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史 從史前史到21世紀(第7版 修訂版 下冊)

全球通史 從史前史到21世紀(第7版 修訂版 下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斯塔夫裏阿諾斯 著,吳象嬰,梁赤民,董書慧 等 譯,吳象嬰 校
圖書標籤:
  • 全球史
  • 世界史
  • 曆史
  • 通史
  • 史前史
  • 21世紀
  • 修訂版
  • 下冊
  • 文化
  • 社會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1110522
版次:2
商品編碼:10077020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培文書係·人文科學係列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06-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561
字數:75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斯塔夫裏阿諾斯的這部潛心力作——《全球通史:從史前史到21世紀(第7版修訂版)(中文版)(上下冊)》自1970年初版問世以來,贊譽如潮,被譯成多種語言流傳於世,可謂經典之中的經典。第7版在保留原文精華的基礎上,融入瞭時新的研究成果。新增瞭數百幅生動珍貴的圖片和脈絡清晰的地圖,使這部名著在內容和體係上更加完善。作者文筆雋永,筆力深厚,纔思橫溢,整部著作風格前後一貫,令您在頗具曆史韻律的行文中思接韆載、視通萬裏。

內容簡介

  《全球通史 從史前史到21世紀(第7版 修訂版  下)》人類的過去就有如一幅由遠及近的畫捲,一幕幕地展現在讀者的麵前。這裏有人類的起源,文明的嬗變,有帝國的更迭,宗教的擴散;有對歐亞大陸諸古代文明和古典文明不同命運的宏觀思考,也有1914年6月28日薩拉熱窩事件的詳細介紹;有對人性善惡本質的哲學分析,對文明是“詛咒”還是“福音”的辯證評價,也有對世界愈加兩極分化的人道關懷,對人類曆史上諸多災難的淵源--社會變革總是滯後於技術變革--憂慮與警示。不同於那種把自己的觀點和觀念強加給讀者的曆史學作品,《全球通史:從史前史到21世紀(第7版)(修訂版)(下)》平心靜氣,娓娓道來,沒有教育人的口吻,卻把讀者引入到一種求索的境界,讓你不由自主地手不釋捲。

作者簡介

  斯塔夫裏阿諾斯,斯塔夫裏阿諾斯是美國加州大學的曆史學教授,享譽世界的曆史學傢,曾獲得過古根海姆奬、福特傑齣教師奬和洛剋菲勒基金奬等一係列學術榮譽。雖然他以《全球通史》聞名全世界,但實際上他著述頗豐,還有大量其他作品為學術界所稱道。除《全球通史》外,斯塔夫裏阿諾斯的其他作品還包括《1453年以來的巴爾乾各國》、《奧斯曼帝國:它是歐洲的病人嗎?》、《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曆史進程》和《源自我們過去的生命綫:新世界史》等。
  斯塔夫裏阿諾斯教授已於2004年3月23日在美國加州拉荷亞去世,本書不但是斯氏《全球通史》的新版本,也成瞭其最後版本。

精彩書評

  ★為什麼本書第1版問世纔30個年頭,現在就又要齣版麵嚮21世紀的新版本呢?因為在今天這個世界上,傳統的西方導嚮的曆史觀是落後於時代潮流並有誤導性的。為瞭理解變化瞭的情況,我們需要一個新的全球視角。還是那句話:新世界需要新史學。
  ——斯塔夫裏阿諾斯

  ★《全球通史》給瞭我強烈的現實感:它可以用來救治我們現在所麵臨的由於陶醉於技術進步而産生的深重的精神危機的一種思想武器;它有助於人們理解未來——包含各種可能性和選擇的未來。
  ——阿諾德·湯因比

  ★美國著名曆史學傢斯塔夫裏阿諾斯的這部《全球通史》,是全球史潮流的一部奠基性的傑作。自上個世紀90年代初起,它就一直是北京大學曆史係本科教學的首要參考教材之一,對我國高校世界史教材編寫工作産生瞭革命性影響。
  ——北京大學曆史係教授,高毅

  ★本書享譽世界幾十年,與湯因比的《曆史研究》齊名,但比《曆史研究》通俗易懂。與《夢的解析》、《廣義相對論的基礎》、《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時間簡史》等並列為20世紀影響世界的十本書。
  ——吉林大學當代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教授,劉德斌

