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统、政党与首相:分权如何影响政党的组织和行为

总统、政党与首相:分权如何影响政党的组织和行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大卫·J.塞缪尔斯(David J.Samuels),[美] 马修·S.舒格特(Matthew S.Shugart) 著,杨潇 译
图书标签:
  • 政治学
  • 比较政治学
  • 政党
  • 权力制衡
  • 政治制度
  • 总统制
  • 议会制
  • 分权
  • 政治行为
  • 政治组织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96818
版次:1
商品编码:1207452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政治与公共管理译丛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0
字数:27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迟来的开创性作品,倾注了两位杰出政治学者的心力。对于总统制和议会制下政党的差异,政治学者们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大卫·塞缪尔斯和马修·舒格特填补了文献方面的重要空缺,表明了相对于议会制民主,总统制下的政党会有全然不同的行为和组织方式。他们对量化数据和案例研究的综合运用,取得了富有成效而引人注目的成果。

作者简介

  (美)大卫·J.塞缪尔斯(David J.Samuels),明尼苏达大学本杰明·E.李宾科特(Benjamin E. Lippincott)政治学教授。

  (美)马修·S.舒格特(Matthew S.Shugart),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政治系、国际关系与和平研究学院教授。

目录

前言和致谢/1
第一章 导言/1
直选总统制民主现已成为主流/4
政党比较研究和缺失的政体类型变量/7
现有研究的启示/12
“总统化”政党和“议会化”政党的比较/15
全书结构/19
第二章 新麦迪逊理论框架下的政党/23
民主政体和新麦迪逊框架/26
新麦迪逊框架下的政党/35
分权视角下的政党研究/38
半总统制下的总统-政党关系/40
分权制度下的政党困境/48
结论/55
附录2A:半总统制下的共处——案例和数据/56
第三章 内部人士与外部人士:麦迪逊困境与领导人选择/63
定义内部人士和外部人士/66
内部人士与外部人士:一些假说/70
内部人士与外部人士的职业轨迹/74
混合制政体下总统化的局限性/83
结论/89
附录3A:建立领导人职业生涯数据库/91
第四章 宪制设计与党内领导人问责/93
在议会制下开除政党代理人/94
在半总统制下开除总理/98
开除直选总统/108
结论/121
第五章 政党内部的选举目标分离/123
选举目标分离:选票的物理分离/126
选举目标分离的变化原因/128
选举目标分离的测量/131
选举目标分离的案例说明/133
全球视角下的选举目标分离/143
结论/150
附录5A:地区层面选举数据的来源/152
附录5B:国家或地区和选举统计/160
第六章 宪政改革对政党组织和行为的影响/163
宪政改革和政党适应预期/165
法国的总统化政党/171
以色列的总统化政党/181
结论/191
第七章 巴西和墨西哥:政党的“总统困境”/194
巴西政党的总统困境/195
墨西哥政党的总统困境/206
结论/218
第八章 总统、首相和授权代表关系/221
政党、总统和政治代表关系/225
政策转换或授权代表关系:全球性考察/234
结论/250
第九章 结论/253
半总统制比议会制更加总统化/259
纯粹类型和混合类型:对宪制设计趋势的解读/261
研究议题/266
参考文献/269
索 引/292

