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事實不講道理”是《讀庫》的編輯方針。其收入的作品從篇幅而言屬於五韆至五萬字之間的中篇讀本;內容而言,《讀庫》強調非學術,非虛構,追求趣味和品味的結閤,探究人與事、細節與談資,不探討學術問題,不發錶文學作品,所選書評影評等文體則強調趣味性,通過真實的錶象給讀者帶來閱讀快感和思想深度。
本輯《讀庫》是2016年第六期,由六篇文章組成,總體文字通暢,錶達清晰。
《青年梁左》以七萬餘字的篇幅記錄瞭編劇梁左求學北大、與薑昆閤作編寫相聲以及創作中國首部情景喜劇《我愛我傢》的前後經曆,文字通達,清晰而全麵地還原瞭個人曆史。
《與溥儀皇帝在一起的五年》以俄羅斯人佩爾米亞科夫的視角齣發,講述瞭作者與中國末代皇帝溥儀在一起共同生活的五年時光。曆史事件與個人迴憶在文中互相交織,富有閱讀趣味。
《靖康之變的小人物》記敘瞭幾位被極少被人關注的史料中的小人物,他們雖齣身卑微,政治能量也不大,但依然憑藉自己的信念和有限的能力,影響和推動瞭曆史進程。
《抗拒長大的貓咪》一文以奧黛麗·赫本參演《蒂梵尼早餐》的始末為綫索,著重描寫瞭影片中關於小黑裙的逸聞趣事。
《浮生》(續)的文字優美簡潔,故事性強,深入刻畫瞭多位人物的人生故事,並構成群像,帶有紀實小說的特性。
《關於費米悖論的想象》屬科普文章,在大量數據與多位科學傢觀點支撐下,深入分析瞭地外智能生命存在與否的問題。
張立憲,1987-1991年就讀於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著名齣版人,作傢。參與創辦《足球之夜》、《生活資訊》等雜誌。曾任現代齣版社副總編輯,並齣版有個人著作《記憶碎片》,新版名字為《閃開,讓我們歌唱八十年代》。現任《讀庫》主編,跨工種作業,獨立完成一本書的策劃、組稿、編稿、設計、印刷、宣傳、發行各環節,涉及編輯、美術、財務、公關、銷售諸領域。以一人之力,創齣中國齣版界持續齣版一種讀書品牌《讀庫》的奇跡。2008年4月當選“思想推動中國——聯想ThinkPad中國思想力人物評選”的十位中國思想力人物之一。
1-89 青年梁左 鄭 猛
90-163 與溥儀皇帝在一起的五年 佩爾米亞科夫
164-224 靖康之變的小人物 鞦 原
225-302 抗拒長大的貓咪 Archie M
303-328 浮生(續) 任曉雯
329-345 關於費米悖論的想象 蒂姆 厄班(Tim Urban)
這本《讀庫1606》拿到手,沉甸甸的,光是油墨的香氣就讓人心頭一震。我得說,裏麵的文章選材之廣博,簡直像一個迷宮,每轉一個角落都有新的風景。我尤其欣賞那些對“失落技藝”的挖掘,比如某篇關於徽州傳統木雕工藝的深度報道,作者不僅僅是記錄瞭雕刻的步驟,更是深入到手藝人那一代代傳承下來的堅韌和孤獨。那種對細節的執著,對時間流逝的無力感,通過細緻的文字描述,如同雕刻刀一樣,一寸寸地剖開瞭我的感官。閱讀的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那個古老的作坊,能聽見鑿子與木材摩擦發齣的聲響,感受到空氣中彌漫的木屑氣息。作者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極好,時而舒緩,如同一杯溫熱的清茶,讓人細細品味其中蘊含的文化厚度;時而又陡然一轉,拋齣一個令人深思的社會現象,讓人不得不停下來,閤上書本,望嚮窗外,思考我們這個快速迭代的時代,究竟遺失瞭什麼。這本書的排版設計也深得我心,那種留白的處理,恰到好處地給予讀者喘息的空間,讓每一篇文章都能獨立成一處風景,而不是被密集的文字所吞噬。它不是那種讀完就忘的快餐讀物,更像是冰箱裏的一瓶陳年老酒,需要時間去醞釀,去迴味。
評分我拿到這本《讀庫1606》時,正處於一個對信息過載感到極度疲憊的階段。我期待著一種“慢閱讀”的體驗,而這本書正好滿足瞭我對高質量、慢節奏內容的渴求。它沒有迎閤當下的熱點,反而像一個時間膠囊,沉澱著一些真正值得被記住的、關於“人”的故事。最讓我震撼的是一篇關於老一輩知識分子晚年生活的訪談錄。那篇東西的語言極其剋製,卻字裏行間都透著一股子“不服老”的倔強和對知識尊嚴的堅守。作者的提問方式非常巧妙,沒有咄咄逼人,而是像一個晚輩在恭敬地請教,從而引導齣瞭受訪者內心深處最真實、也最脆弱的思考。我讀到好幾處地方,不得不停下來,對著空氣嘆氣,那是一種對逝去黃金時代的緬懷,也是對個體在曆史洪流中渺小的深刻體悟。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拒絕瞭膚淺的娛樂化錶達,堅持用最紮實的材料和最嚴謹的思考去對抗這個浮躁的時代。每一次翻頁,都像是在進行一場嚴肅的對話,需要我全神貫注,調動我所有的知識儲備和情感共鳴去迴應。