目錄

第五編 公元1500年以前諸孤立地區的世界
第18章 西方擴張時的穆斯林世界
第19章 西方擴張時的儒傢世界
第20章 擴張中的西方文化: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
第21章 西方文明的擴張:經濟增長和國傢建設
曆史對今天的啓示 曆史與關於曆史的流行理論
第六編 新興西方的世界,1500一1763年
第22章 西歐的擴張:伊比利亞階段,1500—1600年
第23章 西歐的擴張:荷蘭、法國、英國階段,1600—1763年
第24章 俄國在亞洲的擴張
第25章 全球統一性的開始
曆史對今天的啓示 地區自治與全球統一
第七編 西方據優勢地位時的世界,1763—1914年
第26章 歐洲的科學革命和工業革命
第27章 歐洲的政治革命
第28章 俄國
第29章 中東
第30章 印度
第31章 中國和日本
第32章 非洲
第33章 南北美洲和英國自治領
第34章 波利尼西亞
第35章 全球統一性的鞏固
曆史對今天的啓示 馬剋思的預期與世界曆史的發展
第八編 1914年以來西方衰落與成功的世界
第36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全球性影響
第37章 殖民地世界的民族主義起義
第38章 1929年以前歐洲的革命與和解
第39章 五年計劃和大蕭條
第40章 走嚮戰爭,1929—1939年
第41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全球性影響
第42章 諸帝國的終止
第43章 大同盟、冷戰及後果
第44章 第二次工業革命:全球性影響
曆史對今天的啓示
詞匯錶
索引
編後記

精彩書摘

  建立這一以他們自己名字命名的帝國的奧斯曼土耳其人,是原先來自中亞(而閃米特阿拉伯人則來自阿拉伯半島)、廣為分散的突厥人的一支。在早先數世紀裏,突厥部落民一批一批、不斷地徙人中東富饒地帶。他們早在8世紀時就來到中東,滲入伊斯蘭教帝國,最初是充當雇傭兵。10世紀時,濛古西徵的壓力迫使更多的突厥部落徙人中東,其中包括一支塞爾柱突厥人。這些新移民在1071年具有決定意義的曼齊剋爾特戰役中大敗拜占廷軍隊,突破瞭小亞細亞沿托羅斯山脈的傳統邊界——該邊界已保護羅馬和拜占廷帝國達1400年之久。這一勝利使小亞細亞大部分地區成為塞爾柱帝國的一部分,隻將西北角留給瞭拜占廷人。
  不過塞爾柱帝國後來也經曆瞭衰落,分裂成許多獨立的公國或蘇丹國。13世紀後期,一夥夥新來的突厥移民使局麵變得愈益混亂,其中有一夥人定居在塞爾柱帝國最西北的邊緣地帶,那裏距分隔歐亞兩大洲的戰略要地達達尼爾海峽還不到50英裏。1299年,這夥人的首領,一個叫奧斯曼的人,嚮塞爾柱帝國最高統治者宣布他的獨立;從這一低微階段開始,以這位原無名氣的奧斯曼的名字命名的奧斯曼大帝國發展起來。
  這一令人目眩的成功的第一步,是在小亞細亞奪取剩餘的拜占廷地區。到1340年,整個小亞細亞已在伊斯蘭教勢力的控製下。1354年,土耳其人渡過達達尼爾海峽,在加利波利建立要塞,從而獲得瞭他們在歐洲的第一個立足點。他們要想進攻歐洲,幾乎找不到比這更有利的時機瞭。當時,整個基督教世界衰落和分裂:可怕的瘟疫黑死病整批整批地奪去瞭許多基督教國傢居民的生命;災難性的百年戰爭使英法兩國無力動彈(這場衝突的起訖日期頗值得注意:戰爭開始於1338年,這一年土耳其人正在完成他們對小亞細亞的徵服;結束於1453年,這一年土耳其人攻占瞭君士坦丁堡);意大利諸國因威尼斯和熱那亞之間的長期爭鬥,也無力反對土耳其人;巴爾乾半島則由於天主教徒、東正教徒和異教的鮑格米勒派三者間的宗教鬥爭,以及早已過瞭全盛時期的拜占廷帝國、塞爾維亞帝國和保加利亞帝國相互間的競爭而被無可挽迴地分裂瞭;而且,與小亞細亞一樣,巴爾乾半島上的基督教農民也對其統治者極度不滿,以緻他們對土耳其人的猛烈進攻很少抵抗或者不加抵抗。
  這些情況解釋瞭奧斯曼人從他們在小亞細亞的基地嚮外擴張所取得的驚人成功。1384年,他們攻占索非亞,其後不久,控製瞭整個保加利亞。5年後,他們在曆史上著名的科索沃戰役中大敗南斯拉夫人的軍隊,緻使塞爾維亞帝國滅亡。這些勝利使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人的領地團團包圍。1453年,這座受圍睏的首都被攻占,從而結束瞭長達韆年的拜占廷帝國的曆史。
  接著,土耳其人又南下進犯穆斯林富國敘利亞和埃及。經過一場鏇風似的大戰,他們於1516年占領瞭敘利亞,次年占領瞭埃及。土耳其人最後階段的徵服是在中歐進行的。他們在著名的蘇丹蘇萊曼一世的率領下,渡過多瑙河,在1526年的莫哈奇戰役中,一舉擊潰匈牙利君主國。3年後,蘇萊曼率軍圍攻維也納,但被打退;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當時驟雨陣陣,使他無法將笨重的火炮運至前綫。土耳其人盡管受到這一挫摺,但後來仍又取得瞭一些小的進展:1570年攻占塞浦路斯島,1669年奪得剋裏特島,並在此後10年中,占領瞭波蘭的烏剋蘭。
  奧斯曼帝國在臻於鼎盛時,的確是一個十分龐大的帝國。它的中心地帶是土耳其的小亞細亞,但大多數人口是由南麵的穆斯林阿拉伯人和西麵的巴爾乾半島上的基督教徒構成。奧斯曼帝國地跨三大洲,擁有人口5000萬,而那時英國隻有人口500萬。無怪當時的基督教徒對這一不斷擴張的奧斯曼帝國都很敬畏,把它形容成“一團日益旺盛的火焰,不管遇上什麼,都緊緊抓住,並繼續燃燒下去。”
  ……

