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簡中國史

極簡中國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呂思勉 著
圖書標籤:
  • 中國曆史
  • 曆史
  • 通史
  • 極簡
  • 文化
  • 曆史讀物
  • 普及讀物
  • 中國文化
  • 曆史入門
  • 簡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天津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01108742
版次:1
商品編碼:12052408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史學大師呂思勉經典著作 ,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36
字數:290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①史學大師呂思勉經典著作,影響民國一代人的國史讀本
  《極簡中國史》是史學大師呂思勉寫給普通讀者看的國史入門書,自1934年問世以來,就成為當時的中學曆史教材。使用麵之廣,發行量之大,影響瞭民國一代人。
  ②顧頡剛、黃仁宇、易中天、錢穆、柏楊、於丹等傾情推薦
  呂思勉與陳垣、陳寅恪、錢穆並稱“史學四大傢”。他以豐富的史識與流暢的筆調來寫通史,對以後的史學傢産生瞭深刻影響:錢穆喜歡聽他的課,餘英時讀他的書長大,李敖佩服他頭腦新,易中天《品三國》頻繁引用其理論觀點。顧頡剛更稱贊本書開創瞭中國通史寫作的新紀元。
  ③全新足本,注音解詞釋疑,常讀常新
  《極簡中國史》以呂思勉的《復興高級中學教科書本國史》為底本,在尊重原文,較少改動的基礎上,采用生僻詞注音,重點字詞加以詳解的方式,最大限度地降低瞭本書的閱讀難度。
  推薦閱讀:《將來的你,一定會感謝現在拼命的自己》
  《你受的苦,總有一天會照亮你未來的路》

內容簡介

  本書是作者為高級中學的學生所作的曆史教科書。全書采用白話形式,敘述亦力求其具體,少作概括之辭,是當年使用麵較廣,發行量較大的一部高中曆史教科書。書中涉及的曆史、地理等方麵的專門知識,都是一般工具書裏不易查到的。
  在本書中,作者用簡捷流暢的文字敘述從遠古到20世紀30年代中國的曆史大勢、製度沿革、文化發展,終篇則以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依歸。通貫各時代,周瞻各領域,是一部中國曆史的大百科全書。

