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中国史

极简中国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吕思勉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历史
  • 历史
  • 通史
  • 极简
  • 文化
  • 历史读物
  • 普及读物
  • 中国文化
  • 历史入门
  • 简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1108742
版次:1
商品编码:1205240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史学大师吕思勉经典著作 ,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6
字数:29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①史学大师吕思勉经典著作,影响民国一代人的国史读本
  《极简中国史》是史学大师吕思勉写给普通读者看的国史入门书,自1934年问世以来,就成为当时的中学历史教材。使用面之广,发行量之大,影响了民国一代人。
  ②顾颉刚、黄仁宇、易中天、钱穆、柏杨、于丹等倾情推荐
  吕思勉与陈垣、陈寅恪、钱穆并称“史学四大家”。他以丰富的史识与流畅的笔调来写通史,对以后的史学家产生了深刻影响:钱穆喜欢听他的课,余英时读他的书长大,李敖佩服他头脑新,易中天《品三国》频繁引用其理论观点。顾颉刚更称赞本书开创了中国通史写作的新纪元。
  ③全新足本,注音解词释疑,常读常新
  《极简中国史》以吕思勉的《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本国史》为底本,在尊重原文,较少改动的基础上,采用生僻词注音,重点字词加以详解的方式,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本书的阅读难度。
  推荐阅读:《将来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拼命的自己》
  《你受的苦,总有一天会照亮你未来的路》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为高级中学的学生所作的历史教科书。全书采用白话形式,叙述亦力求其具体,少作概括之辞,是当年使用面较广,发行量较大的一部高中历史教科书。书中涉及的历史、地理等方面的专门知识,都是一般工具书里不易查到的。
  在本书中,作者用简捷流畅的文字叙述从远古到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历史大势、制度沿革、文化发展,终篇则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依归。通贯各时代,周瞻各领域,是一部中国历史的大百科全书。

目录

第一编 绪 论
第一章 历史的定义和价值/2
第二章 我国民族的形成/4
第三章 中国疆域的沿革/6
第四章 本国史时期的划分/8
第二编 上古史
第一章 我国民族的起源/12
第二章 太古的文化和社会/14
第三章 唐虞的政治/16
第四章 夏代的政教/19
第五章 商代的政教/21
第六章 周初的政治/23
第七章 古代的封建制度/25
第八章 我国民族的滋大/28
第九章 春秋的霸业/30
第十章 战国的七雄/32
第十一章 中原文化的广播和疆域的拓展/34
第十二章 春秋战国的学术思想/36
第十三章 春秋战国的政制改革/38
第十四章 上古的社会/40
第三编 中古史
第一章 秦之统一及其政策/46
第二章 秦汉之际/48
第三章 前汉的政治/52
第四章 新莽的改制/54
第五章 后汉的政治/57
第六章 两汉的制度/60
第七章 秦汉的武功/62
第八章 两汉对外的交通/65
第九章 两汉的学术/68
第十章 佛教和道教/71
第十一章 两汉的社会/73
第十二章 三国的鼎立/76
第十三章 晋的统一和内乱/79
第十四章 边徼民族和汉族的同化/81
第十五章 南北朝的对峙/88
第十六章 魏晋南北朝的制度/91
第十七章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93
第十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社会/95
第十九章 隋之统一与政治/98
第二十章 唐的开国及其盛世/100
第二十一章 隋唐的武功/103
第二十二章 隋唐的对外交通/106
第二十三章 隋唐的制度/108
第二十四章 隋唐的学术和文艺/111
第二十五章 佛教的分宗和新教的输入/113
第二十六章 中外文化的接触/115
第二十七章 唐中叶以后的政局/117
第二十八章 隋唐的社会/121
第二十九章 五代的混乱/124
第三十章 宋的统一及其初年的政治/127
第三十一章 变法和党争/129
第三十二章 辽夏金的兴起/132
第三十三章 宋和辽夏的关系/135
第三十四章 宋和金的关系/137
第三十五章 宋的学术思想和文艺/140
第三十六章 宋的制度和社会/143
第三十七章 元的勃兴和各汗国的创建/147
第三十八章 中西文化的交通/151
第三十九章 元的制度/154
第四十章 元帝国的瓦解/157
第四十一章 明初的政局/160
第四十二章 明和北族的关系/163
第四十三章 明朝的殖民事业和外患/165
第四十四章 明末的政局/168
第四十五章 明的制度/171
第四十六章 元明的学术思想和文艺/174
第四十七章 元明的宗教和社会/177
第四编 近代史
第一章 明清之际/182
第二章 欧人的东略/185
第三章 基督教和西方科学的传入/188
第四章 清初的内政/191
第五章 清初的外交/194
第六章 清代的武功/197
第七章 清中叶的内乱/202
第八章 鸦片战争/205
第九章 太平天国和捻党之役/208
第十章 英法联军之役/213
第十一章 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216
第十二章 西北事变和中俄交涉/218
第十三章 晚清的政局/222
第十四章 中法战争和西南藩属的丧失/224
第十五章 中日战争/230
第十六章 中俄密约和沿海港湾的租借/234
第十七章 维新运动和戊戌政变/237
第十八章 八国联军和辛丑条约/240
第十九章 远东国际形势/243
第二十章 日俄战争和东三省/245
第二十一章 清末的宪政运动/249
第二十二章 清代的制度/252
第二十三章 清代的学术/255
第二十四章 清代的社会/259
第五编 现代史
第一章 革命思想的勃兴和孙中山先生/264
第二章 清季的革命运动/267
第三章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269
第四章 二次革命的经过/271
第五章 民国初年的外交和蒙藏问题/274
第六章 帝制运动和护国军/278
第七章 二十一条的交涉/279
第八章 复辟之役和护法之战/282
第九章 参战的经过和山东问题/286
第十章 华盛顿会议和中国/288
第十一章 军阀的混战/291
第十二章 中国国民党的改组和国民政府的成立/293
第十三章 五卅惨案和中国民族运动的进展/296
第十四章 国民革命的经过/298
第十五章 五三惨案和对日之交涉/300
第十六章 关税自主的交涉经过/302
第十七章 废除不平等条约的经过/305
第十八章 中俄的龃龉/307
第十九章 日本的侵略东北/309
第二十章 国民政府的政治/313
第二十一章 现代的经济和社会/316
第二十二章 现代的教育和学术/319
第六编 结论
第一章 我国民族发展的回顾/324
第二章 中国对于世界的使命/326