前言/序言

  前言和致谢
  这本书集合了我们两人多年来的思考。还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尔湾分校撰写学位论文时,舒格特就开始对总统制民主的“特殊性”及其对立法选举和政党的影响感兴趣。舒格特从利昂·爱泼斯坦(Leon Epstein)的作品中得到了很大的启发,加上他自己对美国和几个拉丁美洲国家政治的观察,在这篇学位论文中,舒格特(Shugart,1988)注意到,总统制会同时影响政党的“数量”和政党的“本质”。但是,当他主要关注的是政党数量以及比较总统制的其他一些方面时,对这种“本质”的考察还有待进行。不久后,舒格特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政治系获得教职,他开始考察政党的“党内维度”——选举制度会影响政党的行为和组织,这一点堪比选举制度对政党数量的影响,甚至更为根本。但是,要等到数年之后与塞缪尔斯合作时,他才能够把这两方面的思考——总统制和立法选举制度都会形塑政党——结合起来。
  1993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读研究生的第一个学期,塞缪尔斯就在卡雷·施特罗姆(Karre Str?m)的文章《比较政党学的行为理论》(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34: 565-98)旁边写下批注:“但是总统制下的政党不是如此行事的。”最后,在2002年的《总统化政党:分权和政党的组织及行为》〔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35(4): 461-83〕一文中,他试图说明总统制下政党实际面临的行为激励类型,读者们在本书第五章中可以找到这些痕迹。
  这篇论文发表之后,塞缪尔斯发现舒格特发表于1998年的一篇文章——《政党优势和行政优势的逆转关系:政治家的宪政选择理论》(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28: 1-29)——显然讲述了事情的另外一面;他在2002年的文章中,也是在讲述这件事。按照舒格特的讲述,当政治家能够改写政治游戏规则时,政党组织将会影响行政-立法关系的结构。按照塞缪尔斯的讲述,行政-立法关系的结构会反过来影响政党的组织和行为。塞缪尔斯向舒格特提议,进一步发展他们的共同观点,即一直以来学者们在很大程度上都忽视了分权与政党组织及行为的关系。
  几年之后,我们写作了这本书,努力将我们早期作品中的想法以及在研讨班中获得的灵感整合起来。我们想要感谢以下人士在整个过程中给予我们的帮助。感谢我们的研究助手:詹森·阿诺德(Jason Arnold)、安德鲁·迪金森(Andrew Dickinson,已逝)、费尔南多·富尔金(Fernando Furquim)、米歇尔·霍格勒(Michelle Hogler)、卡塔莉亚·霍通(Catalina Hotung)、凯文·卢卡斯(Kevin Lucas)、米哈埃拉·米哈伊列斯库(Mihaela Mihailescu)、威尔·穆迪(Will Moody)、根元邦朗(Kuniaki Nemoto)、斯蒂芬妮·佩恩(Stephanie Payne)、马修·罗伯茨(Matthew Roberts)、阿密特·罗恩(Amit Ron)、杰西卡·施罗德(Jessica Schroeder)、凯文·瓦特(Kevin Watt)、金柏莉·瑞丁(Kimberly Wydeen)。感谢以下人士的评论和启发:马修·克利里(Matthew Cleary)、斯科特·德斯泼斯托(Scoot Desposato)、詹姆士·德鲁克曼(James Druckman)、利昂·爱泼斯坦(Leon Epstein)、珍·甘地(Jen Gandhi)、亨利·哈勒(Henry Hale)、鲁文·哈赞(Reuven Hazan)、格雷琴·赫姆克(Gretchen Helmke)、凯西·霍克斯特勒(Kathy Hochstetler)、粕谷裕子(Yuko Kasuya)、奥弗·肯尼格(Ofer Kenig)、斯科特·梅因沃林(Scott Mainwaring)、汤姆·朗德(Tom Round)、菲尔·夏夫利(Phil Shively)、乔治·范伯格(Georg Vanberg)、艾丽莎·沃兹娜娅(Alisa Voznaya)、艾瑞克·维贝尔斯(Erik Wibbels)。舒格特在2009年春季主持了“立法和政党组织研讨班”,研讨班成员们的意见为本书提供了助益;同时,剑桥大学出版社的匿名评审也帮助我们强化了若干论点。我们感谢罗伯特·艾尔吉(Robert Elgie)回答了我们关于半总统制和共处的疑问,同时也感谢爱德华多·莱昂尼(Eduardo Leoni)分享了关于巴西唱名表决的数据。由于国家科学基金会对塞缪尔斯的资助,我们得以收集地区层面总统选举结果的数据,第五章使用了这些数据。
  阿伦德·李帕特(Arend Lijphart)、加里·考克斯(Gary Cox)、卡雷·施特罗姆(Kaare Str?m),感谢他们这些年来对我们工作的鼓励和评论。舒格特要向雷恩·塔格佩拉(Rein Taagepera)表示特别的感谢,不仅感谢他的评论提高了本书的水准,更要感谢他25年多以来的指导。最后,没有胡安·林茨(Juan Linz)的贡献,比较行政-立法制度的研究领域将不会有如今的复兴,他的知识影响始终贯穿本书。
  于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和加利福尼亚州拉德拉弗鲁塔尔
  2009年8月20日