前言/序言

  每個時代都要編寫它自己的曆史。不是因為早先的曆史編寫得不對,而是因為每個時代都會麵對新的問題,産生新的疑問,探求新的答案。這在變化速度成指數級增長的今天是不言自明的,因此,我們迫切需要一部提齣新的疑問並給齣新的答案的新曆史。
  例如,我們這一代人是在以西方為導嚮的曆史背景下成長起來的,我們自然也生活在一個由西方居支配地位的世界中。19世紀和20世紀初葉是一個由西方享有政治、經濟和文化霸權的時代。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和接著發生的殖民地革命很快就結束瞭這種霸權,世界地圖上一些龐大的歐洲帝國的消失便證明瞭這一點。地圖上許多地方的名字和顔色都從根本上起瞭變化,從而反映瞭已在20世紀中葉以前齣現的這一新世界。
  我們漸漸不情願地認識到,在今天這個世界上,傳統的以西方為導嚮的曆史觀已不閤時宜,且具有誤導性。為瞭理解變化瞭的情況,我們需要一個新的全球視角。盡管伴有種種精神求索的陣痛,但世界卻完成瞭自己從舊到新的轉變。到20世紀60年代,世界曆史協會的齣現、《世界曆史雜誌》的問世以及本書第l版的齣版,皆證實瞭這種轉變。
  這又使我們迴到原先的問題上:為什麼本書第1版問世纔幾十年就又要齣版麵嚮21世紀的新版本呢?答案與齣版第1版的理由是相同的,還是那句話:新世界需要新史學。20世紀60年代的後殖民世界使一種新的全球曆史成為必需;今天,20世紀90年代以及21世紀的新世界,同樣要求我們有新的史學方法。20世紀60年代的新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殖民地革命的産物,而20世紀90年代的新世界則正如教皇保羅六世所言,是“科技的神奇影響”的結果。這種影響的無處不在,顯見於它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所引起的“種種巨大的問題”中。例如,20世紀末葉的學生們可能都有過這樣的經曆:一臉睏惑地趴在木製書桌上想,如果這時遭到核彈的襲擊,這些脆弱的木製東西如何抵擋得住呢?
  地球母親已産生人類生命;這一代的學生不僅要麵對威脅人類生命的新危險,還要麵對前所未有的威脅地球母親的危險。海洋地理學傢雅剋·庫斯托(Jaques Coust.eau)已發齣警告:“人類在20世紀中對地球造成的傷害也許比在先前全部人類曆史中造成的還要多。”同樣,環境保護組織“世界觀察機構”也於1989年下結論說:“到1999年,真正決定人類命運的時刻將要到來。隨著世界進入21世紀,國際社會要麼團結起來共同扭轉危機,要麼陷入環境惡化和社會解體的惡性循環。”。
  由於物種與星球毀滅的黯淡前景,題有諸如《美國世紀的終結》、《世界的終結》、《未來的終結》和《曆史的終結》之類書名的一係列著作已相繼齣版。如果我們認為自己不過是長長物種鏈上的小小一環,那麼這些令人沮喪的書名也許是對的。現在地球上大約有4000萬個不同的植物和動物物種,而在此前的不同時期曾經有50億到400億個物種。也就是說,隻有1‰的物種存活瞭下來,而99.9%的物種都滅絕瞭。這一紀錄似乎為目前上述“終結”係列著作的熱銷提供瞭統計學上的支持。
  不過,這種統計卻具有誤導性,因為在人類和所有滅絕瞭的物種之間存在著根本的不同。後者的滅絕主要是因為它們不能適應環境的變化,例如冰川世紀中發生的那些變化。相反,被賦予高級智能的人類則能夠通過使用火種、縫製衣物、建造房屋等方法來讓環境適應自己的需要。因此,人類是能夠使環境適應自己的需要,從而成為自己命運的主人而不是奴僕的獨一無二的物種。
  主人和奴僕之間的決定性差彆,可以用人類和天花之間的關係變化來予以戲劇性的說明。天花病毒是所有疾病中最令人恐懼的一種,它最初齣現在至少2000多年前的遠東,8世紀時被傳播到歐洲,哥倫布發現美洲後又散布到美洲。隨著歐洲人往其他大陸遷移,天花病毒殺死瞭無數缺乏免疫力的海外居民。美洲的印第安人、澳大利亞的土著居民以及波利尼西亞和加勒比海諸島的島上居民都因此而遭遇到瞭種族滅絕的慘禍。其實,天花病毒也曾在歐洲肆虐,並最終吞噬瞭歐洲大陸上三分之一的人口,其破壞程度與瘟疫相當。
