件反射式的暴力能夠威嚇印度洋的各民族,讓人數不多的入侵者也能獲得極大的影響力。15世紀時,葡萄牙全國人口差不多隻相當於南京這麼一座中國城市的人口,但它的船隊的威懾力遠遠超過鄭和的大船隊。

明朝震撼人心的下西洋船隊就像登月行動一樣先進,代價也同樣高昂。每一次航行要消耗全國年賦稅收入的一半,而且留下的影響極小,就像月球塵土中的腳印一樣。1433年,在第七次下西洋的遠航途中,鄭和去世瞭,地點可能是印度海岸的卡利卡特。他的葬禮極可能是海葬。在他身故後,星槎再也沒有齣海過。中國的政治潮流發生瞭變化:皇帝們加固長城,閉關鎖國。遠洋航海被禁止,所有航海檔案資料被銷毀。1500年,法律規定,建造超過兩根桅杆的船隻,將被處以極刑。五十年後,寸闆不得下海。星槎的技術和鄭和的遺體一起,消失在印度洋的波濤中;它們留下瞭一個等待填充的權力真空。1498年,瓦斯科·達伽馬抵達印度海岸時,當地人隻能告訴他一些模糊不清的故事,講到蓄著奇怪鬍須的神秘訪客和令人難以置信的大船曾經拜訪他們的海岸。鄭和的遠航隻留下一座重要的紀念碑:用漢語、泰米爾語和阿拉伯語寫的紀念碑銘,分彆嚮佛祖、濕婆和安拉錶達感激和贊頌:“比者遺使詔諭諸番,海道之開,深賴慈佑,人舟安利,來往無虞。”這是非常大方的宗教寬容姿態。碑銘竪立在锡蘭(今斯裏蘭卡)西南角附近的加勒,中國船隊在那裏轉嚮印度西海岸,然後進入阿拉伯海。

葡萄牙人的到來沒有這樣的祝福,也不像中國船隊那樣威武雄壯。鄭和的一艘平底船就可以容納達伽馬的那幾艘小船和約一百五十名船員。達伽馬嚮一位印度國王呈上的禮物寒酸得可憐,國王甚至拒絕查看。但是,葡萄牙人用自己船帆上的紅色十字和船上的銅炮宣示瞭自己的意圖。與中國人不同的是,葡萄牙人先發製人地開炮,並且再也不會離開。徵服是一項滾滾前進的國傢大業,一年年地鞏固他們的地位,直到他們紮下根來,當地人無法驅逐他們。

加勒的紀念碑至今尚存。它的頂端雕刻著兩條中國龍,正在爭奪世界。但首先將兩大洋連接起來並為世界經濟打下基礎的,是來自原始歐洲的葡萄牙水手。他們的成就在今天已經大體上被忽視。這是一部範圍廣泛的史詩,涉及航海、貿易,以及技術、金錢與十字軍聖戰、政治外交與間諜活動、海戰與海難、忍耐、蠻勇和極端暴力。其核心是震撼人心的大約三十年,那就是本書的主題。在這三十年裏,少數葡萄牙人在幾名非同一般的帝國建設者的領導下,企圖摧毀伊斯蘭世界,控製整個印度洋和世界貿易。在此過程中,他們建立瞭一個影響力遍布全球的航海帝國,開啓瞭歐洲人地理大發現的偉大時代。瓦斯科·達伽馬時代的曆史開啓瞭西方擴張的五百年,釋放齣瞭如今正塑造我們世界的全球化力量。

(選自《徵服者》序章)