精彩书摘

  第一章历史的定义和价值
  历史是怎样一种学问?究竟有什么用处?
  从前的人,常说历史是“前车之鉴”,以为“不知来,视诸往”。前人所做的事情而得,我可奉以为法;所做的事情而失,我可引以为戒。这话粗听似乎有理,细想却就不然。世界是进化的,后来的事情,绝不能和以前的事情一样。病情已变而仍服陈方,岂惟无效,更恐不免加重。我们初和西洋人接触,一切交涉就都是坐此而失败的。
  又有人说:历史是“据事直书”,使人知所“歆惧”的。因为所做的事情而好,就可以“流芳百世”;所做的事情而坏,就不免“遗臭万年”。然而昏愚的人,未必知道顾惜名誉。强悍的人,就索性连名誉也不顾。况且事情的真相,是很难知道的,稍微重要的事情,众所共知的就不过是其表面;其内幕是永不能与人以共见的,又且事情愈大,则观察愈难。断没有一个人,能周知其全局。若说作史的人,能知其事之真相,而据以直书,那就非愚则诬了;又有一种议论:以为历史是讲褒贬、寓劝惩,以维持社会的正义的。其失亦与此同。
  凡讲学问必须知道学和术的区别。学是求明白事情的真相的,术则是措置事情的法子。把旧话说起来,就是“明体”和“达用”。历史是求明白社会的真相的。什么是社会的真相呢?原来不论什么事情,都各有其所以然。我,为什么成为这样的一个我?这绝非偶然的事。我生在怎样的家庭中?受过什么教育?共些什么朋友?做些什么事情?这都与我有关系。合这各方面的总和,才陶铸成这样的一个我。个人如此,国家社会亦然。各地方有各地方的风俗;各种人有各种人的气质;中国人的性质,既不同于欧洲;欧洲人的性质,又不同于日本;凡此都绝非偶然的事。所以要明白一件事情,必须追溯到既往;现在是绝不能解释现在的。而所谓既往,就是历史。
  所以从前的人说:“史也者,记事者也。”这话自然不错。然而细想起来,却又有毛病。因为事情多着呢!一天的新闻纸,已经看不胜看了。然而所记的,不过是社会上所有的事的千万分之一。现在的历史,又不过是新闻纸的千万分之一。然则历史能记着什么事情呢?须知道:社会上的事情,固然记不胜记,却也不必尽记。我所以成其为我,自然和从前的事情,是有关系的;从前和我有关系的事情,都是使我成其为我的。我何尝都记得?然而我亦并未自忘其为我。然则社会已往的事情,亦用不着尽记;只须记得“使社会成为现在的社会的事情”,就够了。然则从前的历史,所记的事,能否尽合这个标准呢?
  怕不能吧?因为往往有一件事,欲求知其所以然而不可得了。一事如此,而况社会的全体?然则从前历史的毛病,又是出在哪里呢?
  我可一言以蔽之,说:其病,是由于不知社会的重要。惟不知社会的重要,所以专注重于特殊的人物和特殊的事情。如专描写英雄、记述政治和战役之类。殊不知特殊的事情,总是发生在普通社会上的。有怎样的社会,才发生怎样的事情;而这事情既发生之后,又要影响到社会,而使之改变。特殊的人物和社会的关系,亦是如此。所以不论什么人、什么事,都得求其原因于社会,察其对于社会的结果。否则一切都成空中楼阁了。
  从前的人不知道注意于社会,这也无怪其然。因为社会的变迁,是无迹象可见的。正和太阳影子的移动,无一息之停,人却永远不会觉得一样。于是寻常的人就发生一种误解。以为古今许多大人物,所做的事业不同,而其所根据的社会则一。像演剧一般,剧情屡变,演员屡换,而舞台则总是相同。于是以为现在艰难的时局,只要有古代的某某出来,一定能措置裕如(处理事情从容不迫),甚而以为只要用某某的方法,就可以措置裕如。遂至执陈方以药新病。殊不知道舞台是死的,社会是活物。
  所以现在的研究历史,方法和前人不同。现在的研究,是要重常人、重常事的。因为社会正是在这里头变迁的。常人所做的常事是风化,特殊的人所做特殊的事是山崩。不知道风化,当然不会知道山崩。若明白了风化,则山崩只是当然的结果。
  一切可以说明社会变迁的事都取他;一切事,都要把他来说明社会的变迁。社会的变迁,就是进化。所以:“历史者,所以说明社会进化的过程者也。”
  历史的定义既明,历史的价值,亦即在此。
  第四章本国史时期的划分
  历史事实,前后相衔。强欲分之,本如“抽刀断流,不可得断”。但是为明了变迁大势起见,把历史划分为几个时期,也是史家常用的法子。