《权力的界限:民选政府下的政党演变》 在现代政治的宏大图景中,政党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们是连接公民与国家机器的桥梁,是意识形态的载体,更是权力竞争的舞台。然而,政党的形态、组织结构以及它们在政治舞台上的具体运作方式,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受到其所处政治制度的深刻塑造。本书《权力的界限:民选政府下的政党演变》正是致力于深入探讨这一核心议题,剖析不同类型的民选政府制度,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政党的演变轨迹,进而观察政党在这些制度框架下所展现出的多样化组织策略和行为模式。 本书并非关注某一个特定国家或某一类政党的历史,而是着眼于更具普遍性的政治原理。我们将目光投向全球范围内的民主政体,从历史的长河中梳理出具有代表性的制度设计,例如议会制、总统制以及混合制政体,并系统地考察这些制度框架所带来的结构性约束与激励。我们将深入分析,在这些不同的制度环境下,政党的生存逻辑、发展动力以及它们与国家权力之间的互动关系,是如何呈现出鲜明的差异。 核心议题与研究视角: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政党并非孤立存在的政治实体,其内部的组织架构、意识形态的表达方式、精英与大众的联系以及在选举和执政过程中的策略选择,都与国家的根本性制度设计密不可分。 我们将超越单纯的政党史或制度史的叙述,而是将两者融为一体,进行跨学科的整合分析。 我们将从以下几个关键视角展开论述: 制度结构与政党组织: 不同的政治制度,例如议会制的“党鞭制”与总统制的“独立议员”现象,会如何直接影响政党内部的权力分配、决策机制和纪律约束?在议会制下,多数党领袖对政府的控制力,是否会促使政党形成更为集中的领导结构?而在总统制下,权力分散的议会,又是否会鼓励政党内部的派系林立和独立行动? 选举制度与政党生态: 比例代表制、多数制等不同的选举制度,会对政党的数量、大小、以及它们之间的竞争关系产生何种影响?比例代表制是否更易催生多元化的政党格局,而多数制又是否会倾向于形成两大党竞争的局面?政党如何根据选举制度的特点,调整其竞选策略、资源动员方式以及选民基础的构建? 权力制衡与政党行为: 在分权与制衡的制度下,政党如何在立法、行政和司法之间进行博弈?例如,在总统制下,总统与国会之间的相互制约,是否会迫使政党在立法过程中采取更为谨慎和合作的态度?抑或是加剧党派对抗?而在议会制下,行政与立法的高度融合,又会对政党在议会中的投票纪律和执政表现产生何种影响? 政党的功能演变: 随着制度的演变,政党作为动员、沟通、政策形成以及权力传承等核心功能的实现方式也在不断变化。本书将探讨,在不同的制度环境下,政党是如何适应这些变化,并在政治生活中继续发挥其关键作用的。 主要研究内容概览: 本书将涵盖以下几个主要的研究内容板块,力求构建一个全面而深入的分析框架: 第一部分:政治制度的基石——民选政府的类型学与政党的基础 民选政府的基本类型: 我们将首先对议会制、总统制和混合制政体进行清晰的界定和区分,阐述它们在权力结构、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关系、以及立法与行政关系等方面的核心差异。 政党在现代民主中的角色: 探讨政党作为政治组织的基本功能,包括代表、动员、沟通、政策形成、权力竞争等,并说明这些功能在不同制度下可能呈现的不同侧重点。 制度与政党的初始关系: 分析在制度设计初期,政治精英们如何基于对政党运作的预期,来构建特定的政治制度。 第二部分:制度设计的微观影响——政党组织与内部运作 领导结构与决策机制: 深入研究不同制度对政党领导层、决策流程和内部权力分配的影响。例如,议会制下政党领袖的权威性,与总统制下党内“山头”现象的对比分析。 成员吸纳与精英选拔: 探讨不同制度下,政党如何吸纳党员、培养政治精英,以及这些过程的制度化程度。 纪律与派系: 分析政治制度如何影响政党内部的纪律执行和派系活跃程度。在高度集中的制度下,政党纪律是否更易于维护?而在权力分散的制度下,派系斗争是否更趋激烈? 意识形态的形成与表达: 考察不同制度如何影响政党的意识形态定位、政策主张的形成过程,以及这些主张如何在公众面前得以表达。 第三部分:制度设计的宏观影响——政党行为与政治实践 选举策略与动员方式: 详细分析在不同选举制度下,政党如何设计其竞选活动、动员选民、以及构建联盟。 立法行为与政策产出: 探讨政党在议会中的投票行为、政策提案以及最终的政策产出,如何受到政治制度的制约与影响。 执政联盟与政府组成: 在议会制下,政党如何通过组建执政联盟来赢得和维持权力?在总统制下,总统与国会的互动又如何影响政策的制定与执行? 反对党的功能与策略: 分析在不同制度下,反对党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们如何运用各种策略来制衡执政党。 政党间的合作与竞争: 考察不同制度如何塑造政党之间的合作与竞争模式,例如跨党派合作的可能性,以及党际关系的演变。 第四部分:案例分析与比较研究 本书将穿插引用的具体案例,并非为了梳理某国政党史,而是为了阐释理论的普遍性。