書籍簡介:徵服者:葡萄牙帝國的崛起 本書深入剖析瞭葡萄牙這個伊比利亞半島上的小國,如何在十五世紀初至十六世紀中葉,憑藉非凡的勇氣、精湛的航海技術和堅定的商業野心,一躍成為橫跨大西洋、印度洋乃至太平洋的全球性海洋帝國。它不僅僅是一部關於地理大發現的宏大敘事,更是一部關於國傢轉型、文化衝突與全球秩序重塑的深刻研究。 第一部分:伊比利亞的黎明——帝國的醞釀與啓動(15世紀初) 葡萄牙的崛起並非偶然,而是曆史、地理和政治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本書首先描繪瞭中世紀末期,葡萄牙在收復失地運動中如何確立其獨立地位,以及它如何將目光從內陸衝突轉嚮廣闊的大西洋。 王權的集中與“探險精神”的塑造: 介紹阿維斯王朝(House of Aviz)的建立,特彆是約翰一世(João I)如何鞏固王權,並將軍事貴族的精力導嚮海外擴張。這一階段的擴張帶有明顯的軍事和宗教色彩,旨在打擊摩爾人的勢力並尋求新的貿易路綫。 恩裏剋王子的角色與航海學校的建立: 重點闡述“航海傢”恩裏剋王子(Prince Henry the Navigator)在拉各斯(Lagos)建立的航海中心所扮演的關鍵角色。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學校,而是一個知識、技術和實踐的匯集地。書中詳細考證瞭當時在地圖學、天文學(特彆是星盤和象限儀的使用)、造船學(如卡拉維爾帆船的改進)等方麵取得的突破,這些技術創新是後續遠航成功的基石。 早期的試探:占領休達與深入西非: 首次遠徵休達(Ceuta, 1415)被視為葡萄牙海洋時代的“開門紅”。分析這次戰役的戰略意義——控製北非的商業樞紐,並獲取黃金、奴隸等關鍵資源。隨後,探險隊如何沿著非洲西海岸逐步南下,穿過莫加多爾(Mogador),進入幾內亞海岸。書中細緻描述瞭與當地部落的早期接觸,包括貿易、勘測以及在佛得角群島等地建立的早期殖民前哨站。 第二部分:突破的時代——從黃金海岸到印度洋的開拓(15世紀後期) 隨著對非洲海岸的瞭解日益加深,葡萄牙的戰略目標逐漸清晰:繞過北非的穆斯林貿易壟斷,直接獲取香料和黃金。 繞過非洲的挑戰與巴爾托洛梅奧·迪亞斯的壯舉: 詳細再現瞭巴爾托洛梅奧·迪亞斯(Bartolomeu Dias)在1488年成功繞過非洲南部“風暴角”(後被約翰二世更名為好望角)的驚心動魄過程。書中不僅敘述瞭航行本身的艱險——惡劣的天氣、船員的恐懼和對未知的敬畏——更分析瞭這次成功在地理認知上帶來的巨大飛躍,證實瞭通往印度洋的航綫是可行的。 達·伽馬的遠航與印度洋的開啓: 這是全書最激動人心的部分之一。瓦斯科·達·伽馬(Vasco da Gama)的遠航(1497-1499)被置於一個宏大的曆史背景下。書中詳述瞭達·伽馬如何利用季風(信風)在赤道附近進行大膽的“大圈航綫”穿越,以及他們在非洲東海岸(如濛巴薩、馬林迪)與當地蘇丹、阿拉伯商人的復雜互動。 抵達卡利卡特(Calicut)後,葡萄牙人麵臨的文化衝擊和貿易壁壘被細緻刻畫。他們最初的“黃金換香料”的嘗試受挫,不得不迅速轉嚮更具侵略性的策略。 第三部分:香料戰爭與帝國的固化(16世紀初) 抵達印度後,葡萄牙的策略從單純的探險轉變為建立永久性的貿易霸權和軍事控製。 佩德羅·阿爾瓦雷斯·卡布拉爾與巴西的“意外”發現: 在達·伽馬歸國後不久,卡布拉爾(Pedro Álvares Cabral)率領的龐大艦隊偏離航綫,意外抵達南美洲的巴西。本書探討瞭這次發現是純屬偶然,還是葡萄牙高層早已掌握瞭關於西方大陸的某種“情報”的爭議。巴西的早期開發模式也在此階段開始奠定。 法蘭西斯科·德·阿爾梅達與“藍色海權”: 闡釋瞭阿爾梅達(Francisco de Almeida)作為印度第一任總督所推行的“藍色海權”(Estado do Mar)戰略。這一戰略的核心是通過在關鍵海峽和港口建立堡壘(如迪烏、果阿、麻六甲)來控製海上貿易通道,而非大規模的陸地徵服。書中分析瞭著名的迪烏海戰(Battle of Diu, 1509),葡萄牙海軍如何以少勝多,擊敗瞭古吉拉特、埃及和威尼斯組成的聯軍,確立瞭其在印度洋的絕對海上優勢。 阿方索·德·阿爾布剋爾剋與帝國的“血與火”: 重點分析瞭阿爾布剋爾剋(Afonso de Albuquerque)作為第二任總督所采取的鐵腕政策。他認識到,控製貿易的唯一方法是控製重要的咽喉要道。本書詳述瞭他對波斯灣口岸霍爾木茲(Hormuz)的控製、對東南亞香料源頭馬六甲(Malacca)的徵服,以及試圖在印度洋建立“葡萄牙霸權”的雄心。阿爾布剋爾剋的統治標誌著葡萄牙從貿易夥伴轉變為殘酷的軍事徵服者。 第四部分:帝國的巔峰與潛在的危機(16世紀中葉) 本書最後審視瞭葡萄牙帝國鼎盛時期的結構、影響及其內部的緊張關係。 帝國的治理結構:宗主國與海外飛地的關係: 分析瞭“印度政府”(Estado da Índia)的行政體係,以及裏斯本的“商業之傢”(Casa da Índia)如何壟斷香料貿易並進行中央集權管理。 對區域社會和經濟的衝擊: 探討葡萄牙的到來如何顛覆瞭原有的南亞、東南亞的貿易網絡。分析瞭其“保護費”體係(Cartaz System)對地方經濟的剝削,以及與印度教、伊斯蘭教和佛教文化的碰撞與融閤。 內部的張力與未來的陰影: 即使在帝國擴張的巔峰,內部的腐敗、官員的短期任期帶來的短視行為,以及對黃金和香料的過度依賴,也開始埋下隱患。同時,歐洲內部新興的競爭對手(如西班牙、荷蘭、英國)的崛起,以及對葡萄牙航綫和堡壘的滲透,預示著這個海上帝國輝煌的終點並非遙遠。 本書旨在通過翔實的史料和嚴謹的分析,展現葡萄牙人如何憑藉對風、浪、星辰的掌握,構建起一個超越地理限製的全球帝國,並深入探討這種擴張對世界曆史進程産生的深遠且復雜的遺産。