  中国的历史,当分几期,这是显而易见的。三代以前,我国还是个列国并立的世界,当划为一期。自秦以后,便入于统一的时代了。自此,直至近世和欧人接触以前,内部的治化,虽时有变迁;对外的形势,亦时有涨缩;然而大体上,总是保守其闭关独立之旧约。这个当划为一期。从中欧交通以后,至民国成立之前,其间年代,虽远较前两期为短;然这是世运的进行,加我以一个新刺激,使之脱离闭关自守之策,进而列于世界列国之林的,亦当划为一时期。民国成立,至今不过二十二年。却是我国改良旧治化,适应新环境的开始。一切都有更始的精神。以后无穷的希望,都将于此植其基。其当另划为一期,更不待言。
  所以自大体言之,我国的历史,可划分为上古、中古、近世、现代四个时期。这是大概的划分。若更求其详,则每一时期中,亦可更分几个小阶段。
  在上古期中,巢、燧、羲、农,略见开化的迹象。自黄帝御宇(统治天下),东征西讨,疆域大拓。自此称为天子的,其世系都有可考。虽然实际还是列国并立,然已有一个众所认为共主的,这是政治情势的一个转变。东周以后,我民族从各方面分歧发展。地丑德齐(彼此条件一样)之国渐多,王朝不复能号令天下。号令之权,移于“狎主齐盟”的霸主。战国时代,霸主的会盟征伐,又不能维系人心了。诸侯各务力征,互相兼并,到底从七国并而为一国。杂居的异族,亦于此竞争剧烈之秋,为我所攘斥,所同化。隆古社会的组织,至此时代,亦起剧烈的变迁。学术思想,在这时代,亦大为发达而放万丈的光焰,遂成上古史的末期。
  中古史中:秦汉两代,因内国的统一而转而对外。于是有秦皇汉武的开边。因封建制度(此封建制度指奴隶社会的封邦建国制度)的铲除,而前此层累的等级渐次平夷;而君权亦因此扩张。实际上,则因疆域的广大,而政治日趋于疏阔;人民在政治上的自由,日以增加;而社会亦因此而更无统制。竞争既息,人心渐入于宁静。而学术思想,亦由分裂而入于统一。这是第一期。因两汉的开拓,而有异族入居塞内的结果。因疆域广大,乱民蜂起之时,中央政府不能镇压,而地方政府之权不得不加重,于是有后汉末年的州郡握兵,而成三国的分裂。晋代统一未久,又有五胡乱华之祸。卒致分裂为南北朝。直至隋代统一,而其局面乃打破。这是第二期。隋唐之世,从积久战乱之余,骤见统一,民生稍获苏息,国力遂复见充实。对外的武功,回复到秦汉时代的样子。这是第三期。唐中叶以后,军人握权,又入于分裂时代。其结果,则政治上的反动,为宋代的中央集权。而以国力疲敝之政,异族侵入,莫之能御,遂有辽、金、元的相继侵入。明代虽暂告恢复,亦未能十分振作,而清室又相继而来。这是第四期。
  近世这一期,是我们现在直接承其余绪而受其影响的。清朝虽亦是异族,然其对于中国的了解,较胡元为深。其治法遵依中国习惯之处,亦较胡元为多。因其能遵依中国的习惯而利用中国的国力,所以当其盛世,武功文治,亦有可观。假使世界而还是中古时期的样子,则我们现在,把这客帝驱除之后,就更无问题了。然而闭关的好梦,已成过去了。欧风美风,相逼而来,再不容我们的鼾睡。自五口通商以后,而门户洞开,而藩属丧失,外人的势力,深入内地。甚至划为势力范围,创作瓜分之论;又继之以均势之说。中国乃处于列强侵略之下,而转冀幸其互相猜忌,维持均势,以偷旦夕之安。经济的侵略,其深刻,既为前此所无;思想的变动,其剧烈,亦非前此所有。于是狂风横雨,日逼于国外,而轩然大波,遂起于国中了。所以近世史可分为两个小期。西力业已东渐,我国还冥然罔觉,政治上、社会上,一切保守其旧样子,为前一期。外力深入,不容我不感觉,不容我不起变化,为后一期。五口通商,就是这前后两期的界线。
  现代史是我们受了刺激而起反应的时代。时间虽短,亦可以分做两期。革命之初,徒浮慕共和的美名,一切事都不彻底,所以酿成二十年来的扰乱。自孙中山先生,确定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我民族奋斗、国家求治的方针。对内则铲除军阀,以求政治的清明;对外则联合被压迫民族,废除不平等条约,以期国际关系的转变。虽然革命尚未成功,然而曙光已经发现了。所以国民政府的成立,亦当在现代史上,划一个新纪元。
  以上只是指示一个大势,以下再举史实以证明之。
  ……

