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高人气咨询顾问多年职业经验总结,日本知名企业指定培训教材。轰动日韩的“说话指南”。
★会沟通的人,懂得投对方接得住的球。本书从4个层面打造完美沟通,让你轻松把话说到别人心坎里。只要改变措辞,世界就能焕然一新。
★阿德勒与弗洛伊德、荣格齐名,并称心理学界三巨头。《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作者史蒂芬.科维、人际关系学大师戴尔.卡耐基、经营管理大师大前研一均深受阿德勒的影响。
★阿德勒心理学已横扫日本、台湾地区,引领心理学类畅销榜,日亚书榜五星推荐。
★阿德勒认为“人生的所有课题皆与人际关系有关,除此再无其他。”阿德勒心理学堪称研究职场沟通之道的利器。本书将阿德勒心理学引入职场生活,帮你在工作生活中无往不利。
一句话能让你事倍功半,一句话也能让你事半功倍。
沟通的问题往往不是因为我们说错了,而是因为我们想错了。
少说批评,多说希望
╳ “这里有问题!这个也不行!”
○ “如果真能那样就好啦。我们想一想该怎么做吧!”
“消化”愤怒,而不是一味发泄
╳ “为什么你总是这样?给我适可而止吧!”
○ “你的话真是扫兴,我感到有些落寞。”
表达感情也要不动声色
╳ “别自作主张!不是早说过要提前汇报吗?”
○ “没有收到报告,难免有些困惑。下次还请把报告交上来,好吗?”
作者将 “现代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思想精髓融入沟通领域,从4个层面帮你打造完美沟通,让你不再因为沟通问题而被埋没,轻松把话说到别人心坎里!
小仓广
企业人力资源顾问、阿德勒心理咨询顾问、小仓广事务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日本意识共建协会(一般社团法人)理事长、人间塾(一般社团法人)理事长、日经商务研讨会讲师、SMBC咨询讲师。
小仓广著作丰富,代表作有《接受不完美的勇气》《交办的技术》《做事的常识》等。
序 章 善于沟通就是善于把握距离
第一章 7 小步打造理想沟通距离
1. 不负担、不介意、不践踏
2. 不纠结“胜负”,舍弃“纵向关系”
3. 对事,不对人
4. 不审判、惩罚对方
5. 避免感情用事
6. 不怕失败,也不苛责他人
7. 争当“献血者”,不做“吸血鬼”
第二章 如何让别人尊重你,信任你
1. 七分听、三分讲,先听再说
2. 一“听”到底,不随便表态、质疑
3. 提问切忌冷酷无情
4. 不要擅自“理解”对方
5. 不吝赞美,主动示好
6. 向对方的手套投球
第三章 既不“强加于人”,也不“多管闲事”
1. 巧用谦语,保持距离
2. 说得少,还要说得礼貌
3. 不直接给出答案
4. 第一人称是万能钥匙
5. 少些批评,多说希望
6. 如何“消化”愤怒
第四章 既不盲目服从,也不刻意回避
1. Thank you, but no. Thank»you
2. 优雅地说“不”
3. 通过“DESC”法说“不”
4. 求人多用“我”少用“你”
5. 不露声色地表达情感
6. 听之任之也不错
后记
不要擅自“理解”对方
误:“我能理解。我也没了父亲,所以感同身受。”
正:“令尊不幸去世,还请节哀顺变。”
即便不能理解,至少陪伴身边
为了支援日本大地震的灾后重建,我曾作为志愿者前往青森县。
在奔赴现场之前,总部人员曾对我们千叮咛万嘱咐:“请大家多加留意。即便出于好意,万不可对灾民说‘我能理解’。比如:‘令尊因海啸不幸丧生,我能体会您的痛苦,因为家父也于去年过世。’这样的话请千万不要说。”
