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乙瑛碑 | ||
| 定价 | 19.00 | |
| 出版社 | 上海书画 | |
| 版次 | 第壹版 | |
| 出版时间 | 2000年08月 | |
| 开本 | 16开 | |
| 作者 | 上海书画出版社 | |
| 装帧 | 平装 | |
| 页数 | 0 | |
| 字数 | 0 | |
| ISBN编码 | 9787806357019 | |
《乙瑛碑》全名《汉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史碑》,东汉永兴元年(一五三)立,隶书十八行行四十字,现存山东曲阜孔庙,与《史晨》,《礼器》合称庙堂三巨制。此碑用笔方圆兼备,蚕头雁尾,波磔分明,结体方正呈扁,中宫疏朗,笔画粗细对比,字形长短错落,碑中『司、大、书、史』等相同字的细微变化,如不细察难见妙处。清翁方纲评此碑:『骨肉匀适,情文流畅』清孙承泽评:『文既尔雅简质,书复高古超逸,汉石中之zui不易得者。』清何绍基跋此碑:『朴翔捷出,开后来隽利一门,然肃穆之气自在。』近代马公愚、来楚生等都从此出。
......
翻开这本关于楷书的经典字帖,立刻被那种端庄、肃穆的氛围所吸引。楷书的法度森严是出了名的,但这本书在展现这份严谨的同时,又没有让人感到死板。我尤其注重学习如何把握间架结构,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做到疏密得当,笔画之间既要相互呼应,又要保持各自的独立性。这本书收录的范本是某个著名楷书大家的代表作,其用笔的提按顿挫,尤其是竖笔的“垂露”和“悬针”处理,各有妙处,值得反复揣摩。我尝试着先用铅笔打底稿,然后再用毛笔正式书写,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慢慢将书家的神韵融入自己的笔下。纸张的韧性很好,反复擦拭和修改也不会轻易损坏,这对于我这种需要不断修正和调整的练习者来说非常友好。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很典雅,放在书架上也是一件赏心悦目的物品,它提醒着我书法学习是一个需要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的过程。
评分我收藏的这本颜真卿的楷书字帖,可以说是对“力量感”和“气势”的集中体现。颜体的楷书,雄浑厚重,如泰山压顶般的磅礴气势,是其他任何书体难以比拟的。这本书的选本侧重于其晚年成熟期的作品,笔画饱满,结构欹侧有致,充满了内在的张力。我着重练习了颜体标志性的“蚕头燕尾”和加重竖画的处理方式。这需要极强的腕力支撑,起笔时稳住,行笔时沉着,收笔时回锋有力,每一个动作都不能含糊。这本书的纸张采用了略带米黄色的特制纸,能够更好地模拟古代拓本的视觉感受,让我在临摹时,更容易进入古人书写时的那种庄重氛围。它不仅仅是教你写字,更是教你如何用笔墨表达一种正直、坚毅的人格精神,对于培养书法的“气”至关重要,是每一位追求楷书深度者不可或缺的良师益友。
评分这本《中国碑帖经典》系列中的另一本隶书帖,最近刚入手。我特别喜欢这种传统技法的回归,它让我感觉自己的笔触又有了根基。选择这本临摹,主要是想深入体会一下汉隶的雄浑和古朴。它不像魏碑那样结构紧凑,而是有一种舒展自如的气度,横画的蚕头燕尾处理得非常到位,每一笔都充满了力量感和韵味。作者在选取范本时显然下了不少功夫,原碑帖的细节保留得很好,墨色的浓淡变化和线条的起收顿挫都清晰可见,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是极好的参照。我通常会花很长时间去观察每一个字的点画结构,体会古人书写时的心境。这本书的纸张质量也值得称赞,吸墨性适中,既不会洇开,又能让墨色均匀地铺陈开来,让人在练习时感到十分愉悦。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字帖,更像是一扇通往古代书法艺术殿堂的窗户,让我得以近距离接触并学习那些历经千载而不朽的艺术精髓。
评分最近迷上了行书的流畅与洒脱,于是入了这本以王羲之《圣教序》为主要内容的练字本。行书的魅力就在于它的“意”,如何在保留楷书的规范美的同时,注入一股奔腾的生命力,这才是关键。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将一些难点字进行了放大和拆解分析,这对理解笔画间的连带和转换起到了极大的帮助。我发现,很多时候行书的“飞白”并非偶然,而是书写速度和力度的精准控制下自然产生的美感。在练习时,我常常会放慢速度,去体会笔尖触纸后快速提起的过程,力求达到“一气呵成”的效果,但又不能失去对每一个字形态的控制。这本书的墨迹清晰度极高,即便是细微的枯笔都能辨认出来,这对于学习墨色的干湿浓淡变化至关重要。总的来说,这本书是提升行书整体韵味和速度的优秀教材,能让人在动态中体会书法的乐趣。
评分这本关于篆书的字帖简直是打开了我对“圆”与“线”的全新认知。篆书,尤其是小篆,那种均匀、圆润的线条处理,让人感觉仿佛在描绘精美的图腾,与后来的方折笔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本书收录的范本非常具有代表性,它清晰地展示了篆书的笔画起收——圆转藏锋是其精髓所在。在练习过程中,我发现控制毛笔的均匀出墨难度极高,一旦速度稍有偏差,线条就会变得粗细不均,失去了那种古朴的韵味。为了更好地掌握,我特地用淡墨练习了很久,专注于笔力的内敛和线条的饱满度。这本书的排版设计非常大气,留白得当,使得每一个字都有足够的空间去呼吸,也方便我在旁边进行对照和批注。对于想要探索中国文字源头之美的学习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绝佳的入门和深入的阶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