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一个社会学家观察世界的光,一部思量对照中西文化细节的研究范本。
内容简介
1926年至2000年的70多年间,费孝通在学术研究之外写作了大量散文随笔,抒发自己的情怀。我们在其所写文字中撷取精粹,整理成书。
从《民盟智库:费孝通域外随笔》中,读者可以领略到世界多国的种种风情:历史与现代、政治与经济、先进的科学技术与传统文化的冲突……琳琅满目,犹如万花筒。这是一个社会学家眼中观察到的,对域外社会生活多姿多彩的描述。
作者简介
费孝通(1910—2005),汉族,江苏吴江人,世界级的社会科学家,国际应用人类学会高荣誉奖获得者,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第七、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政协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民盟中央主席。
精彩书评
★大约三十年前,我一个从偏远农村走出来的外交官有缘在访问欧洲途中向可敬可爱的老学长费孝通大师请教一些难题。我永远难忘:他对祖国的忠诚那么真挚,对民族文化充满自尊自信,把外国文化学得广博、严谨,而对中国农民和乡村发展的惦念那么像一个“双脚沾满泥水”的“*美”村委会主任或乡政府发言人。
——李肇星
目录
我们没有分别……………………………………(001)
西行杂写…………………………………………(005)
旅美寄言…………………………………………(007)
雾里英伦…………………………………………(035)
自由应无垠………………………………………(039)
初访美国…………………………………………(043)
重访英伦…………………………………………(162)
传统在英国………………………………………(229)
留英记……………………………………………(233)
赴美访学观感点滴………………………………(261)
访美掠影…………………………………………(273)
访加巡回讲学纪要………………………………(341)
访澳杂记…………………………………………(349)
英伦杂感…………………………………………(375)
脚勤………………………………………………(382)
访日杂咏…………………………………………(387)
港行漫笔…………………………………………(396)
能登三日记………………………………………(410)
英伦曲……………………………………………(426)
访日记吃…………………………………………(429)
清水人形…………………………………………(436)
席间谈絮所引起的………………………………(440)
红场小记…………………………………………(444)
精彩书摘
《民盟智库:费孝通域外随笔》:
我们的飞机降落在东非的一个高原上,距离赤道不应很远,但是高爽凉快,除了那些米老鼠卡通上常见的仙人掌树外,不像是热带。据说这是非洲的屋脊。我们在屋脊上跳过了两洲,不到10天,真不容易使自己相信。为了保守军事秘密起见,我们到一个地方就提一个中国名字:过了印度的青岛,就到东非的昆明。我没有到过青岛。不知道所谓印度的青岛提得切不切,可是东非的昆明我敢相信决不致有人反对。骤然的阵雨,连天的山峦,除了没有个湖,什么都使我们触景生情,使人反而更觉异乡的寂寞。我记起了小时候写在官窗上的一首诗来:“长拟求闲未得闲,又劳行役出秦关,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这地方相似故山之处,何止莺声一项!
主持这军站的上校在我们到达之前已经知道我们要经过这地方。等我们住定了就开一辆小车来邀我们去便饭。我在上次通讯中已说过美国军队里的伙食,不管味道好不好,东西总是不差的。我们和很多弟兄们一起吃,有很道地的欧仆殷勤侍候。我们觉得很奇怪,在这个战地,哪里来这么多的人工。一问原来都是投降的意大利士兵,意大利人矮矮胖胖,本是最适合做这种工作,最难得的是他们高高兴兴地当差。上校对我们说,这些人真不差,又自由,又有事做。他们木但有工钱,而且还可以有在国内梦想不到的牛肉和牛奶吃。这种优待俘虏也使我们觉得相当惊异。意大利士兵本来对这次战争不起劲,在这些欧仆脸上已露出了法西斯蒂快要崩溃的预兆。
饭后我们先到上校自己的宿舍里去。他一样一样地指点给我们看,什么是美国运来的,什么是他自出心裁在当地制造的。一个巨大的冰箱真不知他们怎样运上这高原,可是后来参观了他们的飞机修理厂,才觉得这件小东西实在算不得什么。我们团团坐在沙发里,抽着他送给我们的雪茄,随意地谈起天来。
“我真想离开这地方。”他说,很正经地。
“是想家?”老金回头指着我向他说,“他没有出来就想回家,真是你的同志。”
“家当然想,但想离开的原因倒不是这个。”
“这个地方太冷了,不是?而且太高,也有不舒服的地方。”
“也不是。”
“是为了?”