目錄

第一編 緒 論
第一章 曆史的定義和價值/2
第二章 我國民族的形成/4
第三章 中國疆域的沿革/6
第四章 本國史時期的劃分/8
第二編 上古史
第一章 我國民族的起源/12
第二章 太古的文化和社會/14
第三章 唐虞的政治/16
第四章 夏代的政教/19
第五章 商代的政教/21
第六章 周初的政治/23
第七章 古代的封建製度/25
第八章 我國民族的滋大/28
第九章 春鞦的霸業/30
第十章 戰國的七雄/32
第十一章 中原文化的廣播和疆域的拓展/34
第十二章 春鞦戰國的學術思想/36
第十三章 春鞦戰國的政製改革/38
第十四章 上古的社會/40
第三編 中古史
第一章 秦之統一及其政策/46
第二章 秦漢之際/48
第三章 前漢的政治/52
第四章 新莽的改製/54
第五章 後漢的政治/57
第六章 兩漢的製度/60
第七章 秦漢的武功/62
第八章 兩漢對外的交通/65
第九章 兩漢的學術/68
第十章 佛教和道教/71
第十一章 兩漢的社會/73
第十二章 三國的鼎立/76
第十三章 晉的統一和內亂/79
第十四章 邊徼民族和漢族的同化/81
第十五章 南北朝的對峙/88
第十六章 魏晉南北朝的製度/91
第十七章 魏晉南北朝的文化/93
第十八章 魏晉南北朝的社會/95
第十九章 隋之統一與政治/98
第二十章 唐的開國及其盛世/100
第二十一章 隋唐的武功/103
第二十二章 隋唐的對外交通/106
第二十三章 隋唐的製度/108
第二十四章 隋唐的學術和文藝/111
第二十五章 佛教的分宗和新教的輸入/113
第二十六章 中外文化的接觸/115
第二十七章 唐中葉以後的政局/117
第二十八章 隋唐的社會/121
第二十九章 五代的混亂/124
第三十章 宋的統一及其初年的政治/127
第三十一章 變法和黨爭/129
第三十二章 遼夏金的興起/132
第三十三章 宋和遼夏的關係/135
第三十四章 宋和金的關係/137
第三十五章 宋的學術思想和文藝/140
第三十六章 宋的製度和社會/143
第三十七章 元的勃興和各汗國的創建/147
第三十八章 中西文化的交通/151
第三十九章 元的製度/154
第四十章 元帝國的瓦解/157
第四十一章 明初的政局/160
第四十二章 明和北族的關係/163
第四十三章 明朝的殖民事業和外患/165
第四十四章 明末的政局/168
第四十五章 明的製度/171
第四十六章 元明的學術思想和文藝/174
第四十七章 元明的宗教和社會/177
第四編 近代史
第一章 明清之際/182
第二章 歐人的東略/185
第三章 基督教和西方科學的傳入/188
第四章 清初的內政/191
第五章 清初的外交/194
第六章 清代的武功/197
第七章 清中葉的內亂/202
第八章 鴉片戰爭/205
第九章 太平天國和撚黨之役/208
第十章 英法聯軍之役/213
第十一章 璦琿條約和北京條約/216
第十二章 西北事變和中俄交涉/218
第十三章 晚清的政局/222
第十四章 中法戰爭和西南藩屬的喪失/224
第十五章 中日戰爭/230
第十六章 中俄密約和沿海港灣的租藉/234
第十七章 維新運動和戊戌政變/237
第十八章 八國聯軍和辛醜條約/240
第十九章 遠東國際形勢/243
第二十章 日俄戰爭和東三省/245
第二十一章 清末的憲政運動/249
第二十二章 清代的製度/252
第二十三章 清代的學術/255
第二十四章 清代的社會/259
第五編 現代史
第一章 革命思想的勃興和孫中山先生/264
第二章 清季的革命運動/267
第三章 辛亥革命和中華民國的成立/269
第四章 二次革命的經過/271
第五章 民國初年的外交和濛藏問題/274
第六章 帝製運動和護國軍/278
第七章 二十一條的交涉/279
第八章 復闢之役和護法之戰/282
第九章 參戰的經過和山東問題/286
第十章 華盛頓會議和中國/288
第十一章 軍閥的混戰/291
第十二章 中國國民黨的改組和國民政府的成立/293
第十三章 五卅慘案和中國民族運動的進展/296
第十四章 國民革命的經過/298
第十五章 五三慘案和對日之交涉/300
第十六章 關稅自主的交涉經過/302
第十七章 廢除不平等條約的經過/305
第十八章 中俄的齟齬/307
第十九章 日本的侵略東北/309
第二十章 國民政府的政治/313
第二十一章 現代的經濟和社會/316
第二十二章 現代的教育和學術/319
第六編 結論
第一章 我國民族發展的迴顧/324
第二章 中國對於世界的使命/326

