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与世界霸权 [Geography and World Power]

地理与世界霸权 [Geography and World Power]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詹姆斯,费尔格里夫 著,胡 坚 译
图书标签:
  • 地理政治
  • 地缘战略
  • 世界历史
  • 国际关系
  • 地缘政治学
  • 战略分析
  • 政治地理
  • 霸权
  • 地缘经济
  • 全球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3076763
版次:1
商品编码:12075368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Geography and World Power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52
字数:220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20世纪地缘政治学经典著作,在欧洲大陆产生巨大影响,欧美高校地理学专业畅销教科书


地理条件与历史进程交织与互动的宏大视野,一部别有洞见的人类文明发展史


附麦金德经典论文《历史的地理枢纽》新译,阐释“枢纽地区”的核心概念


内容简介

  历史、地理与政治之间有着错综复杂而又密不可分的关系,构成了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条主要线索,也一直吸引着人们加以关注和思考。在20世纪初政治地理学研究兴起的背景下,作者通过引入“地理条件”“能量”“支配作用”等概念,以系统的解释框架梳理了世界历史的脉络。
  全书从地理及其与历史之间关系的视角,阐释了各个文明、民族与国家不同的发展历程及其呈现出的多样化特征,强调诸如地势、热量、水分、植被、海陆分布等地理因素的
  作用,并着重分析了其对人口与族群、迁徙与殖民、战争与政治、生产与经济、知识与技术等方面的影响,在地理条件与历史进程交织与互动的宏大视野之下,呈现出一部视角独
  特而别有洞见的人类文明发展史。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英国地理学家、地缘政治学家、教育家。先后在阿伯里斯特维斯大学和牛津大学耶稣学院学习,曾长期担任中学地理教师,后任教于伦敦大学教育学院。主要从事人文地理学和地缘政治学的研究,深受英国著名地理学家哈尔福德?麦金德的影响,代表作有《地理与世界霸权》《学校地理学》(Geography in School)等。

译者简介

胡坚, 1977年参军, 18年后退役。自2008年开始发表翻译作品,译作有《英国陆军史》《美国人眼中蕞真实的越南战争》等。


精彩书评

第 1 章? 绪??论? 1

第 2 章? 沙??漠:历史的开端——埃及? 16

第 3 章? 沼泽和草原:巴比伦尼亚与亚述? 29

第 4 章? 通??道:巴勒斯坦与腓尼基? 39

第 5 章? 海??洋? 47

Ⅰ. 希 腊 47

Ⅱ. 迦太基 61

第 6 章? 海洋和陆地的差异:高地和低地——罗马? 68

第 7 章? 平??原:入侵部落? 89

第 8 章? 绿??洲:伊斯兰教? 105

第 9 章? 大??洋:地理大发现——伊比利亚半岛? 118

第 10 章? 大??洋:大洋强国——荷兰与法国? 134

第 11 章? 大??洋:大洋帝国——英国? 147

第 12 章? 森??林? 174

Ⅰ. 俄罗斯 174

Ⅱ. 德意志 180

第 13 章? 江河之乡:中国和中国人? 204

第 14 章? 温暖的土地:印度? 223

第 15 章? 非洲草原:势力范围? 244

第 16 章? 新大陆:哥伦布以前的历史——西属美洲? 255

第 17 章? 煤:美??国? 274

第 18 章? 更大的陆地分布:世界的现状? 293

第 19 章? 未来的可能性? 311

附? 录? 历史的地理枢纽? 哈尔福德·麦金德? 322

出版后记? 345


目录

第1章 绪论
第2章 沙漠:历史的开端——埃及
第3章 沼泽和草原:巴比伦尼亚与亚述
第4章 通道:巴勒斯坦与腓尼基
第5章 海洋
Ⅰ.希腊
Ⅱ.迦太基
第6章 海洋和陆地的差异:高地和低地——罗马
第7章 平原:入侵部落
第8章 绿洲:伊斯兰教
第9章 大洋:地理大发现——伊比利亚半岛
第10章 大洋:大洋强国——荷兰与法国
第11章 大洋:大洋帝国——英国
第12章 森林
Ⅰ.俄罗斯
Ⅱ.德意志
第13章 江河之乡:中国和中国人
第14章 温暖的土地:印度
第15章 非洲草原:势力范围
第16章 新大陆:哥伦布以前的历史——西属美洲
第17章 煤:美国
第18章 更大的陆地分布:世界的现状
第19章 未来的可能性
附录历史的地理枢纽 哈尔福德·麦金德
出版后记