我们将从不同政治制度类型的代表性国家中,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政党组织和行为案例,进行深入的比较分析。这些案例将为我们的理论分析提供坚实的实证支持,并展示政党在不同制度土壤中展现出的生命力和适应性。例如: 欧洲议会制国家: 分析某些政党如何在多党制和比例代表制的背景下,通过灵活的联盟策略和精细的议题设置,在政治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 美洲总统制国家: 考察两大党在高度分权的政治体制下,如何通过巩固基层组织、争取独立选民以及在国会进行复杂的利益博弈来维持其统治地位。 混合制政体下的政党生态: 分析这些国家政党如何应对总统与总理权力划分带来的挑战,以及如何在两者之间寻求平衡。 第五部分:政党演变的未来趋势与挑战 全球化与技术变革的影响: 探讨全球化、社交媒体等新兴因素,如何改变政党传统的组织模式和动员方式,以及它们对现有政治制度带来的潜在冲击。 民粹主义与政党转型: 分析民粹主义思潮的兴起,如何挑战传统的政党代表性,并促使政党进行内部的调整与转型。 制度适应性与政党韧性: 总结不同政治制度下,政党所展现出的适应性和韧性,并对未来政党的发展趋势进行前瞻性思考。 本书的独特贡献: 《权力的界限:民选政府下的政党演变》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非孤立地研究政党或政治制度,而是强调制度与政党之间的动态互动关系。我们力求提供一个超越学科界限的理论框架,帮助读者理解政党在不同政治生态中的“活”的运作,以及它们如何塑造并被政治制度所塑造。本书旨在为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领域的学者提供深刻的理论启示,同时也为关注政治发展、政党研究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富有洞察力的视角。 我们相信,理解政党如何在不同的制度约束下进行组织和行动,是理解现代民主政治运作的关键。本书将引领读者踏上一段深刻的探索之旅,揭示隐藏在政治表面之下的制度力量,以及它们如何塑造着我们身边的政党,进而影响着整个政治的走向。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述方式极富感染力,读起来不像是在啃读枯燥的学术专著,反而像是在聆听一位经验丰富的政治学教授在课堂上娓娓道来。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历史事件和政治人物的轶事,将抽象的政治学概念变得触手可及。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首相”角色在不同政治体系中定位的探讨。在议会制国家,首相往往是权力中心,但其权力如何受到政党内部制约,以及如何平衡党内不同派系的需求,书中有着非常细致的描绘。而当总统制或半总统制出现时,首相的权力边界又会如何被重新界定?这些问题,作者都通过丰富的案例研究一一解答。我反复研读了关于“政党行为”的章节,它揭示了政党在面对外部压力和内部激励时,其决策过程的复杂性。书中对于政党如何制定政策、如何进行竞选宣传、以及如何在执政过程中与其他政治行为体互动,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作者并没有回避现实政治中的残酷与无奈,而是以一种冷静客观的态度,揭示了权力运作的逻辑。这本书帮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政治的“游戏规则”,以及在这个游戏中有哪些关键的玩家,他们的目标是什么,以及他们会如何行动。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赞叹的是其研究方法的严谨性和结论的深刻性。作者在论证过程中,不仅充分运用了历史文献和官方数据,还结合了对政治人物的访谈和对政治事件的细致分析,使得其观点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我特别被书中对“政党代表性”的探讨所打动。在权力分化不同的政治体制下,政党如何才能更好地反映其选民的意愿?又是什么因素阻碍了这种代表性的实现?书中对不同政党在选举中如何组织竞选活动,如何与选民进行沟通,以及如何在议会中进行投票决策,都有着极其详尽的描述。我花费了不少时间去研究“政党韧性”这一概念,即政党在面对外部冲击时,其组织和核心价值如何得以维持。在权力高度集中的体系中,政党是否更容易被个人意志所左右?而在权力分散的体系中,政党又如何避免陷入无休止的内耗?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政治制度的分析,更是关于政治权力如何塑造人心、如何影响群体行为的深刻洞察。它帮助我构建了一个更全面、更立体的政治分析框架,使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国家政治的复杂性。

