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名物新证(共2册)

古诗文名物新证(共2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扬之水 著
图书标签:
  • 古诗文
  • 文物
  • 史学
  • 文献
  • 考证
  • 文化
  • 中国古典文学
  • 传统文化
  • 名物
  • 古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紫禁城出版社
ISBN:9787800474606
版次:1
商品编码:1004328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紫禁书系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4-12-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57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运用近年来尤为史学界所重视的社会史研究方法,试图在文献、实物、图像,三者的碰合处复原起历史场景中的若干细节,恢复古代日常生活的生命气息。

内容简介

  该书运用近年来尤为史学界所重视的社会史研究方法,试图在文献、实物、图像,三者的碰合处复原起历史场景中的若干细节,恢复古代日常生活的生命气息。从具体的名物考证入手,每一次历史细节的发现,都引领作者看见一片新景致,发现一片新天地。特别是这种历史的细节,被现代考古发掘和传世的文物,历史文献、古代诗文和绘画图像等三种不同的话语和文本“三证归一”、相证如一的时候,更具有惊人的历史冲击力。
  收入书中的二十六题,时代从直到明清,皆是由名物研究入手,广泛而深入地考订叙述古代士人使用的日常生活器物,以及与此相系的生活场景、生活习俗、生活情趣的源流发展史。本书研究的对象广泛,涉及古代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但其共同的特点,均是抉微钩觉,以可以落到实处的深入、细致、精微的历史细节,烛照长久以来被遮蔽的历史的冥盲晦昧之处;在古代日常生活史的现场重构中,达到宏大历史叙事所不能企及的历史丰富性和生动性。

作者简介

  扬之水,浙江诸暨人,1954年生。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从事名物研究。著有《诗经名物新证》、《诗经别裁》、《先秦诗文史》等。

内页插图

目录

古诗文名物新证:一

莲花香炉和宝子
香合
两宋香炉源流
附:关于帽顶与炉顶
印香与印香炉
宋人的沉香
附:两宋诸香浅识
龙涎真品与龙涎香品
琉璃瓶与蔷薇水
玉钗头上风
明代头面
说“事儿”
明代耳环与耳坠
油缸
每回拈著长相忆
从孩儿诗到百子衣
关于《琉璃孢灯中鱼》
摩喉罗与化生
古诗文名物新证:二
帷幄故事
宋人居室的冬和夏
隐几与养和
两汉书事
书房
说“勺药之和”
两宋之煎茶
附:关于分茶与斗茶
沂南画像石墓所见汉故事
幡与牙旗
从《闸口盘车图》到《山溪水磨图》
后序
引用文献
名物索引

