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史学大家钱穆《国史大纲》课堂版,历经六十载传奇面世!
2. 源于北大盛况空前的课堂、修订于西南联大、完备于香港新亚书院;被顾颉刚和牟宗三评价“课讲得很精彩”“极得学生欢迎”。三度开讲,影响千万人。
3. 此书以钱穆于新亚书院第三度讲授“中国通史”为底本,也是极其成熟完善的版本。尘封多年的讲义,更精粹的讲述,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
4. 与国史扛鼎之作《国史大纲》相副相应,各有互补,而篇幅精简,堪称“《国史大纲》课堂版、极简版”!大家讲述,通史经典。
5. 通贯超识,多有创见,其秦汉史研究几被各家奉为圭臬。
6. 一贯以“航拍”视角审视中国民族文明,有大格局。
7. 论述精到,通俗易懂;一本书领略原汁原味的现场感!
8. 简体横排版本,裸背锁线装帧,阅读体验更佳!
钱穆先生曾三度讲授“中国通史”:一于北京大学,二于西南联大,三于香港新亚。
在北大讲授四年,前来旁听的学生众多,每一堂近三百人,坐立皆满,盛况空前。在西南联大讲授时,听课场面颇为壮观,乃至钱先生要上讲坛都无路可走,需踏着学生的课桌才能通过。尔后,钱穆先生辗转于香港,复讲“中国通史”课程。本书便是以钱穆先生在香港新亚书院第三度讲授课堂记录稿为底本,可视为“《国史大纲》课堂版”。
尘封多年的讲义,更精粹的讲述。这本书以传奇的方式整理面世,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
当时,一部《国史大纲》从传统文化的演进中汲取民族复兴和国家变革的精神力量,使无数国人深受激励和鼓舞,进而寻求抗战救亡之道;而今,这部《中国通史》以其历史格局和文化情怀的双重担当,将给当下读者以新的启迪,为我们再次提供回望历史、面对未来、重塑个人知识格局的可能。
钱穆(1895—1990),史学大家、一代通儒字宾四,江苏无锡人。先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任教。1949年迁居香港,创办新亚书院,任院长。1966年移居台北。1990年8月在台北逝世。其专著丰富,达80多种,逾1700万言。
叶龙,新亚书院哲学教育系及新亚研究所毕业,曾师从钱穆多年。后获香港中文学历史学系荣誉文学士、香港大学哲学硕士及哲学博士。曾任香港能仁书院院长、能仁哲学研究所及中国文史研究所教授及所长。
“我渐渐明白原来他多年在北大等校讲授中国通史的过程中,读遍了同时史学专家在一切重大关键问题上的研究文字,然后根据他自己的通史观点而判定其异同取舍。”钱先生讲中国通史,一定程度上“包含了整个民国时期的史学史”。
——钱穆弟子余英时称
钱先生在北大,课讲得很精彩,学生们都很欢迎他。讲秦汉史以钱宾四先生为极好,研究秦汉史莫不以钱先生为宗师。
——牟宗三
钱穆先生可能是将中国写历史的传统承前接后带到现代的首屈一指的大师。
——黄仁宇
钱先生是开放型的现代学人,承认史学的多元性;但同时又择善固执,坚持自己的路向。他毕生以抉发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主要精神及其现代意义为治学的宗主,生平著述之富及所涉方面之广,近世罕见其匹。
——余英时
钱穆在本世纪(20世纪)中国史学家之中是极其具有中国情怀的一位。他对中国的光辉的过去怀有极大的敬意,同时也对中国的光辉的未来抱有极大的信心。在钱穆看来,只有做到以下两件事才能保证中国的未来,即中国人不但具有民族认同的胸襟,并且具有为之奋斗的意愿。
——马悦然
钱宾四先生,在北大任历史讲席已越10年,学识淹博,议论宏通,极得学生欢迎。其著作亦均缜密谨严,蜚声学圃,实为今日国史界之DI一人,刚敬之重之。
——顾颉刚
你是一个古老文化的代表者和监护人,你把东方的智慧带出了樊笼,来充实自由世界。
——美国耶鲁大学授予钱穆名誉博士学位时的颂词
序
第一篇
第一章 中国历史的分期
第二章 黄帝与殷墟文化
第三章 夏、商、周三代
第二篇
第四章 古代史之文字记载与器物发掘
第五章 周代历史已非传疑
第六章 东周时期
第七章 春秋时期
第八章 战国时期
第三篇
第九章 秦 代
第十章 西汉时期
第十一章 秦汉对外政策
第十二章 东汉时期
第十三章 东汉之士风
第十四章 东汉末年
第四篇
第十五章 魏晋南北朝
第十六章 北 朝
第十七章 五胡汉化
第十八章 南 朝
第十九章 宗教信仰
第五篇
第二十章 隋代政经状况
第二十一章 唐代政经状况
第二十二章 唐玄宗
第二十三章 唐代衰落
第二十四章 唐代异族之乱
第二十五章 五代十国
第六篇
第二十六章 宋代对外关系
第二十七章 宋 代
第二十八章 宋代之文艺复兴
第二十九章 宋太祖与仁宗
第三十章 王安石变法
第三十一章 女真族金国兴起
第三十二章 金灭北宋
第三十三章 南宋与金之交往
第七篇
第三十四章 蒙元入主中国
第三十五章 元代税收与经济政策
第三十六章 元代军政及军民争地
第三十七章 元政府赐田及设官政策
第三十八章 元代之宗教信仰
第三十九章 元代之科举制度
第八篇
第四十章 明太祖严刑施政
第四十一章 明代之政事
第四十二章 明代太监弄权
第四十三章 明代之党祸
第四十四章 明代之教育制度
第四十五章 明代之吏治
第四十六章 明代之政制
第九篇
第四十七章 自唐至明南北经济之变动
第四十八章 中国经济文化南移之原因
第四十九章 南方水利农业之发展
第五十章 宋元明三代之学术
第十篇
第五十一章 满洲兴起至入关
第五十二章 南明之兴亡
第五十三章 清代之政制
第五十四章 清代之军事
第五十五章 明末遗民与清初学风