《世界文明的兴衰:从古典时代到现代转型》 一部宏大叙事,探索人类文明演进的核心动力与内在逻辑 本书旨在提供一部跨越数千年、贯穿全球地理范围的文明史著作。它聚焦于人类社会在不同历史阶段所面临的根本性挑战——如何组织权力、如何分配资源、如何理解世界、以及如何应对技术与环境的剧变。我们并不满足于简单的事件罗列,而是深入剖析那些驱动历史进程的宏大叙事和结构性力量。 第一部分:轴心时代的思想觉醒与古典帝国的兴起(约公元前800年 – 公元500年) 本部分追溯了人类思想史上最为关键的“轴心时代”。探讨了从地中海沿岸到印度次大陆,再到东亚,不同文明如何独立或交汇地发展出深刻影响后世的精神体系。 核心议题: 精神构建与社会秩序: 聚焦于古希腊哲学(理性主义的起源)、犹太教的一神论革命、印度的吠陀与奥义书思想(业力与轮回的概念),以及孔子和老子思想对社会伦理与政治哲学的奠定。这些思想如何为后来的帝国治理提供了合法性基础或批判性框架? 跨区域帝国的治理模式: 对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及其后的希腊化世界,以及罗马帝国的结构进行比较分析。重点在于其行政管理(如驿传系统、罗马法)、军事扩张的经济基础(奴隶制与财政体系),以及文化同化与排斥的复杂张力。 古典世界的崩溃与转型: 深入研究西罗马帝国的衰落过程,不仅归因于蛮族入侵,更侧重于内部的经济结构性危机、精英阶层的固化以及财政体系的崩溃。同时,考察了汉朝帝国晚期的困境,以及印度笈多王朝在政治统一与文化繁荣之间的平衡。 第二部分:中世纪的信仰、交流与地方化(约公元500年 – 公元1450年) 古典文明的碎片重组,催生了以信仰为核心的多元化世界。这一时期,世界不再是单一的帝国结构,而是由区域性的权力中心和跨区域的信仰网络所主导。 核心议题: “重构的西方”: 分析西欧在罗马遗产基础上,如何发展出封建制度、基督教教会的世俗权力扩张,以及庄园经济的运作模式。探讨十字军东征对欧洲与近东关系的深远影响。 伊斯兰世界的黄金时代: 考察自七世纪起,伊斯兰教如何迅速建立起横跨三大洲的哈里发帝国。重点分析其在科学、数学(代数、零的概念引入)、医学和哲学上的继承与创新,以及其作为东西方贸易网络核心枢纽的地位。 欧亚大陆的连接与断裂: 探讨蒙古帝国短暂但剧烈的全球性影响——如何重塑欧亚贸易路线(丝绸之路的再度繁荣),以及随之而来的瘟疫(黑死病)对人口结构和劳动力价值的颠覆性重构。 东亚的持续性: 审视中国宋元时期的技术飞跃(火药、印刷术、指南针的应用),以及儒家官僚体系在面对外部挑战和内部社会变迁时的韧性与局限。 第三部分:全球化前夜的碰撞与重塑(约公元1450年 – 公元1750年) 这一时期是世界史的关键转折点,标志着区域性文明开始被一个日益紧密(且充满冲突)的全球网络所连接。技术进步、资源需求和意识形态的差异,驱动了地理大发现和早期殖民扩张。 核心议题: 知识的革命与宗教的裂痕: 分析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背后的技术驱动力(航海技术、冶金术),以及马丁·路德引发的宗教改革如何彻底改变了欧洲的政治版图和权力结构。 大航海时代的权力转移: 详细考察欧洲列强(伊比利亚半岛国家为主)如何建立跨洋贸易网络。重点分析美洲白银如何成为全球经济的“血液”,以及“哥伦布交换”对全球生物圈、人口分布和劳动体系(奴隶贸易)造成的不可逆转的冲击。 