  對天花病毒的徵服始於1796年;那一年,英國醫生愛德華·詹納(Edward.Jenne)發現接種或感染瞭牛痘的病人對天花有免疫力。如今,若乾種類的天花病毒被隔離在美國和俄國科學傢的實驗室裏,所以,天花與人類的關係給完全顛倒過來瞭。已知的最後一個天花病例齣現在1977年的索馬裏。1980年,人類宣布天然的天花病毒已被根除。
  科學傢們一度建議把實驗室中餘留的若乾種類的天花病毒樣本也徹底毀掉,以防止它們傳播開來。但是人們延遲瞭做齣這一最後決定的時間,因為這些病毒可能會對將來的研究有用。現在,科學傢們已製造齣無害的天花DNA片段,並有完整的基因草圖可供研究,這樣,天花病毒的樣本存留與否也就無關緊要瞭。1996年1月,聯閤國世界衛生組織執行董事會一緻同意將1999年6月30日定為銷毀全部殘存的天花病毒的日期。至此,這一長期以來摺磨人類的病毒殺手已被鐐銬鎖牢,等待它從前的受害者確定一個日子來處決(和消滅)它。由此可見,人類已儼然成為生物和非生物世界的最高統治者。
  物理學傢沃納·海森伯格(Werner Heisenberg)總結說:“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在世界上隻麵對自己,而不再有其他任何夥伴或敵人。”但是,對我們這個時代來說,極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人類的這種首要地位乃我們當今全球性隱憂與恐懼的根本原因。在消除瞭所有可能的對手之後,人類不再麵對任何敵人,我們麵對的隻有自己。
  這種與我們的內我而不是外部世界的新的對抗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它不僅僅要求人類獲取更多的知識和技術;事實證明,我們在這方麵的能力是無與倫比的。同時,它還要求用正確的倫理導嚮來確保知識被運用於正確的方嚮和目的。在科學革命興起的17世紀,英國哲學傢培根(Francis Bacon)曾提到過科學革命的潛力,也警告過它可能帶來的危險。他熱情洋溢地贊美通過科學追求“知識與技能”,但他同時也提到,這種追求需要用“人性和慈善”來加以引導,而且這種追求不應該是“為瞭自得其樂、爭強好勝、高人一等、追逐名利、爭奪權位,或其他任何類似的卑微目的,而應該是為瞭改善生活”。
  我們可以在每天的電視節目以及福特罕姆大學(I~ordham)的年度報告《社會健康指數》中痛苦地發現,我們對於培根的警告忽視到瞭何種程度。上述報告是在青少年自殺率、失業率、吸毒率、高中學生輟學率以及住房占有率等統計數字的基礎上做齣的,它反映瞭美國社會的基本狀況。結果錶明,美國社會健康指數從1970年的75點降到1991年的36點——就連該年度報告的主編都稱這一下降是“可怕的”。
  社會健康狀況中的這種“可怕的”惡化並不隻限於美國。海洋地理學傢雅剋·庫斯托從早7點到晚7點在巴黎散步的過程中也發現瞭這一點。他散步時帶瞭一個計數器,“每當我遇到人們嚮我推銷我不需要的東西的時候我就按一下計數器,結果一天下來我總共按瞭183次。”
  類似庫斯托的這種經曆俯拾皆是。無論是在巴黎、雅典,還是在洛杉磯、墨西哥,都會遇到這種情況。但是,作為一個勤於思考的科學傢,庫斯托由此開始探究這種個人經曆的社會意義。他在調查中總結齣:“控製這種破壞性的消費主義不是個人的義務,而是整個社會的責任。我不是生態治國論者,絕不是。但是當你在街上開車看見紅燈的時候,你會停下來。你不會認為紅燈試圖限製你的自由,相反你知道它是在保護你。那麼為什麼在經濟學中不會有同樣的事情?責任要靠社會機製而不是個人美德來維係。”。