精彩書摘

  第一章曆史的定義和價值
  曆史是怎樣一種學問?究竟有什麼用處?
  從前的人,常說曆史是“前車之鑒”,以為“不知來,視諸往”。前人所做的事情而得,我可奉以為法;所做的事情而失,我可引以為戒。這話粗聽似乎有理,細想卻就不然。世界是進化的,後來的事情,絕不能和以前的事情一樣。病情已變而仍服陳方,豈惟無效,更恐不免加重。我們初和西洋人接觸,一切交涉就都是坐此而失敗的。
  又有人說:曆史是“據事直書”,使人知所“歆懼”的。因為所做的事情而好,就可以“流芳百世”;所做的事情而壞,就不免“遺臭萬年”。然而昏愚的人,未必知道顧惜名譽。強悍的人,就索性連名譽也不顧。況且事情的真相,是很難知道的,稍微重要的事情,眾所共知的就不過是其錶麵;其內幕是永不能與人以共見的,又且事情愈大,則觀察愈難。斷沒有一個人,能周知其全局。若說作史的人,能知其事之真相,而據以直書,那就非愚則誣瞭;又有一種議論:以為曆史是講褒貶、寓勸懲,以維持社會的正義的。其失亦與此同。
  凡講學問必須知道學和術的區彆。學是求明白事情的真相的,術則是措置事情的法子。把舊話說起來,就是“明體”和“達用”。曆史是求明白社會的真相的。什麼是社會的真相呢?原來不論什麼事情,都各有其所以然。我,為什麼成為這樣的一個我?這絕非偶然的事。我生在怎樣的傢庭中?受過什麼教育?共些什麼朋友?做些什麼事情?這都與我有關係。閤這各方麵的總和,纔陶鑄成這樣的一個我。個人如此,國傢社會亦然。各地方有各地方的風俗;各種人有各種人的氣質;中國人的性質,既不同於歐洲;歐洲人的性質,又不同於日本;凡此都絕非偶然的事。所以要明白一件事情,必須追溯到既往;現在是絕不能解釋現在的。而所謂既往,就是曆史。
  所以從前的人說:“史也者,記事者也。”這話自然不錯。然而細想起來,卻又有毛病。因為事情多著呢!一天的新聞紙,已經看不勝看瞭。然而所記的,不過是社會上所有的事的韆萬分之一。現在的曆史,又不過是新聞紙的韆萬分之一。然則曆史能記著什麼事情呢?須知道:社會上的事情,固然記不勝記,卻也不必盡記。我所以成其為我,自然和從前的事情,是有關係的;從前和我有關係的事情,都是使我成其為我的。我何嘗都記得?然而我亦並未自忘其為我。然則社會已往的事情,亦用不著盡記;隻須記得“使社會成為現在的社會的事情”,就夠瞭。然則從前的曆史,所記的事,能否盡閤這個標準呢?
  怕不能吧?因為往往有一件事,欲求知其所以然而不可得瞭。一事如此,而況社會的全體?然則從前曆史的毛病,又是齣在哪裏呢?
  我可一言以蔽之,說:其病,是由於不知社會的重要。惟不知社會的重要,所以專注重於特殊的人物和特殊的事情。如專描寫英雄、記述政治和戰役之類。殊不知特殊的事情,總是發生在普通社會上的。有怎樣的社會,纔發生怎樣的事情;而這事情既發生之後,又要影響到社會,而使之改變。特殊的人物和社會的關係,亦是如此。所以不論什麼人、什麼事,都得求其原因於社會,察其對於社會的結果。否則一切都成空中樓閣瞭。
  從前的人不知道注意於社會,這也無怪其然。因為社會的變遷,是無跡象可見的。正和太陽影子的移動,無一息之停,人卻永遠不會覺得一樣。於是尋常的人就發生一種誤解。以為古今許多大人物,所做的事業不同,而其所根據的社會則一。像演劇一般,劇情屢變,演員屢換,而舞颱則總是相同。於是以為現在艱難的時局,隻要有古代的某某齣來,一定能措置裕如(處理事情從容不迫),甚而以為隻要用某某的方法,就可以措置裕如。遂至執陳方以藥新病。殊不知道舞颱是死的,社會是活物。
  所以現在的研究曆史,方法和前人不同。現在的研究,是要重常人、重常事的。因為社會正是在這裏頭變遷的。常人所做的常事是風化,特殊的人所做特殊的事是山崩。不知道風化,當然不會知道山崩。若明白瞭風化,則山崩隻是當然的結果。
  一切可以說明社會變遷的事都取他;一切事,都要把他來說明社會的變遷。社會的變遷,就是進化。所以:“曆史者,所以說明社會進化的過程者也。”
  曆史的定義既明,曆史的價值,亦即在此。
  第四章本國史時期的劃分
  曆史事實,前後相銜。強欲分之,本如“抽刀斷流,不可得斷”。但是為明瞭變遷大勢起見,把曆史劃分為幾個時期,也是史傢常用的法子。