前言/序言

地理与历史、政治之间有着错综复杂而又密不可分的关系,构成了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条主要线索,也一直吸引着人们加以关注和思考。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拉采尔(Friedrich Ratzel)、契伦(Rudolf Kjellen)等学者为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政治地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提出了“地缘政治”(geopolitics)的概念,从而推动了相关研究在 20 世纪上半叶的迅速发展。本书正是在 20 世纪初政治地理学研究兴起的背景下出现的一部专著,通过引入“地理条件”“能量”“支配作用”等概念,以系统的解释框架梳理了世界历史演进的脉络。

作者詹姆斯·费尔格里夫是英国著名的地理学家、地缘政治学家和教育家,1870 年生于苏格兰,是一名长老会牧师之子。他于 1889 年毕业于阿伯里斯特维斯大学,随后进入牛津大学耶稣学院学习数学。完成学业后,费尔格里夫在苏格兰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先后任教于凯尔索和坎贝尔敦的高中,后前往伦敦,并创立了新南门高中(New Southgate High School)。1907年起,他开始在威廉·埃利斯学校(William Ellis School)担任地理教师。作为一名地理学教育家的费尔格里夫,相对于其作为一名地理学家的身份更加为人们所熟知。他推动了现代地理学教育的发展,并影响了几代地理学教师,他的《学校地理学》

(Geography in School)一书在数十年中曾多次翻印,成为一部颇具影响力的教材。

费尔格里夫并未受过地理学方面的专业训练,但他曾在伦敦经济学院修读过地理学的兼读课程,而这些课程的授课教师便是英国著名的政治地理学家哈尔福德·麦金德(Halford

Mackinder)。麦金德是当时英国地理学界的代表人物,也是人文地理学和政治地理学研究的权威学者,费尔格里夫深受其影响,并选择以地理学研究作为毕生事业。从 1912 年离开威廉·埃利斯学校,一直到 1935 年从伦敦大学教育学院准教授的职位上退休,是费尔格里夫研究事业的繁荣期。在教职之外,他还曾在伦敦大学和英国地理协会(Geographical Association)担任重要职位,一直从事以人文地理学为主的相关研究。

全书从地理及其与历史之间关系的视角出发,阐释了各个文明、民族与国家不同的发展历程及其呈现出的多样化特征,强调诸如地势、热量、水分、植被、海陆分布等地理因素的作用,并着重分析了其对人口与族群、迁徙与殖民、战争与政治、生产与经济、知识与技术等方面的影响,在地理条件与历史进程交织与互动的宏大视野之下,呈现出一部视角独特而别有洞见的人类文明发展史。许多人认为,费尔格里夫的著作中体现了根深蒂固的“地理决定论”色彩,当他试图从区域研究的理念进行学术转向时,对此也并不刻意回避。尽管如此,费尔格里夫在其论证中却并没有局限于“地理决定论”的窠臼,而是尽力展现地理因素与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相信可以令读者受到一定的启发。

本书于 1915 年初版于伦敦,在当时的学术界乃至社会上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德国地缘政治学家豪斯霍费尔(Karl Haushofer)的妻子玛莎将本书译成德文,德文版于 1925 年出版时附有豪斯霍费尔亲自撰写的引言。这是当时英国政治地理学者对欧洲大陆产生较大影响的为数不多的例子之一。本书在英语世界中曾多次再版,不仅长期作为高校地理学专业的教科书,同时也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1937 年,商务印书馆曾将本书收入“万有文库”(第二集)出版发行。本书依据 1941 年由伦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第 8 版译成,并于书后附上麦金德的《历史的地理枢纽》(The Geographical Pivot of History)一文,作为本书所属的学术脉络中的重要一环。麦金德在文中提出了“心脏地带”这一重要概念,造成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也可以为本书的论证提供一个注脚。

我们在此要感谢译者胡坚先生的辛勤付出,他精彩的译笔为本书增色不少。由于编辑水平所限,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浙江人民出版社 后浪出版公司