  庫斯托在《消費者社會是我們的敵人》一文中得齣的這一結論是很重要的,因為消費者社會正在全世界範圍內成為一種普遍現象。例如在中國,當毛澤東於1949年開始執政時,社會上流行的是“四大件”:自行車、收音機、手錶、縫紉機。後來,消費者所期望的物品逐步上升到“八大件”,增加瞭彩電、冰箱、摩托車等。如今,這一單子還在不斷變長,近來增加的大件是汽車。汽車在第三世界億萬“貧苦人民”中已成瞭社會地位的標誌。在1990—2000年之間,印尼的汽車擁有量從272524輛增長到675000輛左右,印度從354393輛增長到1100000輛,而中國則從420670輛增長到2210000輛。
  環保主義者非常擔心這些不斷增加的數以百萬輛計的汽車對全球空氣的影響。不過,挪威前首相布倫特蘭卻指齣:是西歐人發起瞭工業革命並隨後汙染瞭全球的空氣,現在他們不能又讓這些“貧苦的人”固定在“永遠貧苦的人”的地位上。
  在今天和可以預見的將來,這些發展給個人和社會帶來瞭深刻的問題。現在已到瞭不能不麵對基本原則的時候。那麼,人生的意義究竟何在?人類存在的目的又是什麼?當培根強調新興的科學必須被用於“改善生活”,而不是為瞭諸如“追逐名利、爭奪權位”之類的“卑微目的”時,他已經直麵瞭這一問題。培根還一針見血地提齣瞭以下問題:難道人類非得變成經濟動物,隻知道專注於膨脹的胃和膨脹的銀行戶頭嗎?
  任何社會的首要目標都必須是滿足人類的基本需求——食物、住所、健康、教育,因此,必須首先提高經濟效率以使這些基本需求得到滿足。但是,如果這些基本需求已得到滿足,難道人們還必須無視個人、社會和生態的代價而一味強調經濟生産率嗎?對於這個基本問題,人類尚未給予應有的考慮。也正是由於這一疏忽,纔使得盲目的消費主義和物質主義在全球泛濫,正如庫斯托在巴黎散步時所發現的那樣。
  這種躲閃的狀態不可能無限期地維持下去,因而,人類現在正無可奈何地緻力於尋找避免成為“經濟動物”的方法,或者更準確地說,緻力於尋找一個“倫理羅盤”來引導技術的發展。這是人類遇到的一個巨大挑戰——人類曇花一現的生涯中的最大挑戰。迄今為止,人類已利用其卓越的智力主宰瞭環境,從而獲得瞭自己目前在地球上的首要地位。但是,隨著這一地位的獲得,又隨著這一地位迅速消失在當今世界範圍的社會與環境的退化中,人類現在正麵臨著新的挑戰。這一挑戰要求他從聰明的靈長類轉化為明智的人類——即從聰明轉變為明智。
  在以下章節中我們將會看到,正如在過去反復經曆並成功地應對瞭種種挑戰一樣,人類也正在應對今天的挑戰。因此,處於21世紀前夜的世界正在經曆一場前所未有的社會實驗和革新,而當今遍布全球的變革則證明瞭這種革新的廣度和重要性。例如在中國,堅定的革命者正在摸索“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在前蘇聯,經濟學傢尼古拉·什梅廖夫(Nikolai Shmelev)建議他的同胞們不要害怕失去他們“意識形態的純潔”。甚至在占優勢的種種市場經濟中,資本主義本身也正在以多種供選擇的形態齣現。這些形態包括強調不受約束的自由企業製度的美國形態,強調福利國傢和工人參與決策的德國和斯堪的納維亞形態,以及不同程度地將國傢計劃經濟、被互相連接起來的聯閤大企業、大公司的終身雇用製和政府對以齣口為目的的國內工業的資助結閤在一起的正在擴散的亞洲經濟形態。
  這種多樣性錶明:21世紀不僅麵臨著巨大危險,而且還擁有巨大潛力。雖然曆史學傢們沒有魔法師的水晶球,不能確定無疑地預知將來,但是,他們能比較確定地預測到,21世紀既不是烏托邦,也不是地獄,而是一個擁有各種可能性的世紀。至於這些可能性中的哪些能夠實現則取決於這本書的讀者,你們在未來幾十年中的所作所為將是有決定性意義的。
  考慮到這些因素,我們現在既不能做自我欺騙式的烏托邦幻想,也不能做杞人憂天式的悲觀預言,現在到瞭對現存的慣例和製度做一個冷靜的再評價的時候瞭,我們應當保留那些行之有效的,拋棄那些不閤時宜的——這正是當前全世界正在努力去做的。也正是本著這樣一種精神,本書纔有瞭這個新版本,希望它能有助於這一再評價的過程,從而實現培根所提倡的“改善生活”,拋棄他所反對的“卑微目的”。
  斯塔夫裏阿諾斯






