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我国海产经济贝类苗种生产技术》系统介绍了我国经济海产贝类的苗种生产技术,将海产贝类苗种生产技术归纳为室内人工育苗、室外土池育苗、自然海区半人工采苗和采捕野生苗等四大类;系统介绍了育苗场的设计及建设,指出了水处理是关键、饵料是基础、管理是成功保障;详细叙述了固着型、附着型、埋栖型、匍匐型和游泳型贝类等40多种主要经济贝类的苗种生产方法。这对指导海产贝类苗种生产,加快贝类增养殖业的发展,改善人民的食物结构,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等方面,都具有积极指导意义。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一章贝类的发生
第一节贝类的发生
一、腹足纲(以皱纹盘鲍和脉红螺为代表)
二、瓣鳃纲(以栉孔扇贝、太平洋牡蛎、蛤仔和栉江珧为代表)
三、头足纲(以金乌贼和长蛸为代表)
第二节贝类幼虫的生态学特点
一、浮游幼虫的生态特点
二、浮游幼虫的分布
三、影响贝类浮游幼虫生长与发育的主要因素
四、贝类浮游幼虫的生物学意义
第三节贝类幼虫的附着变态
一、贝类幼虫附着变态前后形态上的特征
二、影响贝类幼虫附着变态的因素
第二章贝类育苗场地的建造
第一节贝类人工育苗场地的选择与总体布局
一、育苗场地的选择
二、育苗场地的总体布局
第二节人工育苗的基本设施
一、供水系统
二、育苗室
三、饵料室
……
前言/序言
我国海岸线绵延约2万千米,有着辽阔的浅海和滩涂,贝类资源丰富,种类繁多,为贝类养殖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和良好的养殖品种。海洋贝类是海中之宝,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糖、维生素及微量元素,是人们索取海洋动物蛋白的重要来源。但海洋贝类易于采捕,酷渔滥捕十分严重,使海洋贝类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因此,需要大力发展海洋贝类增养殖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
贝类养殖种类繁多,方法多样,浅海、滩涂均可养殖,具有生长速度快、养殖成本低、产量高、技术简单、经济效益显著、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等特点,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养殖面积逐渐扩大,已成为水产养殖产量最大的种类之一。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需要种类繁多的贝类产品供应国内外市场,进一步促进了贝类养殖业的发展。而发展贝类增养殖业的关键在于苗种,只有有了丰富的苗种,才能保证贝类增养殖生产稳步提高和扩大。基于这一点,笔者根据自己从事贝类育苗、养殖近30年的科研和教学成果,以及30年从事贝类育苗生产一线的实践经验,并吸收了国内外贝类育苗的最新技术和生产成果,编写了《我国海产经济贝类苗种生产技术》。本书可供广大水产科技工作者、大中专院校师生以及养殖技术人员使用。
本书系统介绍了我国经济海产贝类的苗种生产技术,将海产贝类苗种生产技术归纳为室内人工育苗、室外土池育苗、自然海区半人工采苗和采捕野生苗等四大类;系统介绍了育苗场的设计及建设,指出了水处理是关键、饵料是基础、管理是成功保障;详细叙述了固着型、附着型、埋栖型、匍匐型和游泳型贝类等40多种主要经济贝类的苗种生产方法。这对指导海产贝类苗种生产,加快贝类增养殖业的发展,改善人民的食物结构,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等方面,都具有积极指导意义。
本书的编写分工:李琪负责鲍鱼的育苗及育种部分,王昭萍负责固着型贝类的育苗及育种部分,郑小东负责头足类和青蛤的育苗部分,田传远负责蚶类育苗部分,佘忠明负责香港巨牡蛎、翡翠贻贝的育苗部分,赵英捷负责海湾扇贝的育苗部分,于瑞海负责其他部分的编写及全书的统筹定稿工作。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我国海产经济贝类苗种生产技术》 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我国海产经济贝类苗种生产的关键技术与发展现状,为贝类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书中不仅系统介绍了当前主流经济贝类(如牡蛎、扇贝、蛤蜊、魁蚶、海螺等)的种质资源、繁殖特性及育苗原理,更着重阐述了苗种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核心技术,包括亲贝培育、人工催情、采卵授精、胚胎发育管理、幼虫培育(浮浪幼虫期和固着幼虫期)、幼虫养成、苗种捕捞、暂养与运输等。 内容详述: 第一部分:理论基础与种质资源 本部分为后续技术讲解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首先,系统梳理了我国主要海产经济贝类的生物学特性,涵盖其分类、地理分布、生态习性、食性、生长规律等,为科学进行苗种生产提供基础认知。重点突出我国丰富的海产经济贝类种质资源,并探讨了不同区域、不同品种的贝类在苗种生产上的差异性及适应性。 随后,深入讲解了贝类繁殖的生理生化机制,包括性腺发育的影响因素(温度、饵料、光照、激素等)、催情原理、精卵结合的过程,以及胚胎和幼虫的细胞分化、器官形成和变态发育等关键生物学过程。这部分内容旨在帮助读者理解苗种生产背后的科学原理,从而更好地掌握和优化各项技术操作。 第二部分:亲贝培育与采卵授精 亲贝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苗种的产量和品质。