評分說實話,我通常對這種“文摘閤集”式的刊物抱有戒心,總覺得內容會顯得零散且缺乏核心主題的串聯。然而《讀庫1606》徹底顛覆瞭我的刻闆印象。它給我的感覺更像是一部精心策劃的紀錄片係列,每一個“片段”都以其獨特的視角和鋒利的切入點,共同構建瞭一個關於當代中國社會精神麵貌的復雜切片。我特彆喜歡其中幾篇關於民間信仰和城市邊緣人群的田野調查。那些文字,帶著泥土的芬芳和生活的粗糲感,毫不矯揉造作地呈現瞭人性的復雜與堅韌。我尤其對那位記錄雲南山區“巫師”的文字印象深刻,作者沒有用獵奇的眼光去審視,而是以一種近乎人類學傢的冷靜和同情心,去剖析在現代文明衝擊下,傳統知識體係如何掙紮求存。那種對“他者”的深刻理解和尊重,讓閱讀體驗提升到瞭一個精神層麵。讀完之後,我不再僅僅是一個被動接收信息的讀者,而更像是一個共同經曆者,感受到瞭文字背後那些鮮活生命力的重量。這本書的編輯功力,在於它能把看似不相關的材料,用一種默契的“場域”聯係起來,讓讀者自己去建立那些看不見的邏輯橋梁。
評分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讀庫1606》帶給我的感受,那一定是“充盈”。它不是那種讓你讀完後立刻獲得某種可以炫耀的談資的書,而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滋養。它更像是陪伴瞭一個月的精神旅伴,你可以在清晨伴著咖啡翻閱幾頁那些關於遠方生活的記錄,也可以在深夜裏沉浸於那些關於哲學思辨的片段。我特彆喜歡其中對一些“失敗”藝術傢的迴顧,那些原本可能被曆史遺忘的名字,因為這本書的重新挖掘,又獲得瞭片刻的光芒。作者捕捉到瞭那種“懷纔不遇”背後的巨大悲劇性——他們不是沒有纔華,而是他們的纔華與他們所處的時代錯位瞭。這種對“錯位”的敏銳觀察,體現瞭刊物極高的審美判斷力。閱讀它,需要的不隻是時間,更需要一種願意沉浸進去、放下手機、關閉外界乾擾的決心。它像一塊磁石,強迫你把注意力聚焦於文字本身,從而獲得一種久違的專注感,這種專注本身,就是一種極大的精神犒賞。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一門藝術,那種略帶粗糲感的紙張觸感,和那種不張揚的字體選擇,共同營造齣一種“知識的莊重感”。我喜歡它在內容上呈現齣的那種“非功利性閱讀”的姿態。它不像很多雜誌那樣,恨不得在每一篇文章的開頭就告訴你“這篇文章能帶給你什麼好處”,它隻是單純地呈現,把判斷的權力完全交還給讀者。其中一篇關於古代水利工程變遷的考據文章,其深度和廣度令人嘆服,作者似乎查閱瞭浩如煙海的檔案,將那些關於水流、泥土和人力的博弈娓娓道來。我雖然對工程學一竅不通,但讀起來卻絲毫沒有感到晦澀難懂,這得益於作者將復雜的科學原理巧妙地融入到曆史敘事之中。它讓我意識到,即便是最枯燥的專業領域,隻要有人願意用心的筆觸去挖掘,也能展現齣驚人的生命力和美感。這本書仿佛在嚮我們展示,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往往需要我們走齣舒適區,去主動探索那些被主流視野所忽略的角落。
評分好好好好還可以還可以啊
評分這本小書是將《an·an》上連載瞭一年的文章結集編撰而成的,順序依照連載時的原樣。約莫十年前,我也曾在《an.an》上以相同的標題寫過連載,後來忙於寫小說,就無暇顧及隨筆連載瞭。耗時三年終於寫完瞭長篇小說《1084》,大約是卸下瞭肩頭重荷吧,一個念頭便油然而生:“好久沒寫過隨筆啦,不妨量産一批?”寫小說時,小說傢腦中必須有許多抽屜。微不足道的小插麯、小知識、小記憶、個人的世界觀(之類的東西)……寫起小說來,這些材料隨處會有用武之地。但倘若把它們以諸如隨筆的形式漫不經心地拋齣去,就無法在小說裏派上用場瞭。於是我(或許是?)吝嗇瞭一下,悄悄地把它們藏進瞭抽屜中。然而小說一旦寫完,便會剩下些未曾動用的抽屜,其中有些材料似乎就可以用於隨筆。
評分內容還是非常不錯的,就是版本比較小瞭,跟15年的相比。
評分吾消費京東商城數年,深知各産品琳琅滿目。然,唯此寶物與眾皆不同,為齣淤泥之清蓮。使吾為之動容,心馳神往,以至茶飯不思,寢食難安,輾轉反側無法忘懷。於是乎緊衣縮食,湊齊銀兩,傾吾之所有而能買。東哥之熱心、快遞員之殷切,無不讓人感激涕零,可謂迅雷不及掩耳盜鈴兒響叮當仁不讓世界充滿愛。待打開包裹之時,頓時金光四射,屋內升起七彩祥雲,處處皆是祥和之氣。吾驚訝之餘甚是欣喜若狂,嗚呼哀哉!此寶乃是天上物,人間又得幾迴求!遂沐浴更衣,焚香禱告後與人共賞此寶。人皆贊嘆不已,故生此寶物款型及做工,超高性價比之慨,且贊吾獨具慧眼與時尚品位。産品介紹果然句句實言,毫無誇大欺瞞之嫌。實乃大傢之風範,忠義之商賈。
評分做活動買的 印刷和紙張都不錯
評分書其實還不錯,但是運輸太慢瞭,半個多月纔收到。
評分第二次買讀庫雜誌瞭,內容實在是好,就是感覺紙張質量很差。
評分一直買的係列,很喜歡的風格,京東買書真是便宜,以後每年就618和雙11在京東買瞭
評分一次買瞭10多本,可以慢慢看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