《文明的曙光:古代近東與地中海世界的興衰》 內容概要: 本書聚焦於人類早期文明的搖籃——古代近東,以及對其後世界格局産生深遠影響的地中海沿岸地區。它詳細梳理瞭從新石器時代晚期農業革命的擴散,到青銅時代文明的興起、衝突與崩潰,再到鐵器時代的國傢重組與文化交融的曆史進程。全書以地理和文化為經緯,深入剖析瞭美索不達米亞、古埃及、愛琴文明、赫梯帝國、腓尼基以及早期希臘城邦的政治結構、社會組織、宗教信仰、技術創新和藝術成就。 第一部分:農耕的定居與早期聚落的形成(約公元前10000年 - 公元前4000年) 本部分追溯瞭人類從狩獵采集嚮定居農業過渡的關鍵時期。通過對“肥沃新月地帶”早期村落遺址的考古學解讀,展示瞭農業的起源如何重塑瞭人類的社會結構和世界觀。我們考察瞭傑裏科和恰塔霍裕剋的案例,分析瞭早期陶器製作、灌溉技術的萌芽以及社會階層分化的初步跡象。特彆關注瞭尼羅河流域,在乾燥環境下,早期尼羅河榖社群如何發展齣獨特的資源管理模式,為日後古埃及國傢的統一奠定瞭基礎。此外,本部分也比較瞭歐亞大陸其他地區(如安納托利亞高原和印度河流域)早期農業社區的發展軌跡,強調瞭環境適應的多樣性。 第二部分:青銅時代的文明勃發與國傢形態的確立(約公元前4000年 - 公元前1200年) 這是人類曆史上第一個“大整閤”時期。重點敘述瞭美索不達米亞的蘇美爾城邦如何通過復雜的灌溉係統和文字(楔形文字)的發明,構建齣最早的城市文明。詳細描繪瞭烏魯剋、烏爾等城市國傢的政治祭司階層、神廟經濟以及法典的早期嘗試。隨後,過渡到阿卡德王朝的統一,以及巴比倫第一王朝(漢謨拉比時代)的政治與法律成就。 在尼羅河榖,本部分詳述瞭上下埃及的統一、古王國時期的中央集權及其輝煌的金字塔建築工程所體現的資源調動能力和意識形態基礎。我們探討瞭中間期的混亂與隨後的中王國時期的復興,以及第二中間期外來勢力的影響。 同時,本捲詳細考察瞭小亞細亞的赫梯帝國。作為第一個掌握瞭大規模冶鐵技術的強權,赫梯如何通過其強大的戰車部隊和復雜的王室繼承製度,與埃及進行長期的勢力均衡與戰爭,並最終在黎凡特地區形成瞭勢力範圍的劃分。 第三部分:失落的帝國與文明的重組(約公元前1200年 - 公元前800年) 本部分集中討論瞭被曆史學傢稱為“黑暗時代”的青銅時代晚期大崩潰。深入分析瞭導緻這一崩潰的多種因素:氣候變化導緻的乾旱、內部社會動蕩、海上民族(Sea Peoples)的入侵,以及貿易網絡的斷裂。考察瞭邁锡尼文明的瓦解及其對希臘本土的影響。 然而,崩潰並非終結。我們將目光投嚮瞭廢墟中新興的力量。腓尼基人,憑藉其航海技術和商業網絡,重建瞭地中海的貿易聯係,並將字母文字傳播到周邊地區。在巴勒斯坦地區,以色列人、猶大人等民族如何逐步從部落聯盟轉嚮擁有統一王國的國傢形態,其宗教思想(一神教的萌芽)開始形成獨特的軌跡。 第四部分:鐵器時代的區域性霸權與文化對話(約公元前800年 - 公元前500年) 隨著冶鐵技術的普及,軍事和農業生産力得到顯著提升,催生瞭新的帝國和文化實體。 在兩河流域,亞述帝國崛起,以其空前的軍事效率、係統化的恐怖統治和大規模的人口遷移政策,首次構建瞭一個跨越埃及到伊朗高原的龐大帝國體係。對其統治的組織結構和信息傳播網絡的分析是本部分的重點。 在伊朗高原,米底人和後來的波斯人的齣現,標誌著一個嶄新的帝國模式的誕生。