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志把自己惯坏

立志把自己惯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晓风 著
图书标签:
  • 自我提升
  • 生活方式
  • 幸福感
  • 积极心理学
  • 情绪管理
  • 个人成长
  • 悦己
  • 慢生活
  • 心灵鸡汤
  • 好习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96770
版次:1
商品编码:12061707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4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近五十年华语文学温柔的一支笔”
  是台湾著名女作家,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即以散文成名,其作品被列入《台湾十大散文家选集》,评家称其文“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
  2.“中小学课外必读”
  张晓风是中山文艺奖、国家文艺奖、中国时报文学奖、联合报文学奖得主,曾经荣获十大杰出女青年。作品入选大陆及台湾中学的教科书,多篇文章被选作中考现代文阅读试题
  3.专为年轻人量身定制的精品文集
  张晓风出版过十多本散文集,从中精挑细选出几十篇,只为做一本写给90后和00后看的书,满足年轻人的心灵成长需要。
  4.华语文坛暖心散文的开创者,化解成长路上的苦痛
  对未来的迷茫、爱情之殇、父母期望、孤独、无力感……谁的青春不曾因这些问题倍感煎熬?张晓风将用带着温度的笔触,抚慰你的情绪,温暖你的心灵。

内容简介

  张晓风的文笔温婉柔美,故事柔情似水,她的作品有一股畅快的英伟之气和侠士之风,却又不乏女子雅致、凄婉的纤细柔情。其行文善用知性来提升感性,视野上亦将小我拓展至大我。因此被余光中赞叹:“这支笔,能写景也能叙事,能咏物也能传人,扬之有豪气,抑之有秀气,而即使在柔婉的时候也带一点刚劲。”无论是写人还是写事,张晓风都能随手拈来,形象生动,既灵性又知性,境界极高,被誉为“第三代散文”的代表。
  本书精选张晓风多年来的百余篇经典优美的散文,从青春愿望、亲情的爱、岁月的遐思、师生情、他人的可爱、自然的美、生命的敬畏等七个部分,表述自己的情怀,她那双透视生活的慧眼,在琐碎平凡的事物中品出了师生之情、父母之爱、自然之美、万物之灵。既有体悟现实,又在探讨当下,文章一气呵成,颇受年轻人的喜爱。

作者简介

  张晓风,中国当代著名散文家,毕业于台湾东吴大学,教授国学及文学创作40余年。
  2009年获台湾中国文艺协会散文创作荣誉文艺奖章,享誉华人世界的古典文学学者、散文家、戏剧家和评论家。
  被赞为“近五十年华语文学*温柔的一支笔”,文章入选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材,多次被选作中考现代文阅读试题。
  主要作品有散文集《地毯的那一端》《你还没有爱过》《这杯咖啡的温度刚好》《星星都已经到齐了》《送你一个字》《玉想》等,戏剧《武陵人》《和氏璧》等,作品曾获中山文艺散文奖、吴三连文学奖等多种奖项。

精彩书评

  她的作品是中国的,怀乡的,不忘情于古典而纵身现代的,她又是极人道的。
  ——《台湾十大散文家选集》编者语

  张晓风走出了闺秀气,柔婉中带刚劲,有勃然不灭的英伟之气,不愧是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中腕挟风雷的健笔,这枝笔能写景也能叙事,能咏物也能传人,扬之有豪气,抑之有秀气,而即使在柔婉的时候,也带一点刚劲。
  ——余光中