2016 年11 月



好的,这里为您构建一个详细的图书简介,主题围绕地理对世界格局和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但不包含您提到的《地理与世界霸权》这本书的具体内容或论点。 --- 《疆域与命运:地理塑造人类文明的宏大叙事》 卷首语:看不见的塑造者 在人类宏大的历史叙事中,我们常常聚焦于政治博弈、意识形态冲突或技术革命的浪潮。然而,有一种更为根本、更为恒定的力量,无形地雕刻着文明的轮廓、决定着帝国的兴衰、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族群的命运——那就是地理。 《疆域与命运》并非一本简单的地理教科书,也非纯粹的地缘政治分析,它是一部跨越数千年、横跨各大洲的史诗性考察。本书深入探讨了地球的物理属性——从山脉的屏障到海洋的通道,从河流的灌溉到气候的寒暖——如何被不同文明所理解、利用、规避或征服,并最终重塑了人类的政治版图、经济结构乃至文化认同。 本书旨在揭示一个核心悖论:人类不断尝试突破自然的限制,但我们所有的创造、冲突和进步,无不深深植根于我们所栖居的土地之上。 --- 第一部:基础的奠基——自然环境的原始约束 第一章:水之源头与文明的摇篮 本部分追溯了早期人类文明的兴起,聚焦于大河流域的决定性作用。 尼罗河的馈赠与隔离: 探讨古埃及如何因尼罗河的规律性泛滥和周围沙漠的天然屏障,形成了高度集权和稳定的社会结构,以及这种地理上的“安全屋”如何影响其对外部世界的认知。 两河的冲突与创新: 对比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水文的不可预测性,如何催生了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对法律、历法和灌溉工程的迫切需求,以及这种环境压力如何促进了早期书写系统的发展。 季风的恩泽与挑战: 深入分析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季风气候特征,如何塑造了农耕依赖性、宗法制度的建立,以及对中央集权调控水利设施的社会需求。 第二章:山脉、平原与民族的迁徙 地理的起伏决定了人类活动的路径。本章分析了自然屏障对民族隔离和交流的影响。 欧亚大陆的脊梁: 研究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和乌拉尔山脉在历史中的作用。它们是贸易的障碍,是军事防御的要塞,也是不同文化基因隔离与演化的温床。 大平原的洪流: 集中分析东欧大平原和中亚草原,这些开阔的地形如何成为游牧民族大规模迁徙和冲击定居文明的“加速器”和“走廊”,以及定居者为防御这些冲击所采取的工程与组织变革。 第三章:气候的钟摆与农业的边界 气候变化不仅仅是现代议题,它早已决定了历史的走向。 “小冰期”的重塑: 考察历史上的数次气候波动如何直接影响了粮食产量,进而引发饥荒、社会动荡和政治体制的崩溃(例如,分析中世纪晚期气候变冷对维京人定居点的影响)。 适宜带的漂移: 探讨农业最佳带的移动如何推动人类向更北方或更南方迁移,以及对特定作物品种的驯化如何被地理环境所锁定。 --- 第二部:空间的征服——航海、贸易与全球连接 当人类开始超越步行和马匹的限制时,地理的意义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第四章:海洋的召唤与造船术的革命 海洋不再是文明的尽头,而是通往无限机遇的道路。 地中海的“内海”特征: 分析地中海沿岸文明(腓尼基、希腊、罗马)如何利用其相对平静和易于航行的特点,发展出早期的商业网络和海洋法制。 大西洋的挑战与机遇: 考察从伊比利亚半岛开始的远洋航行,如何要求技术上的巨大飞跃(如星盘、船体设计),并最终连接了此前相互隔离的生态系统和经济圈。 第五章:关键的隘口与贸易路线的控制 战略要地在地理上决定了财富的流向。 丝绸之路的地理制约: 考察塔克拉玛干沙漠、帕米尔高原等自然障碍如何限定了陆上贸易的成本、速度和安全性,以及哪些城市因其地理位置而成为不可或缺的枢纽。 海峡与运河的战略价值: 分析博斯普鲁斯海峡、马六甲海峡等自然瓶颈,以及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等人工干预如何瞬间改变了全球物流的成本结构,并为沿线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战略筹码。 第六章:资源的分化与早期工业化 地理上的自然禀赋不均,是早期工业化进程中不平等现象的根源。 煤炭与钢铁的地理关联: 考察英国等国家如何因其近海、易于开采的煤层与铁矿石的伴生分布,获得了发展早期工业的先发优势。 河流的动力: 分析水力资源如何成为早期工厂选址的关键因素,并奠定了某些地区工业化的基础。 --- 第三部:现代的疆界——都市、基础设施与后工业地理 进入近现代,人类对地理的控制力增强,但地理的影响力并未消失,而是以更复杂的形式体现。 第七章:都市的集聚效应与“区位论” 现代城市不再仅仅是防御工事,它们是信息、资本和人才的磁极。 中心地理论的现实检视: 探讨克里斯塔勒的理论在不同社会制度下如何被修正,以及交通枢纽(铁路枢纽、机场群)的形成如何人为地创造出新的地理优势。 “边缘化”的地理成因: 分析那些因远离主要贸易走廊、缺乏资源或遭受灾害频发的地区,如何在新兴的全球经济体系中被系统性地边缘化。 第八章:国家疆界的塑造与“内部地理” 现代主权国家的形成与内部地理的整合密不可分。 统一市场的构建: 考察铁路网、公路网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如何有效地“压缩”了国内的地理距离,促进了民族认同和统一国内市场的形成。 边界的演变: 研究河流、山脉等自然边界在国际条约中的作用,以及当科技使得这些自然屏障不再是障碍时,边境安全与管理面临的新挑战。 结语:在地理的框架内思考未来 《疆域与命运》最终引导读者认识到,无论技术如何发展,人类的集体决策和个体选择,始终在地球表面的特定结构中进行。理解地理的恒定约束,是理解历史规律、评估当前冲突、并审慎规划未来可持续发展路径的基石。这本书提醒我们,脚下的土地,才是我们永恒的、沉默的命运共同体。 --- 关键词: 地理决定论(反思)、人文地理学、环境史、文明起源、贸易路线、基础设施、资源分布、国家形成。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着实引人入胜,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老到的旅行家,带着我们穿越了那些被时间冲刷过的古老文明遗址和现代都市的霓虹灯火。文字的编织技巧堪称一绝,细腻入微地描绘了不同地理环境如何塑造了人类的思维模式和生活习俗。比如,书中对高海拔地区居民韧性的刻画,那种与严酷自然环境抗争的生命力,读来让人心生敬佩。而对沿海贸易民族如何因为水域的开放性而发展出更具包容性和创新精神的社会结构的分析,也令人茅塞顿开。这种将地理要素与人文精神紧密结合的写作手法,使得原本枯燥的地理知识变得鲜活起来,仿佛能闻到撒哈拉的尘土味,也能感受到北欧峡湾的冷峻气息。作者的笔触时而慷慨激昂,描绘宏大的历史变迁;时而又回归个体,聚焦于一个偏远村落的日常点滴,这种张弛有度的节奏感,让读者在广阔的历史长河中游走时,丝毫不会感到疲惫,反而充满了探索的欲望。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罗列,更像是一部融合了人类学、历史学和环境科学的史诗。