“这地方都弄好了,没有意思了。我来的时候,这是个意大利的破军营。这一年,我一样一样地安置妥当了,现在就没有意思了。我想再去找个破军营,荒山也好,再弄一个军站去。”
我们不知道怎样接口。我想说的是:“这家伙真是。”可是我没有说,因为我觉得有一点异乡的怪味儿。这是美国几百年传下“向西去”的拓荒精神显然是深入了他们的血液。新鲜,冒险,硬干,向前,加上了他们特具的组织力,在这短短的几百年中,开辟了一个新大陆。现在这精神又使他们在世界各个角落里得到表现的机会了。
“上校,你是西点军校出来的么?”
他笑了,“我本是个公司的经理。我在此地不是一样,在经理这几千个孩子们的生活?”
这又使我们大家没有话了。在中国总好像从军就得是军校出身。做买卖的赚钱,平时赚钱,战时赚得更凶。念书的念书,开了战,头也埋得更低。我们似乎从没有想到过军事中同样是要有组织力的经理.有昆虫知识的专家。军事若成一门学问,这门学问一定比人类学更是包罗万状,无所不需的。
……
前言/序言
虽然费孝通先生自己曾说:“我和文学无缘,我是圈外人物……至今实质上尚在文学的圈外,未敢探头越墙相望。”但是他在社会学研究上的成就却没有掩盖他在文学上的造诣。在学术之外,费孝通写作了大量散文随笔,抒发自己的情怀。
《自由应无垠——费孝通域外随笔》正是从费孝通自1926年至1999年70多年里所写文字中所选取出来的其在世界各地生活、旅居过程中对不同文化的体会和解读,读者可以领会到一个社会学家中观察到的,对域外社会生活多姿多彩的描述。
《民盟智库:费孝通域外随笔》 一、 缘起与价值 《民盟智库:费孝通域外随笔》一书,并非仅仅是一部简单的游记或旅行札记,它承载着中国民主同盟(民盟)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一份重要思想遗产,更凝聚了中国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费孝通先生在世界各地考察、交流、学习的宝贵经验与深刻洞见。本书的编纂,旨在梳理和呈现费孝通先生作为民盟重要成员,其在国际视野下对中国社会发展、文化传承以及现代化进程的思考,同时也折射出民盟作为一个参政党,如何在国家建设中发挥其独特的智库作用。 费孝通先生的一生,与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紧密相连,他不仅是理论的开拓者,更是实践的身体力行者。在民盟的旗帜下,他参与了大量的国家和社会建设事业,他的学术研究成果,常常与国家的发展需求、民族的复兴大业息息相关。本书所收录的“域外随笔”,正是费孝通先生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对世界万象的观察与反思。这些随笔,跨越了时间和空间,从不同的维度,展现了他对人类社会普遍规律的探索,以及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独特思考。 本书的价值,首先在于其“智库”属性。民盟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亲密友党,始终坚持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行,为国家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费孝通先生作为民盟的一员,他的每一次海外考察,每一次深入的社会调研,都怀揣着为中国寻找发展之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他通过对域外社会、经济、文化、制度的细致观察和比较分析,旨在为中国提供借鉴,为解决中国自身的问题寻找答案。这些随笔,是费孝通先生独立思考的结晶,也是民盟集体智慧的体现。 其次,本书对于理解费孝通先生的学术思想发展脉络具有重要意义。费孝通先生的学术生涯,是不断行走、不断观察、不断反思的过程。他的“江村经济”、“差序格局”等经典理论,都源于他对中国农村社会肌理的深入解剖。而在域外,他将这种解剖的视角,投向了异质的社会文化,从而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了他的社会学和人类学理论。本书中的随笔,可以看作是他理论实践的延伸,是他在更广阔的田野中捕捉到的社会现象,进而引发的对理论的再思考。 再者,本书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视角的窗口。费孝通先生以其特有的温和而深刻的笔触,记录了他与当地人交流的细节,他对当地社会风俗的描摹,他对当地发展模式的分析。这些生动的叙述,不仅展现了作者的博学与人文关怀,也为读者打开了一扇扇了解世界的窗户,让我们得以窥见不同文明的独特魅力和发展轨迹。 二、 篇章结构与内容掠影 《民盟智库:费孝通域外随笔》的结构,并非简单的按时间或地域顺序排列,而是经过精心组织,力求展现费孝通先生思想的系统性和多面性。虽然具体篇章的划分会根据不同的编纂版本有所差异,但整体而言,本书通常会围绕以下几个核心方面展开: 1. 