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1大學及以上階段學生2教師3王小妮的粉絲(詩歌、散文、小說) 她曾經曆過魔幻主義的年代,她是朦朧詩世代主動突圍代錶性的詩人,她在文學藝術領域早已平靜領受諸多桂冠,卻在知天命數年後選擇站在瞭講壇上,這是曾令她和自己的孩子都共同頭疼過“畏懼”過的職業。她是一位手拿粉筆,帶著近百人大班也不肯用擴音器,常邀學生來住處做客,待孩子們畢業後依舊關心他們當下與今後打算的老師。盡管在時代的洪流中——如果它完全是徒勞,也讓這徒勞發生。
內容簡介
本書是難得一見的“教後感”結集,它記錄瞭來自城市、更來自農村的“90後”一代大學生彷徨、躁動又不失純真的日常生活和思考。其中不僅收錄瞭2006至2010這五年間,王小妮在海南大學人文學院開設影視寫作課程期間的教學筆記,還摘選瞭部分學生作業和郵件。作為一位詩人,王小妮有更為敏銳的心思,去反思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種種經驗,也耐心觀察著年輕學生們的精神和思考狀態。她深深地理解學生們的焦慮:“麵對現實,批評今天的大學生太急功近利是*無力和*不人性的。如果他們不焦急,不知道養活自己和改變父母的生活,反而有問題。”她反對學生們使用僵化的“好詞好句”,讓他們用自己的方言去朗讀詩歌、錶演小品,喚醒*親切鮮活也*原初的感覺。她尤其關注那些齣身底層和農村的學生,提醒他們自己的經曆就是一個寶庫,不必急於洗去自己身上的“土氣”。王小妮的文字,讓我們在這個喧囂的時代,重新想起“理想主義”這個幾乎被遺忘、又被誤讀無數的詞匯。
作者簡介
王小妮,1982年畢業於吉林大學,畢業後做電影文學編輯。1985年定居深圳。作品除詩歌外,涉及小說、散文、隨筆等。2000年鞦參加在東京舉行的“世界詩人節”。2001年夏受德國幽堡基金會邀請赴德講學。2003年獲得由中國詩歌界*具有影響力的三傢核心期刊《星星詩刊》、《詩選刊》、《詩歌月刊》聯閤頒發的“中國2002年度詩歌奬”。曾獲美國安高詩歌奬。現為海南大學人文傳播學院教授。
精彩書評
當我們對這些本來是反常的事習以為常,王小妮做瞭一次溫柔的提醒。她不下判斷,不會直指學生被教成“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她堅持認為,好老師就是“真愛學生、真有學問”,盡管現實中老師“不跟學生搶女朋友”“不罵學生是王八蛋”就不錯瞭。學生曠課、作弊,她都試圖去理解。她也不美化他們,他們的世故、逢迎、明爭暗鬥也會平實地記錄下來。她相信,“哪個人都有良知,同時,哪個人又都有苟且”。
——咪濛
小妮在課堂上所發現的詩意,比十個春天還要多。
——崔衛平
目錄
2006 我該給他們什麼纔能心安
2007 投入情感是最重要的
2008 我們都是主角
2009 抵抗陳規戒律
2010 在生活的角落,每一個孩子都在發光
附錄1 學生作業
附錄2 學生郵件
附錄3我們來自《上課記》
後記
精彩書摘
再版序
《上課記》有機會再版瞭,希望在2016年的鞦天有更多剛進入大學和未來將進入大學的年輕人能夠看到它。
距離第一版,已經過去瞭五年,這期間發生瞭很多變化。在《上課記》的前部分,寫的是80後大學生,到瞭書的結尾,已經進入瞭90後。按每年500萬新生進入高校計算,纍積五年,有2500萬的年輕人畢業,懵懵懂懂進入社會,同時,又有超過2500萬的年輕人懵懵懂懂走進大學。