用戶評價

評分

從學術價值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無疑是一部極具分量的作品。它的參考書目之龐大,涉及的語種和文獻之廣泛,令人咋舌。顯然,作者耗費瞭數年乃至數十年的心血纔得以完成這部巨著。我特彆關注其中對於某些關鍵一手資料的引用和辨析,作者處理這些原始文本時所展現齣的審慎態度,為全書的論點提供瞭堅實的支撐。對於那些希望深入研究該主題的學者或資深愛好者來說,這本書絕對是不可或缺的案頭參考資料。它提供的不僅僅是結論,更是研究的方法論展示,教會我們如何以更批判、更細緻的眼光去審視那些被反復講述的曆史敘事。它搭建瞭一個非常堅實的研究框架,可以作為後續更深入學習的跳闆,其學術貢獻是毋庸置疑的。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相當到位,作者的筆法細膩而又充滿張力,完全不像一些曆史著作那樣乾巴巴地堆砌史料。一開始,作者似乎是以一種非常剋製和冷靜的視角切入,像一位觀察者在遠方審視著事件的開端,用詞遣句都透露齣一種曆史的疏離感。但隨著情節的深入,尤其是描述那些關鍵性的轉摺點和人物命運的抉擇時,文字的力量突然爆發齣來,那種撲麵而來的緊迫感和戲劇張力,讓人幾乎能聽見海風呼嘯和戰鼓擂鳴。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復雜的人物心理活動時的那種深入骨髓的洞察力,他沒有將角色簡單地塑造成英雄或惡棍,而是展現瞭他們在特定時代背景下的掙紮、野心與無奈。讀到某些段落時,我甚至會不自覺地屏住呼吸,完全沉浸在那個波濤洶湧的時代洪流之中,這本書的敘事技巧,實在高超。

評分

閱讀過程中,我深刻體會到作者在史料考證上的嚴謹態度。很多我們習以為常的“曆史定論”,在書中都被提齣瞭新的、更具思辨性的解讀角度。這絕不是那種人雲亦雲的通俗讀物,它要求讀者進行積極的思考和判斷。作者似乎對當時的社會結構、經濟基礎乃至宗教信仰都有著極其紮實的瞭解,這使得他對曆史事件的分析能夠穿透錶象,直達根源。舉例來說,對於某個貿易路綫的變動,作者不僅僅描述瞭它如何影響瞭政治格局,更深入地探討瞭它對地方手工業、財富分配乃至階層流動産生的連鎖反應。這種多維度、立體化的曆史剖析,極大地拓寬瞭我的認知邊界,讓我對曆史研究的深度和廣度有瞭全新的認識。它不是在“講故事”,而是在“重構曆史的邏輯鏈條”。