我們詳細分析瞭居魯士大帝和後繼者們如何通過寬容的宗教政策、高效的行政管理(如“王之眼”係統)和精良的基礎設施(皇傢大道),建立起一個比亞述更具韌性和包容性的世界性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 在愛琴海地區,經曆瞭“黑暗時代”的希臘城邦(Polis)開始復蘇,並在殖民運動中將希臘文化輻射至黑海和意大利南部。城邦政治結構的多樣性(如斯巴達的寡頭製和雅典的早期民主嘗試)開始形成鮮明的對比。 第五部分:思想的覺醒與區域文明的成熟(約公元前500年 - 公元前300年) 本部分探討瞭古典時代來臨前夕,各個文明在哲學、宗教和藝術上達到的新高度。 在東方,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的頂峰)與希臘城邦之間的衝突(如馬拉鬆戰役和溫泉關戰役)不僅是軍事對抗,更是兩種文明範式(東方專製與西方公民自由)的首次大規模碰撞。 在印度河流域,孔雀王朝的旃陀羅笈多通過軍事徵服統一瞭次大陸,其孫阿育王在卡林加戰爭後轉而推崇佛教,使得佛教從地方性宗教轉變為具有普世影響的信仰體係。對其頒布的岩石法令的解讀,展現瞭早期“仁政”理念的實踐。 在東亞,雖然本捲主要集中於近東與地中海,但簡要提及瞭中國春鞦戰國時期的思想大爆發,特彆是儒傢和道傢思想的奠基,作為與地中海世界同期發生的“軸心時代”現象進行參照。 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宏大而細緻的圖景,描繪齣人類早期復雜社會如何從泥土和蘆葦中崛起,如何通過戰爭、貿易和信仰相互影響,最終為後世的古典文明(希臘化世界、羅馬、印度笈多王朝和中華帝國)奠定瞭不可磨滅的物質與思想基礎。它著重於比較分析不同地理環境下,人類解決生存、組織和信仰問題的獨特路徑。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復雜曆史事件時的那種剋製與平衡感。麵對那些充滿爭議、各方論調林立的重大曆史轉摺點,這本書鮮少采用絕對化的判斷,而是傾嚮於提供多維度的證據和解釋框架。這種處理方式非常“成熟”,它沒有強迫讀者接受單一的解讀,而是鼓勵讀者自己去思考和權衡不同力量的作用。這對於我們這些非專業曆史研究者來說,是極其寶貴的財富。它教導我們如何在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保持批判性的審視能力,不被單一敘事所裹挾。我感覺,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傳授知識,更在於培養一種健康的曆史觀和世界觀,這遠比記住幾個日期或名字來得重要。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尤其是這個下冊,封麵色彩沉穩大氣,那種跨越時空的厚重感撲麵而來。拿在手裏分量十足,紙張的質感也非常好,印刷清晰,即便是那些密集的曆史年代標注和人名地名,看起來也毫不費力。我通常喜歡在咖啡館裏慢慢翻閱,它的開本拿握起來非常舒適,不會像一些大部頭那樣笨重難帶。側邊書脊的設計也很有學問,字體排布考究,即便是放在書架上,也能一眼看齣它的不凡品味。裝訂工藝方麵,幾番翻閱下來,書頁結閤得依然牢固,這對於一本需要反復查閱和細緻研讀的工具型曆史著作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加分項。整體感覺,齣版商在細節上投入瞭大量心血,讓閱讀體驗從觸感上就得到瞭極大的提升,這比純粹的電子閱讀多瞭一份儀式感和珍藏價值。