评分

我之所以被这本书深深吸引,是因为它并非简单地罗列政治事实,而是真正地在“解释”政治现象背后的逻辑。作者以一种抽丝剥茧的方式,揭示了总统、政党和首相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如何影响着政党的内在生命力。我花了大量时间去理解书中关于“政党代理”的论述,即政党如何代表不同选民群体的利益,以及这种代理关系在不同权力结构下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例如,在总统制下,总统候选人往往需要争取更广泛的支持,这是否会稀释政党的原有色彩?而在议会制下,政党领袖是否更有动力去巩固党内基础?书中通过大量的案例研究,生动地展示了这些理论是如何在现实政治中得到体现的。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分析“政党联盟”和“政党分裂”时所展现出的洞察力。在不同的政治环境下,政党是会选择联合还是对抗?它们内部的矛盾又是如何被放大或缓解的?这本书让我对政治决策的形成过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能够更理性地看待政治中的合作与竞争。

评分

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为独特的视角,让我得以窥探政治体制设计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政党生态的。作者并没有局限于某一国或某一地区的政治实践,而是进行了广泛的跨国比较研究,这一点非常宝贵。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权力制衡”与“政党纪律”之间关系的讨论。在总统制下,权力分散,政党是否更容易分裂?而在议会制下,首相的领导地位是否能更有效地约束党内行为?这些都是我之前很少深入思考的问题。书中对不同政党如何通过组织架构和运作方式来应对外部挑战,例如选举压力、公众舆论以及其他政党的竞争,也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政党意识形态”在不同政治体制下的演变和影响力的章节感到着迷。意识形态是如何形成的?它如何影响政党的政策选择和竞选纲领?在权力分化明显的体系中,意识形态的作用会减弱吗?这本书让我对这些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让我能够从更宏观的层面去理解不同国家政党政治的差异性。它鼓励我去思考,是什么样的制度设计,才最有利于一个健康、活跃且具有代表性的政党体系的形成。

评分

这本书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将复杂的政治理论与鲜活的现实案例巧妙地结合起来。作者在梳理不同国家政治体制下,总统、政党和首相之间权力分配的细微差别时,展现了深厚的学术功底。我特别被书中对于“政党组织”这一概念的深入剖析所吸引。它不再是简单地将政党视为一个统一的实体,而是深入到政党内部的派系斗争、意识形态分歧以及不同利益集团的博弈。读完这部分,我才真正理解到,政党并非铁板一块,其内部的动态变化往往是影响其对外行为的关键因素。书中的例子,从老牌民主国家的政党演变,到一些新兴民主国家在转型过程中遇到的挑战,都为理解这一理论提供了生动的注脚。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政党动员”的章节印象深刻,它详细阐述了在不同的权力结构下,政党如何有效地组织和动员其支持者,以及这种动员能力如何反过来塑造其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力。这对于我理解当下政治现象,例如选举策略、政策倡导以及选民参与度等,都有了全新的视角。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理论的阐述,更是对现实政治运作的深刻洞察,为我提供了一套理解政治行为的强大分析工具。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评分

不错的书,买回家先收藏,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不错的书,买回家先收藏,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