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学生,教师,职场人士
北外高翻诚意奉献,会议口译经典佳作
内容简介
《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系列教材:会议口译》共10章.第1章会议口译概论之外,第2至第8章涉及了口译的多种工作形式,即交替传译、同声传译和视译等,第10章则主要介绍模拟会议的准备和组织方法。本教程的三位作者均是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的口译教师,具有多年的口译教学和会议口译实践经验。在编写中围绕培养口译能力这个核心,将多种口译工作形式融会贯通,通过交传、同传和视译等不同口译形式的讲解与练习全面提升学习者口译能力;同时注重教学与实务相结合,努力将口译实践*前线的经验引入课堂教学。本教程总结了北外高翻学院多年以来培养会议口译人才的做法和经验,对现阶段MTI教学和高端口译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
姚斌副教授现任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副院长,朱玉犇现任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视译教学组组长,孙婷婷是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翻译与跨文化研究方向博士,现任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口笔译研究中心主任。
目录
第1章 会议口译概述
第2章 交替传译——听辨
第3章 交替传译——笔记
第4章 交替传译——表达
第5章 同声传译——听与说的平衡
第6章 同声传译——转换与表达
第7章 同声传译——实务技能
第8章 视译
第9章 带稿同传
第10章 会议口译实践
精彩书摘
《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系列教材:会议口译》:
交替传译是最常见的会议口译形式之一,也是历史最悠久的口译形式。中国有文字记载的交传活动从周朝就已经开始了。在中国古代,口译员被称作“舌人”,取学舌之意。舌人在历朝历代的重要功能包括外交和翻译两项。时至今日,交替传译仍在各种涉外活动中广泛使用,也是口译学习和口译培训的基础内容。本章就为大家介绍交传的基本概念和入门技巧。
顾名思义,交替传译是指讲话人和口译员交替发声。一般情况下,发言人、口译员以及听众处于同一空间内,口译员一边听原语讲话,一边做笔记或短期记忆。讲话一结束,口译员稍作整理,便迅速用目标语准确、完整、自然地传达原语信息。如果条件允许,还要利用肢体语言及眼神与听众互动,力争达到最佳的沟通效果。
从工作的条件来看,交传对口译员的要求比笔译和同传更加全面。首先,交传译员要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由于和听众同处一室,译员的一言一行被尽收眼底,任何疏漏都“无处可逃”,这无疑会给口译员造成额外的心理压力。因此,口译学习者要多练习在人前讲话,特别是正式的演讲,以此来锻炼自己运用正式的语言,在人前阐述观点的能力。大多数优秀的口译员都十分擅长演讲。
除了心理素质方面的考验,交传对口译员的专业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交替传译和同传译员的工作环境不同。后者可以坐在隔音的翻译间内,借助专业的音响设备,清楚地听到发言人的每一句话;而交传译员与所有人共处一室,容易受到噪音干扰,一些场合还要求口译员与讲者保持一定距离,这时如果讲者声音较低,口译员的听辨能力就要经受额外的挑战。
其次,交传和同传的工作机制不同。同传译员一般两到三人一组,彼此之间可以相互配合,遇到数字和专有名词等易损信号,搭档可以协助做笔记;而交传译员则是孤军奋战,所有内容只能依靠自身的笔记或大脑短期记忆,这些都对交传译员的记忆和笔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最后,听众对交传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期望更高。同传准确率可以接受的范围较广,一些专业性特别强的会议,同传译员能够将发言的主要信息准确传达已经非常不易。可是,对于交传译员来说,人们所期待的准确率往往都在90%以上,甚至是100%。这就要求译员在听完原语甚至在听辨过程中就“胸有成竹”,能够“出口成章”。所以,交传译员的表达能力十分关键,直接决定着会议的沟通效果。
由此可见,良好的听辨能力、扎实的笔记功底以及得体的口头表达是交替传译最具挑战性的三个方面,也是口译活动成功的关键。本章以及随后两章将分别以听辨、笔记与表达为重点,对交传技能进行梳理,希望能够为口译学习者指明方向。
对讲话逻辑要点的总结和记忆是口译员必备素质之一,也是学好口译的重要基础。口译听辨和一般的语言交流及语言学习时的听力练习存在明显差异。在日常语言交流时,我们的听辨精力通常放在思考对方观点是否正确,以及组织自我观点等方面,听辨的任务是使对话持续进行,语言学习时的听力练习强调学习者对语言本身的听辨,学习者的听辨精力主要集中在原语讲话的发音和词汇等方面,属于被动接受信息,并不强调主动思考。而口译员的听辨任务是要用目标语言将讲话人的逻辑和观点再现出来,既不需要组织自我观点,也不要求咬文嚼字,而是要求听者采取完全合作的原则,站在讲话人的角度,充分理解其想要表达的观点。