你是不可能对对方的心情感同身受的,认清这个现实对于心理咨询来说至关重要。“有体会不了对方的自知之明”,才是真正尊重对方。
其实,面对任何人我们都需要这样的自知之明。烦恼和痛苦只有当事人自己清楚,他人无从感知。在日常沟通中,套用自身的经历和尺度的错误屡见不鲜,有的人对别人的悲痛会声
称“理解”,有的人则会不以为然地认为“你的程度算轻了,我才悲惨”。在我看来,人贵有自知之明,即便你过去有类似经历,在别人遇到同样情况时不旧事重提才是尊重。
“我理解”“我有类似的经历”……这些都不是对方的期望。对说话的人给予一定个人空间,这对于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来说不可或缺。
不必代入自己,从对方立场出发
那么,如何才能获得“共鸣”?如果在沟通时不套用自身的经历和尺度,又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对此,阿德勒曾给出这样的启示。
“所谓共鸣,就是用对方的眼睛看,用对方的耳朵听,用对方的心感受。”
然而,世人的表现正好相反:“我们都习惯于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心感受。”于是,套用自身的经历与尺度去理解也就见怪不怪了。
“全盘地”“如实地”接收对方的话,并且加以体会,这才符合共鸣的定义。
倾听并非单纯的听讲。主张心理治疗应该“以当事人为中心” 的卡尔·罗杰斯认为:“倾听需要‘对对方无条件的关心’‘对沟通内容基于共鸣的理解’‘对他人与自身一致’,三者缺一不可。”
因此,作为听众,倘若我们以自身的经历和尺度评判对方的,以自我的价值观妄言对方的对错的话,其实都不能算是倾听。
简单来说,抱有共鸣的提问无外乎以下几点:
1. 全盘接收对方的话语。
2. 不做筛选,不加评判。
3. 即便是自身不感兴趣、觉得无聊的话题,依然有兴趣听
下去。
4. 尽量站在对方的立场去问。
想必读到这儿会有人有这样的疑问:“若能认可对方的话,共鸣自然会产生。如果实在无法接受,该怎么办?”
即便不同意,依然有共鸣
此处我们强调的是:“即便不同意,依然有共鸣。”回到之前修改业务手册的话题,以其他同事抛出与你相反的意见为例。
“业务本身就看个人发挥。工程部已经忙得不可开交,再加上这个任务,后续工作令人担忧啊。”
一般情况下,持有相应观点的人通常会这么回答:“这……大家都是为了提升业绩而努力,作为并肩战斗的队友,还望能设法解决此事。”
那么,从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的角度出发,如何从不同的意见中寻找共鸣?
“原来如此。工程部的各位真是辛苦了!”
“站在你们的角度来看,我多少也能理解你们的想法。”
从字面来看,这番发言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并非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换言之,获得共鸣的关键在于不发表“自己的意见”。
“你们真是辛苦啊!”从本质来说,这和复述对方的话语
差不多。
“站在你们的立场多少可以体会。”紧接着的评论也不是自身的主张,无非是搬出“立场相同”的假设,继而推测对方的感受、陈述心声一致的“可能性”。
“是啊,业务不好做啊!”“我并不这么认为!”……与其针锋相对,倒不如站在对方的立场,即便无法认同对方,多少可以与对方实现“共鸣”。
化“难以启齿”为“脱口而出”!
变“言过其实”为“金玉良言”!
