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内容新颖独特。当下市场上销售的字帖多为单纯的碑帖或是单纯的技法解析。本书将技法、碑帖、临本三者综合在一起,还附加临写示范视频和全拓挂图,丰富了图书内容,开创了碑帖类图书编辑的新模式。
2.装帧设计精美,工艺先进,用纸考究。内文纸采用120克雅质纸,在阅读的视觉感官上更舒适。使用进口环保油墨印刷,在保证高质量印刷效果的同时兼具绿色环保的理念。本套丛书开本设计为大16开,右翻页,锁线裸背装订便于平摊摆放,提高了读者阅读的舒适度和临写的方便度。
3.技术手段先进,使用便捷。为了进一步方便读者,出版方特将书家临写的部分过程摄录下来,读者可以通过扫描书中附加的二维码,直观地看到书家是如何临帖的。通过观看书家的临摹视频,体会书家的运笔过程,不仅可以少走许多弯路,而且会有豁然开朗之感。
另外,随书赠送一张对开整拓挂图,展开尺寸为:560毫米×820毫米。除了便于学习者从整体上认识和解读碑帖外,更具艺术欣赏和收藏价值。
此书是专门为零基础的书法初学者量身定制的,书中收录的拓本均为经过遴选的存世善本,有《汉礼器碑》《汉曹全碑》《汉张迁碑》《北魏张猛龙碑》《北魏始平公造像记》《北魏张黑女墓志铭》《唐颜勤礼碑》七种碑帖,这七种碑帖的原作年代自东汉至盛唐,跨度达六七百年,期间有汉隶、魏碑和唐楷三种典型的书体,是中国书法不断走向辉煌的记录,而这七种碑帖,也堪称三种典型书体的经典作品。
临摹碑帖是学习书法的基本途径,每一位初学者都不例外。丛书的每一种开篇叙述了碑帖的艺术特色及临习要领,介绍了碑帖的来历、艺术性、重要性、基本笔画和结构布局。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字帖图书分为两种:原碑拓本和书法教程,原碑拓本大多为宋或明清拓本,因原碑多有残缺剥泐,很多字已经无法看清,且石碑文字均是匠工对照书写的墨迹凿刻其上,因此不能忠实地再现原作。本丛书将原帖和当代名家的临本紧密结合,对照印刷。可以使临习者看到原帖和临本之间的异同,从而感受到书家对原帖的理解和把握。在欣赏体味原帖的同时,可参照临本摹写。
本套丛书邀请孙伯翔、张建会、刘运峰、刘集林、顾毅五位当代书法家临写。这五位书法家在书法教学和研究方面的造诣为世人所公认,其临写的范本为广大书法学习者所认可。此次收录的临摹作品并非一般示范性的选临,而是书家花费大力气完成的通临,有的还包括不同时期的临摹作品,反映书家对经典的再认识、再表现过程。这种完整性可以呈现经典碑帖的全貌,从而使临习者获得一定的启示。
张建会,1960年4月出生。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隶书委员会主任、天津市文联副主席、天津市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多次担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书法展评委。获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书法作品获第六届全国书法展“全国奖”、第二届、第三届全国正书大展、第四届全国楹联书法作品大展“优秀奖”、首届全国书法“翁同和书法奖”。参加首届全国“三名工程”书法作品展、首届中国书坛兰亭雅集42人展,中国美术馆第二届全国书法名家提名展,获《中国书法》当代中青年60家书法创作学术提名。被中共中央宣传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授予“第三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获第三届中国(天津)书法艺术节“书法十杰”,被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评为首批“五个一批”人才。
这本《篆书入门指南:从零开始的艺术之旅》简直是为我这种对手写书法一窍不通的新手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对那种古朴、厚重的文字之美心驰神往,但面对各种字体常常感到无从下手,尤其是篆书,总觉得神秘又遥远。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人性化,它没有一上来就抛出晦涩的理论,而是从最基础的笔画、结构讲起,用非常直观的图示和分解步骤,把那些看起来复杂的篆书笔法拆解得清清楚楚。我尤其喜欢它对“起笔”和“收笔”的强调,这是传统书法练习中最容易被忽视却又至关重要的环节。作者的文字充满了鼓励性,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仿佛有一位耐心、经验丰富的老师在我身边手把手地教导。书里精选了一些常用字作为练习范本,这些范本的字形结构既规范又兼具美感,保证了初学者在模仿的过程中,能够迅速掌握篆书的韵味,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机械的描摹上。学完第一部分的基础训练后,我感觉自己对文字的“线条感”有了全新的认知,这对我后续学习其他字体,比如隶书或楷书,都打下了坚实的造型基础。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能真正将“入门”二字落到实处的优秀教材,非常推荐给所有渴望探索中国传统艺术魅力的朋友们。