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观察与反思: 费孝通先生对西方发达国家,如欧洲、北美等地的考察,是他重要的思想来源之一。在这些随笔中,他往往会关注这些国家的社会结构、经济运行机制、福利制度、城市化进程、科技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他会细致观察这些国家的社会矛盾,例如贫富差距、代际沟通、社会阶层固化等问题,并尝试从中提炼出值得中国借鉴的经验。他并非简单地崇拜西方,而是以一种批判性的视角,审视其发展模式的优点与局限,思考其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启示。例如,他可能会探讨西方社会的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平衡,以及这种平衡如何影响社会凝聚力;他可能会分析西方国家在应对老龄化、环境污染等挑战时的策略,以及这些策略的成效与不足。 2. 对发展中国家与后发展国家的考察与比较: 除了发达国家,费孝通先生对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的考察,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些国家在社会发展阶段、文化传统、面临的挑战等方面,可能与中国存在更多的相似之处。在这些随笔中,费孝通先生会更加关注这些国家如何进行国家建设、如何应对贫困、如何保护本民族文化、如何处理现代化与传统之间的关系。他会从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角度,深入理解当地的社会组织形式、家庭结构、信仰体系,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其社会变迁。他可能会通过比较不同国家在类似发展阶段所采取的不同路径,来反思中国的发展战略,寻找更为适合中国国情的解决方案。例如,他可能会关注东南亚一些国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如何维护其多元文化;他可能会分析一些非洲国家在后殖民时期,如何构建新的国家认同和发展模式。 3. 对文化多样性与文明交流的思考: 费孝通先生一生都致力于对中国各民族文化的深入研究,这使得他在面对域外多元文化时,也能展现出极大的敏感性和包容性。本书中的随笔,常常会触及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以及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互鉴的意义。他会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去理解和尊重不同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他会思考,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如何既能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又能与其他文明和谐共存。他可能会探讨文化冲突的根源,以及如何通过对话与理解来化解矛盾。他对中华文化在全球语境下的地位和作用,也有着深刻的思考,强调在世界文明交流中,中国文化应扮演的积极角色。 4. 对社会变迁与现代化模式的探索: 作为一位社会学大家,费孝通先生的随笔,始终围绕着社会变迁这一核心主题。无论是对域外社会的观察,还是对中国自身问题的思考,他都试图理解社会变迁的内在逻辑和驱动力。在本书中,他会探讨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等宏观趋势对不同社会带来的影响,以及这些影响如何作用于个体的生活和社会的结构。他会分析不同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遇到的普遍性问题,例如社会结构失衡、传统价值观的冲击、环境资源的可持续性等,并从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发展规律。他对于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更是贯穿始终,他试图在借鉴域外经验的同时,找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5. 民盟的参政议政与智库作用的体现: 本书的“民盟智库”定位,意味着这些随笔并非仅仅是学术探索,更承载着参政议政的使命。费孝通先生作为民盟的重要领导人,他的每一次考察,都与民盟的社会责任和政治担当紧密相连。本书中的一些篇章,可能会间接或直接地反映出费孝通先生将他的观察和思考,如何转化为对国家政策的建议,如何为民盟的参政议政提供思想支持。例如,他可能在随笔中对某个国家的教育制度进行深入分析,而这背后可能就蕴含着对中国教育改革的思考;他可能对某个国家的社会福利体系进行细致梳理,而这或许就是他对完善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贡献。