前言/序言


《中国古代诗歌艺术论稿》 本书是一部深入探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脉络、艺术特征与审美取向的学术专著。全书聚焦于先秦至清末的诗歌经典,力求在宏观的时代背景下,细致剖析不同历史阶段的诗人群体、创作风尚及其独特的艺术手法。 第一卷:源流与奠基——先秦至魏晋南北朝的诗歌探索 绪论:诗歌的社会功能与早期形态 本卷开篇,首先梳理了中国诗歌的起源与早期形态,重点考察了《诗经》在周代社会生活中的核心地位及其“赋、比、兴”的基本表现手法。探讨《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如何突破传统现实主义的藩篱,为后世文学开辟了新的疆域。 第一章:汉乐府的民间底色与文人化的开端 详尽分析了汉代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与叙事技巧,考察其对社会民生疾苦的深刻关怀。同时,关注汉代五言诗的成熟,特别是建安文学的“慷慨悲凉”之风,及其如何标志着文人独立主体意识的初步觉醒。曹操、曹植父子的创作在政治抒怀与个人情感表达上的重大突破被置于核心地位进行审视。 第二章:正始之音与玄言诗的兴衰 深入剖析了魏晋时期玄学的兴起对诗歌内容的影响。玄言诗的哲学思辨性与审美上的局限性被客观评价。本章重点阐述了“竹林七贤”的精神气质及其在诗歌中对个体自由的追求,揭示了玄言向山水诗转化的内在逻辑。 第三章:山水田园诗的勃兴与境界的营造 本章集中讨论了东晋至南北朝时期,以陶渊明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的形成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陶诗的平淡自然、返璞归真,如何构建了一种独特的“隐逸”审美范式。同时,考察了谢灵运等人的山水描摹艺术,分析其如何将自然景物与主观心境融为一体,开创了景物描写的新高度。 第四章:永明体与声律的初探 着重分析了南朝宫体诗的精致化倾向,特别是永明年间在声律上的实验与突破。探讨了这种对音韵的自觉追求,是如何为唐代近体诗的格律化奠定理论与实践基础的,尽管其内容多流于靡弱,但在形式探索上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第二卷:格律的巅峰与时代的交响——唐宋诗歌的辉煌 第一章:盛唐气象:浪漫与现实的交响 本章是本书的核心部分之一,全面考察了唐代诗歌的黄金时代。重点分析了“李杜”的创作分野与伟大成就。李白的浪漫主义的奇绝想象、对自由的极端呼唤,与杜甫的沉郁顿挫、对民瘼的深切关怀,构成了盛唐诗歌的两极。此外,对王维、孟浩然的山水诗如何融入禅意,形成空灵境界,进行了细致的描摹。 第二章:中晚唐的转向:现实的深化与个性的张扬 探讨了安史之乱后,唐诗在内容和风格上的深刻变化。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及其“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主张,体现了诗歌干预现实的强大力量。同时,分析了韩愈、柳宗元古文运动对诗歌语言的革新,以及晚唐诗人如李商隐、杜牧在意境营造上的含蓄蕴藉与凄美风格。 第三章:宋诗的转型:议论的介入与哲理的渗透 系统梳理了宋代诗歌相较于唐诗的显著变化,即从重“气象”转向重“议论”和“理趣”。北宋初年,以黄庭坚为代表的江西诗派在“点铁成金”“换骨夺胎”等手法上的理论构建及其对诗歌形式的挑战被详细论述。苏轼的旷达与旷迈,如何以一种散文化、哲理化的笔触,拓展了宋诗的表现领域。 第四章:理学思潮下的诗歌审美 聚焦于南宋诗坛。以陆游的爱国情怀为主线,考察了宋人如何将家国之思融入日常题材。同时,深入分析了朱熹等理学家的介入对诗歌“格物穷理”的影响,探讨了宋诗在追求“理”与“法”的过程中,如何处理与唐代“意境”美学的关系。 第五章:词的兴起与诗歌的边界 鉴于词在宋代的地位,本章专门探讨了词体与诗体之间的互动与张力。分析了宋代词人如何以婉约、豪放等不同风格来表达情感,以及这种新兴文体对传统诗歌创作模式产生的冲击与补充。 结语:诗歌传统的继承与创新 本书最后总结了中国古代诗歌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艺术成就,强调了其在思想性、艺术性上所达到的高度,并指出历代诗人对语言锤炼、情感表达和审美境界的不断探索,共同构筑了世界文学史上罕见的诗歌宝库。全书旨在通过对经典作品的细致解读,展现中国古代诗歌深邃的文化意蕴与不朽的艺术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在整理关于戏曲声腔演变的研究资料,无意中翻到了这本《元曲的音乐本体与舞台实践关联研究》。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摆脱了单纯的文学文本分析,转而聚焦于“曲牌”本身所承载的音乐结构对剧本创作的限制与可能。作者详细考证了不同声腔(如散曲与杂剧)在节奏、韵脚和句式上的严格规范,并以此为基础,推演出元代剧作家在塑造人物性格时,如何利用声腔的抑扬顿挫来暗示角色的内心波动。我特别欣赏它对“过曲”和“科”的分析,这些在舞台上看似微小的环节,是如何通过音乐的张弛来控制全剧的叙事节奏,并引导观众情绪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把理解元曲“不只是文学”的钥匙,让我们看到其作为一种综合性舞台艺术的完整面貌,对于理解中国古代剧场的艺术逻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评分