  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
  ——台湾评论界

  晓风的智能是一种洞悉与悲悯的智能,她的爱是一种执着与坚毅的爱,她的同情是一种无私与绵远的同情,她的力量,是一种收敛自如的光芒。
  ——席慕蓉

  女性擅写性灵文字。一情一景一细一节,都能化出万千情思满腹感慨。
  ——作家素素

目录

第一章 愿,如你所愿
只因为年轻啊 3
一 爱—恨 / 二 受创 / 三 经济学的旁听生 / 四 如果作者是花 / 五 高倍数显微镜 / 六 浪掷
不朽的失眠——写给没考好的考生 14
念你们的名字——寄阳明医学院大一新生 17
立志把自己惯坏 23
你好吗 26
晴日手记 29
恍如看见他的伤痕——记经国先生所爱的一首歌 32
关于拥抱 35
第二章 爱,初绽的诗篇
母亲的羽衣 38
我家独制的太阳水 44
地毯的那一端 47
不识 55
初绽的诗篇 61
白莲花 / 四月的迷迭香 / 歌手 / 丁大夫和画 / 红樱 / 在静夜里 / 如果你是天使 / 贝展 / 蝉鸣季 / 花担 / 第一首诗
初雪 78
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 84
第三章 岁月,不等于时光流逝
步下红毯之后 89
我喜欢 96
这杯咖啡的温度刚好 104
行道树 107
衣履篇 109 羊毛围巾 / 背袋 / 穿风衣的日子 / 旅行鞋 / 牛仔长裙 / 项链 / 红绒背心
我在 120
一双小鞋 126
这些石头,不要钱 128
陈年老茶 130
秋千上的女子 133
第四章 情者,心微动
孤意与深情 143
我知道你是谁 150
大音 157
送你一个字——给一个常在旅途上的女子 168
老师,这样,可以吗 171
平视,也有美景 174
送行——给赵宁老友 178
一句好话 181
“你们爱吃肥肉还是痩肉?” /“ 我喜欢跟你用同一个时间” / “好咖啡总是放在热杯子里的 !” / “将来我们一起老。” / “你长大了,要做人了!”
第五章 可爱,有种种
种种可爱 189
有些人 197
你真好,就像我少年伊辰 201
只要让我看到一双诚恳无欺的眼睛 204
你为什么拿这一个 207
巷子里的老妈妈 210
其实,你跟我都是借道前行的过路人 213
没有痕迹的痕迹 216
前面的水果 218
晓风过处——落了单的晚宴 221
秋光的涨幅 225
舍不得怀疑——我所知道的别廷芳 227
请来与我同座,那弹琵琶的女子——抵抗塞车三招 230
第六章 自然,不光是美不胜收
给我一点水 235
六桥——苏东坡写得最长最美的一句诗 240
小鸟报恩记 244
雨荷 247
大师?树林?鸟蛋 249
一钵金 252
春之怀古 257
一山昙花 259
秋天,秋天 262
自作主张的水仙花 267
一半儿春愁,一半儿水——溪城忆旧 270
第七章 生命,该以什么单位计量
遇见 277
月,阙也 279
给我一个解释 283
一只玉羊 292
摇动过,但依然是我的土地 294
想要道谢的时刻 297
敬畏生命 299
那天下午的哭声 301
请不要对我说欢迎——西行手记 303
圆桌上的亲情构图 309
生命,以什么单位计量 311