評分

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對“人性”在宏大曆史背景下展現的復雜性的描繪。它探討的不僅僅是國傢層麵的興衰更迭,更是那些身處曆史浪尖上的個體,他們是如何被時代推著走,又是如何試圖去駕馭這股力量的。我感覺作者對“權力”的本質有著近乎哲學的思考。權力是如何腐蝕人心?又是什麼樣的信念能支撐一個人在極端環境下做齣看似不閤邏輯的決定?書中對那些偉大探險傢和統治者的刻畫,充滿瞭矛盾的魅力——他們的雄心壯誌令人贊嘆,但隨之而來的殘酷與犧牲也令人深思。讀完後,我久久不能平靜,因為它迫使我去反思,在追求“徵服”的過程中,我們究竟失去瞭什麼,又贏得瞭什麼,這種對人類精神內核的探問,使這本書具有瞭超越一般曆史書的深度。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深得我心,那種略帶曆史感的米黃色紙張,摸上去有一種粗糲的質感,仿佛真的能觸摸到那些遙遠的年代。封麵上的燙金字體,在光綫下閃爍著低調而華麗的光芒,設計風格簡潔有力,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厚重曆史氣息。我一直對那種能喚起懷舊情緒的書籍有著特彆的偏愛,而這本的整體視覺體驗完全符閤我的期待。內頁的排版也十分考究,字號適中,行距舒適,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特彆值得一提的是,書中的插圖和地圖部分,處理得非常精美,細節豐富,色彩運用也恰到好處,既沒有喧賓奪主,又極大地輔助瞭文字的敘述,讓那些宏大的曆史場景躍然紙上。每一次翻閱,都像是在進行一次精心策劃的博物館之旅,視覺上的享受是閱讀過程中的一大加分項。可以看齣齣版社在製作過程中確實下瞭不少功夫,這種對細節的執著,讓這本書在眾多曆史讀物中脫穎而齣,值得收藏。

評分

非常不錯的圖書,圖文並茂,內容翔實,非常值得推薦。

評分

擋不住的誘惑!趁著京東618,又淪陷在甲骨文,看來要少摸手機瞭。這套世界的演變也有點兒小磕碰。

評分

非常不錯的圖書,圖文並茂,內容翔實,非常值得推薦。

評分

塑封完整,裝幀精美,摺扣給力,文字優美。

評分

《世界的演變:19世紀史(套裝共3冊)》,從19世紀開始,人類現代史即將拉開序幕。這是一個重大政治理念匯聚的時代,是“此在”科學化的時代,是鐵路與工業的時代,是各大陸之間的大規模移民以及首波經濟和通信全球化浪潮的時代,是民族主義和歐洲帝國主義嚮全球擴張的時代。但同時,在今人眼中,19世紀卻已變得遙遠而陌生:一個輝煌的昨日世界。本書從世界史的角度描繪和剖析瞭這段曆史,一個歐亞美非各大洲經曆劇變與全球化誕生的時代。國際曆史學會前@於爾根·科卡稱此書是“德國曆史寫作中的裏程碑”,奧斯特哈默也因此被譽為“有關19世紀的布羅代爾”。

評分

趕上京東活動瞭,搶到優惠捲不用猶豫,把之前看好的書買瞭幾本,又可以看一陣瞭,書的質量很好,而且甲骨文係列一直口碑不錯,希望有所收獲。

評分

蘇聯解體之後,歐洲各國如何衝破鐵幕迎來新生

評分

《半輪黃日》是尼日利亞女作傢阿迪契為20世紀60年代的尼日利亞內戰(1967-1970)譜寫的一麯哀歌。小說以史詩般的結構,通過幾對普通男女在尼日利亞內戰中經曆的變遷,去拷問在荒誕殘暴的戰爭麵前,身份、國界、愛情、友誼這些堅固的概念如何幸存……

評分

時間綫上承接地中海三部麯,因為伊斯蘭世界阻礙瞭東西方的貿易來往,地中海貿易和思想交流又被熱那亞、威尼斯壟斷,作為歐洲文化、經濟邊緣的蕞爾小國葡萄牙以1415年休達戰役為起點,迪亞士發現好望角,達伽馬到達印度,又經過阿爾梅達和阿爾布開剋的努力,造就瞭商業、殖民的印度洋帝國,葡萄牙人在異域建立起第一個全球性殖民帝國,將東西半球連接起來,當真瞭不起,這可比華而不實的三寶太監下西洋意義更為深遠。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