  中國的曆史,當分幾期,這是顯而易見的。三代以前,我國還是個列國並立的世界,當劃為一期。自秦以後,便入於統一的時代瞭。自此,直至近世和歐人接觸以前,內部的治化,雖時有變遷;對外的形勢,亦時有漲縮;然而大體上,總是保守其閉關獨立之舊約。這個當劃為一期。從中歐交通以後,至民國成立之前,其間年代,雖遠較前兩期為短;然這是世運的進行,加我以一個新刺激,使之脫離閉關自守之策,進而列於世界列國之林的,亦當劃為一時期。民國成立,至今不過二十二年。卻是我國改良舊治化,適應新環境的開始。一切都有更始的精神。以後無窮的希望,都將於此植其基。其當另劃為一期,更不待言。
  所以自大體言之,我國的曆史,可劃分為上古、中古、近世、現代四個時期。這是大概的劃分。若更求其詳,則每一時期中,亦可更分幾個小階段。
  在上古期中,巢、燧、羲、農,略見開化的跡象。自黃帝禦宇(統治天下),東徵西討,疆域大拓。自此稱為天子的,其世係都有可考。雖然實際還是列國並立,然已有一個眾所認為共主的,這是政治情勢的一個轉變。東周以後,我民族從各方麵分歧發展。地醜德齊(彼此條件一樣)之國漸多,王朝不復能號令天下。號令之權,移於“狎主齊盟”的霸主。戰國時代,霸主的會盟徵伐,又不能維係人心瞭。諸侯各務力徵,互相兼並,到底從七國並而為一國。雜居的異族,亦於此競爭劇烈之鞦,為我所攘斥,所同化。隆古社會的組織,至此時代,亦起劇烈的變遷。學術思想,在這時代,亦大為發達而放萬丈的光焰,遂成上古史的末期。
  中古史中:秦漢兩代,因內國的統一而轉而對外。於是有秦皇漢武的開邊。因封建製度(此封建製度指奴隸社會的封邦建國製度)的鏟除,而前此層纍的等級漸次平夷;而君權亦因此擴張。實際上,則因疆域的廣大,而政治日趨於疏闊;人民在政治上的自由,日以增加;而社會亦因此而更無統製。競爭既息,人心漸入於寜靜。而學術思想,亦由分裂而入於統一。這是第一期。因兩漢的開拓,而有異族入居塞內的結果。因疆域廣大,亂民蜂起之時,中央政府不能鎮壓,而地方政府之權不得不加重,於是有後漢末年的州郡握兵,而成三國的分裂。晉代統一未久,又有五鬍亂華之禍。卒緻分裂為南北朝。直至隋代統一,而其局麵乃打破。這是第二期。隋唐之世,從積久戰亂之餘,驟見統一,民生稍獲蘇息,國力遂復見充實。對外的武功,迴復到秦漢時代的樣子。這是第三期。唐中葉以後,軍人握權,又入於分裂時代。其結果,則政治上的反動,為宋代的中央集權。而以國力疲敝之政,異族侵入,莫之能禦,遂有遼、金、元的相繼侵入。明代雖暫告恢復,亦未能十分振作,而清室又相繼而來。這是第四期。
  近世這一期,是我們現在直接承其餘緒而受其影響的。清朝雖亦是異族,然其對於中國的瞭解,較鬍元為深。其治法遵依中國習慣之處,亦較鬍元為多。因其能遵依中國的習慣而利用中國的國力,所以當其盛世,武功文治,亦有可觀。假使世界而還是中古時期的樣子,則我們現在,把這客帝驅除之後,就更無問題瞭。然而閉關的好夢,已成過去瞭。歐風美風,相逼而來,再不容我們的鼾睡。自五口通商以後,而門戶洞開,而藩屬喪失,外人的勢力,深入內地。甚至劃為勢力範圍,創作瓜分之論;又繼之以均勢之說。中國乃處於列強侵略之下,而轉冀幸其互相猜忌,維持均勢,以偷旦夕之安。經濟的侵略,其深刻,既為前此所無;思想的變動,其劇烈,亦非前此所有。於是狂風橫雨,日逼於國外,而軒然大波,遂起於國中瞭。所以近世史可分為兩個小期。西力業已東漸,我國還冥然罔覺,政治上、社會上,一切保守其舊樣子,為前一期。外力深入,不容我不感覺,不容我不起變化,為後一期。五口通商,就是這前後兩期的界綫。
  現代史是我們受瞭刺激而起反應的時代。時間雖短,亦可以分做兩期。革命之初,徒浮慕共和的美名,一切事都不徹底,所以釀成二十年來的擾亂。自孫中山先生,確定三民主義、五權憲法,為我民族奮鬥、國傢求治的方針。對內則鏟除軍閥,以求政治的清明;對外則聯閤被壓迫民族,廢除不平等條約,以期國際關係的轉變。雖然革命尚未成功,然而曙光已經發現瞭。所以國民政府的成立,亦當在現代史上,劃一個新紀元。
  以上隻是指示一個大勢,以下再舉史實以證明之。
  ……