本书以一种更加宏观和深度的视角,展现了民盟如何通过其成员的广泛实践和深入思考,在国家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智库角色。 三、 文本解读与思想深度 《民盟智库:费孝通域外随笔》的阅读体验,绝非轻松的游玩掠影,而是一次深入的思想对话。费孝通先生的笔触,以其特有的“问题导向”和“比较视野”为鲜明特色。他并非停留在表面的描摹,而是深入到社会现象的背后,探究其产生的根源,分析其演变的规律。 1. 严谨的学术训练与人文关怀并存: 费孝通先生深厚的社会学、人类学功底,使得他的观察细致入微,分析严谨。他善于运用田野调查的方法,即使在非正式的随笔中,也能体现出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同时,他又不失一位人文学者特有的温情与同情。他对笔下的人物,无论贫富贵贱,都报以真诚的尊重,对他们所处的境遇,也充满了深切的理解。这种严谨与温情的结合,使得他的文字既有思想的深度,又不失人性的温度。 2. “中国问题”的自觉意识: 无论身处何地,费孝通先生的视野,始终不离“中国”。他以中国社会现实为参照,去观察和分析域外社会。他常常会追问:这些国外的经验,对中国有何启示?中国的优势和劣势在哪里?如何才能为中国找到一条更好的发展道路?这种“中国问题”的自觉意识,使得本书具有了强烈的现实关怀和理论价值。他并非简单地介绍异域风情,而是将域外社会作为一面镜子,来审视和反思中国自身。 3. 跨文化交流的智慧: 费孝通先生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交流时,展现出非凡的智慧和技巧。他善于发现不同文化之间的共同点,也尊重并理解其独特性。他对不同文明的理解,并非停留在表面的文化符号,而是深入到其深层的价值体系和思维方式。这种跨文化的理解能力,也体现在他的文字中,使得他对异域文化的阐释,既准确又富有洞见。 4. 对话的姿态,而非说教的口吻: 《民盟智库:费孝通域外随笔》的语言风格,通常是平和而富有启发性的。费孝通先生以一种“对话”的姿态,与读者分享他的思考。他不会直接给出结论,而是引导读者一同去思考,去探索。他的文字,往往能够引发读者自身的联想和反思,从而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也参与到智力的建构之中。 四、 时代意义与传承价值 《民盟智库:费孝通域外随笔》一书,在当下仍然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传承价值。 1. 历史的回响与现实的借鉴: 本书所记录的费孝通先生的域外观察,虽然发生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但其中所蕴含的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对文化传承的重视,对跨文化理解的强调,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全球化深入发展,中国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的今天,重温费孝通先生的思考,有助于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自身,更加审慎地选择发展道路。 2. 智库精神的传承: 本书不仅展现了费孝通先生作为个体学者的思想光辉,更体现了民盟作为参政党,在国家建设中的智库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传承和发扬这种“为国献策、为民服务”的智库精神,是摆在所有民主党派面前的重要课题。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生动的范例。 3. 人文素养的提升: 阅读费孝通先生的随笔,不仅能够增长知识,更能够提升人文素养。他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对社会问题的深入剖析,以及其平和而富有哲理的语言风格,都能给读者带来深刻的思想启迪和情感共鸣。 《民盟智库:费孝通域外随笔》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著作。它不仅是费孝通先生思想的生动写照,也是民盟精神的鲜活体现,更是中国知识分子在时代洪流中,以其智慧和担当,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力量的宝贵记录。本书的出版,无疑是对中国社会科学史、中国现代史,以及中国民主党派史的一次重要充实与贡献。它将激励我们在新的时代,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坚定的步伐,继续探索中国的发展之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