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跋是中国书画碑帖特有的艺术形式。写在书画等作品主体之前的称为“题”,写在之后的称为“跋”,合称题跋。题跋可由作者本人创作,也可由他人赏玩、收藏时题写。一幅古代作品在流传过程中,往往会留下当时与后世的多篇题跋,不断丰富着作品的历史、艺术内涵。一份精彩的题跋不但与作品主体紧密相关,也可当成一件精彩的文学和书法作品单独研究。
清朝书法有两大主脉,一受明朝董其昌影响,清秀典雅;一取法金石,形成“碑派书风”。其时盛行考据,题跋传世较多,本书从中精选了40余篇书艺极为精湛、文辞极为优美的作品,作者有八大山人、石涛、扬州八怪、丁敬、赵之谦等,展示了清代书坛的风采。
丛书主编曹建,原名曹健,西南大学教授,书法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研究所所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重庆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本册编者李阳洪,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书法博士,西南大学美术学(书法教育与实践方向)硕士。现为重庆师范大学副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重庆市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委员。
前 言
文/苏大椿
书法肇於殷商甲骨,自战国迄至东汉,钟鼎彝器、竹木简牍、碑版刻石,大兴於世。魏晋以下,纸张普及,书法艺术在满足实用需要之外,文人意趣逐步渗透。雅玩成为文人的一种爱好,也为书法艺术增添了许多新的样式。题跋就是在品评赏玩书画作品的过程中应运而生的。
题跋是中国书画鉴赏独有的一种形式。段玉裁《说文解字註》云:『题者,标其前;跋者,係其后也。』也就是说,在书画碑帖前面书写的文字称之为『题』,书写在其后的文字称之为『跋』。题跋内容多为鉴赏、考证、记事之类,又常常以诗词或者随笔形式出现,言简意赅,是书画作品赏鉴者学习、品评的旁证。题、跋固有不同,但在实际运用中,两者往往合称。与文集题跋有别,书画作品题跋不只讲究文采,在书法水平上也有相当高的要求与体现。
本套丛书编选清以前题跋书法,目的在於为当代书画题跋集中提供不可或缺的文献参考,也为书法临习提供重要的借鉴对象。
今天所见书法题跋,唐代柳公权的《送梨帖跋》与《王献之书洛神赋跋》应是较为有名的了。本卷为唐、五代、宋、辽、金书法题跋选,收集了从唐代柳公权以下,包括五代杨凝式,宋代苏轼、苏辙、黄庭坚、米芾、蔡襄、赵佶、陆游、米友仁、文同、朱熹,金代蔡松年等一大批文人画家的题跋,集中展示了唐、五代、宋、辽、金以来的书法题跋资料及文献。
在这批书法题跋中,除了一些大家熟悉的书法大家以外,有相当一部分是画家和诗人的墨迹。他们虽然不以书法名世,但就书法而言,已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许多作品用笔萧散,点画灵动,结体率真,依字赋形,既彰显了文人对书法的情有独锺以及对书法艺术的把握天赋与才情,又是我们研究古代文人生活的宝贵资料。
在中国帖学书法史上,唐宋书法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高峰。『唐人尚法、宋人尚意』的审美判断似乎已为定论,但这个定论是从唐、宋的部分『大书法』作品中得出的貌似可靠的结论。从本卷集中展示的一些题跋『小书法』作品中不难看到:唐人不仅尚法,而且也尚意;宋人不仅尚意,而且也尚法。这在唐代草书与宋人楷、行书中都可以找到例证。可以说,『法』与『意』早已贯穿融合在唐宋的书法作品中,只不过被清代以后有些书法史家强行分割而已。
学习书法,人们历来习惯於名碑显帖,对於题跋往往忽略。殊不知,题跋虽然看似为书画作品附属,字数不多,但往往集文采、书法於一体,更见作者性情,大多是在心情愉悦的情况下,毫无障碍、心手双畅中完成的。这对於我们今天学习书法、欣赏书法、创作书法无疑是很有帮助和启迪的。