未來的人們迴憶一生中最茫然的時候,也許都會首選剛進大學那一兩年。
輪轉不停的大學,就是鐵打的營盤,總有年輕的生命帶著小動物的純真和熱情,手裏握著最未知又最不願荒廢的四年好時光。
誰都不能替代彆人去判斷思索和選擇,生命更不能重新來過,希望《上課記》能給初入校門的人們提供另一個視角。
這次再版,增加瞭一個部分《我們來自“上課記”》,請曾經在《上課記》中齣現過的同學們談談他們畢業後的這幾年。從我最初教書的2005年到我教的最後一年2012年,涵蓋瞭七屆大學生,感謝他們,幫助這本書從大學四年,擴展到瞭那四年以後。
徵集大傢畢業後的境況,最初是在北京做圖書編輯的塤子和彩霞(後來彩霞離開北京去瞭西藏阿裏)想到的,連題目都是她們事先想好瞭的。讀者能在這個部分看到這些年輕人進入社會後的不同經曆,歡快和痛苦。
新增加的文字我反反復復看瞭好幾遍,覺得它們有點私寫作的意味,和規範的公開發錶的文章有些區彆,多少有點友人間的通信對話,有人在有意避開自己的不愉快,有人強調的是即時的情緒。
讓我最高興的是,收到邀請的同學們不像當初讀書那時候,喜歡追著問:老師,我該寫什麼?老師,這樣寫行不行?
收到我發齣的簡要邀請,他們的迴應都那麼簡單明瞭:我寫。
不同的經曆,磨損挫摺,讓他們正有話要說,也讓他們不再是腦子裏空蕩蕩的在校學生瞭。
最開始是給25個還能聯係到的同學發齣邀請,十天後,收到17篇文章,另有2篇不在最初邀請中,是聽說後主動寫的,還有三個同學得知消息已經來不及,已經截稿瞭。
25人中有7個同學沒聯係上,1個處理突發急事,趕不及瞭。
非常想找到更多的同學,比如迴老傢貴州畢節,當瞭鄉村中學老師的趙清山,很想知道他的學校附近是不是像他當年作業裏寫的,真的有一棵香飄全鎮的桂花樹;比如何超,一畢業就北漂瞭,還有沒有心情在宿捨洗手間裏大聲背誦《囚歌》“為人進齣的門緊鎖著,為狗爬走的洞敞開著,一個聲音高叫著:爬齣來嗬,給你自由”;還有廣州的梁翼麟,畢業後曾經給我發過幾幅他在新疆旅遊拍的照片,紅棕色的馬頭的大特寫,清澈見底的一對馬眼睛。
應該聯係的人至少是50個,占做老師這七年中,學生名冊總數1000人的5%。
可趙清山何超梁毅麟,不知道他們現在在哪兒,過著什麼樣的生活。
在新增加的部分裏的文章都寫在2016年的7月,而他們每個人的麵孔都定格在瞭我們剛認識的時候,細讀他們的文章,能感覺到他們多數都還延續著當初的秉性和價值觀,可見大學本科的四年對一個人多重要。
在《上課記》齣版後的這五年中,我也認識瞭好多新的年輕人,有剛入校的大學生,有高中生,有年輕的大學教師,有剛進入社會的大學畢業生,知道瞭很多他們的故事。
其中有一個湖北的女孩,師範畢業後,迴到自己小時候讀書的那所小學當瞭一名鄉村老師,她站在她的老師曾經給她上課的位置,教小孩子,2015年1月,她發來幾張照片,說他們那兒下雪瞭,下瞭課,孩子們跑到雪地裏扔雪球,玩得不亦樂乎。當時很想抽空去湖北鄉下看看一個年輕人怎樣迴到自己小時候讀書的學校當瞭老師,這事一聽起來就有意思。
事實上,生活可不是寫文章,它非常具體又經常沉重,誰被它壓著,誰知道那個分量。
就在這幾天,這位女老師有瞭南下打工的想法,沒想到要辭掉這份在傢鄉的穩定職業會那麼難,她遭到傢人的強烈抵製,他們不理解,安安穩穩上班就好瞭,姑娘不小瞭,為什麼要背井離鄉找什麼前途。
前途總是艱辛可期待又不可估量的,不甘心不認命,就永遠值得去冒險尋找。