精彩书摘

  只因为年轻啊
  爱——恨
  小说课上,正讲着小说,我停下来发问:“爱的反面是什么!”
  “恨!”
  大约因为对答案很有把握,他们回答得很快而且大声,神情明亮愉悦,此刻如果教室外面走过一个不懂中国话的老外,随他猜一百次也猜不出他们唱歌般快乐的声音竟在说一个“恨”字。
  我环顾教室,心里浩叹,只因为年轻啊,只因为太年轻啊,我放下书,说:“这样说吧,譬如说你现在正谈恋爱,然后呢?就分手了,过了五十年,你七十岁了,有一天,黄昏散步,冤家路窄,你们又碰到一起了,这时候,对方定定的看着你,说:‘某某某,我恨你!’
  如果情节是这样的,那么,你应该庆幸,居然被别人痛恨了半个世纪,恨也是一种很容易疲倦的情感,要有人恨你五十年也不简单,怕就怕在当时你走过去说:
  ‘某某某,还认得我吗?’
  对方愣愣的呆望着你说:
  ‘啊,有点面熟,你贵姓?’”
  全班学生都笑起来,大概想象中那场面太滑稽太尴尬吧?
  “所以说,爱的反面不是恨,是漠然。”
  笑罢的学生能听得进结论吗?——只因为太年轻啊,爱和恨是那么容易说得清楚的一个字吗?
  受创
  来采访的学生在客厅沙发上坐成一排,其中一个发问道:“读你的作品,发现你的情感很细致,并且说是在关怀,但是关怀就容易受伤,对不对?那怎么办呢?”
  我看了她一眼,多年轻的额,多年轻的颊啊,有些问题,如果要问,就该去问岁月,问我,我能回答什么呢?但她的明眸定定地望着我,我忽然笑起来,几乎有点促狭的口气:
  “受伤,这种事是有的一一但是你要保持一个完完整整不受伤的自己做什么用呢?你非要把你自己保卫得好好的不可吗”
  她惊讶地望着我,一时也答不上话。
  人生世上,一颗心从擦伤、灼伤、冻伤、撞伤、压伤、扭伤,乃至到内伤,哪能一点伤害都不受呢?如果关怀和爱就必须包括受伤,那么就不要完整,只要撕裂,基督不同于世人的,岂不正在那双钉痕宛在的受伤手掌吗?
  小女孩啊,只因年轻,只因一身光灿晶润的肌肤太完整,你就舍不得碰碰撞撞就害怕受创吗!
  经济学的旁听生
  “什么是经济学呢?”他站在讲台上,戴眼镜,灰西装,声音平静,典型的中年学者。台下坐的是大学一年级的学生,而我,是置身在这二百人大教室里偷偷旁听的一个。
  从一开学我就昂奋起来,因为在课表上看见要开一门《社会科学概论》的课程,包括四位教授来设“政治”“法律”“经济”“人类学”四个讲座。想起可以重新做学生,去听一门门对我而言崭新的知识,那份喜悦真是掩不住藏不严,一个人坐在研究室里都忍不住要轻轻地笑起来。
  “经济学就是把‘有限资源’做‘最适当的安排’,以得到‘最好的效果’。”
  台下的学生沙沙的抄着笔记。
  “经济学为什么发生呢?因为资源‘稀少’,不单物质‘稀少’,时间也‘稀少’,——而‘稀少’又是为什么?因为,相对于‘欲望’,一切就显得‘稀少’了……”
  原来是想在四门课里跳过经济学不听的,因为觉得讨论物质的东西大概无甚可观,没想到一走进教室来竟听到这一番解释。“你以为什么是经济学呢?一个学生要考试,时间不够了,书该怎么念,这就叫经济学啊!”
  我愣在那里反复想着他那句“为什么有经济学——因为稀少——为什么稀少,因为欲望”而麻颤惊动,如同山间顽崖愚壁偶闻大师说法,不免震动到石骨土髓格格作响的程度。原来整场生命也可作经济学来看,生命也是如此短小稀少啊!而人的不幸却在于那颗永远渴切不止的有所索求,有所跃动,有所未足的心,为什么是这样的呢?为什么竟是这样的呢?我痴坐着,任泪下如麻不敢去动它,不敢让身旁年轻的助教看到,不敢让大一年轻的孩子看到。
  奇怪,为什么他们都不流泪呢?只因为年轻吗?因年轻就看不出生命如果像戏,也只能像一场短短的独幕剧吗?“朝如青丝暮成雪”,乍起乍落的一朝一暮间又何尝真有少年与壮年之分?“急把盏,夜阑灯灭”,匆匆如赴一场喧哗夜宴的人生,又岂有早到晚到早走晚走的分别?然而他们不悲伤,他们在低头记笔记。听经济学听到哭起来,这话如果是别人讲给我听,我大概会大笑,笑人家的滥情,可是……
  “所以,”经济学教授又说话了,“有位文学家卡莱尔这样形容:经济学是门‘忧郁的科学’……”
  我疑惑起来,这教授到底是因有心而前来说法的长者,还是以无心来度脱的异人?
  至于满堂的学生正襟危坐是因岁月尚早,早如揭衣初涉水的浅溪,所以才凝然无动吗?