相较于市面上许多侧重于画作本身艺术风格流变的图册,这套《清代题跋精粹》更像是一部“书法史的侧写”或“艺术社会学的微观样本”。我发现,不同的群体在题跋时使用的书体和词汇有着明显的区隔:宫廷画家往往用工整的楷书或瘦硬的行书,措辞相对谨严;而与茶馆酒肆相关的文人墨客,则多用洒脱的草书,词句中透着一股不羁的傲气。这种差异性,为研究清代不同社会阶层和地域文人的文化符号提供了绝佳的材料。遗憾的是,书中对这些不同书体的风格演变和具体时代特征的分析略显不足,可能更多是期待读者自行去发掘。如果能有专门的章节或附录,对清代题跋中流行的“套语”或“隐语”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解析,那无疑会极大地便利初入此领域的学习者,让他们的解读不再停留在表面。
评分从内容的系统性和学术价值来看,这第四辑聚焦于“清”代,无疑抓住了中国艺术史中一个极其丰富的过渡时期。清代的书画题跋,一方面承接了明代的文人趣味与技法传承,另一方面也开始酝酿着近现代审美的萌芽,特别是扬州八怪、四王、四僧等流派的题跋风格迥异,各具特色。这本书的编纂者显然在甄选材料时下了苦功,它不仅仅是简单地收录了“名家名作”的题跋,更深入到了一些地方流派和民间文人墨客的作品中去挖掘具有代表性的文字记录。比如,我对其中收录的几件关于园林题咏的题跋印象深刻,那不仅仅是对画作本身的评论,更像是那个时代士大夫阶层生活状态和哲学思考的侧面反映。如果能配上更详尽的背景注释,比如交代题跋者当时的具体心境或官场境遇,那这本书的史料价值将更上一层楼,让读者不仅仅是看“字”和“画”,更是读“人”和“世”。
评分阅读这套书的过程,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一种穿越时空的对话。那些流传下来的题跋,往往是书画家在创作完成之后,对自我心境、对所绘景物、对友朋情谊的即时抒发,其情感的真挚度和语言的凝练度,是后世文人难以企及的。例如,我翻阅到几处关于山水写生的题跋,寥寥数字,却勾勒出了江南烟雨的湿润感和文人内心的清寂。这本书的妙处在于,它将这些“脚注”提升到了与主体作品同等重要的地位,使得我们能从这些文字的韵味中,反向推导出书画创作时的笔墨倾向。这种深度的互动体验,远超乎我预期的收获。它强迫我慢下来,细品每一个用词的斟酌,体会字里行间那种历史沉淀下来的沧桑感。对于那些希望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人精神世界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把非常可靠的钥匙。
评分这本《中国历代书画题跋精粹(四)·清》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着实令人惊艳。纸张的选择非常考究,触感温润细腻,即便是原件的拓印和影印,也能清晰地分辨出墨色的浓淡和笔触的力度,这对于研究清代书画的细节来说至关重要。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对一些年代久远、纸张脆化的拓本的还原度非常高,没有出现过度锐化或失真,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历史的痕迹。装订工艺也体现了出版社的用心,平摊翻阅时,书页能稳稳地停留在需要的页面,便于长时间的临摹和对照。当然,作为一部纯粹的学术性或收藏性工具书,它可能不适合那些追求轻薄易携的读者,但对于博物馆研究人员、资深藏家或是致力于传统艺术精研的学者而言,这种厚重感和扎实的制作工艺,恰恰是对这些珍贵历史信息的尊重和最好的保护。我个人特别欣赏其对题跋钤印位置的处理,通过精细的版式设计,使得原本分散在画面边缘的文字和印章,能够以一种既尊重原作又便于阅读的方式呈现出来,这在过去许多类似出版物中是难以做到的平衡。
评分从一个收藏者的角度来看,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的“完整性”和“精准度”。在数字化时代,许多古籍的扫描件充斥网络,但往往缺乏权威性与细节的还原。这本《清代题跋精粹(四)》的校对工作显然非常严谨,几乎没有看到明显的错字或漏字,这在处理大量隶书、篆书的题跋时尤其不易。它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可供信赖的文本基础,使得我可以放心地将书中的内容作为参考,去对照我个人收藏的一些不甚清晰的拓片或影印本。它就像一个精密的校对仪,帮助我确认那些模糊不清的笔画究竟是草书的连笔还是刻本的缺损。当然,作为工具书,定价相对偏高,这可能会限制其在普通爱好者群体中的普及度,但我完全理解,鉴于其对影像还原技术的投入和学术价值的稀缺性,这个投入是物有所值的,它巩固了其作为该领域标杆性参考书的地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