对于专注于古典文学研究的学者来说,对“古今异义”的把握是永恒的难题。这本《魏晋风度与文人生命意识的重塑》提供了一个非常新颖的视角来解决这个问题。它并没有采用传统的词源学方法,而是从“身体体验”和“空间感”的角度切入,分析“清谈”、“玄学”如何构建出一种区别于汉代朴实文风的新的生命自觉。作者引用了大量的竹林七贤的逸事,但重点不在于事迹本身,而在于他们如何通过服饰、饮酒、游猎这些日常行为,来宣告对既有社会规范的疏离。特别是书中关于“山水”意象的分析,指出魏晋文人笔下的山水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观,而是他们自我放逐、追求精神自由的投射空间,是一种“内在风景”的外化。这种将哲学、美学与生活史紧密结合的写作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对魏晋文学的理解深度,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那些耳熟能详的篇章。

评分

这本新近出版的《宋词流派与审美意趣探析》真是让人耳目一新。作者在梳理了婉约、豪放两大主流派别之外,对金石入宋词、道家思想对词风的影响等边缘流派的挖掘尤其到位。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周邦彦的“集大成”之说的再辨析,文章没有简单地肯定或否定,而是细致入微地分析了他在音律和意象上的创新,尤其是在描述都市生活场景时那种克制而又饱满的情感表达,简直如同精雕细琢的玉器,光泽内敛却质地坚实。读完后,我再回头看《稼轩长短句》,那种对格局的开拓感就更加清晰了,不再是单纯地将辛弃疾简单归类于“豪放派”的标签之下,而是看到了他如何巧妙地将民间口语、典故运用到极高雅的境界,这种打破传统分类框架的勇气和学力,是此书最令人赞赏的地方。它引导读者真正进入宋词的肌理,而非停留在表面概念上。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以为《唐代边塞诗的地域文化心理学解读》会是一本非常硬核的地理学著作,没想到它在文学人类学的角度上做得如此出色。它没有停留在简单地罗列“大漠孤烟直”这类意象上,而是深入探讨了诗人进入边疆后,其语言习惯、感知模式是如何被地域环境重塑的。作者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即唐代诗人对“远”的描绘,实际上是一种对“近”的乡土经验的焦虑补偿。通过对比不同地域(如河西走廊和辽东地区)的诗歌在时间感和空间感的处理上的差异,这本书揭示了盛唐气象背后,隐藏着文人士大夫对帝国疆域不确定性的深层心理调适过程。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闻到风沙的味道,感受到那种宏大叙事下个体面对无限荒凉时的复杂心绪。这种深入骨髓的代入感,是其他同类研究难以企及的。

评分

我很少对历史文献类的书籍产生如此强烈的“在场感”。《明代士人交往圈与文化权力转移》这本书,与其说是一部学术专著,不如说是一幅徐徐展开的晚明社会图景。作者采用了非常细密的方法,通过大量的书信、日记、碑刻中的署名顺序和赠送物件的记录,重建了不同文人集团之间的权力网络。最让我震撼的是关于“清流”与“阉党”的交锋,以往的叙述总将重点放在政治斗争的残酷性上,但这本书却揭示了他们如何通过诗文唱和、互相题跋,在文化场域中进行隐蔽的博弈和地位的确认。比如对几位著名文人共同参与修建某园林的款项往来分析,就清晰地勾勒出了金钱如何转化为文化资本,再反过来影响朝堂话语权的微妙路径。这种扎实的史料支撑和精妙的结构推演,让原本枯燥的档案材料焕发出了鲜活的生命力,读起来如同在迷宫中跟随一根细线前行,每一步都有新的发现。

评分

活动时买了很多,留着以后慢慢看,都非常非常喜欢!谢谢京东。

评分

印刷不错,很喜欢,翻了几页文字,大家之作,没什么可挑剔的。

评分

扬之水的书都不错啊。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就是有点贵

评分

比在书店买便宜多了,是正版,支持京东

评分

图书包装很好,内容也好

评分

价格高。内容适合专业人士。没什么可读性。

评分

名物考证,非常精彩,值得一读,就是定价较高。其中篇目和后来的古诗文名物新证合编互为有无。

评分

还行,送货很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