《世界文明的興衰:從古典時代到現代轉型》 一部宏大敘事,探索人類文明演進的核心動力與內在邏輯 本書旨在提供一部跨越數韆年、貫穿全球地理範圍的文明史著作。它聚焦於人類社會在不同曆史階段所麵臨的根本性挑戰——如何組織權力、如何分配資源、如何理解世界、以及如何應對技術與環境的劇變。我們並不滿足於簡單的事件羅列,而是深入剖析那些驅動曆史進程的宏大敘事和結構性力量。 第一部分:軸心時代的思想覺醒與古典帝國的興起(約公元前800年 – 公元500年) 本部分追溯瞭人類思想史上最為關鍵的“軸心時代”。探討瞭從地中海沿岸到印度次大陸,再到東亞,不同文明如何獨立或交匯地發展齣深刻影響後世的精神體係。 核心議題: 精神構建與社會秩序: 聚焦於古希臘哲學(理性主義的起源)、猶太教的一神論革命、印度的吠陀與奧義書思想(業力與輪迴的概念),以及孔子和老子思想對社會倫理與政治哲學的奠定。這些思想如何為後來的帝國治理提供瞭閤法性基礎或批判性框架? 跨區域帝國的治理模式: 對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國、亞曆山大帝國及其後的希臘化世界,以及羅馬帝國的結構進行比較分析。重點在於其行政管理(如驛傳係統、羅馬法)、軍事擴張的經濟基礎(奴隸製與財政體係),以及文化同化與排斥的復雜張力。 古典世界的崩潰與轉型: 深入研究西羅馬帝國的衰落過程,不僅歸因於蠻族入侵,更側重於內部的經濟結構性危機、精英階層的固化以及財政體係的崩潰。同時,考察瞭漢朝帝國晚期的睏境,以及印度笈多王朝在政治統一與文化繁榮之間的平衡。 第二部分:中世紀的信仰、交流與地方化(約公元500年 – 公元1450年) 古典文明的碎片重組,催生瞭以信仰為核心的多元化世界。這一時期,世界不再是單一的帝國結構,而是由區域性的權力中心和跨區域的信仰網絡所主導。 核心議題: “重構的西方”: 分析西歐在羅馬遺産基礎上,如何發展齣封建製度、基督教教會的世俗權力擴張,以及莊園經濟的運作模式。探討十字軍東徵對歐洲與近東關係的深遠影響。 伊斯蘭世界的黃金時代: 考察自七世紀起,伊斯蘭教如何迅速建立起橫跨三大洲的哈裏發帝國。重點分析其在科學、數學(代數、零的概念引入)、醫學和哲學上的繼承與創新,以及其作為東西方貿易網絡核心樞紐的地位。 歐亞大陸的連接與斷裂: 探討濛古帝國短暫但劇烈的全球性影響——如何重塑歐亞貿易路綫(絲綢之路的再度繁榮),以及隨之而來的瘟疫(黑死病)對人口結構和勞動力價值的顛覆性重構。 東亞的持續性: 審視中國宋元時期的技術飛躍(火藥、印刷術、指南針的應用),以及儒傢官僚體係在麵對外部挑戰和內部社會變遷時的韌性與局限。 第三部分:全球化前夜的碰撞與重塑(約公元1450年 – 公元1750年) 這一時期是世界史的關鍵轉摺點,標誌著區域性文明開始被一個日益緊密(且充滿衝突)的全球網絡所連接。技術進步、資源需求和意識形態的差異,驅動瞭地理大發現和早期殖民擴張。 核心議題: 知識的革命與宗教的裂痕: 分析文藝復興、地理大發現背後的技術驅動力(航海技術、冶金術),以及馬丁·路德引發的宗教改革如何徹底改變瞭歐洲的政治版圖和權力結構。 大航海時代的權力轉移: 詳細考察歐洲列強(伊比利亞半島國傢為主)如何建立跨洋貿易網絡。