我不相信知識必定改變命運,但是,探求知識,經曆世事,放開眼界,絕對能潛移默化地改變一個人,而中國的大學和大學前教育的最大區彆,恰恰在於,是做個知識的被動接受者還是主動的身體力行的探糾者。
希望這本書能一直幫助到因主動而獨立自主的人。
2016年7月—2016年9月
前言/序言
《浮光掠影:都市邊緣的那些人與事》 在這座以效率和速度為名的龐大都市裏,無數個“我”如同匆忙的行人,在鋼筋水泥的叢林中穿梭,追逐著屬於自己的光亮,或是被生活裹挾著前進。然而,總有那麼一些角落,一些時刻,一些微不足道的人物,被主流的目光所忽略,卻在悄然間書寫著屬於他們的故事。 《浮光掠影》便是一本試圖捕捉這些被遺忘的瞬間,描繪這些都市邊緣人群的記錄。它沒有宏大的敘事,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隻是以一種近乎白描的方式,將那些在日復一日的平凡生活中,閃爍著獨特光芒的片段呈現在讀者眼前。 書中的故事,或許從一個清晨的公交車開始。清晨四點,城市尚在沉睡,但城市的脈搏已經開始跳動。一位早點攤的老闆,雙手熟練地翻動著鍋裏的煎餅,熱氣騰騰的香味在寒冷的空氣中彌漫開來。他的人生,大概就是圍繞著這四方竈颱展開的,每一個早點,都承載著他對生活最樸素的期待。他或許記不清自己烤瞭多少個煎餅,也或許從未想過自己會被寫進書裏,但他的勤懇,他的日復一日,構成瞭這座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者在描繪他時,沒有去探究他過往的輝煌或失意,隻是記錄下他臉上細密的汗珠,手中略顯粗糙的動作,以及他偶爾望嚮遠方時,眼神裏流露齣的那一絲不易察覺的疲憊,但更多的是一種堅韌。 再比如,午後三點,咖啡館角落裏,一位年輕的插畫師,戴著耳機,手指在筆記本上飛快地舞動,她的臉上帶著一絲專注,又夾雜著一絲迷茫。她正在為一本兒童繪本繪製插圖,每一筆,每一劃,都寄托著她對童話世界的想象。她或許正麵臨著創作的瓶頸,或許正為下一餐的來源而焦慮,但當她畫齣那個可愛的小兔子時,她的眼睛裏閃爍著一種純粹的光芒。作者沒有去描繪她輝煌的未來,也沒有去渲染她現實的睏境,隻是記錄下她指尖的溫度,她因為一個完美的色彩而露齣的微笑,以及她偶爾對著屏幕發呆時,嘴角微微下垂的弧度。這些細節,構成瞭她作為一個“追夢人”最真實的麵貌。 書中的人物,都不是光芒萬丈的英雄,他們可能是街邊的小販,可能是辦公室裏沉默的螺絲釘,可能是深夜裏加班的職員,也可能是公園裏晨練的老人。他們或許沒有耀眼的光環,沒有轟轟烈烈的事跡,但他們的存在,卻為這座城市增添瞭無數真實的色彩。 作者在敘述時,摒棄瞭華麗的辭藻,選擇瞭最樸素、最直接的語言。沒有刻意的情感渲染,也沒有戲劇性的轉摺,隻是將觀察到的細節,用一種溫和的筆觸娓娓道來。例如,對一位在公園長椅上獨自用餐的老人的描寫,作者不會去猜測老人過往的經曆,也不會去渲染他的孤獨,隻是細緻地描繪瞭他用餐時的每一個動作:他如何小心翼翼地打開飯盒,如何慢慢地咀嚼,如何時不時地望著遠處嬉戲的孩子們,以及他用餐完畢後,如何一絲不苟地將飯盒蓋好,然後靜靜地坐在那裏,仿佛與周遭的一切融為一體。這些看似平淡的細節,卻在讀者心中激起一種淡淡的共鳴。 《浮光掠影》的魅力,在於它捕捉到瞭生活中那些“易逝”的光芒,那些稍不留意就會被忽略的溫暖與憂傷。它告訴我們,即使在最喧囂的都市,最平凡的生活中,也蘊藏著動人的故事。 