  为什么五月山桅子的香馥里,独独旁听经济学的我为这被一语道破的短促而多欲的一生而又惊又痛泪如雨下呢?
  如果作者是花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诗选的课上,我把句子写在黑板上,问学生:“这句子写得好不好?”
  “好!”
  他们的声音听起来像真心的,大概在强说愁的年龄,很容易被这样工整、俏皮而又怅惘的句子所感动吧?
  “这是诗句,写得比较文雅,其实有一首新疆民谣,意思也跟它差不多,却比较通俗,你们知道那歌词是怎么说的?”他们反应灵敏,立刻争先恐后地叫出来:
  太阳下山明早依旧爬上来,
  花儿谢了明年还是一样的开。
  美丽小鸟飞去不回头,
  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
  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
  那性格活泼的干脆就唱起来了。
  “这两种句子从感性上来说,都是好句子,但从逻辑上来看,却有不合理的地方一一当然,文学表现不一定要合逻辑,但是我还是希望你们看得出来问题在哪里。”
  他们面面相觑,又认真的反复念诵句子,却没有一个人答得上来。我等着他们,等满堂红润而聪明的脸,却终于放弃了,只因太年轻啊,有些悲凉是不容易觉察的。
  “你知道为什么说‘花相似’吗?是因为陌生,因为我们不懂花,正好像一百年前,我们中国是很少看到外国人,所以在我们看起来,他们全是一个样子,而现在呢,我们看多了,才知道洋人和洋人大有差别,就算都是美国人,有的人也有本领一眼看出住纽约、旧金山和南方小城的不同。我们看去年的花和今年的花一样,是因为我们不是花,不曾去认识花,体察花,如果我们不是人,是花,我们会说:‘看啊,校园里每一年都有全新的新鲜人的面孔,可是我们花却一年老似一年了。’
  同样的,新疆歌谣里的小鸟虽一去不回,太阳和花其实也是一去不回的,太阳有知,太阳也要说:
  ‘我们今天早晨升起来的时候,已经比昨天疲软苍老了,奇怪,人类却一代一代永远有年轻的面孔……’
  我们是人,所以感觉到人事的沧桑变化,其实,人世间何物没有生老病死,只因我们是人,说起话来就只能看到人的痛,你们猜,那句诗的作者如果是花,花会怎么写昵?”
  “年年岁岁人相似,岁岁年年花不同。”他们齐声回答。
  他们其实并不笨,不,他们甚至可以说是聪明,可是,刚才他们为什么全不懂呢?只因为年轻,只因为对宇宙间生命共有的枯荣代谢的悲伤有所不知啊!
  高倍数显微镜
  他是一个生物系的老教授,外国人,我认识他的时候他已经退休了。
  “小时候,父亲是医生,他看病,我就站在他旁边,他说:‘孩子,你过来,这是哪一块骨头?’我就立刻说出名字来……”
  我喜欢听老年人说自己幼小时候的事,人到老年还不能忘的记忆,大约有点像太湖底下捞起的石头,是洗净尘泥后的硬瘦剔透,上面附着一生岁月所冲积洗刷出的浪痕。
  这人大概注定要当生物学家的。
  “少年时候,喜欢看显微镜,因为那里面有一片神奇隐秘的世界,但是看到最细微的地方就看不清楚了,心里不免想,赶快做出高倍数的新式显微镜吧,让我看得更清楚,让我对细枝末节了解得更透澈,这样,我就会对生命的原质明白得更多,我的疑难就会消失……”
  “后来呢?”
  “后来,果然显微镜愈做愈好,我们能看清楚的东西,愈来愈多,可是……”
  “可是什么?”
  “可是我并没有成为我自己所预期的‘更明白生命真相的人’,糟糕的是比以前更不明白了,以前的显微倍数不够,有些东西根本没发现,所以不知道那里隐藏了另一段秘密,但现在,我看得愈细,知道的愈多,愈不明白了,原来在奥秘的后面还连着另一串奥秘……”
  我看着他清癯渐消的颊和清灼明亮的眼睛,知道他是终于“认了”,半世纪以前,那意气风发的少年以为只要一架高倍数的显微镜,生命的秘密便迎刃可解,什么使他敢生出那番狂想呢?只因为年轻吧?只因为年轻吧?而退休后,在校园的行道树下看花开花谢的他终于低眉而笑,以近乎撒赖的口气说:
  “没有办法啊,高倍数的显微镜也没有办法啊,在你想尽办法以为可以看到更多东西的时候,生命总还留下—段奥秘,是你想不通猜不透的……”
  ……