评分我对这本《硬笔书法:现代生活中的实用书写美学》的评价是:实用、高效、接地气。在如今这个电脑和手机主宰的时代,我们似乎忘记了握笔书写的温度和效率。这本书正是瞄准了现代人对“美观但快速”的书写需求。它的选择非常贴合我们日常使用的工具——中性笔和圆珠笔,而不是传统的毛笔。作者针对硬笔的特性,如出水速度、笔尖的阻尼感,专门设计了一套笔画练习体系,强调笔锋的精准控制,这和毛笔的“饱满”感是完全不同的审美方向。我个人特别欣赏书中关于“行距”和“篇章布局”的指导,这对于写会议记录、写信件或者做笔记时尤为重要,让平凡的文字瞬间变得工整、赏心悦目。它的练习范例全部是现代语境下的句子和短文,比如引用一些名人演讲词或者经典格言,读起来更亲切。如果你不需要成为书法大家,但希望自己的日常书写能够提升一个档次,让自己的字迹在商务和社交场合中显得更有素养,那么这本书提供了最直接、最快速的解决方案,是一本极具操作性的现代生活美学指南。
评分这本《草书的意境表达与情感投射》对我来说,简直像是一剂心灵的“催化剂”。学习草书的难点从来都不是笔画的连带和速度,而是如何将内心的奔放、愁绪、乃至哲思通过抽象的线条流畅地倾泻出来。这本书巧妙地避开了生硬的技法教学,转而探讨书写背后的“心法”。作者引入了大量的中国古典诗词和文人情怀作为切入点,比如论及张旭的“狂草”时,探讨的是盛唐气象下的那种不受拘束的生命力;谈到怀素的“狂”时,则联系到了禅宗的顿悟与洒脱。这种将书法视为“视觉音乐”的观点,让我对过去临摹时那种机械的“写快一点”有了全新的认识。书中穿插了许多作者自己对特定名家草书的解读,这些解读文笔优美,富有感染力,让人在阅读时,仿佛能感受到书家落笔时的呼吸和情绪波动。我开始尝试在临习时,先在心中构建一个场景或一种情绪,然后再提笔,效果立竿见影。这本书极大地提升了我的书法学习的“层次感”,它教会我,草书的最高境界,是“无法而法,惟情是取”。
评分我购买《历代书法名家作品鉴赏图典(精装版)》纯粹是出于对书法艺术的视觉享受和收藏的渴望。这套书的装帧设计极具仪式感,厚重的精装本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光是欣赏封面和排版就已经是视觉上的盛宴了。内容上,它真正做到了“包罗万象”,从商周的金文拓片,到魏晋的摩崖石刻,再到明清的行草大家,几乎涵盖了中国书法史上的每一个重要阶段和代表人物。最让我惊喜的是,许多作品的“高清影印件”质量非常惊人,即便是那些年代久远的、墨色已经洇散的拓本,也能清晰地看到笔触的细节,比如枯笔飞白处的金石气,或者浓墨重按时的饱满感,这些细节在普通的小开本书籍中是难以捕捉的。鉴赏之余,这本书的编排也非常巧妙,它没有采用简单的年代顺序,而是根据“章法布局”或“用笔特点”进行了专题分类,这使得读者在欣赏时可以带着特定的审美目标去观察。虽然书中的文字介绍相对简略,侧重于作品的背景信息而非深入的笔法技法解读,但对于拓宽眼界、培养“眼力”来说,它绝对是一本值得拥有的视觉宝库。
评分翻开这本《宋代楷书大家:颜真卿与柳公权异同比较研究》,我立刻被它深厚的学术气息所吸引。这本书显然不是面向大众读者的普及读物,而是针对有一定书法基础,想要深入研究特定历史时期和书家风格演变的专业人士或高级爱好者。作者在引言部分就清晰地阐述了研究的切入点——如何在颜体和柳体的审美取向上找到微妙的平衡与分野。书中对二者在“骨力”和“妍美”上的表现进行了详尽的文本分析,不仅仅停留在“颜筋柳骨”这种标签化的描述上,而是深入到笔法结构、墨色变化乃至书写心境的层面。大量的宋代及后世书家对二者的评论被系统地引用和梳理,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学术对话场域。我个人对其中关于“侧锋”在柳体中如何被运用以增强挺拔感的章节印象深刻,作者通过对具体字例的放大和对比,展示了那种如刀刻般的清晰感是如何达成的。这本书的难点在于它要求读者必须对颜、柳二家的原碑帖了然于胸,否则许多讨论会显得空中楼阁。不过,对于希望在临摹中追求“神似”而非仅仅“形似”的进阶学习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武器和深入思考的框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