本部分详细介绍了优质亲贝的选育标准、培育条件(包括养殖海域的选择、放养密度、饵料投喂策略、病害防治等)以及亲贝性腺发育的监测方法。重点阐述了人工催情技术的原理与实践,包括物理方法(如温度刺激、光照变化)和化学方法(如激素处理)的选择与应用,并结合实例说明如何根据不同贝类种类选择最适宜的催情方案。 在采卵授精环节,书中详细描述了高质量卵子和精子的采集技巧,包括采集时机、方法以及卵子和精子的质量鉴定标准。重点讲解了人工授精的流程,包括授精比例、授精时间、授精环境控制等关键要素,并强调了避免自然授精、提高受精率的措施。同时,也探讨了天然采苗技术,包括采苗器的选择、布放地点、布放密度以及采苗季节的把握等。 第三部分:胚胎发育与幼虫培育 胚胎发育是苗种生产的第一个关键阶段。本部分详细阐述了胚胎在不同发育时期的形态特征,以及影响胚胎发育的各种环境因素(如温度、盐度、溶解氧、pH值、污染物等)的调控技术。着重介绍了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常见异常现象及其原因分析,并提供了相应的预防和纠正措施。 幼虫培育是苗种生产的核心环节,也是技术难度较大的部分。书中将幼虫培育分为浮浪幼虫期和固着幼虫期,并分别进行详细阐述。 浮浪幼虫期培育: 重点介绍了浮浪幼虫各发育阶段的形态学特征、营养需求、活动规律等。详细讲解了幼虫培育水体的管理技术,包括水质的净化、调控(如温度、盐度、pH值、溶解氧)以及定期换水的方法。着重介绍了浮浪幼虫的饵料培育技术,包括绿藻、硅藻、轮虫等微藻的培养方法、培养基的配制、培养条件(光照、温度、CO2浓度)的控制以及饵料的投喂策略(投喂量、投喂频率、饵料规格)。同时,也详细说明了浮浪幼虫病害的识别、预防与防治措施。 固着幼虫期培育: 阐述了幼虫进入固着期的生理生化变化,以及固着基质的选择与准备(如人工采苗礁、集苗器、网具等)。详细介绍了固着幼虫的培育管理,包括水质、饵料、密度等方面的控制,以及如何促进幼虫的成功固着。重点介绍了幼虫固着后的生长发育规律,以及在此阶段需要注意的各项管理要点。 第四部分:苗种养成、捕捞与暂养 苗种养成是决定最终苗种规格和品质的关键阶段。本部分介绍了不同贝类商品苗种的规格要求,以及在养成阶段如何通过科学的投喂、密度调控和水质管理来加速苗种生长,提高苗种的存活率和抗病能力。 苗种捕捞是收获前的最后一道工序。书中详细讲解了适合不同贝类、不同规格苗种的捕捞方法,包括网具的选择、捕捞时机、捕捞强度等,旨在最大程度地减少对苗种的损伤。 暂养和运输是苗种出场销售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苗种的成活率。本部分详细介绍了苗种暂养的技术要点,包括暂养池的选择、水质调控、饵料投喂、密度管理以及病害防治。同时,也系统阐述了苗种运输的技术要求,包括包装材料的选择、包装方法、运输过程中的温湿度控制、氧气供应等,确保苗种在运输过程中保持最佳状态,降低死亡率。 第五部分:苗种生产中的关键技术与应用 本部分将前几部分的技术进行整合与升华,重点关注苗种生产中的一些共性关键技术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创新与发展。 病害的监测、预防与综合防治: 强调了病害在苗种生产中的破坏性,系统梳理了常见贝类苗种病害的病原、症状、传播途径,并详细介绍了生物学、化学以及环境调控等综合防治策略。重点介绍了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进行病原监测的技术,以及提高苗种抗病能力的方法。 养殖环境的优化与保护: 强调了健康养殖环境的重要性,探讨了如何通过科学的水体管理、底质改良、投喂管理等措施,创造有利于贝类苗种生长发育的适宜环境,并减少养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新技术与新装备的应用: 介绍了近年来在贝类苗种生产领域涌现的新技术,如自动化投喂系统、智能化水质监测设备、微囊饵料技术、基因工程育种初步进展等,以及这些新技术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保障苗种质量方面的应用前景。 苗种生产的标准化与管理: 强调了苗种生产过程的标准化操作对保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性,介绍了如何建立和完善苗种生产的操作规程、质量控制体系,以及苗种生产的档案管理等。 第六部分:我国海产经济贝类苗种生产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展望 本部分对我国海产经济贝类苗种生产的现状进行客观评价,深入分析当前产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挑战,如种质资源退化、病害频发、环境污染、生产成本上升、技术推广瓶颈以及市场需求变化等。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海产经济贝类苗种生产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包括种质资源的进一步发掘与利用、抗病育种技术的突破、绿色环保生产模式的推广、智能化与自动化生产技术的集成应用、以及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方面,为我国贝类养殖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指明方向。 本书内容翔实,图文并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适合从事贝类养殖、育苗、科研、教学以及相关行政管理人员阅读参考,对于推动我国海产经济贝类苗种生产技术进步,保障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