重點分析美洲白銀如何成為全球經濟的“血液”,以及“哥倫布交換”對全球生物圈、人口分布和勞動體係(奴隸貿易)造成的不可逆轉的衝擊。 非歐洲世界的應對: 考察奧斯曼帝國在鼎盛期的軍事與財政能力,莫臥兒帝國在印度次大陸的統治結構及其對區域經濟的整閤。探討明清中國在麵對西方衝擊時,如何選擇(或未能選擇)更積極的全球參與策略。 第四部分:革命、工業化與現代性的確立(約公元1750年 – 公元1914年) 工業革命和啓濛思想的結閤,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規模重塑瞭人類社會。生産力的飛躍、新的社會階級、民族國傢的崛起,共同構成瞭現代世界的基石。 核心議題: 理性的力量與政治重塑: 探討啓濛運動的哲學核心(自然權利、社會契約論)如何轉化為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的實際政治綱領。民族主義作為一種新型的社會粘閤劑如何取代瞭王朝和宗教認同。 工業革命的底層邏輯: 不僅關注蒸汽機和工廠的齣現,更側重於其背後的能源轉型(煤炭的意義)、資本積纍模式的改變、以及對勞動力、城市環境和傢庭結構的深刻破壞與重建。 不平等的擴張: 分析十九世紀的“新帝國主義”。探討工業化國傢如何利用技術優勢(如鐵路、電報、更先進的武器)係統性地控製全球資源和市場。重點分析殖民地在被捲入全球體係後,其傳統經濟和政治製度所遭受的扭麯。 社會內部的張力: 考察工業化社會內部對資本主義的反思與迴應,包括社會主義、工會運動的興起,以及女性權利運動的萌芽。 第五部分:全球衝突、意識形態對抗與後工業時代(約公元1914年至今) 二十世紀是充滿極端矛盾的時代:技術帶來瞭空前的生産力,卻也帶來瞭前所未有的毀滅性戰爭。全球體係在兩次世界大戰和冷戰中經曆瞭劇烈的重組。 核心議題: 總體戰與體係崩潰: 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根源——帝國競爭、軍備競賽與民族主義的毒性。探討兩次世界大戰如何徹底摧毀瞭既有的歐洲中心秩序,並催生瞭對國際治理的新需求(如聯閤國體係)。 意識形態的角力: 深入剖析共産主義、法西斯主義與自由資本主義之間的意識形態衝突。重點分析蘇聯模式的內部矛盾、去殖民化浪潮的復雜性,以及冷戰如何將全球政治、經濟和文化議題“雙極化”。 技術爆炸與全球互聯: 探討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和全球金融體係的融閤如何創造瞭一個“無國界”的經濟空間。分析跨國公司、非政府組織在新的權力分配中的作用。 環境與可持續性的挑戰: 審視人類文明對地球承載能力的衝擊,從二戰後的“大加速”到當代氣候變化、資源枯竭和流行病對現有國傢治理模式提齣的終極考驗。本書在結語部分將迴歸文明的循環論,探討當代社會在技術顛覆與倫理約束之間的艱難平衡。 《世界文明的興衰》 是一部旨在為讀者提供清晰、連貫且具有批判性視角的曆史地圖,它鼓勵我們跳齣單一民族國傢的敘事框架,從更廣闊的時間和空間尺度上去理解人類的共同命運與結構性睏境。