职业口译员在工作时不会满足于听懂了所有词汇,而是会集中精力理清讲话人的逻辑,理解意思,过滤所有不相关或不合逻辑的成分,从而产出逻辑性强、清晰明了的译文。因此,在学习如何做笔记之前,口译员应当首先练习如何集中精力去听,在听的同时关注逻辑,总结要点,逐渐把它内化为一种能力和习惯。只有这样,记下的笔记才能体现出清晰的层次,帮助口译员捕捉主要信息。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一些能够帮助我们理清逻辑、总结要点的听辨技巧。
……
好的,这是一份基于您提供的书名信息后,针对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完全聚焦于介绍该“其他图书”的特点、价值和受众,而不涉及您提到的“会议口译”教材内容。 图书简介: 深度透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与特质 书名:《秦汉帝国:制度构建、社会治理与文化整合的百年探索》 核心内容定位: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宏大而精微的视角,审视中国历史上最为关键的转型时期之一——秦汉帝国时期。它不仅仅是对这一两百年间重大历史事件的简单复述,而是将研究的重心置于国家治理模式的构建、社会阶层关系的重塑,以及中华文化核心要素的奠定过程。作者团队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融合了考古学新发现、出土文献的解读以及传统史学的精深分析,力求揭示秦汉帝国在制度创新上的深远影响及其在后世两千年中华帝国框架中的持久回响。 第一部分:制度的破晓与重塑——从秦的革新到汉的调适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秦朝如何以雷霆万手段终结战国纷争,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王朝。重点分析了郡县制、度量衡的统一、文字的规范化等核心制度的创新性与实践中的挑战。 中央集权模式的初探: 详细剖析了秦朝的官僚体系结构,特别是皇帝权力的高度集中化,以及“皇帝—三公—九卿”制度的运作逻辑。对于这一模式在不同历史阶段的适应性与局限性进行了辩证讨论。 法律与思想的整合: 探讨了秦律的严苛性及其在维护统一中的作用。同时,分析了“焚书坑儒”背后的思想控制策略,以及法家思想在早期国家机器中的主导地位。 汉初的制度韧性与修正: 重点研究西汉初年,统治者如何吸取秦亡的教训,通过“休养生息”的黄老之术,对秦制的过度集权进行审慎的调适。这一时期的制度演进,体现了中央权力与地方势力(如分封制残余)之间微妙的权力平衡艺术。 第二部分:社会结构的变迁与治理的精细化 帝国初建,意味着原有贵族体系的瓦解和新的社会秩序的重建。本部分关注帝国如何通过经济政策、土地制度和人口管理来维持庞大的统治基础。 土地兼并与国家调控: 深入分析了汉代土地制度的演变,从“初定”时期的相对均田,到中后期土地兼并的加剧,以及国家为应对财政危机和农民反抗所采取的盐铁专营、均输平准等经济干预措施。这些经济政策不仅是财政手段,更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政治工具。 儒学的官方化与意识形态构建: 详尽描述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决策及其深远的历史后果。本书特别强调,被官方化的儒学并非原汁原味,而是经过董仲舒等学者的改造,融入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思想元素,成为维护大一统王朝合法性的意识形态基石。 地方治理的实践与挑战: 通过对州刺史制度的逐步强化,以及地方豪强的崛起,展示了帝国中央权力在幅员辽阔的疆域内,如何从“形式控制”转向“实质渗透”的复杂过程。 第三部分:文化认同的熔炉与疆域的拓展 秦汉时期不仅是政治军事的帝国,更是中华文化“定型”的关键时期。本书分析了文化认同如何在征服与融合中逐步形成,并探讨了对外扩张对帝国形态的影响。 文字、典籍与知识传承: 阐述了小篆到隶书的演变,以及国家对典籍的整理、保护与传播(如石经的刻立),这些措施确保了不同地域士人之间文化观念的统一性。 丝绸之路的开辟与文化交流: 详细梳理了张骞出使西域的战略意义,它不仅是开辟了贸易通道,更是奠定了中华帝国在亚洲地缘政治中的核心地位,引入了新的技术、物种和观念。 边疆治理与“华夷之防”: 对匈奴问题的军事解决和随后的“和亲”政策进行了比较研究。分析了汉代对南越、朝鲜半岛等地的经略,揭示了早期中华帝国“内郡”与“属国”治理模式的差异,以及由此形成的基本边疆观念。 本书的特色与价值: 本书最大的特色在于其对“制度持续性”的关注。它超越了单纯的朝代更迭史观,旨在揭示秦汉帝国在组织大规模、长期稳定统治方面所创造的结构性遗产,这些遗产如何被后世的隋唐宋明清所继承、微调,并构成了中华文明独特性的核心。通过对出土简牍中具体行政文书的分析,读者可以触摸到古代官僚体系日常运作的脉络,理解宏大叙事背后的具体操作逻辑。 目标读者: 历史学、政治学、法学等相关专业的高校学生与研究人员;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社会结构变迁有浓厚兴趣的普通历史爱好者;以及希望深入理解中华文明核心治理模式的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