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长期采访报道通信行业。他以资深记者的专业视角,描写了一个真实的软银集团总裁孙正义。书中举出的各种例子,都是软银和孙正义“失败”的历史,但孙正义总能把这些“失败”转化为成功。孙正义与软银帝国是怎样从失败走向成功的,本书给出了独特的答案。
作者简介
榊原康,1974年生。1996年从日本庆应义塾大学毕业,进入日经即社工作。2005年担任《日经通讯》杂志记者,2009年4月起被派到《日本经济新闻》社。种原康是负责采访报道日本通信行业的资深记者,著有《盯下的阴谋》、《孙正义与软银帝国》等。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 001
序章 与众不同的软银帝国 / 001
十几年来的追随者 / 007
第一章 软银极力追求高速经营,奉行数字至上主义 / 011
第二章 齐心协力,坚持独特的经营理念 / 029
第三章 向“世界第一”冲刺 / 067
第四章 日本移动电话市场竞争内幕 / 105
第五章 看不出头绪的接班人问题 / 155
前言/序言
软银在发布重大消息前常常毫无前兆,搞得专门采访通信行业的记者们措手不及。软银旗下有将近1300家公司,公布投资、合作等信息那是家常便饭。软银喜欢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尤其是有关公司的经营战略,在取得一定的成果前绝不轻易亮底。
软银总裁孙正义被一些人称为“叛逆者”、“弄潮儿”,在通信行业是个有名的“异端人物”。谁都知道他“不好惹”,就连日本政府监管部门的总务省他都敢去闹。在与对手竞争时也给人一种“过于精明”的印象,不少消费者表示反感。
软银也确实出现过几次大的失误。人们对软银大规模的客户信息泄露以及客户信用信息的错误登记等事件还记忆犹新。
不过,软银的迅速崛起确实令人惊叹。2005年3月期,软银还因之前的ADSL(非对称数字用户线路)前期投资的失败处于持续亏损的状态。可是到2013年3月,软银的营业利润已跃居日本第四,资产总额也跃居日本第二(截至本书执笔时)。
在2013年3月的营业利润排名榜上,NTT(日本电报电话公司)名列第三,KDDI(日本第二电电)名列第九,说明整个移动通信行业的发展都很不错。不过,以软件销售起家的软银在通信业界可以说是一个“外来户”。2006年4月,软银斥资1.75万亿日元收购了沃达丰日本分公司,开始跻身移动通信市场,崛起速度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料。
2014年3月,软银的营业利润超过1万亿日元。虽然除移动通信业务以外,软银还有固定通信和互联网广告等多种业务,不好单独比较,但如果不出意外,软银的营业利润很有可能超过NTT。可是软银并不满足,2013年7月,又斥资216亿美元(软银对外公布为1.8万亿日元)收购了美国第三大电信运营商斯普林特。软银下一个目标是进军美国市场。
孙正义常被人们誉为“经营天才”,是天下少有的幸运儿。不过,孙正义之所以被称为天才,不仅仅靠天赋和运气,还因为他从无数成功和失败中练就的超人嗅觉(判断力),遍布全球的关系网,强大的信息收集能力以及他那种对工作的痴迷。这些后天资本很多都是孙正义在实干中摸爬滚打练就的。驱使他行动的原动力是他对事业的不懈追求。
值得一提的是,孙正义还是一个非常严谨的人,尤其重视数字。他不论做什么事都要事先进行彻底的调查和分析,任何时候的“大刀阔斧”背后都有坚实可靠的数字做后盾。如果看不到他细致的一面,你就无法了解到一个真实的孙正义。
还有人把软银看作是孙正义独断专行的“帝国”,这也是一种误解。事实恰恰相反,软银开会时,干部们都争先恐后发表意见,“总裁常常被驳得体无完肤”(软银高管)。孙正义非常得意地把这种状态比喻成“动物园”。
软银的年轻人士气很高,为了做出成绩大家都全力以赴,即使被上司训斥也不气馁,绝不轻易认输。每个人都充满了积极进取的精神。一位来自某大企业的高管说:“我以前所在的公司,八成员工是普通人,有一成是优秀的,剩下一成是不够格的。可是在软银,一半员工是优秀的,另一半是不够格的,普通的反而没有。”软银就是这样一家与众不同的企业。而且,在那些“不够格的”员工里常常会涌现一些大胆挑战、一跃做出优异成绩的人。
促使员工大胆挑战的是软银一贯坚持的彻底的“实力主义”。只要员工努力,不断做出成绩,不论年龄大小都会被提拔。如果有好的建议,普通员工可以直接向总裁提出。软银内部的竞争虽然激烈,可是不会互相拆台、使绊子,也不存在派系斗争。大家为了实现企业目标齐心协力、共同努力。正是因为形成了这样一个平等互动的“命运共同体”,软银才实现了惊人的崛起。软银的决断之快、行动之快更是让竞争对手和媒体惊叹不已。
本书分析了软银的优点和过人之处,希望能够为通信行业以及其他行业的朋友提供参考。