在我身边不乏品格高尚的熟人或朋友。他们时常检讨自己、反省自身的沟通方式,堪称职场心理学中的沟通艺术。
“话到嘴边还是咽了下去,实在难以启齿呀……”
“话有些过头,真后悔那么说……”
他们经常会对这样的想法自责不已。我曾经也是如此,不知如何与人交流。明明有话想说,但却因有所顾虑而闭口不谈,或是人云亦云,或是尽可能地回避交谈。与闭口不言相对,走向另一个极端的反应也是屡见不鲜。例如,忍无可忍之下向对方宣泄压力,把自身的想法强加给对方。最后难免懊悔:“如果没那么说就好了……”
心理学大师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理论着眼于“处理人际关系”,近来颇为引人注目。我从中颇受启发:良好的沟通需要“保持适当的距离”。然而,由于阿德勒的心理学理论通俗易懂,人们往往会有“道理虽然明白,实际无所适从”的困惑:“终究只是纸上谈兵,于职场全无用处。”出于误解,好不容易学到的知识惨遭尘封,这类情形并不少见。
不过,我并不认同“纸上谈兵”的说法。阿德勒的心理学理论乍看平淡无奇,实则蕴含大量有利于职场沟通的启迪。我称之为“将阿德勒的理论与职场相连的桥梁”,这也是我执笔编写本书的出发点。曾经,我夜不能寐,因不知如何与人交流而大为苦恼。如今,只希望我能为抱有同样烦恼的朋友略尽绵薄之力。倘若本书能给读者朋友的职场沟通带来启发,我将不胜欣慰。
书里关于“冲突管理”的部分,让我印象尤其深刻。我过去一遇到冲突,就本能地想要逃避,或者和对方争个高下。但这本书教会我,冲突并不可怕,它是解决问题的契机,关键在于如何去面对和化解。它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方法,比如在冲突发生时,先深呼吸,冷静下来,然后用“我”开头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是用“你”开头来指责对方。我尝试着在一次和朋友的小争执中运用这个方法,我并没有立刻反驳对方,而是先说“我感觉到你有些生气,是因为我刚才的话让你不舒服了吗?”,结果对方的态度一下子就软化了,我们很快就达成了和解。这本书让我明白,化解冲突的关键在于“真诚”和“同理心”,而不是“输赢”。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吸引人,简约而不失品味,那种淡淡的色彩搭配,加上烫金的字体,给人一种宁静而又充满智慧的感觉。我第一眼看到它的时候,就觉得它应该是一本能带给我一些思考的书,而不是那种快餐式的读物。拿到手里,纸张的质感也很好,摸上去光滑但不滑腻,翻阅起来沙沙作响,这是一种很舒服的阅读体验,能让人沉浸其中。我特别喜欢那些经过精心排版和设计的书籍,因为它们本身就传递出一种对读者的尊重。这本书显然是下了功夫的,每一个章节的标题都很有意境,配图虽然不多,但都恰到好处,仿佛点缀在文字间的珍珠,让阅读过程更加生动有趣。我拿到这本书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每当我翻开它,总能发现新的东西,或者在某个句子上停留许久,细细品味其中的深意。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沟通的书,更像是一本关于人生智慧的启迪录,让我从一个新的角度去审视自己和他人的相处方式。总的来说,这本书从外在到内在,都给我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是一次非常愉悦的阅读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巧妙,作者仿佛是一位循循善诱的引导者,他总是能够在我困惑的时候,适时地抛出一些问题,引导我去思考,去发现答案。他不会直接告诉我“你应该这样做”,而是让我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这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方式,让我觉得收获非常大。我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参与到思考过程中。书中的很多案例,都非常贴近生活,让我能够感同身受,也更能理解作者的观点。例如,书里讲到一位父亲如何与青春期的女儿沟通,让我这个也有孩子的家长,在其中找到了共鸣,也学到了很多实用的方法。这种身临其境的阅读体验,是我之前从未有过的。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作者能够用非常通俗易懂的方式,将深奥的心理学理论娓娓道来,这对于我这种对理论知识不太感冒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他没有使用大量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用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比如朋友之间的聊天、工作中的交流、甚至是夫妻之间的争执,这些都拉近了书本与我的距离,让我觉得书中所讲的内容就发生在我身边,非常贴切。我最欣赏的是作者那种平实而又充满力量的叙述方式,他不是在说教,而是在分享,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在给我提供建议。他的文字里有一种温和的坚定,让你在接受道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一种被理解和被支持的力量。有时候,我会因为书中的某个观点而恍然大悟,甚至会停下来,默默地重复几遍作者的话,在脑海中回味。这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是很多书籍都无法给予的。这本书的语言就像一股清泉,滋润着我困惑的心灵,让我对沟通这件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有信心去实践。