用戶評價

評分

我留意到這本書在一些關鍵的曆史節點上,采用瞭非常獨特的切入點。它沒有遵循傳統史書那種以帝王為中心的綫性敘事,而是常常從一個側麵,比如某個手工業的發展、某種民間信仰的傳播,來反觀整個時代的風貌。這種“以小見大”的手法非常高明,它成功地將曆史從高高在上的廟堂敘事中拉迴到瞭普通人的生活層麵。通過這些側麵的觀察,我能更直觀地感受到曆史洪流對個體命運的深刻影響,體會到普通民眾在時代變遷中的掙紮與希望。這種接地氣的敘事,讓曆史充滿瞭人情味和煙火氣,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讀完全書,我不僅對國傢大事有瞭清晰的認識,更對那個時代的生活氣息有瞭真切的感知,這是一種非常難得的閱讀收獲。

評分

我必須得說,作者在史料的取捨和梳理上展現瞭非凡的功力。麵對浩如煙海的中華曆史,如何做到“極簡”卻又不失精髓,這本身就是一項艱巨的挑戰。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它精準地提煉齣瞭每一曆史階段最核心的矛盾與轉摺點,像一把鋒利的手術刀,剔除瞭冗餘的枝蔓,直擊曆史的要害。特彆是對於一些容易被大眾忽略的文化或技術革新,作者都給予瞭恰如其分的篇幅,讓讀者明白,曆史的前進不隻是帝王將相的更迭,更是無數默默無聞的創造者推動的結果。這種宏觀的視野與微觀細節的平衡拿捏得恰到好處,讀完後,腦海中會形成一個清晰、邏輯嚴密的曆史框架,不再是零散的知識點堆砌。對於我這種希望構建完整曆史觀的人來說,這簡直是如獲至寶,極大地提升瞭我對曆史事件之間內在聯係的理解深度。

評分

坦率地說,初次翻開時,我還有點擔心“極簡”這個標簽會不會意味著內容過於膚淺。然而,事實證明我的擔憂是多餘的。作者的行文簡練,但絕不簡單。他似乎深諳用最少的文字傳達最大信息量的藝術。比如,描述一個漫長戰亂的時期,他沒有用大段的篇幅去堆砌戰役細節,而是用幾段精煉的文字,勾勒齣瞭那個時代社會結構的崩塌與重塑,那種緊湊感和震撼力,比詳盡的敘述更有力量。這種高效的敘事方式,極大地節省瞭時間,卻絲毫不影響對曆史脈絡的把握。它提供瞭一種全新的曆史閱讀模式——快速建立骨架,然後根據興趣點再做深入挖掘。對於時間有限的現代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是最高效、最優雅的曆史入門或迴顧指南,性價比極高。

評分

這本書的排版和設計簡直是藝術品,我收到包裹的時候就被它的質感吸引住瞭。內頁紙張厚實,觸感溫潤,那種翻閱古籍的滿足感一下子就上來瞭。作者在敘述曆史事件時的筆觸非常細膩,仿佛能看到那些古老的場景在眼前緩緩展開。我特彆喜歡他處理曆史人物的視角,不落俗套,既有對英雄的贊頌,也有對曆史局限性的客觀剖析,讀起來讓人耳目一新。比如,他對某個朝代興衰的分析,不僅僅停留在政治權謀層麵,更深入探討瞭經濟結構和社會思潮的變化,這種多維度的解讀,讓我對那個時期的理解更加立體和深刻。而且,全書的語言風格流暢又不失古典韻味,讀起來毫不費力,即便是對曆史不太瞭解的新手,也能輕鬆地被吸引進去,沉浸其中。這本書的裝幀設計也充分考慮到瞭讀者的閱讀體驗,字體大小適中,留白得當,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實乃一本可以反復品味的佳作。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一點是它那種近乎哲學的思辨精神。作者似乎並不滿足於簡單地復述“發生瞭什麼”,他更熱衷於探討“為什麼會發生”以及“它對後世意味著什麼”。在描述某個製度的建立或瓦解時,他總能巧妙地植入對人性、權力本質的探討。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陷入沉思,思考這些幾百上韆年前的教訓,在當代社會是否依然有著深刻的投影。這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感,讓曆史不再是冰冷的過去,而是鮮活的、與我們息息相關的智慧源泉。不同於那些純粹的學術著作,這本書的論述方式充滿溫度和洞察力,它引導讀者不僅要記住曆史事件,更要學會思考曆史背後的深層邏輯。這種啓發性的閱讀體驗,遠遠超齣瞭我閱讀一本“曆史書”的預期。

評分

很好很強大很好很強大?

評分

包裝精美,非常不錯。裏麵的圖還是彩色的。文言文難懂。白話文更好理解些。很不錯的一次購物。

評分

挺好看的,人醜嘛要多讀書。

評分

還沒看呢,一樣好

評分

好書,一直喜歡曆史,可以比對著看

評分

很好很強大很好很強大?

評分

還沒看,朋友推薦的好書,

評分

很好很強大很好很強大?

評分

就這樣吧。喜歡買書。書中自有黃金屋湊單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