《孙正义与软银帝国》并非一本简单的传记,它更像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创业史诗,一曲关于远见、勇气与资本运作的交响乐。然而,如果要介绍一本“不包含”《孙正义与软银帝国》此书内容的图书,那么我们可以想象一本聚焦于截然不同领域,却同样能引发读者深度思考的书籍。 我们不妨设想一本名为《晨曦之境:古埃及文明的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的书籍。这本书将带领我们穿越时空的尘埃,深入探索那个曾经辉煌的古老国度——埃及。它摒弃了宏大的政治军事叙事,而是将目光聚焦于普通埃及人的生活点滴,以及他们是如何在尼罗河畔构建起自己独特的文明。 《晨曦之境》的开篇,将带我们走进一个清晨的村庄。伴随着第一缕阳光洒在金字塔的轮廓上,劳作的人们已经开始了一天的生活。作者将细致描绘他们的居所,那是用泥砖砌成的朴实房屋,内部陈设简单却充满生活气息。炉火正在被点燃,准备制作每日的主食——掺杂着杂粮的面饼。作者会生动地呈现村民们如何分工合作,男人们去田间耕种,女人在家中操持家务,孩子们则在尼罗河边嬉戏玩耍。 本书的重点之一,将是古埃及人的饮食文化。我们将了解到,除了常见的面饼,他们的餐桌上还会有大麦粥、豆类、蔬菜,以及河里的鱼。肉类相对珍贵,通常只有在节日庆典时才能品尝到。作者会引用考古发现的陶器、餐具碎片,甚至壁画上的描绘,来还原这些饮食场景,让我们仿佛能闻到扑鼻的食物香气。 接着,《晨曦之境》将深入探讨古埃及人的职业与社会分工。从辛勤的农民、技艺精湛的工匠,到知识渊博的祭司、严肃的书记官,再到负责管理事务的官员,每一个阶层都有其独特的职责和生活方式。作者会详细介绍不同职业的工具、工作流程,以及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例如,一位陶工如何在旋转的泥土上塑造出精美的器皿,一位石匠如何在坚硬的岩石上雕刻出庄严的造像,一位书记官又是如何用莎草纸记录下王朝的法令。 本书的另一大亮点,便是古埃及人的家庭观念与亲子关系。在那个时代,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血缘关系至关重要。作者将通过墓葬壁画、家书的残片,以及法律文献,来展现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我们可以看到父母如何教导孩子耕作或手艺,子女如何孝敬长辈,以及婚姻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虽然当时的社会结构与现代有所不同,但那种对家庭的重视和对后代的期望,却有着跨越时空的共鸣。 《晨曦之境》不会回避古埃及人对于死亡与来世的独特看法。我们将了解到,丧葬习俗并非仅仅是简单的仪式,而是他们信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制作木乃伊的繁复过程,到为逝者准备的陪葬品,再到墓室中描绘的生平事迹,都透露出他们对于永恒的追求。作者将结合考古学和宗教文献,解释他们为何相信灵魂的存在,以及如何为死者通往来世铺平道路。那些宏伟的金字塔和精美的陵墓,在这里将被赋予更深层的人文关怀,不再仅仅是建筑奇迹,而是对生命循环与精神寄托的深刻体现。 本书还会触及古埃及人的娱乐与节日。在辛劳之余,他们也会有放松身心的时刻。我们将了解到他们参与的体育活动,如摔跤、划船,以及家庭聚会时的音乐与舞蹈。各种节庆活动,如新年庆典、献给神明的节日,更是色彩斑斓,充满欢乐。作者会引经据典,描绘出一幅幅生动有趣的画面,让我们感受到古埃及人同样拥有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 《晨曦之境》的另一个重要维度,是古埃及人的宗教信仰与神话故事。虽然本书不侧重于宗教史,但宗教信仰 permeates 了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作者将简要介绍一些主要的埃及神祇,如太阳神拉、冥界之神奥西里斯、智慧之神托特,以及他们的象征意义。同时,也会讲述一些广为流传的神话故事,如伊西斯与奥西里斯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是宗教的基石,也深刻影响了埃及的艺术、文学和思想。 在探讨古埃及人的日常生活时,本书还会穿插介绍他们的服饰、首饰、美容习惯,以及所使用的日常用品。从亚麻布制成的简洁长袍,到华丽的金饰、宝石,再到眼妆与香水,这些细节都勾勒出了那个时代的审美情趣和生活品质。我们将了解到,即使是普通人,也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努力让自己生活得更体面、更舒适。 《晨曦之境》的书写风格将是娓娓道来的,如同在静谧的夜晚,一位智者在讲述古老的故事。语言将力求朴实而不失生动,避免使用过于学术的术语,而是通过丰富的细节和形象的比喻,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作者将努力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让读者仿佛亲眼目睹,亲耳所闻。 最后,本书可能会在结尾处提出一些引人深思的问题。古埃及文明的衰落,其原因何在?他们的遗产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在现代社会,我们又该如何理解和借鉴这份古老的智慧?这些问题将引导读者在合上书本后,继续对这个伟大的文明进行思考。 因此,一本名为《晨曦之境:古埃及文明的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的书籍,将是一次关于历史、文化与人性的深刻探索。它聚焦于一个古老国度的普通民众,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信仰与追求,他们的生活点滴与精神世界。这本书将带领读者远离功利主义的浮躁,回归对人类文明本源的探寻,感受那份穿越时空的温度与厚重。它不会涉及任何关于商业帝国、资本运作、或是科技创新的内容,而是将目光投向人类最根本的生存状态与精神追求,是一本能让读者在宁静中获得启迪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