评分

我个人对这本书中关于“地缘政治的隐形力量”那部分论述印象最为深刻。作者并没有落入那种简单的“资源决定一切”的论调,而是深入剖析了关键性地理节点(如海峡、隘口、河流入海口)在战略博弈中所扮演的“杠杆”作用。这种分析的深度体现在,它不仅仅指出这些地点的战略价值,更阐释了为何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掌握这些节点的国家或文明能够获得不成比例的优势,并维持其影响力。例如,对某个重要水道控制权的历史变迁的追溯,作者展示了技术进步(如航海术或管道建设)如何重新定义了地理的既有意义,使得古老的优势地带可能在一夜之间失去光环,而新的地理挑战者又借此崛起。这种动态的、非线性的历史观,打破了我过去对地理决定论的刻板印象,让人意识到地理环境是一种基础框架,但人类的智慧和技术创新才是不断重塑其价值的变量。阅读这部分内容,就像是在看一盘跨越千年的国际象棋残局,每一步棋子的位置都牵动着复杂的权力平衡。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组织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但阅读体验却出乎意料地流畅自然,这得益于其娴熟的叙事技巧。全书没有采用那种生硬的章节划分,而是巧妙地以一系列“案例研究”串联起来,每个案例都如同一个独立的短篇故事,讲述了特定地理区域如何应对生存挑战、实现社会飞跃或最终走向衰落的过程。从亚马逊河流域的部落生态平衡,到地中海文明的兴衰轨迹,再到近代工业革命背景下对煤炭和铁矿的争夺,每一个案例都提供了丰富的细节支撑,使得抽象的理论有了可触摸的实体。最令人称道的是,作者总能在案例的结尾处,提炼出一个具有普适性的“地理法则”或“文明教训”,这种从具体到抽象的往复穿梭,极大地增强了知识的留存率。我发现自己常常在阅读完一个关于古代运河修建的章节后,会忍不住合上书本,思考我们当前生活中哪些基础设施的建设正在遵循着同样的地理逻辑,这种即时的反思和代入感,是很多纯理论著作难以企及的。