第五十六章 清代之政风与洪杨之乱
第五十七章 咸同中兴
第五十八章 晚清之政局
第五十九章 晚清之政治改革
第六十章 辛亥革命后之政局
从“课堂版”这三个字来看,或许有人会担心它是否过于偏向应试教育的刻板模式,但我实际的体验是完全打破了我的固有印象。它确实提供了构建扎实基础知识的框架,但其深度和广度远远超越了普通课堂所需的范畴。更让我惊喜的是,它似乎非常注重培养读者的批判性思维。在叙述一些存在争议的历史事件或观点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呈现了多种学界主流的看法,并引导读者去思考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这种鼓励独立思考的编写方式,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传输工具,更像是一本思维的磨刀石,促使我不断地去质疑、去探究历史的“为什么”,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是什么”。
评分我特别欣赏这本书在内容组织上的匠心独运。它不像某些通史那样,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时间线和事件堆砌,而是真正做到了“纲”举目张,将宏大的历史进程分解成了若干个逻辑严密的板块。作者在处理重大历史转折点时的分析视角非常独特,既有宏观的时代背景剖析,又不乏对关键人物决策的微观审视。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发现一些教科书上略写或不提的细节被深入挖掘和阐释,这对于一个渴望更深层次理解历史的读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惊喜。它成功地搭建了一个既有整体框架又有丰富细节的知识体系,让复杂如中国历史这样浩瀚的课题,变得触手可及,却又不失其应有的深度和广度。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对我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它没有采用那种故作高深的学术腔调,读起来非常流畅自然,但同时,文字的精准度和学术的严谨性又丝毫没有放松。作者似乎深谙如何用现代读者的语言,去讲述那些遥远而厚重的往事,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一种“对话感”,仿佛一位博学的长者正在娓娓道来。在一些需要进行复杂概念解释的地方,作者的处理方式显得尤为高明,常常能用精妙的比喻或清晰的逻辑链条,瞬间打通读者的理解壁垒。这种既能保持学术水准又能确保阅读愉悦感的平衡,是很多历史著作难以达到的境界,也让我愿意花费更多时间沉浸其中,细细品味字里行间流淌出的历史智慧。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厚重的质感,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封面设计得非常大气,那种古朴的字体搭配上恰到好处的留白,让人感觉这不是一本普通的教科书,而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内页的纸张选择也非常讲究,触感细腻,油墨印刷清晰,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对于历史书籍来说,阅读体验至关重要,而这本《中国通史:国史大纲 课堂版》在硬件上的投入绝对是物有所值。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它的排版布局非常合理,章节划分清晰,使得读者在梳理复杂的历史脉络时,能够有清晰的参照点。每一次翻开它,都像是一次仪式感十足的文化探索之旅,让人对即将阅读的内容充满期待。
评分总而言之,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量,更是一种对历史学习态度的重塑。它像一位技艺精湛的导游,不仅带你走过了历史的每一个重要景点,还深入讲解了这些景点的建筑风格、背后的文化渊源以及它们在整个历史长河中的地位。我发现自己看待历史事件的视角变得更加立体和多元了。那些曾经模糊不清的朝代更迭、社会变革,在经过这本书的梳理后,都像是被重新聚焦和清晰化了。对于任何希望系统性地、有深度地了解中国历史的读者来说,这本“课堂版”无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起点,甚至可以说,它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扎实且富有启发性的独立学习体系。
评分学习的书,好东西,慢慢学习
评分宝贝收到了,是正版书籍,以后还来买
评分让人纠结的购物过程,一周多才收到。
评分简单明了,挺好的,棒棒哒
评分618半价+优惠券确实很实惠,书不错,有空慢慢看,期待许久。
评分打开包装,书页就是脱落状态!只能说一般!
评分中国通史很好,不是一般的好,是非常非常的好!
评分很好送的很快很好送的很快很好送的很快很好送的很快
评分昨天活动价的成功,剁手650大洋,为中国的图书出版业产能过剩做贡献,一年之内不再买书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