《立志把自己惯坏》 一个关于“不设限”的成长寓言 在现代社会快速奔涌的洪流中,“自律”、“克制”、“奋斗”仿佛成为了衡量一个人价值的绝对标尺。我们被教导要压抑欲望,要为了遥远的目标而牺牲当下的快乐,要用“理智”去驯服内心的“野兽”。然而,如果有一个声音轻轻地问:我们是否真的需要如此严苛地对待自己?如果,“放纵”与“宠溺”并非是堕落的通行证,而是另一条通往自我实现的蹊径呢? 《立志把自己惯坏》是一本不落俗套的成长寓言,它大胆地挑战了我们根深蒂固的认知,提出了一种截然不同的自我培养模式。这本书并非鼓吹无节制的享乐主义,也不是宣扬逃避责任的玩世不恭。相反,它深入剖析了“惯坏”这一概念背后的复杂心理,并将其巧妙地转化为一种积极、主动、充满智慧的自我赋能方式。 核心理念:从“匮乏感”到“富足感”的思维转型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长久以来,我们许多关于“成长”的认知,都建立在一种潜在的“匮乏感”之上。我们总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够优秀,不够成功,所以需要不断地“修炼”,不断地“剥夺”自己。这种思维模式,虽然在某些阶段能激发动力,但长此以往,却容易导致焦虑、自卑、以及对生活的热情消退。 《立志把自己惯坏》则倡导一种基于“富足感”的自我培养。它认为,当我们能够从内心里真正认可自己的价值,允许自己享受生活的美好,并主动为自己创造舒适与快乐时,反而能释放出更强大的内在驱动力。这种“惯坏”,不是外在的物质给予,而是内在的心理滋养。它是一种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一种对生活态度的选择,一种对成长路径的重新定义。 “惯坏”的艺术:具体实践的指南 本书并非空谈理论,而是为读者提供了详实、可操作的实践方法。它将“立志把自己惯坏”这一看似矛盾的目标,拆解成了一系列具体的行为准则和心理调适策略。 重塑“奖励机制”: 我们习惯于将奖励与“达成目标”挂钩,但《立志把自己惯坏》提出,将奖励融入过程本身。每一次小小的进步,每一次对自己的善意,都值得即时的、发自内心的“宠溺”。这可以是享受一杯精致的咖啡,给自己放一个下午的假,或者购买一件真正让你心动的小礼物。这种即时反馈,能够建立积极的心理联结,让成长过程本身充满乐趣,而非仅仅是通往终点的苦旅。 拥抱“舒适圈”的弹性扩张: 传统的观点认为,我们需要不断跳出舒适圈,去挑战不可能。然而,本书认为,一个被“惯坏”的个体,会更懂得如何巧妙地扩展自己的舒适圈。这意味着,在必要时,我们会为自己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让自己有足够的精力去面对挑战。这并非是停滞不前,而是一种更智慧的能量管理。例如,在面对一项艰巨的任务时,不是硬着头皮去硬扛,而是先为自己准备好舒适的工作空间,充足的休息,以及高品质的补给,再以最佳状态投入。 “允许”与“接纳”的魔法: 许多时候,我们的成长受阻,是因为内心深处的自我否定和对“不完美”的恐惧。《立志把自己惯坏》鼓励读者去“允许”自己的懒惰,去“接纳”自己的不足,但这种允许和接纳,并非放弃,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自己,从而找到更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案。当你允许自己偶尔松懈,你反而会发现,紧绷的弦一旦松开,就能以更充沛的活力迎接下一次的挑战。 “取悦自己”的正面力量: 我们被教育要取悦他人,以获得认同,但本书强调,“取悦自己”才是最持久、最健康的能量来源。这包括但不限于,倾听自己内心的需求,去做那些真正让你感到快乐和满足的事情,即使它们在他人眼中显得“无意义”。例如,沉浸在自己热爱的手工艺中,花时间陪伴家人,或者仅仅是静静地欣赏日落。这些看似“不产出”的行为,却能深刻地滋养心灵,提升幸福感,而饱满的情绪,是创造力的源泉。 “反内卷”的自我策略: 在一个普遍倡导“内卷”的时代,《立志把自己惯坏》提供了一种“反内卷”的生存智慧。它教导读者如何识别并抵制那些不必要的竞争和自我消耗,将宝贵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真正有价值、让自己快乐的事情上。这种“惯坏”,是一种主动的“减负”,是聪明地选择“不参与”无效的消耗,从而获得更大的自由度和更高的生活品质。 面向人群:渴望重新定义“成功”与“幸福”的你 《立志把自己惯坏》适合所有对现有成长模式感到疲惫,渴望找到更轻松、更快乐、更符合内心需求的成长路径的读者。 如果你是一个循规蹈矩、自我要求极高,但却常常感到焦虑和身心俱疲的人,这本书将为你打开一扇新的窗户,让你看到,原来“爱自己”也是一种强大的驱动力。 