非欧洲世界的应对: 考察奥斯曼帝国在鼎盛期的军事与财政能力,莫卧儿帝国在印度次大陆的统治结构及其对区域经济的整合。探讨明清中国在面对西方冲击时,如何选择(或未能选择)更积极的全球参与策略。 第四部分:革命、工业化与现代性的确立(约公元1750年 – 公元1914年) 工业革命和启蒙思想的结合,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重塑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飞跃、新的社会阶级、民族国家的崛起,共同构成了现代世界的基石。 核心议题: 理性的力量与政治重塑: 探讨启蒙运动的哲学核心(自然权利、社会契约论)如何转化为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实际政治纲领。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粘合剂如何取代了王朝和宗教认同。 工业革命的底层逻辑: 不仅关注蒸汽机和工厂的出现,更侧重于其背后的能源转型(煤炭的意义)、资本积累模式的改变、以及对劳动力、城市环境和家庭结构的深刻破坏与重建。 不平等的扩张: 分析十九世纪的“新帝国主义”。探讨工业化国家如何利用技术优势(如铁路、电报、更先进的武器)系统性地控制全球资源和市场。重点分析殖民地在被卷入全球体系后,其传统经济和政治制度所遭受的扭曲。 社会内部的张力: 考察工业化社会内部对资本主义的反思与回应,包括社会主义、工会运动的兴起,以及女性权利运动的萌芽。 第五部分:全球冲突、意识形态对抗与后工业时代(约公元1914年至今) 二十世纪是充满极端矛盾的时代:技术带来了空前的生产力,却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毁灭性战争。全球体系在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中经历了剧烈的重组。 核心议题: 总体战与体系崩溃: 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源——帝国竞争、军备竞赛与民族主义的毒性。探讨两次世界大战如何彻底摧毁了既有的欧洲中心秩序,并催生了对国际治理的新需求(如联合国体系)。 意识形态的角力: 深入剖析共产主义、法西斯主义与自由资本主义之间的意识形态冲突。重点分析苏联模式的内部矛盾、去殖民化浪潮的复杂性,以及冷战如何将全球政治、经济和文化议题“双极化”。 技术爆炸与全球互联: 探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全球金融体系的融合如何创造了一个“无国界”的经济空间。分析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在新的权力分配中的作用。 环境与可持续性的挑战: 审视人类文明对地球承载能力的冲击,从二战后的“大加速”到当代气候变化、资源枯竭和流行病对现有国家治理模式提出的终极考验。本书在结语部分将回归文明的循环论,探讨当代社会在技术颠覆与伦理约束之间的艰难平衡。 《世界文明的兴衰》 是一部旨在为读者提供清晰、连贯且具有批判性视角的历史地图,它鼓励我们跳出单一民族国家的叙事框架,从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去理解人类的共同命运与结构性困境。