评分总的来说,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沟通技巧的提升,更是一种对人生的全新解读。它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我们与他人之间的隔阂,并非源于恶意,而是源于我们沟通方式的偏差。它鼓励我们以一种更加开放、包容、理解的心态去面对世界。我开始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也更加关注他人的情绪需求。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自己过往沟通中的不足,也给了我前进的方向。我相信,这本书的理念,能够帮助更多的人建立更健康、更和谐的人际关系,也能够帮助我们在生活中获得更多的幸福感。我非常庆幸自己能够读到这样一本好书,它让我的人生轨迹,朝着更加美好的方向迈进。
评分这本书所倡导的沟通理念,对我来说,简直是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我一直以为沟通就是“说”好,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原来“听”比“说”更重要,而“理解”和“接纳”才是沟通的根本。我过去常常陷入“想要把话说清楚”的误区,结果却适得其反,让对方感到压力,甚至产生抵触情绪。读了这本书,我才意识到,很多时候,对方需要的不是你的“道理”,而是你的“共情”。它让我学会了如何去倾听,去捕捉对方话语背后的真实需求,而不是急于给出自己的看法。特别是关于“课题分离”的部分,让我受益匪浅。我终于明白,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对别人的话感到生气,是因为我们误以为那是对自己的否定,而这本书教会我,要分清楚什么是“我的课题”,什么是“他的课题”,从而摆脱不必要的内耗。这种思维模式的转变,对我的人际关系产生了巨大的积极影响。
评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反馈”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给出和接受有建设性的反馈。过去,我总以为反馈就是“批评”,是一种让人不舒服的事情。但这本书让我看到,有效的反馈,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进步。作者提供了一些关于如何给出积极反馈的技巧,比如先肯定对方的优点,然后再提出改进的建议,并且要具体化、可操作化。同时,它也教我如何去接受反馈,而不是将其视为人身攻击,而是将其看作是成长的机会。当我开始尝试用这种方式去给予和接受反馈时,我发现我和周围人的关系变得更加融洽,工作效率也得到了提升。这本书让我看到,反馈本身就是一种沟通的艺术。
评分这本书让我对“赞美”这件事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一直以为赞美就是夸奖别人“你真棒”、“你很厉害”,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赞美,是看到对方的“努力”和“过程”,而不是仅仅关注结果。比如,如果你的孩子考试考得不好,你不能只说“下次努力”,而是应该说“我知道你为了这次考试付出了很多努力,虽然结果不如意,但你学习的态度值得肯定”。这种具体的、关注内在的赞美,比空泛的表扬更能触动人心。我开始尝试用这种方式去赞美我身边的朋友和家人,我发现,他们会更加感受到被理解和被认可,关系也变得更加亲近。这本书让我明白,赞美是一种力量,它可以激励人,也可以温暖人,关键在于你如何去运用它。
评分这本书让我对“拒绝”这件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过去常常因为害怕得罪人,而勉强答应一些自己并不情愿的请求,结果弄得自己身心俱疲。这本书让我明白,学会拒绝,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更是一种对他人负责任的表现。它教我如何以一种礼貌而又坚定的方式去拒绝,而不是含糊其辞,模棱两可。比如,当别人提出一个不合理的要求时,我不再只说“我试试看”,而是会坦诚地说“很抱歉,我现在手头的事情比较多,可能没办法帮你完成这个任务”。这种清晰而又尊重的拒绝,反而让对方更容易接受,也不会产生误会。这本书让我更加懂得尊重自己,也更加懂得如何去维护自己的边界。
评分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发现它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理论上的知识,更多的是一种实操性的指导。作者提供的很多沟通技巧,比如“积极倾听”、“提问的艺术”、“表达感谢的方式”,都非常具体,可操作性很强。我尝试着在日常生活中去运用这些方法,比如在和伴侣沟通时,我不再急于打断对方,而是耐心地听完,然后用“你刚才说的是……,我是这样理解的,对吗?”来确认。又比如,在和同事交流项目时,我不再只关注事情本身,而是更关注对方的情绪和感受。我发现,当我对别人展现出更多的理解和耐心时,对方也会更愿意与我敞开心扉,沟通的效果也明显提升。这本书让我感觉到,沟通不再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而是一种可以被学习和掌握的技能。它让我更加自信地去面对各种沟通场景,也让我更加享受与人交流的过程。
评分好。
评分还不错,物流很快。
评分另一种管理方法,听上去有一定道理,还没机会实践
评分挺好的,真好看
评分另一种管理方法,听上去有一定道理,还没机会实践
评分书的质量不错,买了很多书,还没有来得及读
评分希望能尽快读完,。。。。啦啦啦啦
评分一般,讲的东西没有深度,很通俗的一本书
评分学习有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