如果你对“成功”的定义感到困惑,总觉得无论如何努力都达不到那个“完美”的状态,这本书将帮助你重新审视“成功”的多元性,并找到属于自己的、不被外界定义的幸福。 如果你正在经历职业瓶颈、生活倦怠,或者仅仅是想从日复一日的重复中找到新的乐趣,这本书将提供一套全新的视角和工具,让你重新点燃对生活的热情。 如果你是家长,或者教育工作者,这本书也能启发你思考,如何以更温和、更尊重个体差异的方式,去引导下一代的成长,告别过度强调“吃苦”和“压抑”的教育模式。 价值主张:告别“内耗”,拥抱“盛放” 《立志把自己惯坏》所倡导的,是一种更高阶的自我管理和人生经营哲学。它不只是关于如何“少吃苦”,更是关于如何“多享受”,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变得更强大、更自由、更完整。 本书认为,真正的“惯坏”并非是沉溺于感官的短暂愉悦,而是通过有意识地善待自己,去培养一种稳定、持久的内在力量。当你不再为“应该做什么”而内耗,而是基于内心的渴望去行动;当你不再因为“不够好”而自我否定,而是因为“值得被宠爱”而积极进取,你将发现,生命的能量会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流淌,你的人生也会因此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自我价值的重新发现,以及一种对“成功”与“幸福”的全新注解。它鼓励我们,在这个充满挑战的世界里,放下不必要的包袱,学会温柔地对待自己,然后,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去拥抱属于自己的无限可能。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之前对“惯坏”这个词的理解,一直停留在比较浅显的层面,觉得就是放纵、享乐,甚至带有一点贬义。但是,《立志把自己惯坏》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不是鼓励我们变得懒惰和颓废,而是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律”和“克制”的边界,探讨一种更加健康、更加符合人性的生活方式。书中很多观点都让我眼前一亮,比如关于“奖励机制”的设计。我们常常在完成某个任务后,才允许自己得到一点小小的奖励,但这往往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像一条漫长的跑道,只有到达终点才能喘息。而这本书则建议,我们可以更灵活地设置奖励,甚至在开始之前就给自己一点“甜头”,让整个过程充满乐趣和期待。这种“不按常理出牌”的逻辑,反而让我觉得更加可行和持久。作者还提到了“同情心”的运用,不仅是对待他人,更是对自己。我们常常过于严苛地要求自己,忽略了内心的感受,而这本书鼓励我们像对待朋友一样,给予自己更多的理解和包容,允许自己犯错,允许自己有情绪。这种温和而强大的力量,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这本书的叙事方式也非常吸引人,它就像一个循循善诱的朋友,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深刻的道理,引领读者去探索一个全新的自我。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立志把自己惯坏》一开始就吸引了我,我猜想它会讲述一些关于如何放纵自己、如何享受生活的故事。读了之后,我发现它比我想象的要深刻得多。它并非鼓吹懒散,而是提出了一种对“惯坏”的全新解读,将其视为一种积极的自我关怀和自我实现的方式。作者深入探讨了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过度自律”和“自我压抑”的现象,指出这些往往会消耗我们的内在能量,让我们感到疲惫和不满。而“惯坏”,则是一种有意识地为自己创造舒适和愉悦生活状态的策略。书中举例说明,我们常常为了满足外界的期望而忽视自己的需求,这种“不惯着自己”反而会导致长期的压力和焦虑。相反,学会倾听内心的声音,识别那些真正能让自己感到快乐和放松的时刻,并有意识地去追求它们,才是更明智的选择。这并非鼓励自私或懒惰,而是一种明智的自我投资。它提倡的是在疲惫时给予自己拥抱,在空闲时去做那些能滋养灵魂的事情,从而获得由内而外的轻松和幸福感。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细腻且富有洞察力,充满了具体的例子和真挚的情感,让读者很容易产生共鸣,并从中获得启发。