评分

从语言风格上来看,作者显然具备极高的文学素养,他的行文极具画面感和节奏感,但绝非那种为了炫技而堆砌辞藻的空洞表达。这种风格的特点在于,它能将复杂的地理概念转化为清晰可见的意象。例如,描述气候对农业产出的长期影响时,作者用“土地的记忆”来形容世代积累的土壤特性,将一个生物化学过程赋予了诗意的深度。在处理关于人口迁徙和资源分配的冲突时,文字的基调变得凝重而富有同理心,它不仅仅是冷冰冰地陈述冲突的双方,更是努力去还原每一个群体在特定地理约束下做出的“最优选择”。这种叙述的平衡感非常难得,它既保证了学术的严谨性,避免了过度浪漫化自然的力量,又通过充满感染力的文字,让人对人类在地球上的挣扎与辉煌产生深刻的共鸣。读完后,我感觉对世界的认识多了一层厚厚的、富有温度的滤镜。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历史进程的“多尺度”视角。它教导我们,要理解一个国家的崛起或衰落,不能仅仅聚焦于其政治决策或军事行动的短期波动,而必须将目光拉伸到数百年、乃至数千年的时间尺度上,去审视那些缓慢但不可逆转的地理力量——板块漂移的影响、冰川期的消退、季风带的规律性变化等等。作者很巧妙地在叙述中穿插了一些地质学和气候学的知识片段,这些片段并非干扰项,反而是构建整个宏大叙事的基石。例如,它解释了为何某些内陆平原在历史上长期保持低度发展,直到某项技术的突破(比如大规模灌溉或铁路运输)才被激活。这种由下至上、由“硬科学”支撑人文历史分析的方法,赋予了全书一种坚不可摧的逻辑基础。它真正做到了将“地理”置于“历史”的底层代码进行解读,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决定论”和“偶然性”之间辩证关系的理解。

评分

五章

评分

價格可以,物流快,書質量很好,翻譯是可以的,滿意的一單。

评分

價格可以,物流快,書質量很好,翻譯是可以的,滿意的一單。

评分

三章

评分

书的封面感觉很精美,很有文学气息。京东的618活动挺给力的,买到了挺多自己喜欢的书,价格也很优惠,这点很赞。物流也还可以,两三天就到了。书保存的也很好。没有什么严重的磕损或擦伤。很开心买到了这么多书,下次再买,或许就是双十一了吧。希望京东以后能推出更加优惠的活动,总体好评吧!

评分

1350年的世界就是一个全球化的世界。”美国学者梅天穆在《世界历史上的蒙古征服》中反思蒙古文明对全球化进程的影响,提出诸多新颖观点。这个由成吉思汗建立起的庞大帝国,或许不只是固有印象中掠夺蛮横的征服者,更是推动欧亚文化交流的开拓者。不如和书评君一起回归“过去的中心”,重新审视这段历史。

评分

今购的东西,不由得精神为之一振,自觉七经八脉为之一畅,与卖家您交流,我只想说,产品实在是太好了,你的高尚情操太让人感动了, 本人对此卖家之仰慕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海枯石烂,天崩地裂,永不变心。交易成功后,我的心情是久久不能平静, 自古英雄出少年,卖家年纪轻轻,就有经天纬地之才,定国安邦之智,而今,天佑我大中华,沧海桑田5000年,神州平地一声雷,飞沙走石,大雾迷天,朦胧中, 只见顶天立地一金甲天神立于天地间,花见花开,人见人爱,这位英雄手持双斧,二目如电,一斧下去,混沌初开,二斧下去,女娲造人,三斧下去,小生倾倒。 得此大英雄,实乃国之幸也,民之福,人之初也,怎不叫人喜极而泣……看着交易成功,我竟产生出一种无以名之的悲痛感——啊, 这么好的卖家,如果将来我再也遇不到了,那我该怎么办?直到我毫不犹豫地把卖家的店收藏了,我内心的那种激动才逐渐平静下来, 可是我立刻想到这 么好的卖家,倘若别人看不到,那么不是浪费心血吗?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我终于下定决心,牺牲小我,奉献大我。 我要以此评价奉献给世人赏阅,我要给好评……评到所有人都看到为止!

评分

这本书加入购物车有一段时间了,这次才把它入手,与商品详情描述的基u本一致,算物有所值。一如既往发货快,包裹严严实实没有什么破损。总体来说是一次愉快的购物呀,下次有需要还会再来买!

评分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元史研究会会长李治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