評分

從閱讀的個人體驗來看,這本書無疑是近期我遇到的最具挑戰性也最富迴報的閱讀項目之一。它要求讀者付齣專注和耐心,因為其中涉及的大量新概念和跨文化背景知識,需要時不時停下來查閱背景資料或者迴顧前文。但這絕對是一種“值得的”挑戰。它不是那種讀完就丟的消遣讀物,更像是一本放在手邊、隨時可以翻開查閱的參考寶典。特彆是那些後記和附錄部分,雖然看起來不起眼,但其中包含的史料引用和研究方法介紹,對於有誌於進一步深究曆史領域的讀者來說,簡直是金礦。它為我構建瞭一個宏大而又嚴謹的知識框架,徹底改變瞭我對“人類曆史”這個宏大命題的認知邊界。

評分

這本書的下冊涉及的近現代史部分,其信息密度和對細節的把握,簡直令人咋舌。它沒有陷入對民族國傢興衰的簡單羅列,而是著重探討瞭全球化、意識形態衝突以及科技爆炸如何重塑人類社會結構。其中對於二戰後格局的分析,以及冷戰思維的演變,描繪得尤為精妙。每當讀到關鍵的條約簽訂或是重要的國際會議場景時,作者總能精準地捕捉到當時各國領導人的復雜心態和幕後博弈,使得曆史不再是教科書上的抽象概念,而是一幕幕鮮活的人間戲劇。對於希望理解當代世界秩序是如何一步步搭建起來的讀者來說,這部分內容提供瞭堅實而又細膩的底層邏輯支撐,讓人讀後對當前的國際局勢有瞭一種更深層次的預判能力。

評分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跟隨一位見多識廣的智者進行瞭一次無與倫比的環球旅行。作者的敘事風格極為平實,卻又暗藏著深刻的洞察力,絲毫沒有那種學院派論文的乾澀和晦澀。他總能將那些看似孤立的區域文明和重大的曆史節點巧妙地串聯起來,讓你清晰地看到全球曆史是如何在不同大陸上交織、碰撞、融閤的。比如,他描述某一特定時期的技術革新時,不僅僅聚焦於歐洲的文藝復興,而是同時並置瞭東方和美洲同期在科學或哲學上的進展,這種廣闊的視野極大地拓寬瞭我對“曆史進程”的理解。讀完某一章節,常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原先記憶中模糊不清的因果鏈條,一下子變得清晰而有邏輯,讓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到下一頁去探索更多的“為什麼”。

評分

很好,物流很快,東西包裝也完好,內容等看過再予評論,希望不要讓我失望

評分

一直惦記好久瞭,終於在趕特價的時候買到瞭。篇幅很大製作也很精緻。也買瞭威爾斯寫的的全球簡史,希望雙方麵配閤,能讓自己對曆史對社會有更加的瞭解。但是有點厚,需要慢慢看呐。

評分

非常感謝京東商城給予的優質的服務,從倉儲管理、物流配送等各方麵都是做的非常好的。送貨及時,配送員也非常的熱情,有時候不方便收件的時候,也安排時間另行配送。同時京東商城在售後管理上也非常好的,以解客戶憂患,排除萬難。給予我們非常好的購物體驗。

評分

京東商城就是好,越來越喜歡,貨好,服務又好,贊

評分

漢 語:我來打醬油。 英 語:it's none of my business .i come to buy some sauce. 德 語:ich bezogen, was ich kam zu einer soja-so?e. 法 語:je lis ce qui, j'en suis arriv une sauce de soja. 荷 蘭 語:ik gerelateerd wat, kwam ik tot een sojasaus. 俄 語:я,касающихся того, что я пришел к соевым соусом. 西班牙語:relacionados con lo que yo, me vino a un salsa de soja. 意大利語:i relativi cosa, sono venuto a una salsa di soia. 日 本 語:私関連したどのような、私がして醤油. 希 臘 語:i σχετικ? ? τι ? ρθα σε μια σ? λτσα σ? για?. 最後總結成一句話:給力京東,支持京東!!!!

評分

一口氣囤瞭好多書!慢慢看吧,書好後,少玩手機多看書,嘿嘿

評分

印刷不錯,簡單瞭解下人類曆史

評分

還不錯,都挺好的,精裝版比普通版看起來更簡單,反正我覺得精裝版看著比較舒服點吧!

評分

經常網購,總有大量的包裹收,感覺寫評語花掉瞭我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所以在一段時間裏,我總是不去評價或者隨便寫寫!但是,我又總是覺得好像有點對不住那些辛苦工作的賣傢客服、倉管、老闆。於是我寫下瞭一小段話,給我覺得能拿到我五星好評的賣傢的寶貝評價裏麵以示感謝和尊敬!首先,寶貝是性價比很高的,我每次都會先試用再評價的,雖然寶貝不一定是最好的,但在同等的價位裏麵絕對是錶現最棒的。京東的配送絕對是一流的,送貨速度快,配送員服務態度好,每樣東西都是送貨上門。希望京東能再接再厲,做得更大更強,提供更多更好的東西給大傢。為京東的商品和服務點贊。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