评分

这本书真是太出乎我的意料了!我本来以为“立志把自己惯坏”会是一本教人如何放纵、如何无节制享受的书,结果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它更多的是一种对“惯坏”这个概念的重新解读,探讨的是一种更加深刻、更加内在的自我关怀和自我满足。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时不时会停下来,反复思考作者的观点。我发现,“惯坏”并非总是负面的,它也可以是一种积极主动地为自己创造更舒适、更愉悦生活状态的方式。比如,书中提到,我们常常为了迎合他人、符合社会期待而压抑自己的真实需求,这种“不惯着自己”反而会带来长期的疲惫和不满。而“惯坏”则意味着我们要学会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识别那些真正能让自己感到快乐和放松的时刻,并有意识地去追求它们。这并不是说要变得懒惰或自私,而是一种明智的自我投资。想象一下,当我们不再因为害怕被评判而不敢休息,不再因为觉得“应该”做某事而强迫自己,而是选择在疲惫时给自己一个拥抱,选择在空闲时去做那些真正让自己心动的事情,那种由内而外的轻松感和幸福感,才是真正的“惯坏”所能带来的馈赠。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特别,不像很多心灵鸡汤那样空洞,而是充满了具体的例子和细腻的观察,让我觉得非常接地气,也更容易产生共鸣。

评分

我必须承认,最初拿起《立志把自己惯坏》这本书,是怀着一种猎奇的心态。标题实在太吸引人了,仿佛预示着一场颠覆性的阅读体验。然而,读进去之后,我才发现它远不止是一个耸人听闻的标题。作者以一种非常独到且充满智慧的视角,剖析了我们这个时代普遍存在的“过度自律”和“自我压抑”现象。书中并没有鼓励我们变得懒散,而是深刻地指出,许多时候我们所谓的“自律”,其实是对自身需求的一种忽视和牺牲,长此以往,反而会消耗掉我们内在的能量和创造力。作者提倡的“惯坏”,是一种更高级的自我关怀,是懂得在必要的时候放过自己,给心灵喘息的空间,去做那些能滋养灵魂的事情。比如,书中关于“允许自己不完美”的章节,让我深受启发。我们总是被要求做到最好,却很少有人教我们如何与自己的缺点和不完美和睦相处。作者鼓励我们拥抱那些不那么光鲜的一面,认识到正是这些“瑕疵”构成了我们独一无二的个体。这种豁达的态度,让我觉得如释重负。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和一位睿智的朋友聊天,她不会说教,而是用温和而坚定的语气,引导你重新审视自己与生活的关系。它的叙事结构也非常灵活,时而娓娓道来,时而又迸发出令人醍醐灌顶的洞见,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对“惯坏”有了全新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是我生命中及时的一束光。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一直被“应该”和“必须”所束缚,总觉得如果不多做一点,不够努力,就会被时代抛弃,就会辜负别人的期望。这种紧绷的状态让我身心俱疲,却又找不到出口。直到我读到《立志把自己惯坏》,我才意识到,原来“放纵”和“享受”并非洪水猛兽,它们也可以是一种有意识的选择,一种对自我价值的肯定。《立志把自己惯坏》并不是一本简单地说“你可以偷懒”的书,它更像是提供了一套全新的视角,让我们去审视那些根深蒂固的“应该”思维。作者用非常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我们如何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推向了一个又一个的“不能”,又如何通过一些看似微小的“允许”,来重拾生活的掌控感。书中关于“打破内耗怪圈”的论述,让我尤其印象深刻。我发现,我常常因为一些小事而过度纠结,浪费了大量的精力,而作者则鼓励我们学会“制造一点小小的‘坏习惯’”,比如在感到压力时,允许自己暂时放下一切,去做一件让自己开心的事情,哪怕只是刷刷有趣的视频,或者吃一块美味的甜点。这种“坏习惯”,反而成为了一种有效的减压剂,让我们能够以更饱满的状态去面对接下来的挑战。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温润,就像春风拂过,没有丝毫的压迫感,却能在不经意间触动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让我感觉自己不再孤单。

评分

感觉还可以,收到了,还没看

评分

很好很好的书,书是良师益友。

评分

还没开始读,慢慢来吧

评分

一直在京东购买的图书

评分

一直在京东买,物流快,服务好,质量优。好好好刚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评分

很好看的书,大家都来买吧!!!!

评分

东西我非常满意。

评分

以前从来不去评价,不知道浪费多少积分,自从积分可以抵现金的时候,才知道积分的重要。后来我就把这短话复制了,走到哪,复制到哪,既能赚积分,还非常省事;特别是不用认真的评论了,又健康快乐还能么么哒。喔喔喔~

评分

送货很快,书还未看很是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