比如,一個黃昏,在小巷深處,一傢不起眼的書店裏,一位頭發花白的老闆,正一絲不苟地為一位顧客整理著書脊。這傢書店,或許經營瞭數十年,承載著無數人的閱讀記憶。老闆的一生,或許就與這些泛黃的書頁緊密相連。他可能不善言辭,但他的每一個動作,都透露著對書籍的敬意。作者描繪他時,沒有去探究他為何選擇守著這樣一傢書店,隻是記錄下他指尖拂過書頁時,那份近乎虔誠的溫柔,以及他偶爾抬眼望嚮窗外,眼神裏透露齣的,一種與世無爭的寜靜。 再比如,在一個雨後的傍晚,一位年輕的母親,抱著熟睡的孩子,走在濕漉漉的街道上。孩子的臉上帶著滿足的笑容,母親的臉上則是一種深深的疲憊,但更多的是一種溫柔的滿足。她或許剛剛結束瞭一天的工作,又匆匆趕迴傢照顧孩子。她沒有華麗的衣裳,沒有耀眼的成就,但她身上散發齣的母性光輝,卻是這座城市中最動人的風景。作者描繪她時,沒有去描繪她辛苦的付齣,也沒有去渲染她未來的挑戰,隻是捕捉到孩子在她懷裏輕微的呼吸聲,以及她緊緊抱著孩子的那個瞬間,臉上綻放齣的,一種無需言語的幸福。 《浮光掠影》就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都市生活中那些被掩蓋在光鮮外錶下的真實。它沒有教條式的說教,沒有居高臨下的審視,隻是用一種平等、溫和的視角,去觀察、去記錄、去感受。它讓我們明白,每一個平凡的個體,都有他獨特的價值和故事。 書中的一些片段,或許會讓你感到一絲淡淡的哀傷,比如在公園裏,看到一位獨自坐在長椅上的老人,麵容憔悴,眼神空洞。作者不會去猜測老人經曆瞭什麼,隻是如實地記錄下他緊握的雙手,以及他偶爾低頭,看著自己手中那枚已經磨損的戒指。這種描繪,不是為瞭博取廉價的同情,而是為瞭呈現一種真實的存在狀態。 但同時,書中的一些片段,也會讓你感到一絲溫暖。比如,在寒冷的鼕夜,一位清潔工,在昏暗的路燈下,一絲不苟地清掃著落葉。他或許隻是社會最底層的一員,但他的辛勤付齣,卻讓這座城市保持著乾淨與整潔。作者描繪他時,沒有去渲染他的艱辛,隻是捕捉到他彎腰時,挺直的脊背,以及他偶爾抬頭,望著夜空中閃爍的星星時,眼中流露齣的,一種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浮光掠影》沒有預設的讀者群,也不強求任何一種解讀。它更像是一次靜默的陪伴,在快節奏的生活中,為你提供一個喘息的空間,讓你有機會放慢腳步,去感受身邊那些被忽略的微小美好。它不要求你記住每一個人物的名字,也不要求你分析每一個故事背後的深意,它隻是希望,在你翻閱的每一個瞬間,都能在那些“浮光掠影”中,找到一絲屬於自己的共鳴。 這本書,是對都市生活中那些沉默的奉獻者的緻敬,是對平凡人生中那些細微情感的捕捉,是對生活本身最質樸的禮贊。它沒有預設的結局,也沒有需要完成的任務,它隻是在那裏,靜靜地等待著,與每一個願意停下來的人,進行一場無聲的對話。在閱讀的過程中,你或許會想起自己曾經的某個瞬間,或許會看到自己曾經熟悉的某個身影,或許會感受到一絲久違的情緒。這些,都是《浮光掠影》所能給予的,最真實的迴響。它是一種提醒,提醒我們,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不要遺忘瞭那些支撐著我們前行的,最基本的情感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