用户评价

评分

我留意到这本书在一些关键的历史节点上,采用了非常独特的切入点。它没有遵循传统史书那种以帝王为中心的线性叙事,而是常常从一个侧面,比如某个手工业的发展、某种民间信仰的传播,来反观整个时代的风貌。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非常高明,它成功地将历史从高高在上的庙堂叙事中拉回到了普通人的生活层面。通过这些侧面的观察,我能更直观地感受到历史洪流对个体命运的深刻影响,体会到普通民众在时代变迁中的挣扎与希望。这种接地气的叙事,让历史充满了人情味和烟火气,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读完全书,我不仅对国家大事有了清晰的认识,更对那个时代的生活气息有了真切的感知,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阅读收获。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它那种近乎哲学的思辨精神。作者似乎并不满足于简单地复述“发生了什么”,他更热衷于探讨“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它对后世意味着什么”。在描述某个制度的建立或瓦解时,他总能巧妙地植入对人性、权力本质的探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陷入沉思,思考这些几百上千年前的教训,在当代社会是否依然有着深刻的投影。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过去,而是鲜活的、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智慧源泉。不同于那些纯粹的学术著作,这本书的论述方式充满温度和洞察力,它引导读者不仅要记住历史事件,更要学会思考历史背后的深层逻辑。这种启发性的阅读体验,远远超出了我阅读一本“历史书”的预期。

评分

坦率地说,初次翻开时,我还有点担心“极简”这个标签会不会意味着内容过于肤浅。然而,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作者的行文简练,但绝不简单。他似乎深谙用最少的文字传达最大信息量的艺术。比如,描述一个漫长战乱的时期,他没有用大段的篇幅去堆砌战役细节,而是用几段精炼的文字,勾勒出了那个时代社会结构的崩塌与重塑,那种紧凑感和震撼力,比详尽的叙述更有力量。这种高效的叙事方式,极大地节省了时间,却丝毫不影响对历史脉络的把握。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历史阅读模式——快速建立骨架,然后根据兴趣点再做深入挖掘。对于时间有限的现代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最高效、最优雅的历史入门或回顾指南,性价比极高。

评分

我必须得说,作者在史料的取舍和梳理上展现了非凡的功力。面对浩如烟海的中华历史,如何做到“极简”却又不失精髓,这本身就是一项艰巨的挑战。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精准地提炼出了每一历史阶段最核心的矛盾与转折点,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剔除了冗余的枝蔓,直击历史的要害。特别是对于一些容易被大众忽略的文化或技术革新,作者都给予了恰如其分的篇幅,让读者明白,历史的前进不只是帝王将相的更迭,更是无数默默无闻的创造者推动的结果。这种宏观的视野与微观细节的平衡拿捏得恰到好处,读完后,脑海中会形成一个清晰、逻辑严密的历史框架,不再是零散的知识点堆砌。对于我这种希望构建完整历史观的人来说,这简直是如获至宝,极大地提升了我对历史事件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解深度。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简直是艺术品,我收到包裹的时候就被它的质感吸引住了。内页纸张厚实,触感温润,那种翻阅古籍的满足感一下子就上来了。作者在叙述历史事件时的笔触非常细腻,仿佛能看到那些古老的场景在眼前缓缓展开。我特别喜欢他处理历史人物的视角,不落俗套,既有对英雄的赞颂,也有对历史局限性的客观剖析,读起来让人耳目一新。比如,他对某个朝代兴衰的分析,不仅仅停留在政治权谋层面,更深入探讨了经济结构和社会思潮的变化,这种多维度的解读,让我对那个时期的理解更加立体和深刻。而且,全书的语言风格流畅又不失古典韵味,读起来毫不费力,即便是对历史不太了解的新手,也能轻松地被吸引进去,沉浸其中。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充分考虑到了读者的阅读体验,字体大小适中,留白得当,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实乃一本可以反复品味的佳作。

评分

以后有机会 再来买 很好 很好 值得推荐

评分

一下子买了好多书,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看完

评分

挺好看的,人丑嘛要多读书。

评分

还没看呢,一样好

评分

不错的一本书

评分

感恩这样的搭配

评分

好的不得了,简化但是不简单的中国史,可以更快的总览上下5000年。

评分

好的不得了,简化但是不简单的中国史,可以更快的总览上下5000年。

评分

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